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畢轉身,似是還要尋些什麼繼續打他。
一旁的婦人這才坐不住了,忙上前勸着,“陛下,陛下息怒,切莫傷了身體。瑁兒,快給你父皇認個錯。”
“父皇,兒臣知錯了,兒臣並非有意針對弟弟,只是擔心他爲了一個勾欄女子失了身份,叫皇室蒙羞。”
“你若真是怕皇室蒙羞,就不會大張旗鼓去他府上搜查,就差在街上喊了,怎麼,你弟弟養了個鬼在府裡很光彩是不是?你送來的密報朕看到了,既沒有回你,你爲何自作主張!”
武惠妃沒想到自己的兒子竟會跟親兄弟過不去,一時也有些生氣,“瑁兒,你真是糊塗啊。陛下,是臣妾教子無方,臣妾甘願受罰,還請陛下保重龍體。”
“好好待在你的府邸反省,沒有我的命令不許踏出半步!”言畢又狠狠瞪了一眼惠妃,繼續道,“還有你,務必操持好李沐的婚事,別叫外面的人看了笑話。”
婦人應下來,將人好生送走了,轉而看了看自己的兒子,一副恨鐵不成鋼的樣子,“行了,你也別跪着了,叫紅玉替你清理一下傷口。”
“眼下咱們正與東宮鬥得緊,太子還沒倒下呢,你跟你自己的弟弟叫什麼勁,他可是你嫡親的弟弟啊,你是要母妃看着你們骨肉相殘麼?這下好了,咱們鷸蚌相爭,叫人家漁翁得利,真是......”
長嘆了口氣,李瑁和皇次子李瑛在朝堂上鬥得難捨難分,武惠妃全心全意幫着這個兒子,對於幼子並沒有傾注過多希望,只要他不胡鬧拖累了哥哥就行。
誰知道李沐倒是甘心做一個富貴閒散的王爺,而李瑁卻視他爲眼中釘肉中刺。
“有時候,我都覺得自己偏心,不顧沐兒只顧着你,他到底做了什麼叫你這樣防備,你可知道,即便你日後登基也離不開親兄弟的幫襯,不然你能指望哪個,誰又會對一個連自己弟弟都能下手的人忠心呢?”
“是兒臣錯了,兒臣思慮不周.....”一個勁兒地承認錯誤,心裡卻很慶幸,好在只是禁足,並不算什麼太大的懲罰。
“母妃,方纔父皇說爲沐兒定了親事,是誰家的姑娘,他不是一直不肯娶妻麼?”越想越覺得奇怪,他這個弟弟不是癡情種麼,怎麼就願意娶旁人了。
“是太傅家的小孫女,一直養在洛陽,前幾日與沐兒相看了,他同意,陛下也歡喜。”
難怪他的密報沒有用,因爲李沐搶先一步同意定親,打消了父皇的疑慮。
神色如常,李瑁道了一句“很好”,拳頭卻緊緊握在了一起。
待人走了,惠妃搖着頭道,“真是冤孽啊,本宮對他那麼栽培,他怎麼能做出這樣糊塗的事呢,沐兒因爲那個勾欄女子的事兒已經失了聖心,他爲什麼非要還踩他一腳。”
“娘娘也別急,殿下怕是求勝心切呢,奴婢聽說殿下最是勤勉,與朝堂上的大臣關係也都很好,想來是覺得宮中幾個皇子都不如自己,爲了萬無一失,這才行差踏錯,將盛王殿下也當成敵手了。”
“畫蛇添足,真是畫蛇添足!”將端起來的茶又重重放在了桌上,武惠妃按着晴明穴想了一會兒,“或許是我給他的壓力太大了吧,這壽王妃也真是的,也不知規勸規勸。”
到底是護短,兒子不爭氣,就怪到了兒媳頭上。
“過幾日叫她進宮一趟,攤上我兒這樣不近女色的,她還不好好伺候着,爲夫君分憂,成日裡連個爭寵的侍妾都沒有,結果到連最基本的都不會做了。”
無辜的婦人並不知道自己要爲夫君闖下的禍事承擔責任,李瑁被禁足於府中,對她而言幾乎是種折磨。
平日裡他早出晚歸,雖然對她不聞不問,但她也能落個清淨。可是現在不同了,他心裡有氣又發不出來,便拿她當成了出氣筒。
不是嫌飯菜淡了,就是說茶濃了,每日都對着她發脾氣,楊氏過得戰戰兢兢,只能在晚上的時候偷偷抹眼淚。
“王妃不要哭了,萬一眼睛腫了,明日殿下又要責罵了。”
“你去幫我取些冰來吧,一會兒敷一敷就好了。”柔聲開口,她這輩子溫良恭儉,也不知爲什麼要受這樣的磋磨,竟嫁給了李瑁。
“王妃,不如就給殿下娶幾個妾室吧,這樣也好有人替您分擔些。”
“我何嘗不想,可是他並不想娶,我每次提了這件事他都要發火,別人以爲我們夫妻恩愛,其實他不過就是怕陛下生氣,耽誤了他的宏圖偉志罷了。”
“也罷,王妃就再忍忍,等到咱們殿下登基就不會再這樣了,到時候您就是皇后,若是陛下依然不納妃也不錯,如果納了,您就圖個清靜。”
擠出一個笑臉來,楊氏握着自己丫鬟的手道,“除了忍,又能如何呢。只是碧兒你知道麼,嫁給一個不懂自己的人有多痛苦,我喜歡琴棋書畫,風花雪月,也不阻攔他胸懷萬民,心繫社稷,可我們就是談不來,一句都談不來,他的專心對我來說竟是種折磨,身爲妻子,竟要盼着自己的夫君納妾,那種感覺,比成日裡跟人爭風吃醋還難受百倍。”
“我這一生想改是不可能了,我常在想如果一切能重來該有多好,我一定不會嫁給李瑁,或者有朝一日,有人能救我於水火,如果真是如此,哪怕粉身碎骨,我也心甘情願。”
“你是不是覺得我特別不知足,放着好好的日子不過,偏要折騰。”
打發了婢女,楊氏一個人望着窗外的明月陷入沉思,她時常希望自己能紅顏早逝,或許如此就不用被禁錮在這個金絲籠裡,日復一日過着無趣至極的生活。福壽綿長於她而言不過是種折磨,爲了能換一段美好歲月,哪怕折壽她都是歡喜的。
大部分人的人生只能從平靜無趣和轟烈短暫中選一個,她想選後者,又有什麼錯呢。
不日壽王妃便被宣召入宮,陛下禁足了壽王,卻沒有禁足他的內眷,在被惠妃教訓了一通之後,楊氏心中的委屈愈盛,幾乎到了無法忍耐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