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夫餘、高句麗、三韓介紹

夫餘,在地圖的右上角淡黃色區域顯示,其下是高句麗,注意,朝鮮半島,當時中國佔有一半,另一半是原始部落三韓(即馬韓、辰韓、弁韓),是朝鮮半島南部的三國。紅線是李亦奇出擊盧朐河,打鮮卑軻比能的路線。

地圖長春位置以北的農安城就是夫餘王城,高句麗的丸都城就是現在集安,離遼東的丹東不遠。

夫餘:亦作扶余。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5世紀活動於中國東北地區的民族之一。首見於《史記-貨殖列傳》。一般認爲屬於通古斯語族。大約在戰國時期,夫餘已爲諸國所知。據公元1世紀保留的傳說,遠在北方的“北夷”有索離國,約當今嫩江上游鬆嫩平原。索離國王的後裔名東明,向南發展,渡過掩水(今松花江中游),佔踞了今吉林農安、長春一帶,所謂“東夷之域”,亦即古代原始居民的原住地,遂稱夫餘國。它南與高句麗,東與挹婁、西與鮮卑爲鄰;北有弱水,弱水即今嫩江或黑龍江。這地區“最爲平敞,土宜五穀。出名馬、赤玉、貂”,“以員柵爲城,有宮室、倉庫、牢獄”。在國王之下,設馬加、牛加、豬加、狗加等官,各“加”分領數百至數千邑落。邑落的豪民役使“下戶”爲奴僕,社會處於奴隸制階段。刑法嚴苛。正月祭天,斷刑獄。衣服尚白。兄死妻嫂。有軍事則祭天,殺牛、觀牛蹄以佔吉凶,遇敵時,諸加各自爲戰,使下戶輸擔糧草飲食。文獻所記夫餘的禮節、習俗、衣飾,和近年考古的遺存,都說明他們久已受文化的影響。

漢武帝時,夫餘向漢朝貢。王莽爲向“外夷”顯示威力,曾於始建國元年(公元9)派遣賚印綬的五威將軍至夫餘。公元1世紀初至3世紀中,夫餘實力漸盛。自東漢光武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起,不斷遣使朝漢,與漢基本上保持友好。而同高句麗、鮮卑對抗。安帝建光元年(121)冬,高句麗圍攻玄菟郡時,夫餘王曾遣子尉仇臺擊破之,解救了玄菟。順帝永和元年(136),夫餘王曾來漢京洛陽。以後,高句麗日趨強大,向西發展,漢邊軍退至西蓋馬(今遼寧撫順);但夫餘仍親漢,西與鮮卑、南與高句麗對抗。東漢末及曹魏初,公孫氏勢力在遼東興起,夫餘屬遼東。公孫氏爲利用夫餘抑制高句麗、鮮卑,曾以同族之女妻夫餘王。公孫氏亡後,夫餘又於魏明帝景初二年(238)朝魏。

丸都山城,位於中國東北集安。

丸都山城在國內城北2.5公里的丸都山上,初名尉那巖城,當地人稱山城子。是高句麗最典型的早期山城之一,既是國內城的軍事守備城,又是一座都城,是我國高句麗古城中唯一一座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獻記載,高句麗琉璃明王二十二年(公元3年)冬十月遷都於國內,築“尉那巖城”。高句麗第二代王時開始修築,

目前,山城東牆,北牆西段,西牆北段保存較好,高處可達4-5米,由20餘層修琢工整的長方形和方形石條構築,結構嚴謹。石材一般長40-90釐米,寬20-50釐米,厚10-30釐米。自下而上,逐層內收,上部築有1米左右的牆,牆內壁下部有一排築洞,相距2米左右。全城有門址5處,南牆有一處甕門,東北兩面城牆上各發現兩處門址。

