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8章 永樂

第308章 永樂

本朝太宗皇帝朱標,年號永樂,乃是太|祖皇帝嫡長子。

他是本朝極爲傳奇的一位君王,文武雙全,詩詞雙絕,還有很多發明創造。

玻璃、肥皂、水泥、葡萄酒,樣樣都是出自他手。

據說他在位期間,還利用水泥大修天下官道,興修水利,惠及後人。

他還主張要遷都,把都城從金陵遷往北平城,說出“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話,朝野間一片讚譽。

他親自制定了新京城的規劃圖紙,詳細到內外城各處道路街巷,都要親自命名。皇宮大內的格局,也是他定下的。在他的堅持下,新京城的建造工程持續了十年之久。

之所以只有十年,並不是新京城在十年後建好了,而是十年後,他就駕崩了,遷都之議就此擱置。建好了大半的新京城重新降格爲北平城,便宜了分封在那裡的燕王府。

不過這個便宜最終還是沒叫外人佔了去,因爲當時前任燕王朱棣已經去世,子孫不肖,因各種原因而被圈禁、奪爵,甚至有人被玉牒除名,是永樂帝將自己的一個皇子過繼過去,繼承了燕王府,方纔延續了燕王一脈的香火。嚴格來說,太宗皇帝辛苦建成的北平城,是落到了他的親生骨肉手裡。

謝慕林有些麻木地聽宋氏介紹起這位傳奇帝王的事蹟,心裡只有一個念頭:“原來在我之前,就已經有了一位穿越者,而且還是直接穿到了朱標身上!”

穿成了朱標,朱標沒有早死,繼承明太|祖朱元璋皇位的就不是皇太孫朱允炆,那自然就不會有朱棣靖難之役,而後登基爲永樂帝的事了。朱標直接奪了永樂這個年號,做皇帝似乎還做得挺爽的,沒少用現代知識爲自己謀利。

同時,永樂帝還有獨特的練兵之法,又讓將作監製作出好幾種火器,並改良了軍弩,這些做法大大提高了明軍的作戰實力,也爲他本人在軍中贏得了無上威望。

宋氏嘆了口氣:“水泥自然是好東西。太宗皇帝也是本朝難得的聖君。只是……聖君做事,自有他的用意,卻不是一般庸人能夠理解的……”

謝慕林心想,她若這時候去了北平城與父親謝璞會合,很有可能會發現自己對那個城市的街巷道路頗爲熟悉。至少,她會知道中軸線一帶是什麼樣的格局。當年她去北京旅遊,可沒少拿着旅遊地圖研究故宮附近的各種景點呢。

就算是她書房空間裡的那些課本、資料,也不見得沒有北京地圖呀。

文氏在旁聽得感嘆不已,只是她有一點不明白:“既然是這樣的好東西,爲何我們平日裡少有聽說?我生於書香門第,長在富豪之家,還與曹家這樣的後族勳貴相處了十多年,自問不算是沒有見識的人,可我從來沒有聽說過水泥這東西。否則,真姐兒說起的時候,我也不會如此驚喜了。”

又比如後宮的皇后與皇子們,永樂帝對庶長子朱允炆很看不上眼,對第二任皇后徐氏所出的嫡皇子朱允烰,也同樣很不滿意。他最喜歡的是一個宮人所出的皇子,不但長得象他,性子也很象他,還自幼聰明伶俐,對他的種種命令、主張都能很快理解。沒有人知道,永樂帝是否想過要讓這個皇子取代朱允烰的太子之位,但皇后與太子,勳貴與朝臣,都十分惶恐,認爲必須要避免這件事的發生。那位皇子再聰明,再得聖寵,他既不是長,也不是嫡,生母位卑而早逝,何德何能越過兩位兄長,成爲東宮的主人?

比如武將,雖然大部分人都很佩服永樂帝,但也有人覺得他在軍中威望太高了,不利於自己統帥手下;還有人討厭火器,認爲永樂帝發明、推廣這些東西,是在扼殺他們的前程;還有人是嫌永樂帝管制太嚴格了,帶兵的人喝點兵血是正常事,可永樂帝卻對這種行爲嚴懲不貸,這不是叫他們沒了活路麼?還有人是昔日在藩王手下爲將的,總覺得是皇帝害死了他們家大王,心裡暗戳戳地要爲大王盡忠,報復一下暴君什麼的……

有了這些底氣,永樂帝想要遷都,即使有無數大臣不情不願,也沒人敢公然反對。新京城是他親自畫的圖紙,又從內庫撥出八成錢糧物資去建造,他還事先解決了削藩的問題,連藩王中實力最強的燕王朱棣等都先後病逝或回京養老了,根本沒人能阻攔。

明太宗永樂帝朱標,這輩子幹了無數大事,還利用各種神奇的發明,爲自己謀得大量的財富。這些財富,俱是內庫所有。有了這些錢,永樂帝做什麼事都很有底氣,根本不需要受大臣們的制肘。

他之所以會有遷都北平的念頭,估計一是想完成歷史上永樂帝遷都的大業,二也是因爲北京纔是他心目中的首都吧?他既然親自設計了北平城,連街巷名字都要定下,就意味着這個新京城多半是照着他記憶中的北京來建造的。

