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節 出兵

九河下梢,天子渡口。

天啓五年八月初二,天津。

此次入京,黃石除了帶上一小隊內衛當作親兵外,還帶上了金求德。金求德堅決反對黃石入京未果,就堅持要陪同黃石一起前來。黃石雖然不認爲朝廷現在會搞什麼鳥盡弓藏,但也不忍心冷了金求德的這滿腔忠誠,於是就真的把他一起帶來了。洪安通則留在了長生島,畢竟他的內衛工作還是很繁重的。

此時的天津城和遼東的金州堡一樣,也是一個徹底軍事化的衛所城堡。經過大明兩百餘年的建設,這座城堡遠比遼東的城堡更爲堅固,四面的城牆都修築了錯落有致的馬面堡,拱衛城門的也是恢宏的半圓堡。

可是在黃石和金求德這兩個軍人的眼裡,這座城市的建築設計雖然講究,卻顯得有些華而不實。比如天津衛的城門半圓堡門是開在正面的,這樣雖然顯得更體面,也更方便來往的行人、客商進出,但從軍事角度講,這也削弱了城池的防禦力。比如遼東的軍事條例中就規定,所有的甕城和半圓堡門都要側開在城牆的水平線上——這樣敵軍攻城的時候就必須緊貼着城牆才能進攻城門,而且即使攻破外堡門,敵方必須將攻城武器費力掉頭九十度才能攻擊內堡門。

護城河上正衝着城門的地方,修築了一條寬闊的石板橋樑,城門的吊橋已經成了一個擺設,無論是繩索還是木板都早已腐朽不堪用了。黃石一行走過大橋時,橋上的客商、旅人熙熙攘攘,沒有誰關注他們這羣遠來的外方人。

跟着嚮導走入天津衛的城門,黃石看到護城的衛兵躲在兩側的陰涼地裡聊天,任憑行人川流不息進進出出。並沒有一個人受到檢查。人們地臉上也多掛着笑容,經過崗哨前的時候仍大聲議論交談,其間還夾雜着兒童的嘈雜和婦女的嬉笑,和遼東各堡門前的肅穆、寂靜恰成鮮明對比,歡快場面取代了遼東那裡如臨大敵的氣氛。

走入城內後,黃石看着周圍繁榮熱鬧的街道長嘆一聲:“這就是和平的景象啊,我已經有快十年沒有見到了。”

來地路上一直繃着臉的金求德此時也似有所感,他也和黃石一樣始終沒有去過山東。這些年來一直在長生島努力工作。金求德左顧右盼了一會兒,也動容道:“屬下十六歲發配遼東,到現在也有快十年了,真不知蘇州那裡現在會是什麼樣子了。”

進城後,首先一件事是到天津縣衙去換路引。在大明朝,根據太祖朱元璋的定製,有功名在身的人才可以不需要路引,讀書人只要能通過院試考上一個秀才。那就可以配劍遊學天下,不再受到關卡的阻礙。但只要沒有功名在身,哪怕是黃石這樣的世襲二品武官,每到一省一府都必須更換當地路引,並呈報自己的隨身衛隊和攜帶的全部武器。

明太祖朱洪武雖然出身貧苦。但卻認爲士人——也就是讀書人、知識分子是國家地精華,所以朱洪武採取了種種手段來勉勵士人,提高士人的地位,比如他鼓勵儒生見皇帝時不行跪拜之禮。並鼓勵儒生直言天子之過。

經過二百多年的磨礪,明朝的士人已經以敢言皇帝的過失爲榮。到了萬曆朝地時候,文人只數落皇帝一個人已經不過癮了,經常連皇帝的老婆、兒子甚至老孃一起數落,而且已經發展到出言不遜、口無遮攔的地步,甚至常常不懷好意地去揣測並公開討論皇帝的私生活。

比如說海禁就是文臣攻擊地目標之一。

長生島的官兵在換過路引後,就走上街道閒逛。此時的天津城已經不僅僅是一個軍事堡壘了,城市內住有大批的商人。也有很多手工業者定居,就是城外也出現了不少交易市場,這一切的變化都是因爲萬曆朝徹底放開海禁帶來的效果。

其實早在嘉靖年間,大明天子就開始變相開放海禁了。少年時代的嘉靖皇帝曾經與文臣苦鬥不休,但後來在二十年裡,他不曾修改過內閣票擬一個字。到了嘉靖後期,曾經年少輕狂的天子已經垂垂老矣,嘉靖皇帝簡單地增加了些船引地數量後。就把進一步開放海禁這個重任留給了他的兒子——隆慶皇帝。