丸都城內有泉水兩處,一在城西北角,一在城東山腳下。在南城門匯於—處,注入通溝河。

城內有古建築遺址3處,蓄水池一處,墓葬37座。宮殿遺址在東側山坡下,南北長92米,東西寬62米,進深作三層階地,到處是瓦礫和成排的礎石。瞭望臺亦稱點將臺,在南門以北200米的高崗上,用石塊壘築,高11.75米,登臺可望風通溝平原及國內城。瞭望臺北15米,發現一處戍卒居住址。東南有一蓄水池亦稱飲馬灣、蓮花池,北部尚有石徹池壁。城內的墓葬,石墳居多,大約是山城地戰爭中譭棄之後埋葬的。

丸都山城曾發生過多次戰爭。公元28年,高句麗第三代於大武神王十一年七月,漢遼東軍隊攻伐高句麗,直逼都城,高句麗王公大臣退守丸都。糧草殆盡,形勢危急。左輔乙豆智獻計,以池中鯉魚及美酒慰勞遼東軍。使者代大武神王向遼東軍將領謝罪:“無以將厚意,輒用薄物,致供於左右”。漢軍以爲丸都城中水草糧食豐足,久圍不利,於是退軍。

公元244年,曹魏正始五年;因高句麗東川王侵擾遼東西安平,派遣幽州刺史母丘儉率兵徵高句麗,初戰於本溪太子河一帶,高句麗王敗走,幽州軍隊直追至峴今麻線鄉板岔嶺一帶;“束馬懸車,以登丸都”。並刻石紀功。母且儉紀功碑1904年(光緒30年)出土於板岔嶺西北天橋溝的山城山,現藏遼寧省博物館。碑文所記正日母丘儉徵高句麗破丸都山城的史實。

公元342年,高句麗第十六代王故國原王重修丸都城,並移都於此。不久,燕王慕容率軍攻陷高句麗,焚燬丸都城宮殿而去。

故國原王以爲難能修復,再遷回平原城。從此,丸都城便衰落下去。

高句麗屬於中國,與高麗不是同一概念,而三韓,纔是現在高麗棒子的祖宗。

三韓(即馬韓、辰韓、弁韓),處在朝鮮半島的南部,鄰居是大漢,當時三韓,十分落後,是偉大的李亦奇,也稱李太陽的光輝照耀着它,它們才從原始人走向開化。

點擊察看圖片鏈接:

