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黃河決口】

“這王若虛到底想做什麼?”楊廷和一臉陰鷙。

樑儲嘆息道:“介夫還沒看出來?王二從頭到尾都是陛下的人!”

楊廷和無比鬱悶道:“那他爲何求娶黃鳴玉之女?還跟我家用修(楊慎)走得頗近?”

“爲了麻痹吾等而已。”樑儲說道。

“那今日又爲何陷害於我?難道是見我受到陛下冷落,他跳出來要跟我撕破臉了?”楊廷和還是想不明白。

樑儲猜測道:“或許是出於陛下授意,借劉東川、王若虛之口敲打你我!”

楊廷和漸漸冷靜下來,點頭說:“多半如此……不,定然如此!若無陛下授意,以王二此時的情況,絕不可能說出那種話!”楊廷和一臉落寞,哀嘆道,“陛下啊,你我君臣,何至於此!”

楊廷和對朱厚照是忠誠的,至少此時無比忠誠。他也想做萬世流芳的名相,也想輔佐皇帝中興大明,只不過治政理念跟皇帝南轅北轍,而且礙於各種條件難以推行改革。

樑儲提醒道:“最近半年之內,以穩固朝堂爲先,不宜再起任何波折。”

“理應如……”楊廷和突然閉嘴,因爲閣臣費宏進來了。

明代內閣,並無定額。

其閣臣數量,一般在五個以上,七個的時候常有,崇禎朝甚至出現九閣臣共存的局面。

更奇葩的是萬曆朝,有段時間內閣只剩首輔,時人稱之爲“獨相”。並非首輔想獨自攬權,而是萬曆怠政搞出來的,當時京官缺額達到三分之二,一向緊俏的京城房地產市場都垮了。

如今的內閣也很蕭條,只有楊廷和、樑儲、費宏三人而已。

在內閣還沒壓倒六部的正德朝,閣臣數量越少,意味着內閣的影響力越小。這種情況讓楊廷和很糟心,他數次請求皇帝,希望將內閣補爲五人,但朱厚照一直裝聾作啞。

攏共就剩三位閣臣,偏偏費宏還是個修仙的。

費宏從來不主動表明立場,也從來不反對誰。你說他尸位素餐吧,這傢伙又能力極強,遇到棘手事情很快就處理了。

有時候,楊廷和感覺費宏是自己人,有時候又感覺費宏是帝黨。反正捉摸不定,難以準確判斷,雲裡霧裡讓人看不明白。

費宏走進來說:“散朝之後,陛下召我策對,言及貴州開科之事,問我貴州舉人名額該定多少。”

楊廷和、樑儲面面相覷,三位閣臣,皇帝獨召費宏是什麼意思?

“文憲如何回答?”楊廷和問。

費宏說:“吾言,可定爲二十三人。”

楊廷和對這個數字能夠接受,說道:“文憲老成持重!”

費宏又言:“陛下說,似乎太少了,貴州士子也不容易,讓我回來與二位商量。”

樑儲說道:“那就二十五人吧。”

楊廷和已經被皇帝壓得擡不起頭,哪還敢再搞事?也只能捏着鼻子認了:“便是二十五人,不能再多。”

以前雲貴舉人名額總共五十人,其中雲南三十一人,貴州十九人。

劉瑾弄權時瞎搞,把中榜和北榜地區一起提升,雲南增加到三十四人,貴州增加到二十一人。

劉瑾倒臺之後,其他省份的名額恢復舊制。唯獨雲貴鄉試名額,在李東陽的主導下不變,算是沿襲了劉瑾的政策,目的是加強對西南邊疆的控制。

現在貴州開科,名額提升到二十五人,等於再次增加四個!

“雲南該定額多少?”費宏又問。

楊廷和、樑儲頓時頭疼,雲貴科舉本爲一體,貴州都增加了,雲南能不表示一下?

“雲南三十五個吧。”楊廷和只給雲南增加一個名額。

內閣的決定還沒被批准,楊一清突然上疏,要求把雲南鄉試名額增加到四十個!

楊一清學壞了,趁機跑來分功。

劉春作爲四川人,背棄了四川士子,居然也支持楊一清。

於是,形成了吏部、禮部聯手對付內閣的局面,皇帝拉偏架批准了楊一清的上疏。

從此,雲南鄉試名額,由三十四增加到四十;貴州鄉試名額,從二十一增加到二十五。

雲南竟是最大贏家!

