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三三章 郡縣與分封

李藎忱似乎發現了她的尷尬,擺了擺手:“朕等回去洗洗手就好了。”

而沈婺華鼓起勇氣,徑直走過去,細細的幫着李藎忱把嘴角的油漬擦乾淨,又用手帕沾了沾溫水讓李藎忱擦手。

這一次李藎忱並沒有拒絕,任由沈婺華服侍,微笑着說道:“朕看着陳叔陵這麼大的書房,也在想這治理天下,到底應該是郡縣制還是分封制?”

郡縣制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萌芽,而秦朝統一六國之後,就是以郡縣制治理天下,把天下劃分爲三十六個郡。秦朝滅亡之後,劉邦吸取其中的教訓,認爲秦朝在地方上的統治存在很大的問題,最重要的就是過於信任地方的官吏,最終秦朝滅亡也是因爲各地形如散沙、沒有辦法匯聚成一股力量抵抗導致的。

因此劉邦將自己的親屬分封在天下各處,形成了封國和郡縣並存的格局,而事實證明,這些本來被劉邦寄希望於能夠鞏固漢室統治的劉氏宗親們,不但成爲禍害地方、擾亂超綱的主力之一,而且曾經一而再、再而三的想要摧毀中央朝廷的統治並且取而代之,著名的七王之亂就是其中的典型。受到七王之亂的影響,大漢的國力長時間得不到恢復,進而自然也造成了邊患長期得不到解決的問題。

更可怕的是,數百年之後的西晉,七王之亂的翻版——八王之亂,竟然再一次在華夏大地上演,其結果自然就是持續了三百年的亂世以及五胡亂華的悲劇。

李藎忱甚至覺得,歷史上看上去最風輕雲淡,但是卻也是最悲慘的一句話,就是“這促進了民族融合”。

而八王之亂能夠讓西晉變成華夏最沒有存在感的大一統王朝,就是因爲分封制給予了這些司馬家族的皇室成員們太多的權力。

正是因爲吸取了八王之亂的教訓,所以之後的隋唐再到宋朝,都沒有大規模分封的例子出現,甚至唐宋兩朝之中,親王的權力被大幅度的束縛,乃至於出現了“十六王府”,把這些親王處於半囚禁的狀態之中。

現在大漢完全在施行郡縣制的翻版——州郡縣三級制度,這和後世的行政管理制度別無二致。但是現在李藎忱也要面臨一個問題,那就是隨着大漢版圖的繼續擴張,有沒有必要分封,以確保大漢國祚的穩固和延續。

可是李藎忱也不得不面對另一個問題,那就是他的身邊根本就沒有什麼兄弟叔父,要真的算血緣關係的話,應該也就只有弘農楊氏可能和李藎忱有一定的聯繫,而且李藎忱有可能的生父楊愔和現在弘農楊氏的楊素一脈實際上關係並不算密切,如果以此爲藉口直接分封弘農楊氏的話,未免有些牽強。

更何況李藎忱也知道楊素的兒子楊玄感在歷史上是什麼貨色,可以說這個傢伙爲隋朝的分崩離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所以李藎忱對楊素和楊氏也不能完全放下心來,畢竟有這麼一個坑爹的兒子在。

因此就算是他要分封,肯定也是對蕭世廉、裴子烈等忠誠度比較高的異姓進行分封。

然而歷史又證明,即使是同姓尚且可能、甚至很大程度上會出現造反的情況,更何況是異姓。而且就算是異姓不造反,朝廷就真的對他們放心麼,對他們放心難道就也對他們的子嗣放心麼?

畢竟一旦分封,那這異姓王也就擁有相當大的權力,再加上天高皇帝遠,朝廷未嘗能夠節制他們。這陳叔陵都能夠在南陳朝廷的眼皮子底下做出這樣不軌的事情,那在其餘地方遠離朝廷的監視,誰知道又會出現什麼?

