第216節 瑰寶

就在鄭芝龍進入福州城的同一天,從大員港再次出發的元鬥號也駛出了航道,一路沿着海岸線北上,直奔苗粟而去。

苗粟的位置就在臺灣三分之一處,距離臺北不遠。

17世紀的苗粟,是一塊真正的蠻荒之地:位於羣山之間的這片土地上,除了原始森林之外,就是原初野人,沒有任何文明痕跡。

這裡的野人比起臺北和臺南的遠房親戚們來,更加“純粹”,因爲他們接觸不到外來人。閩商是不會來這裡的,這裡地勢險峻,山高林密,沒有硫磺,也沒有半開化的土人打開村門迎接他們的到來。

千萬年來,被山巒包裹着的苗粟地區,就和臺東那幾塊臨海三角洲一樣,都屬於被人遺忘的角落。

歷史上哪怕是趕走了西班牙人後布武全島的荷蘭紅毛,依舊無視了這片蠻荒的山地;直到清中葉時期,苗粟纔會有少量漢人陸續進入這裡。

當然了,荷蘭人並不知道在苗粟這塊土地上是有瑰寶的。而正是因爲這種黑乎乎,粘兮兮的瑰寶的存在,才引來了可怕的穿越者和他們的RPG,將當初據守商館的荷蘭人炸上了天空。

現在,元鬥號終於要進入苗粟,去尋找一切的起源,令穿越衆不惜一切代價都要開局臺灣的根本動力:石油。

......

苗粟的地理位置是很偏僻的。

從臺南出發,沿內島岸一路往北,在臺中和新竹之間,就有一條大河:後龍溪。

進入後龍溪之後,船隻航行的方向反而又往南走了。也就是說,元鬥號航行的路線,是一個“卜”字型。卜字的那一點就是曲曲折折的後龍溪,潘明忠他們的目的地苗粟,就在路盡頭。

17世紀的河流,水量是要遠遠超過後世的。要知道,後世由於沿途城市的工業化進程,連黃河都時不時開始斷流......肆虐了華夏大地幾千年的黃龍,就被這種滑稽的方式給治理了。

後龍溪的水量是很充沛的,平均寬度都在百米以上。所以當潘明忠他們進入河口開動煤氣機後,靠着低速螺旋槳的輔助,很輕鬆就在河面上開始了勘探之旅。

和17世紀所有的江河一樣,後龍溪的河道里同樣有很多沙洲和岩石。這些位置今天都會被元鬥號上的儀器記錄下來,方便今後清理。

元鬥號一開始是從西往東進入後龍溪的,沿途經過了兩岸的一些丘陵和小平原。這些地方直至清朝時期,纔會由客家人拓荒開墾,沿海四鎮竹南、後龍、通霄及苑裡,主要居民都是使用臺灣閩南語的族羣。

在河面上行駛了差不多10公里的路程後,元鬥號就來到河道第一個大拐彎處。此處的沖積平原,就是後世苗粟市的位置所在,也是後龍溪沿岸最大的一塊平原,儘管這塊地事實上面積很小,總面積只有37平方公里。

苗栗舊名貓裡,到清朝才得以改名。

現如今河岸兩旁沒有半點客家人的影子,密密麻麻的樟樹林佔據了平原和丘陵的每一寸土地。元鬥號在墨綠的深山中緩緩上溯,兩岸山高林密,猿啼鹿鳴,頗有進入小三峽的感覺——這就是苗粟不受閩商歡迎的地方:哪怕連一點海邊沙灘,茅草地都沒有,除了樹還是樹。

拐過苗粟市的河道大彎後,元鬥號的航向就變成正南......等於是往回開了,一山之外,就是大海。

這一段路程還是10公里。

到了這時候,船上的某些人就開始興奮起來了:再拐過前方的另一道大彎,當船隻恢復自西而東航行後,往前不到六公里的樣子,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處被發現的油田原址:出磺坑。

清朝咸豐末年(1861年),苗栗縣出磺坑地方有居民邱苟,首先在該處發現石油露頭,他用人力挖了一個深度3米多的井,日產油40kg,用來點燈。

日據時期,石油勘探隊到此地實際調查,次年在出磺坑開始鑽井。兩年後,一號井鑽探成功,1876~1946年累計產油17萬噸,天然氣5500萬立方米。

在真實歷史上,即便是到21世紀,這裡依舊在出產着石油和天然氣,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油氣田。

也是最適合穿越衆的油氣田。

出磺坑這一帶在地質上屬於背斜構造,中央部位最高,兩翼向外傾斜,油氣就被封閉在背斜構造裡。

背斜構造的兩翼是由軟硬不同的砂岩和頁岩互層組成,再加上地勢較高,所以此地一開始的油田,無論是土著用鏟子挖的,還是之後清朝衙門請人打的井,深度都在100米左右。

就像嬰兒一樣,一開始並不需要大口吃肉:既沒有胃,也沒有牙。以穿越衆現在的工業能力,是搞不定那些深度一兩千米,石油狂暴噴發的高產油井的——譬如海灣那一片的油田。

反而是苗粟這裡的油田最適合:光緒三年美國技師來此打井,深度只有120米的淺井,每天產油950公升。這種不需要大型採油機械,沒有噴發壓力的淺井,纔是窯區基地現階段最需要的油井模式。

......

