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8節 戰役背景

1630年3月15日,天津外海。

五艘運輸船掛着在南方海域橫行無阻的“曹”字認旗,正在洋麪上等待引水船的到來。

這支船隊中職務最高的,是新上任的北方軍司令張中琪。

張中琪穿越前是做P二P的,後來一暴雷,這貨跑路,一跑跑到了大明朝。

像張中琪這種“文化人”,在穿越衆裡爲數不少。他們這些人穿越以後,能迅速調整狀態,趕上第一波“上崗”大潮的其實並不多,所以大部分都經過了二次培訓,改行去做別的了。

所以說還是時勢造英雄。在一個新環境或者變革時代,其實並不需要弄潮者有三頭六臂,適者生存,誰能符合當時獨特的環境要求,誰就能成功。

穿越衆這邊也一樣。除了夏先澤算是欽點的之外,其餘能佔據內部高階位置的,都是穿越後第一時間調整自己,在當時那個混亂局面中找準重心,迅速適應那種古怪環境的一批人。

這些人裡面各行各業的都有,之前大部分都是普通職業,很多還是舊世界的loser,要不是穿越,現在內閣這幫大佬早就泯然衆人矣了。

說到張中琪同志,他就明顯不太適應新格局了。此君穿越後一直沒找到方向,眼下這個煤氣時代也用不上p2p,所以他一度很迷茫。

迷茫來迷茫去,時間被耽擱,然後他就被反應過來的大佬們統籌安排——隨着穿越衆在大陸攻略方面人手愈發緊張,像張中琪這種無業遊民,到後來都被“勸說”到外勤單位去了。

外勤中最不受人待見的自然是敵後情報部門,次一級的是軍隊和勘探隊。所以張中琪在拼死表態不去當狗特務後,就只能在軍隊和勘探隊中二選一。

然後他經過幾個月的培訓後,就趕鴨子上架,被派來當這個勞什子北方軍司令了。

張中琪這個司令聽起來很拽,其實並沒有多少手下,屬於空頭官兒。因爲等勤王事件結束後,特戰隊和近衛營都會撤走,留給張中琪的,只剩下飛虎營和老校場基地,所以他只是個警備司令而已。

.....................

隨着引水船的到來,張中琪率領的這支援兵船隊也開始慢慢沿着海河上溯。

這一次的船隊裡,除了一些補給品和商品外,最重要的是三百名近衛營士兵。

這些士兵之前一直留在上海,在協助熊道搞拆遷。這幾個月時間裡,熊道利用炮轟事件的餘威,派出士兵硬生生將地契上那些佃戶都趕離了家園。

這些人除了少數留下來種土豆之外,一部分被趕去了知府方岳貢修海塘的工地,另外一部分被運去了臺灣,剩下的人跑去港口開始扛活,當了建築工人。

這一次將三百名士兵運到天津,是因爲經過前期的偵查和評估後,實際主持北方軍事行動的特戰隊司令錢鐵山,認爲完全有可能打韃子幾個殲滅戰,所以需要一部分正規軍來加入戰鬥。

好在之前來到天津的那兩百名近衛營士兵,這些日子來已經熟悉了馬上作戰,隨時可以投入戰場。這樣一來,只需要補充一些新兵來看住老巢就可以了。

從碼頭下船後,一身明國武將打扮的張中琪見到了等在那裡的曹總兵和錢司令一行人。雙方寒暄幾句,回到老校場,錢司令第一時間便給張中琪介紹了當下局勢和一些戰役背景。

現在是三月中旬,北方已經進入了初春季節,冰原化凍,氣溫開始回升。

打通了北邊走廊的後金大軍,主力部隊和大批搶劫來的財貨俘虜,此刻已經聚集在喜峰口,正日夜不停在出關。

過了喜峰口,就相當於回到了家——駐守在寧錦防線的關寧軍儘管有大批騎兵,但是這支消耗了明廷最多軍費的軍隊,早已失去了和後金兵野戰的信心和能力,所以關寧軍並不敢從那一串堡壘裡衝出來,攻擊近在咫尺的喜峰口。

根據前線特戰隊員偵查到的情況以及歷史記錄,錢鐵山認爲,到月底,穿越衆這邊就可以考慮全軍出發了。

......................