因此長期以來李藎忱也在擔憂這個問題。

“陛下或許多慮了,”沈婺華斟酌說道,“秦之滅亡,不在於郡縣制度管理之不得當,而在於六國人心不在秦,秦之法過於苛刻,長此以往民心處於壓抑之中,但有爆發之處,自然人心浮動,因此陳勝吳廣得以揭竿而起,百姓贏糧影從。然究其原因,奴婢以爲在於秦朝之律法沒有變通之處,在於秦朝未能定六國之民心,而不在於郡縣。相比之下,西漢七王之亂,前晉八王之亂,乃是皇室之人‘貪心不足蛇吞象’,反而引起國家之動盪。”

李藎忱微微頷首,秦朝之滅亡,在於百姓骨子裡不想服從秦朝的嚴苛律法,同樣的道理,唐朝的滅亡也在於黃巢等人不滿於朝廷的苛捐雜稅以及讓人看不到進身之路的政策,實際上和郡縣制還是分封制並沒有太大的聯繫,反倒是七王之亂險些讓漢朝自己滅亡,八王之亂更不用說,整個就是時代的悲劇。

雖說最終得力的並不是草莽布衣,但是草莽布衣的確是最先攪動天下風雲的人。

至少從歷史的脈絡來看,接下來的隋唐都沒有再行分封制度,那麼李藎忱以分封制度穩定地方自然是違反歷史的規律的。

如果這個問題主要還是集中在百姓身上,那的確李藎忱在這裡糾結郡縣還是分封的區別也就變得沒有意義。

“只要陛下可以安定民心、施展仁政、懲戒宵小,那麼百姓肯定就會傾向於安居樂業,而這樣朝廷派遣官員管理地方,就算這些官員心懷不軌,那也很難得到手下其餘官吏和百姓的支持,”沈婺華沉聲說道,“一地之管轄,不可能只是一個人就可以操控,只要地方上的吏員和百姓表示反對,那他也很難成氣候。朝廷若是能夠再建立起來完善的監察檢舉制度,那麼這些官員對朝廷心存敬畏,自然也就不會再有別樣心思。”

頓了一下,沈婺華緊接着說道:“相反,一旦陛下分封他人於四方,那麼就必然予之便宜行事之權力,如此一來,地方官吏和百姓知仁政出於他人,而非陛下,心有感懷也會感懷他人之恩情,而不會心念陛下之雨露,一旦他人有非分之想,百姓官吏未嘗不會隨從。”

歷史上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能夠以一座燕京孤城對抗朝廷數次進攻,甚至最後還可以一路直取金陵,把建文帝取而代之,成就了明成祖的一代霸業。