雲南士子,今後也要念王淵的好,當然他們更喜歡楊一清。

……

數日之後,王淵帶着魏英,前往豹房覲見皇帝。

君臣之間一番友好交談,朱厚照龍顏大悅,給魏英加俸一級,並賜鬥牛服以示恩寵。

同時,又以貴州右宣慰使宋仁病重無子爲由,令宋靈兒暫代貴州右宣慰使之職,全權署理水東九長官司軍政事務(宋家有三個長官司被改土歸流了)。

“二郎,聽說你要大婚了,這是我與皇帝哥哥贈送的新婚賀禮。”莊妃命人搬來一件物事。

幾個太監把禮物擡來,上面還蓋着一層紅布。

朱厚照笑道:“揭開看看!”

王淵把紅布揭下,裡面赫然是一尊紅珊瑚。狀若假山,紅得滴血,這玩意兒怕是價值千金!

王淵連忙說:“陛下,娘娘,此物太過貴重。”

朱厚照說:“海外蠻夷所獻,你收下便是。”

海外蠻夷萬里而來,怎麼可能進獻如此貴重的東西?關稅抽成罷了,抽出來的錢糧留在地方,稀罕物品則進獻到皇宮。

王淵心想:陛下啊,你要是真想送禮物,就趕緊把莊妃的肚子搞大吧,都半年時間了還沒有任何動靜。若是不留下子嗣,讓我這個倖臣今後可怎麼辦!

朱厚照的思維非常跳脫,剛剛贈送完新婚賀禮,莫名其妙來一句:“二郎,你說世間可有神靈?”

王淵不解其意,模棱兩可道:“子不語怪力亂神。”

莊妃在旁邊解釋說:“黃河決口了。總理河道的右副都御使劉愷,不思修築河堤,反而祭祀于山川之靈。工部尚書李鐩認爲他祭拜錯了,應該祭拜河伯纔對。於是,劉愷又去祭拜河伯,李鐩還有臉爲劉愷請功。現在輿論洶洶,言官們都在彈劾此二人。”

王淵聽得一陣無語,黃河決口,堤壩不修,只祭神靈,工部尚書居然還有臉爲河道總督請功!

朱厚照估計也是心累,問道:“二郎,你說我就那麼像昏君嗎?我真要賞賜了劉愷,怕是會淪爲千古笑談。”

王淵拱手道:“陛下,請罷工部尚書李鐩、河道總督劉愷!”

朱厚照說:“工部尚書罷不得,總得給楊閣老留一兩個尚書。河道總督我肯定是會換人的,二郎有沒有合適的人選?”

搞工程,我在行啊!

王淵笑道:“陛下,你看臣怎麼樣?”

朱厚照反問:“你會整理河道?”

王淵說道:“願意一試!”

王淵敢請命,朱厚照就敢任命,他說:“那行,等你大婚之後,就以按察御史的身份,去修整黃河吧。”

王淵又說:“陛下,臣的恩師伯安公(王陽明),曾履職工部,爲威寧伯督建陵寢。臣請求任命伯安公爲副使,我們師徒共同去治理黃河!”

“准奏。”朱厚照答應得很乾脆。

有了治理黃河之功,王陽明就可以調回中央了!