拐過第二道河灣後,又前行了6公里左右,然後元鬥號便按照計劃,在後世出磺坑這個地名的附近找到一處小河灣,放下了錨鏈。

看着眼前植被從生的溪岸,以及遠處密密麻麻,完全看不出地形的密集樹林,此刻站在船頭的三位穿越衆,不由得倒吸一口涼氣。

要知道,在潘明忠他們手頭的照片上,後世這片河岸,可是有一個專門的“石油小鎮”存在的。

中油公司(此中油非彼中油)在此地的設施相當完善:儲油罐,辦公房舍、住家、產油設施、油井井架、電線、電杆遍佈,另外,還有最重要的進山公路。

一個瘦瘦高高,瓦刀臉,看上去很像黑老大的中年男人,這時面對着眼前的原始森林,沮喪地說道:“這地形全變了,鬼知道油坑在哪啊?”

寧韋,原玉門油田維修工,是穿越衆裡唯一的油田專業人士。

聽到寧韋發牢騷後,一旁勘探隊副隊長雷劍反問道:“你手上不是有座標嗎?”

“咱們要找的,是清朝時期就冒出油苗的古坑,這玩意早就泯滅在歷史中了。”寧韋說到這裡,搖了搖頭:“我手上現有的座標,都是後世中油那邊打出的千米井,這個短期內沒用的。”

“別廢話了,抓緊時間,先整個落腳地再說。”潘明忠這個勘探隊長可沒工夫去考慮油坑在哪,他現在的責任是安排人上岸,先修建營地。

很快,二十多個拿着鎬頭和鐵杴的工人就下了船。這些人都是從赤崁那邊專門疏浚河道的隊伍裡抽調來的,技術高超,經驗嫺熟。

由於已經進入豐水期,河面上漲,所以元鬥號此刻停駐的河灣,距離河堤並不遠。工人們下船後,一部分人就地開始在狹窄的河灘上鏟石頭修路,而另外幾個則直接去河堤旁,開始用鎬頭鑿出一條臺階路來。

過了1個小時,到了下午4點,簡易通道修好了。接下來就是勇猛精進的時刻:大批工人提着工具上了河堤,這裡面有三個拿着電鋸的主力,河堤上很快就響起了刺耳的鋸木聲。

無論是灌木,野草還是粗壯的喬木,在電鋸面前統統被迅速放倒。而潘明忠和雷劍兩個人這時早已全副武裝,帶着幾個同樣提着AK的正式勘探隊員,站在工人背後壓陣。

這同時,一些大小合適的木料也被拋下堤岸。這些新鮮的含水木料將會被塞進煤氣爐裡,用來給岸上提供電力,以便節省船艙裡儲存的優質乾餾木料。

元鬥號的輪機艙是經過改造的。當岸上的電鋸工作的時候,煤氣爐系統和一臺小發電機也同時開始啓動,然後一捆電線便被甩到岸上:離開電線,充電式電鋸很快就會耗盡電量,尤其是在17世紀這種遍地巨木的環境中。

晚上6點,潘明忠及時下令收工。

2個多小時毫不停歇的瘋狂勞動,已經將所有工人的體力榨乾,再幹下去反而會影響明天的工作。所以在一聲口令後,大隊人馬就撤回了元鬥號,堤岸上只留下兩個哨兵在那裡駐守。

這兩個小時的成果還是顯著的:堤岸上已經被清理出一塊半畝大的空地,更遠處一些茂密植被也已被放倒。只要給勘探隊明天一天的時間,那麼一座小小的木寨就會拔地而起。

當然,在寨子立起來之前,大夥還是老老實實回船上過夜的好,免得被野人抓走做了燒烤。根據清代記載,苗粟這裡是平埔族道卡斯人的地盤。然而誰也不敢保證附近沒有高山食人族出沒——17世紀初的苗粟,沒有任何關於山地土著的記載。

當天傍晚,河灘邊架起了幾口鐵鍋。勘探隊成員在抓緊時間吃了點鹿肉乾泡米飯之後,就早早休息了。而勘探隊的三個穿越衆頭目,則在天黑後,爬上機槍巢,帶上夜視儀,開始輪流值班。