打開圖後,再雙擊放大

第42節 全部剝光豬第28節 收官-----攻取撣國第12節 前進路上第74節 “幸福”的呂宋土著第20節 豬是戰神第33節 一件血案拉開的裂縫第35節 屠光北極熊祖宗(一)第27節 王后的誘惑第42節 豬哥亮第17節 司馬折棒子(一)第68節 發羅拉城的元老第37節 再幹一票(三)第42節 豬哥亮第8節 平定江東第1節 波斯山陵崩第6章 第2節玄幻的說明第40節 反客爲主第26節 印第安之王(四)請假條停更啓事第71節 攪屎棍第28節 人渣李亦奇第6章 24節的阿三文明小例第51節 朕來溝(一)第6節 裝藥過量第54節 插曲:違令作戰第8節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第28節 印第安之王(六)第53節 最後一戰(一)第55節 辛巴德歷險記之嘔血求婚記第2節 戰略決策第4節 襄江之戰(二)第6節 襄江之戰(四)第41節 大進軍第25節 輕取木鹿大王第33節 馬家遊江南(四)第43節 前臺後方皇帝有旨哪個多言送你此女第52節 朕來溝(二)第19節 荷蘭港第19節 荷蘭港第38節 瘟神到,帝國衰第20節 回馬神槍第10節 黃埔軍校第35節 陪了夫人又折兵第65節 終極情趣(三)第67節 激戰泰西封第39節 總督之死(一)第37節 再幹一票(三)第22節 新疆建州(一)第38節 開國大典第10節 張昭修地球第5節 三個乾女兒(二)第37節 再幹一票(三)第34節 拳王賽第14節 關隘上空的錘第27節 王后的誘惑第13節 極度嘔吐第19節 大舉進攻(一)第32節 昆杜斯和阿蘭的報告(二)第49節 小人得志第45節 三國英雄奧運會(二)第7節 前哨戰第11節 吞併日耳曼(七)第11節 臨行狂歡第16節 東部鮮卑完了第62節 欣聞大耳之訊(二)第8節 三英戰兩雄第3節 周泰修運河第26節 偷運伏皇后第11節 和平演變第19節 強搶民女一篇好文第2節 納衆第26節 山中捉鹿第46節 三國英雄奧運會(三)第78節 進城會談第7節 如夢如煙的往事第27節 萬里煙海度若飛(一)第59節 我爲舊城改造而來(一)第17節 可愛小兔第9節 吞併日耳曼(五)第12節 向西挺進第2節 初戰曹軍第41節 大進軍第28節 夢斷樓蘭(二)第27節 收官-----取斯里蘭卡第15節 大戰略第28節 收官-----攻取撣國第17節 性情PK第17節 出兵幹陀利(一)第4節 貴霜風雲(一)第46節 準備好了第67節 羅馬行省第31節 青龍一口吞下n個島第23節 棒子夷族第6節 襄江之戰(四)第29節 波斯了局(二)第15節 消滅彌加第22節 巷戰滾一邊第23節 印第安之王(一)
第42節 全部剝光豬第28節 收官-----攻取撣國第12節 前進路上第74節 “幸福”的呂宋土著第20節 豬是戰神第33節 一件血案拉開的裂縫第35節 屠光北極熊祖宗(一)第27節 王后的誘惑第42節 豬哥亮第17節 司馬折棒子(一)第68節 發羅拉城的元老第37節 再幹一票(三)第42節 豬哥亮第8節 平定江東第1節 波斯山陵崩第6章 第2節玄幻的說明第40節 反客爲主第26節 印第安之王(四)請假條停更啓事第71節 攪屎棍第28節 人渣李亦奇第6章 24節的阿三文明小例第51節 朕來溝(一)第6節 裝藥過量第54節 插曲:違令作戰第8節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第28節 印第安之王(六)第53節 最後一戰(一)第55節 辛巴德歷險記之嘔血求婚記第2節 戰略決策第4節 襄江之戰(二)第6節 襄江之戰(四)第41節 大進軍第25節 輕取木鹿大王第33節 馬家遊江南(四)第43節 前臺後方皇帝有旨哪個多言送你此女第52節 朕來溝(二)第19節 荷蘭港第19節 荷蘭港第38節 瘟神到,帝國衰第20節 回馬神槍第10節 黃埔軍校第35節 陪了夫人又折兵第65節 終極情趣(三)第67節 激戰泰西封第39節 總督之死(一)第37節 再幹一票(三)第22節 新疆建州(一)第38節 開國大典第10節 張昭修地球第5節 三個乾女兒(二)第37節 再幹一票(三)第34節 拳王賽第14節 關隘上空的錘第27節 王后的誘惑第13節 極度嘔吐第19節 大舉進攻(一)第32節 昆杜斯和阿蘭的報告(二)第49節 小人得志第45節 三國英雄奧運會(二)第7節 前哨戰第11節 吞併日耳曼(七)第11節 臨行狂歡第16節 東部鮮卑完了第62節 欣聞大耳之訊(二)第8節 三英戰兩雄第3節 周泰修運河第26節 偷運伏皇后第11節 和平演變第19節 強搶民女一篇好文第2節 納衆第26節 山中捉鹿第46節 三國英雄奧運會(三)第78節 進城會談第7節 如夢如煙的往事第27節 萬里煙海度若飛(一)第59節 我爲舊城改造而來(一)第17節 可愛小兔第9節 吞併日耳曼(五)第12節 向西挺進第2節 初戰曹軍第41節 大進軍第28節 夢斷樓蘭(二)第27節 收官-----取斯里蘭卡第15節 大戰略第28節 收官-----攻取撣國第17節 性情PK第17節 出兵幹陀利(一)第4節 貴霜風雲(一)第46節 準備好了第67節 羅馬行省第31節 青龍一口吞下n個島第23節 棒子夷族第6節 襄江之戰(四)第29節 波斯了局(二)第15節 消滅彌加第22節 巷戰滾一邊第23節 印第安之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