歷史上的己巳之變,最後一支退出明國的後金部隊,是後金貝勒阿敏的部衆。

就在三月中旬這幾天,阿敏會被皇太極派去把守後路走廊地帶的一系列城池:遵化、灤州、遷安、永平。於是阿敏分兵把守各地之餘,便以最靠近喜峰口的永平城爲基點。

到了五月中旬,阿敏見前方一系列城池都被孫承宗率領的勤王軍一一攻下,於是他便殺光永平城裡投降的漢官漢民,帶着財寶出冷口關揚長而去。

不過阿敏的這一走,也爲他自己埋下了殺身之禍。

當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喇登基爲汗時,設了四大貝勒,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四貝勒皇太極。

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繼承汗位。

然而與皇太極同級的三位貝勒,在一開始權利極大,四人一同主持朝政。這期間阿敏和莽古爾泰兩人和皇太極矛盾極深,導致後者一直在試圖剷除這二人,統一皇權。

這一次奉命守衛大軍後路,其實就是皇太極給阿敏挖的大坑。

因爲當初皇太極下令時,是要求阿敏守住這些城池,最次程度也要保住距離喜峰口最近的永平城,以便在明國內陸扎一根釘子進去,下次大軍入關,就輕鬆多了。

然而這就是搞笑的:後金大軍既然已經全部出關,留下阿敏的部衆和一些心懷叵測的降人,怎麼可能守城?