黃石一直認爲隆慶皇帝這人說好聽了是“老好人”。說難聽了就是窩囊。他登基時,內閣的那羣老頭子都是和嘉靖摸爬滾打過大半輩子的人精。隨便哪一個都能把隆慶修理得一點兒脾氣也沒有。每次御前會議的時候,基本就是那羣閣臣自己商量事情,剛登基的隆慶每次想發表點意見,就被內閣老實不客氣地頂回來——陛下,現在皇室人口不旺,您有功夫還是回後宮生倆孩子,別沒事兒就和我們起膩。

隆慶皇帝在後來的日子裡,每天上朝後就在聽臣子們討論,等他們討論好了就把計劃遞到皇帝鼻子底下,天子說一聲“可”後,臣子們就山呼萬歲,然後一鬨而散地下班回家去也。史載隆慶皇帝曾經幾年天天只有機會說“可”字。因爲嘉靖去世前開放了幾個港口搞進出口貿易,所以隆慶的膽量也就是能幹到這一步了。

隆慶死後,臨到下一位皇帝萬曆就不想上朝了,結果臣子們就給皇帝取了個外號叫“小蜜蜂”,“小”地意思就是天子地身板比較單薄,“蜜蜂”就是指天子只喜歡在後宮的花叢裡飛舞。

萬曆時代,大明公司地兩任總經理一個比一個厲害,高拱高總經理見慣了前任窩囊廢董事長隆慶,何況票擬出於內閣他覺得也沒啥好怕的,結果高總就衝着傳旨的太監大叫:“你真的想讓我相信一個十歲孩子的話叫‘聖旨’麼?”……不料現任萬曆董事長的兩媽(生母和嫡母)是兩個很厲害的年輕女人——起碼比她們過世地老公厲害,這兩個女人暗地裡收買了副總經理張居正,聯合起來把高總轟回家養老去了。

萬曆親政後,小冰河時期也就到來了,爲了增加收入萬曆下令徹底廢除海禁船引。改爲每條船收一定的海稅,比如四十兩……

長生島一行人走在從天津去北京的路上,黃石看到,除了大明自己的商人以外,還有很多胡商,他們押送着各種貨物往來於京津之間,其中還包括成隊的黑奴。萬曆放開海禁後,很多明朝官員——尤其是京官。都覺得買幾個黑人看家護院很神氣,所以對西洋商人來說,黑奴和鐘錶都是很受歡迎的商品。

因爲開放海禁,萬曆被文臣攻擊得個體無完膚,但這個天子有自己的一定之規,他一看內閣通不過,就派太監去收稅。那些收海稅的太監彙報說大明海商地船越造越大,以前需要兩船裝的貨物。現在一船就能運走了。小氣的萬曆天子就認爲自己吃虧了,結果就提升每船的稅銀……商人就造更大的船……萬曆就收更高的稅……到了黃石這個時代,大明的每艘海船的關稅已經漲到八十兩。

黃石記得,西班牙人在萬曆年前後曾經對中國有着完全不同地評價,開始的時候說中國海貿能力低下。她的水手少到不足以保衛自己。但在萬曆開海的十年後,西班牙馬尼拉總督就寫信給西班牙國王,聲稱中國的海船變得又大又多:“如果中國皇帝願意,他地船多得可以架起一條從泉州到馬六甲的舟橋。”

進入北京城。黃石不時總能看見各種各樣的書局、書店,這些書店中除了販賣讀書人需要的各種儒家經典以外,還有無數種地小說、佛經、道教經書,以及翻譯成中文的泰西著作和各種宣傳小冊子。

大明每年農稅二百萬兩白銀,因爲小冰河時期的影響,萬曆天子每年都要免除大量的農稅並賑災,他先是下令賑災款從內庫出,然後就是戰爭特別費從內庫出。接着是修河治水錢也要內庫出,還有軍屯歉收也要內庫補助等。

爲了應付各種開支,萬曆就挖空心思地掙錢。他除去收了近三百萬兩海稅銀和上千萬兩的工商鹽茶銀以外,還下令開放書局給內庫掙銀子,只要能賣出去的書一律刊印,或者只要肯交錢就給你印。

所以這個時代也是中國封建王朝時期書籍刊印得最多的時代,黃石記得,聞香教教主徐鴻儒的經書都是皇家書局刊印地。聞香教的作亂宣傳單也是皇家書局印的——就因爲徐鴻儒付錢了……

北京的路人穿的衣服也是五顏六色。這一切也是爲了稅收上的考慮。曾經有言官痛心疾首地談到大明的百姓穿的比官員還漂亮,更有人開始穿明潢色地衣料了。文臣要皇帝整肅朝綱。不許百姓僭越,一開始萬曆也曾猶豫過,但收絹稅和花布稅地太監問他:“如果不許小民穿綾羅綢緞,那萬歲爺找誰收稅去呢?”