070【巨嬰才子】765【瘋狂擴張】【王朝末路——三百多年的大明還不知足?】450【望海屯】505【叛亂遍地】285【九皇物理丹經】211【歡喜冤家】696【政治交易】129【去而復回】534【武王伐紂】297【一天八十兩稅銀?】361【天子旗仗】124【一往無前】104【前三名都不屑看榜的】(爲盟主“無聊的倒黴熊”加更)522【鐵道司】704【太師】136【滿城爭看王二郎】197【來自大奸臣的感激】134【論功行賞】510【抑棉疏】293【杭州】132【亂戰】294【躍躍欲試】520【理一分殊】563【倉促決戰】642【對徐達後人開刀】192【兩個佞臣】137【陪皇帝睡覺】269【楊廷和回京】257【搶他孃的】403【地球儀】099【放風箏】143【難民般的京營】295【招賢納士】012【孤獨的清醒者】290【一意孤行】543【扯淡的播州之亂】472【印加帝國之使節】112【收禮】188【一得一失】366【一代英主窩囊死】344【傳教士】088【欠債還錢,天經地義】622【實幹纔是硬道理】708【結廬而居】607【墨家子乎?】483【絕戶計】605【王孔聯姻如何?】322【天朝上國】070【巨嬰才子】659【交趾布政司】157【房子太大不敢要】731【政府構架】358【亂拳迷惑老師傅】195【王莽謙恭未篡時】522【鐵道司】038【戳戳戳】136【滿城爭看王二郎】485【大禮】409【突如其來的海戰】458【中途流產的第一次全球航行】676【胡姬風靡大明】063【明朝商稅超低的】102【餿主意】(爲盟主“巫馬行”加更)699【搶人開溜】557【線膛槍初戰】638【盛世圖卷】076【鹿鳴之宴】632【印度來了留學生】360【英明無雙朱厚照】523【占城大米到了】517【新鹽法】283【江彬的野望】740【戚繼光投軍】573【明武帝】249【只能滅國了】【朝鮮——大明的反面教材】435【三人格局】174【數學之傳播】444【前鋒之事】695【哥本哈根】009【要留清白在人間】478【王子復國記之末】672【誰發現,誰佔有】416【魔鬼之船】595【公主與駙馬】728【獻城】539【誰比誰先死】403【地球儀】341【總督鍊鋼】754【公平的戰鬥】512【榮譽內閣大學士】452【文官都壞得很】147【豹房蹴鞠總教練】581【宋靈兒親征呂宋】780【腦袋抽風的波斯皇帝】363【差點被反殺】531【又是爛仗】560【守靈者】446【背叛】
070【巨嬰才子】765【瘋狂擴張】【王朝末路——三百多年的大明還不知足?】450【望海屯】505【叛亂遍地】285【九皇物理丹經】211【歡喜冤家】696【政治交易】129【去而復回】534【武王伐紂】297【一天八十兩稅銀?】361【天子旗仗】124【一往無前】104【前三名都不屑看榜的】(爲盟主“無聊的倒黴熊”加更)522【鐵道司】704【太師】136【滿城爭看王二郎】197【來自大奸臣的感激】134【論功行賞】510【抑棉疏】293【杭州】132【亂戰】294【躍躍欲試】520【理一分殊】563【倉促決戰】642【對徐達後人開刀】192【兩個佞臣】137【陪皇帝睡覺】269【楊廷和回京】257【搶他孃的】403【地球儀】099【放風箏】143【難民般的京營】295【招賢納士】012【孤獨的清醒者】290【一意孤行】543【扯淡的播州之亂】472【印加帝國之使節】112【收禮】188【一得一失】366【一代英主窩囊死】344【傳教士】088【欠債還錢,天經地義】622【實幹纔是硬道理】708【結廬而居】607【墨家子乎?】483【絕戶計】605【王孔聯姻如何?】322【天朝上國】070【巨嬰才子】659【交趾布政司】157【房子太大不敢要】731【政府構架】358【亂拳迷惑老師傅】195【王莽謙恭未篡時】522【鐵道司】038【戳戳戳】136【滿城爭看王二郎】485【大禮】409【突如其來的海戰】458【中途流產的第一次全球航行】676【胡姬風靡大明】063【明朝商稅超低的】102【餿主意】(爲盟主“巫馬行”加更)699【搶人開溜】557【線膛槍初戰】638【盛世圖卷】076【鹿鳴之宴】632【印度來了留學生】360【英明無雙朱厚照】523【占城大米到了】517【新鹽法】283【江彬的野望】740【戚繼光投軍】573【明武帝】249【只能滅國了】【朝鮮——大明的反面教材】435【三人格局】174【數學之傳播】444【前鋒之事】695【哥本哈根】009【要留清白在人間】478【王子復國記之末】672【誰發現,誰佔有】416【魔鬼之船】595【公主與駙馬】728【獻城】539【誰比誰先死】403【地球儀】341【總督鍊鋼】754【公平的戰鬥】512【榮譽內閣大學士】452【文官都壞得很】147【豹房蹴鞠總教練】581【宋靈兒親征呂宋】780【腦袋抽風的波斯皇帝】363【差點被反殺】531【又是爛仗】560【守靈者】446【背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