第399節 地契聯盟第304節 建制(二)第459節 再造第505節 臺北(四)第480節 買地政策第505節 臺北(四)第54節 海軍建設第108節 燈塔點燃第433節 檢驗成果第263節 入住第268節 阿隆索第590節 上賊船下不來第217節 第N類接觸第371節 問診第69節 靠近第483節 回航第103節 鬥爭開始激烈第698節 北方三人組的日常(七)第28節 破莊第417節 落腳和撕逼第642節 小年第727節 歷史(二)第48節 緊鑼密鼓第672節 知交第281節 龍巖戰記(三)第522節 吳掌櫃的日常(一)第685節 北歸(十)第135節 優惠期已過第487節 白馬王子和新旗艦第360節 去舟山第551節 明葡戰爭(三)第347節 開港(十三)第551節 明葡戰爭(三)第532節 招商會之前第264節 熟悉環境第583節 大淩河之戰(二)第413節 炮打徐府第152節 積分第22節 買槍第450節 直線第115節 兩位秀才第98節 玄武岩第187節 接觸第21節 王國棟第644節 年話第416節 天津衛第205節 殺王(二)第360節 去舟山第300節 龍巖戰記(二十二)第305節 建制(三)第723節 囚徒第27節 暗青子第564節 接收(第五卷完)第605節 克勞利的奇幻之旅(六)第496節 裂縫第497節 人棍第429節 生養第322節 鍾四毛第667節 共襄大業(四)第562節 接收(五)第516節 紮根第351節 開港(十七)第272節 西班牙人的選擇第387節 諸事紛亂第518節 徭役第334節 熊道的任務第451節 雙鬼拍門第527節 吳掌櫃的日常(六)第35節 綁票(二)第636節 甲板話語第205節 殺王(二)第299節 龍巖戰記(二十一)第143節 瘧疾和奴隸第128節 新附民第281節 龍巖戰記(三)第587節 難唸的經第585節 同舟共濟第440節 三屯營第339節 開港(五)第320節 水利第579節 官邸會議(三)第405節 同心圓第544節 家園第266節 股東第368節 反應第206節 殺王(三)第257節 辭職第294節 龍巖戰記(十六)第440節 三屯營第141節 農場第48節 緊鑼密鼓第88節 談判(二)第562節 接收(五)第546節葡人的抗戰準備(二)第4節 暫住第383節 上硬菜第101章 參政議政第107節 人貨混裝第678節 北歸(三)第401節 綁票知府
第399節 地契聯盟第304節 建制(二)第459節 再造第505節 臺北(四)第480節 買地政策第505節 臺北(四)第54節 海軍建設第108節 燈塔點燃第433節 檢驗成果第263節 入住第268節 阿隆索第590節 上賊船下不來第217節 第N類接觸第371節 問診第69節 靠近第483節 回航第103節 鬥爭開始激烈第698節 北方三人組的日常(七)第28節 破莊第417節 落腳和撕逼第642節 小年第727節 歷史(二)第48節 緊鑼密鼓第672節 知交第281節 龍巖戰記(三)第522節 吳掌櫃的日常(一)第685節 北歸(十)第135節 優惠期已過第487節 白馬王子和新旗艦第360節 去舟山第551節 明葡戰爭(三)第347節 開港(十三)第551節 明葡戰爭(三)第532節 招商會之前第264節 熟悉環境第583節 大淩河之戰(二)第413節 炮打徐府第152節 積分第22節 買槍第450節 直線第115節 兩位秀才第98節 玄武岩第187節 接觸第21節 王國棟第644節 年話第416節 天津衛第205節 殺王(二)第360節 去舟山第300節 龍巖戰記(二十二)第305節 建制(三)第723節 囚徒第27節 暗青子第564節 接收(第五卷完)第605節 克勞利的奇幻之旅(六)第496節 裂縫第497節 人棍第429節 生養第322節 鍾四毛第667節 共襄大業(四)第562節 接收(五)第516節 紮根第351節 開港(十七)第272節 西班牙人的選擇第387節 諸事紛亂第518節 徭役第334節 熊道的任務第451節 雙鬼拍門第527節 吳掌櫃的日常(六)第35節 綁票(二)第636節 甲板話語第205節 殺王(二)第299節 龍巖戰記(二十一)第143節 瘧疾和奴隸第128節 新附民第281節 龍巖戰記(三)第587節 難唸的經第585節 同舟共濟第440節 三屯營第339節 開港(五)第320節 水利第579節 官邸會議(三)第405節 同心圓第544節 家園第266節 股東第368節 反應第206節 殺王(三)第257節 辭職第294節 龍巖戰記(十六)第440節 三屯營第141節 農場第48節 緊鑼密鼓第88節 談判(二)第562節 接收(五)第546節葡人的抗戰準備(二)第4節 暫住第383節 上硬菜第101章 參政議政第107節 人貨混裝第678節 北歸(三)第401節 綁票知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