最後就是萬曆天子再次倒在了銀彈攻勢下,頂住了文官的齊聲痛罵,把大明祖制給修改了,廢除了所有關於車馬、衣服和轎子地限制。

“黃將軍,前面就是皇城了,請止步,”請來的北京嚮導打斷了黃石的思緒,他指了指遠處的紫禁城:“黃將軍可以再稍微靠近看看,但不要太近了,看完我們就去驛館住下,等待聖旨召見吧。”

黃石向前又稍微走了一段距離,現在他的位置大約是在前世紀念堂那裡,紫禁城的南門已經遙遙可見。黃石極力張目看去,但因爲離得太遠也看不清城樓上面的匾額,更不要說寫在上面的字。

那個嚮導見黃石看得用心,忍不住湊近了問道:“黃將軍在看什麼呢?”

“城門上面是不是有個匾額,”黃石飛快地遙指了一下紫禁城南門,發覺自己的聲音都因爲激動而變得哆嗦起來:“匾額上是不是寫着‘大明門’啊?”

嚮導含笑點頭:“黃將軍說得不錯,將軍以前可曾來過京師?”

“沒有。”黃石頭也不回地否認了。他看到天津港外遮天蔽日的海船船隊;看到天津城內和來北京一路上的各國商人;看見北京一片片的書店和書局;也看到花團錦簇的北京居民。雖然黃石看不到南門的匾額,但一想到上面地“大明門”三個字,想到中國已經放開海禁、路禁、書禁和服飾等級制度,黃石就感到自己以往做的事情都是有意義的。

“大明門啊,大明門。”黃石覺得自己的眼眶都開始溼潤了。過去多年的辛苦在這一刻好像已經得到了回報,他喃喃對自己輕聲說道:“明天,最遲不超過後天,我就會被召見吧?我一定要好好看看那牌匾,那正象徵我捨命保衛的華夏文明,是我祖先的榮耀和後代的福祉。”

天啓五年九月十日,山海關,大明遼東都司府

馬世龍在桌面上攤開了一大張地圖。屏推了衆人以後,馬總兵親自給孫承宗講解起河東地局面來。

和黃石原本的歷史一樣,馬世龍最終還是把目標選定在了耀州——這個連接遼中平原到復、蓋丘陵地區的關鍵樞紐上:“孫大人,近日有不少漢軍從耀州、海州一帶逃來遼西。經過仔細盤問,耀州只有一些旗丁和建奴的家眷,而且耀州現在的堡壘是一個驛站擴充起來的,城牆低矮,達人梯就可以攀越。”

桌子的地圖上還插着些五顏六色的小旗。這些是用來表示附近地後金軍分佈情況的標示物,可以讓人對軍事形勢一目瞭然,馬世龍指着蓋州的位置說道:“根據復州之戰的情報,蓋州一帶本有分屬建奴六個旗的七、八十個牛錄,這兩個月來。我軍已經發現其中五個旗地建奴已經返回遼中。林丹汗也給兵部去信,說他那裡建奴壓力很大,所以末將認爲建奴主力已經回到遼北去了。”

“剩下的,”馬世龍把手在地圖上方虛抓了一把。緊接着就握緊拳頭砸在蓋州地區:“只有建奴正藍旗的二十一個牛錄在盤踞在這裡,這正藍旗今年已經連續被東江軍打垮了兩次,據細作報告,正藍旗的旗主莽古爾泰也受了傷。孫大人,末將地計劃就是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奪取耀州,然後再以雷霆萬鈞的力量南下,全殲建奴正藍旗,活捉莽古爾泰!”

孫承宗聽得連連點頭。情報和戰略看起來都很完美,他拈了拈長鬚,沉聲問道:“馬帥你有幾分把握。”

馬世龍昂揚挺直了身體,兩隻大手也都舉了起來,十根手指岔得開開的:“十足,十足……”

慷慨激昂一番以後,從內到外都充滿自信的馬世龍身上好似蒸騰起了一種霸氣:“孫大人明鑑,南關和復州之戰。都出現過望風而逃的行爲。可見,這個正藍旗是建奴種戰力最差的一旗。據末將分析。這個旗從上到下都完全喪失了和我大明官軍對壘的勇氣,此戰易如翻掌觀紋一般,孫大人大可放心。”

說着馬世龍就嘿嘿一笑:“如果不是爲了收復蓋州,這麼爛的一隊建奴,末將還真懶得去打他們。”

馬世龍話裡話外地那種“捨我其誰”的氣勢讓孫承宗很滿意,他只是微笑着提醒了一句:“馬帥既有如此把握就好,只是不可大意,也不可過於驕傲啊。”

這話把馬世龍聽得哈哈大笑:“孫大人啊,您多慮了。本次末將以關寧名將魯之甲爲主將,那前鋒李承先也有萬夫不當之勇,無論是韜略還是勇武,末將敢說他們都不在那黃石之下,至於此次出動的寧遠中協,更有車炮營一,鐵騎營一,水營二,這實力不要說一個小小的東江左協,就是整個東江鎮都比不了!”