第一七零六章 分歧第一四三六章 女人看不對眼時第一六九八章 王軌很羨慕第二一三六章 大佬們的沉默第一三七八章 奏章沒有陛下跑得快第一八零二章 隨風去第一七四四章 萬戶侯的誘惑力第九百九十二章 陳氏的江山第二零七二章 劫後餘生第一七五八章 大漢需要更加穩定第一百零五章 遇襲第四百三十九章 這是國戰第七百六十九章 戰爭的目的第一二七七章 時間就是命第七百八十五章 驅趕第一六六五章 戰情如火第一七五三章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第六百二十六章 未來第一九九七章 深沉的愛第五十四章 篝火第一六三八章 丟掉的要拿回來第七十章 衝殺第八百一十五章 淳于家不後悔第一百六十九章 各懷心思第一八四八章 平靜之下第五百七十二章 血水第一五二三章 謀求決戰第一四九三章 水陸夾攻第九十三章 逆風行第二千章 這有些反常啊?第一六七六章 揚武軍,死戰不退!第一一三三章 血肉長城第一八七二章 關中男兒耐苦戰第二一六三章 投桃報李第二三三四章 萬歲第二二四六章 夜裡的巷戰第四百四十章 孤家寡人第七章 求死第九百三十八章 監軍第一百二十三章 表態第一三零六章 留給漢軍的時間不多了第一三二六章 白鹿原上第八百五十八章 尉遲家的禮物第一七一八章 要攔住他第一千九十九章 約定?不值錢第四百六十二章 假象第一七零三章 回來加班吧,諸位第二百七十四章 命途第五章 山路第一八六二章 如果只是醉酒的話第六百二十四章 重點第四百四十章 孤家寡人第一百二十六章 可還有人?第二百八十二章 真正的將軍第一三九六章 老驥伏櫪第一六三八章 丟掉的要拿回來第一二八九章 先登,先登!第一九八二章 絕望的進攻第二零二七章 魯班橋頭,三軍爭渡第三百六十章 馬不停蹄第六百零二章 驚喜第八百六十二章 安靜的清晨第一七八九章 順理成章第二百章 公安第一三一五章 後繼有人第一百三十三章 暗子第二二八三章 先建後奏第一千一十三章 江州之變第六百九十五章 各司其職第七百八十八章 烏雲卷地第四百四十二章 濟濟一堂第一三二一章 識時務者爲俊傑第一八一六章 “離經叛道”的二劉第三百三十七章 歲歲不得清平久第三百四十二章 聊發少年狂第三十一章 脫險第二零五二章 反戰第一三五二章 囚籠的鑰匙第一三二九章 虛虛實實第二二零九章 刮目相看第二三四一章 陛下會做傻事?第一四六一章 不走心的勸降第一四七八章 垂簾第八百九十三章 街亭第一千三十一章 詛咒第二一三八章 潛移默化,由緩至極第二二零一章 想揍自己人第四百一十八章 還算有良心第一三七六章 收拾舊山河第四百八十一章 發火第二零五八章 條件第一九二零章 江東子弟需要的是共贏第一五三四章 憂患意識第二一七一章 馬革裹屍,猶然不悔第一九零零章 玉壁城第四十三章 太多第六百五十三章 徐陵需要的答案第一二八三章 在疏不在堵第八十七章 借書第四百零三章 沙盤
第一七零六章 分歧第一四三六章 女人看不對眼時第一六九八章 王軌很羨慕第二一三六章 大佬們的沉默第一三七八章 奏章沒有陛下跑得快第一八零二章 隨風去第一七四四章 萬戶侯的誘惑力第九百九十二章 陳氏的江山第二零七二章 劫後餘生第一七五八章 大漢需要更加穩定第一百零五章 遇襲第四百三十九章 這是國戰第七百六十九章 戰爭的目的第一二七七章 時間就是命第七百八十五章 驅趕第一六六五章 戰情如火第一七五三章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第六百二十六章 未來第一九九七章 深沉的愛第五十四章 篝火第一六三八章 丟掉的要拿回來第七十章 衝殺第八百一十五章 淳于家不後悔第一百六十九章 各懷心思第一八四八章 平靜之下第五百七十二章 血水第一五二三章 謀求決戰第一四九三章 水陸夾攻第九十三章 逆風行第二千章 這有些反常啊?第一六七六章 揚武軍,死戰不退!第一一三三章 血肉長城第一八七二章 關中男兒耐苦戰第二一六三章 投桃報李第二三三四章 萬歲第二二四六章 夜裡的巷戰第四百四十章 孤家寡人第七章 求死第九百三十八章 監軍第一百二十三章 表態第一三零六章 留給漢軍的時間不多了第一三二六章 白鹿原上第八百五十八章 尉遲家的禮物第一七一八章 要攔住他第一千九十九章 約定?不值錢第四百六十二章 假象第一七零三章 回來加班吧,諸位第二百七十四章 命途第五章 山路第一八六二章 如果只是醉酒的話第六百二十四章 重點第四百四十章 孤家寡人第一百二十六章 可還有人?第二百八十二章 真正的將軍第一三九六章 老驥伏櫪第一六三八章 丟掉的要拿回來第一二八九章 先登,先登!第一九八二章 絕望的進攻第二零二七章 魯班橋頭,三軍爭渡第三百六十章 馬不停蹄第六百零二章 驚喜第八百六十二章 安靜的清晨第一七八九章 順理成章第二百章 公安第一三一五章 後繼有人第一百三十三章 暗子第二二八三章 先建後奏第一千一十三章 江州之變第六百九十五章 各司其職第七百八十八章 烏雲卷地第四百四十二章 濟濟一堂第一三二一章 識時務者爲俊傑第一八一六章 “離經叛道”的二劉第三百三十七章 歲歲不得清平久第三百四十二章 聊發少年狂第三十一章 脫險第二零五二章 反戰第一三五二章 囚籠的鑰匙第一三二九章 虛虛實實第二二零九章 刮目相看第二三四一章 陛下會做傻事?第一四六一章 不走心的勸降第一四七八章 垂簾第八百九十三章 街亭第一千三十一章 詛咒第二一三八章 潛移默化,由緩至極第二二零一章 想揍自己人第四百一十八章 還算有良心第一三七六章 收拾舊山河第四百八十一章 發火第二零五八章 條件第一九二零章 江東子弟需要的是共贏第一五三四章 憂患意識第二一七一章 馬革裹屍,猶然不悔第一九零零章 玉壁城第四十三章 太多第六百五十三章 徐陵需要的答案第一二八三章 在疏不在堵第八十七章 借書第四百零三章 沙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