明軍雖說野戰不行,但是大軍圍城,打這種慢悠悠的城池攻防戰,那八旗兵是肯定沒勝算的。

於是一向桀驁不遜,專橫跋扈的阿敏,毫不在意皇太極的腦殘命令,在孫承宗率領各部同時攻來之時,大搖大擺撤兵出了冷口關。

然後阿敏回去就完蛋了——皇太極乘機利用此事,經議政王大臣會議,給阿敏砸了十六條大罪,其中就有“丟棄永平,殘殺降民”“使惡名揚於天下”之罪。

這個罪名是很合理的。1630年的後金,其實和一鴉初期的英國人很像,雖說和漢人在打仗,但依舊處於一種小心試探的心態中。

皇太極這次入關,不但多次寫信給明朝廷各種忽悠,還假惺惺地招降了多坐城池的官民,有點像本子當年侵華初期的做派......可惜八旗兵口袋裡沒裝糖果。

所以屠永平城這一條,就成了阿敏頭上的黑鍋,最終導致他被圈禁而死,和他生父的下場一模一樣。

第535節 大衛星第607節 克勞利的奇幻之旅(八)第203節 傳道第4節 暫住第94節 別了,甘第丟斯第392節 碧血丹心第658節 救反賊(四)第593節 定約第318節 土地政策第498節 出逃第227節 有光號第85節 管制第278節 對澳門的攻略第192節 勘探隊第555節 明葡戰爭(七)第434節 亂戰第8節 兩隻老闆第538節 談話(一)第411節 鎮蠻號第387節 諸事紛亂第668節 共襄大業(五)第95節 疏浚新港溪第37節 後庭對第433節 檢驗成果第251節 後遺症第702節 北方三人組的日常(一十一)第396節 通用大招第587節 難唸的經第634節 歷史慣性的體現以及火線提幹第562節 接收(五)第496節 裂縫第377節 古道熱腸第239節 火燒連營第717節 龍蛇起陸第596節 登艦第161節 你也來了第375節 公文的由來第197節 漂流節目第281節 龍巖戰記(三)第111節 羊入虎口第383節 上硬菜第711節 收線(三)第585節 同舟共濟第314節 種牛第435節 淬火第275節 養豬第526節 吳掌櫃的日常(五)第708節 北方三人組的日常(一十七)第475節 金殿撒潑(一)第541節 頭籌第617節 皇帝的心思你別猜(下)第14節 兩筐石頭第594節 上門第361節 參觀團第23節 冷兵器第472節 間隙第245節 建設和展望第646節 站長第442節 接觸第299節 龍巖戰記(二十一)第158節 小書房第295節 龍巖戰記(十七)第638節 灘頭的坑爹事第584節 大淩河之戰(三)第410節 黑煙第549節 明葡戰爭(一)第711節 收線(三)第65節 秋闈第716節 收線(八)第52節 新貴第218節 黑土第647節 赴任第314節 種牛第688節 北歸(一十三)第102章 開門迎客第684節 北歸(九)第165節 糞土當年第549節 明葡戰爭(一)第414節 私人恩怨第217節 第N類接觸第582節 大淩河之戰(一)第34節 綁票(一)第137節 鹽場和船廠(一)第42節 反賊們第266節 股東第154節 黃老爺第252節 機械廠第332節 招安之旅(一)第541節 頭籌第180節 新槍原型第631節 調停第333節 招安之旅(二)第456節 各方(一)第244節 捷報送達第387節 諸事紛亂第41節 動力爲王第108節 燈塔點燃第18節 胡管家第502節 臺北(一)第570節 海峽治安整飭
第535節 大衛星第607節 克勞利的奇幻之旅(八)第203節 傳道第4節 暫住第94節 別了,甘第丟斯第392節 碧血丹心第658節 救反賊(四)第593節 定約第318節 土地政策第498節 出逃第227節 有光號第85節 管制第278節 對澳門的攻略第192節 勘探隊第555節 明葡戰爭(七)第434節 亂戰第8節 兩隻老闆第538節 談話(一)第411節 鎮蠻號第387節 諸事紛亂第668節 共襄大業(五)第95節 疏浚新港溪第37節 後庭對第433節 檢驗成果第251節 後遺症第702節 北方三人組的日常(一十一)第396節 通用大招第587節 難唸的經第634節 歷史慣性的體現以及火線提幹第562節 接收(五)第496節 裂縫第377節 古道熱腸第239節 火燒連營第717節 龍蛇起陸第596節 登艦第161節 你也來了第375節 公文的由來第197節 漂流節目第281節 龍巖戰記(三)第111節 羊入虎口第383節 上硬菜第711節 收線(三)第585節 同舟共濟第314節 種牛第435節 淬火第275節 養豬第526節 吳掌櫃的日常(五)第708節 北方三人組的日常(一十七)第475節 金殿撒潑(一)第541節 頭籌第617節 皇帝的心思你別猜(下)第14節 兩筐石頭第594節 上門第361節 參觀團第23節 冷兵器第472節 間隙第245節 建設和展望第646節 站長第442節 接觸第299節 龍巖戰記(二十一)第158節 小書房第295節 龍巖戰記(十七)第638節 灘頭的坑爹事第584節 大淩河之戰(三)第410節 黑煙第549節 明葡戰爭(一)第711節 收線(三)第65節 秋闈第716節 收線(八)第52節 新貴第218節 黑土第647節 赴任第314節 種牛第688節 北歸(一十三)第102章 開門迎客第684節 北歸(九)第165節 糞土當年第549節 明葡戰爭(一)第414節 私人恩怨第217節 第N類接觸第582節 大淩河之戰(一)第34節 綁票(一)第137節 鹽場和船廠(一)第42節 反賊們第266節 股東第154節 黃老爺第252節 機械廠第332節 招安之旅(一)第541節 頭籌第180節 新槍原型第631節 調停第333節 招安之旅(二)第456節 各方(一)第244節 捷報送達第387節 諸事紛亂第41節 動力爲王第108節 燈塔點燃第18節 胡管家第502節 臺北(一)第570節 海峽治安整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