但是,沒人敢公然反對他,不代表沒有人在私底下搞小動作。

比如文臣,就會覺得永樂帝太過重視武將,輕視文臣,太過重視工商,輕視讀書人,他們希望永樂帝能聽他們的勸誡,成爲一個理想中的仁君。既然永樂帝不答應,他們也只能指望太子了。

宋氏簡單介紹了一下這位明太宗永樂帝的事蹟,就提起了他昔日的發明了:“水泥方子,當年在太宗朝,應用極廣,但凡天下道路,幾乎都是用它築就,連邊疆哨所,也是用它與沙石建成的,聽說建造速度極快,花費又小,還頗爲堅固。只是這東西不能長久,約摸用得十來年功夫,就得敲碎重建了。但即使如此,花費也比從前的法子少許多。因此,邊鎮之地,水泥極爲盛行。天下馳道,也是以水泥爲主。”

那段時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宋氏也不願意說得太清楚,也許她本人看過的史書,也寫得不算清楚。

反正結果就是,永樂帝當機立斷,在最喜歡的皇子墜馬受傷之後,迅速將他出繼到燕王府,變相剝奪了他的皇位繼承權,但也同時保住了他的性命。然而,在那不久之後,永樂帝的身體狀況就急劇惡化,據說是年輕時沒有保養好,留下了後患,舊疾復發,難以治癒了。

永樂帝出人意料地在壯年駕崩,皇位傳給了他的嫡子,太子朱允烰,年號宣文。宣文帝跟他父親性情截然不同,在太后與朝臣、勳貴們的主張下,他下令停止了遷都的計劃。許多永樂帝在世時的政策、主張,也都紛紛被廢止了。

真真正正的人亡政息。

(本章完)

第1082章 秘信第900章 冷遇第601章 威脅第208章 夭蛾子第199章 不歡第828章 威風第1160章 無能第54章 盤算(推薦加更)第1542章 處置第807章 婚事第1262章 和睦第1143章 收藥第949章 重提第1613章 內情第273章 水泥第1120章 差別第601章 威脅第1647章 轉變第840章 清晨第742章 陪伴第1132章 安慰第560章 威逼第1220章 力勸第1188章 收穫第118章 歡喜第1033章 姐妹第330章 拒絕第1530章 計劃第17章 打聽第1147章 誤會第744章 烏龍第486章 次日第723章 疑慮第3章 身世第788章 母女第1621章 坦言第402章 災後第153章 請求第775章 勸說第1590章 圍府第1052章 插曲第855章 逃離第1638章 探病第428章 警惕第1086章 起意第679章 騙局第785章 沉默第604章 挑撥第1120章 差別第752章 同理心第1227章 辭別第1164章 打發第1623章 賞賜第695章 亂局第279章 牽連第147章 相爭第1368章 滯留第639章 心事第598章 內情第1026章 串門第932章 招新第1528章 懷疑第946章 不滿第95章 猜測第569章 買家第900章 冷遇第966章 聽聞第664章 盤算第1152章 穩定第398章 功德第339章 開店第448章 告知第875章 熱心第16章 大哥第801章 揚州第1300章 不捨第1579章 鼓勵第1148章 提醒第1615章 猜疑第522章 派人第900章 冷遇第1647章 轉變第1367章 討論第346章 惱怒第1358章 吐露第1306章 織場第25章 生怨第858章 遮掩第1043章 遺言第587章 貴客第441章 可疑第1041章 緣故第244章 意外第1468章 推斷第417章 薛家第1182章 心意第434章 隱秘第142章 相遇第372章 傳聞第1161章 疑點
第1082章 秘信第900章 冷遇第601章 威脅第208章 夭蛾子第199章 不歡第828章 威風第1160章 無能第54章 盤算(推薦加更)第1542章 處置第807章 婚事第1262章 和睦第1143章 收藥第949章 重提第1613章 內情第273章 水泥第1120章 差別第601章 威脅第1647章 轉變第840章 清晨第742章 陪伴第1132章 安慰第560章 威逼第1220章 力勸第1188章 收穫第118章 歡喜第1033章 姐妹第330章 拒絕第1530章 計劃第17章 打聽第1147章 誤會第744章 烏龍第486章 次日第723章 疑慮第3章 身世第788章 母女第1621章 坦言第402章 災後第153章 請求第775章 勸說第1590章 圍府第1052章 插曲第855章 逃離第1638章 探病第428章 警惕第1086章 起意第679章 騙局第785章 沉默第604章 挑撥第1120章 差別第752章 同理心第1227章 辭別第1164章 打發第1623章 賞賜第695章 亂局第279章 牽連第147章 相爭第1368章 滯留第639章 心事第598章 內情第1026章 串門第932章 招新第1528章 懷疑第946章 不滿第95章 猜測第569章 買家第900章 冷遇第966章 聽聞第664章 盤算第1152章 穩定第398章 功德第339章 開店第448章 告知第875章 熱心第16章 大哥第801章 揚州第1300章 不捨第1579章 鼓勵第1148章 提醒第1615章 猜疑第522章 派人第900章 冷遇第1647章 轉變第1367章 討論第346章 惱怒第1358章 吐露第1306章 織場第25章 生怨第858章 遮掩第1043章 遺言第587章 貴客第441章 可疑第1041章 緣故第244章 意外第1468章 推斷第417章 薛家第1182章 心意第434章 隱秘第142章 相遇第372章 傳聞第1161章 疑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