天啓五年九月十二日,黃石還在北京苦苦等待着召見的命令,而此時關寧軍、寧遠中協副將魯之甲殺牛祭旗,四個野戰營隨即向着三岔河方向浩蕩出發。一馬當先的正是熟讀兵書、且號稱能開十石強弓、揮丈二馬槊的猛將李承先。

第一次上戰場的李參將直轄地車炮營共有戰兵兩千四百八十人,連同輔兵共五千五百人,擁有大炮八十八門,戰車三百五十輛,馬六百匹,各式火銃一千五百支。隨後出發地三營按照額定編制還會有戰兵幾四千人,輔兵近萬,大炮六十門,火銃千餘支,此外還該有兩千餘條戰船隨行。

和其他幾個將領的親兵隊一樣,李承先地家丁們也都是第一次出征,他們大多是李承先這幾年來從配軍中挑選出來的殺人犯,這大批的前江湖好漢們鼓譟而行,看上去也是煞氣逼人。

歷史的車輪終於還是滾到了這一步——耀州血戰的帷幕正在被輕輕拉開……

第21節 歸去第22節 職責第24節 刨牆第11節 捷報第二節第十二節第十四節第4節 銀幣第12節 潛伏第42節 賭博第一節第26節 英雄第20節 信任第十八節第20節 交情第33節 友軍第十三節第六節第36節 獨木第26節 解圍第32節 選擇第23節 登城第55節 鐵壁第7節 膽色第十七節第十五節第18節 潛流第58節 瓜分第十四節第十一節第6節 歸心第37節 準點第40節 合力第十二節第22節 職責第27節 入京第24節 反撲第一節第44節 賽跑第25節 後續第2節 寧遠第36節 智勇第54節 狂瀾(中)第47節 相識第四節第50節 防線第26節 英雄第31節 聲望第9節 魔戒第27節 廉恥第35節 詔獄第20節 交情第十節第十五節第23節 伙食第5節 窮鼠第33節 覺華(中)第26節 妙計第35節 對峙第18節 潛流第28節 出兵第33節 覺華(上)第14節 遲疑第六節第十節第十節第十二節第10節 武夫第45節 兄妹第一節第28節 出兵第53節 赤水(上)第25節 越權第40節 合力第29節 轉折第17節 族權第二節本書的架空劇本第18節 車輪第21節 歸去第46節 終線第53節 赤水(中)第58節 勾結第28節 出兵第八節第29節 暗流第46節 終線第20節 傷逝第22節 職責第35節 忍耐第11節 交流第53節 赤水(上)第十節第55節 水師第56節 重建第34節 新兵第17節 族權第12節 潛伏第6節 重臣
第21節 歸去第22節 職責第24節 刨牆第11節 捷報第二節第十二節第十四節第4節 銀幣第12節 潛伏第42節 賭博第一節第26節 英雄第20節 信任第十八節第20節 交情第33節 友軍第十三節第六節第36節 獨木第26節 解圍第32節 選擇第23節 登城第55節 鐵壁第7節 膽色第十七節第十五節第18節 潛流第58節 瓜分第十四節第十一節第6節 歸心第37節 準點第40節 合力第十二節第22節 職責第27節 入京第24節 反撲第一節第44節 賽跑第25節 後續第2節 寧遠第36節 智勇第54節 狂瀾(中)第47節 相識第四節第50節 防線第26節 英雄第31節 聲望第9節 魔戒第27節 廉恥第35節 詔獄第20節 交情第十節第十五節第23節 伙食第5節 窮鼠第33節 覺華(中)第26節 妙計第35節 對峙第18節 潛流第28節 出兵第33節 覺華(上)第14節 遲疑第六節第十節第十節第十二節第10節 武夫第45節 兄妹第一節第28節 出兵第53節 赤水(上)第25節 越權第40節 合力第29節 轉折第17節 族權第二節本書的架空劇本第18節 車輪第21節 歸去第46節 終線第53節 赤水(中)第58節 勾結第28節 出兵第八節第29節 暗流第46節 終線第20節 傷逝第22節 職責第35節 忍耐第11節 交流第53節 赤水(上)第十節第55節 水師第56節 重建第34節 新兵第17節 族權第12節 潛伏第6節 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