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節 收官-----攻取撣國

大將夏侯淵、夏侯惇、牛金當時沒有隨皇帝攻打南印度,而是留在緬州(今緬甸)。

緬州資源豐富,是帝國日後重要的財稅來源,初定之時,當留大將看家。此外,在緬州之外,尚有一個國家令帝國掛心。

撣國是緬甸境內的古國,又稱擅國。故地在今緬甸東北撣邦一帶。大致在今雲南德宏以南,伊洛瓦底江以東的上緬甸地區,其中心區域在今緬甸曼德勒、臘戍、達貝克欽一帶,由哀牢沿伊洛瓦底江河谷南行至撣國,昔在漢時曾經進貢,撣國首領被漢王朝封爲“漢大都尉”。後來與緬州前身夫甘都盧國爭鬥,丟了重要城市曼德勒,然實力仍不可小覷。

帝國南侵,實際打大老虎,不虐待小動物,沿海路途還有相當多的小民族小部落並沒有征服,但他們小,不成氣侯,唯有大的國家大的部落,那是一定要征服不可。

更何況撣國也是個好地方,山川秀麗,資源豐富,想想就令帝國的統治上層晚上睡不着覺。

水源多而大,日照長而足,極合適作物生長,森林中楠木、柚木、黃慄、恍榔、鬆、杉、柏、檜等名貴木材,隨處皆有。荔枝、龍眼、柑、橘、楊梅、橄欖、檸檬、西瓜、香蕉、菠蘿等熱帶水果種類繁多;天冬、乳香、紅花、砂仁、野三七、龍膽草等名貴藥材享譽帝國。

更令人垂涎的是鐵、金、銀、鎳、鉛、錫、水銀等礦藏資源很早以來就被發現和利用了,還盛產寶石、玉石、綠柱石和水晶等多種令女人兩眼亮閃閃的小石頭。這真是一塊流金的土地,而且該國人口衆多,開發程度也高,非常有搶的價值。

不把它弄到手,就好比知道美女不去搶一樣,對得起自己?

於是夏侯兄弟就帶上一萬帝國軍和二萬緬州土兵及三萬民夫向撣國出發了。

派出使者向撣國大王雍齒談判,說從此兩國一家,共享富裕和平,回覆是:“進貢可以,稱臣也行,唯有想實管那是萬萬不能答應!”

沒得說了,打唄。

進軍的時間選爲帝國曆青武十年(公元219年)底,剛好到了撣國的旱季,如若在雨季進軍,那是想都不要想的。

旱季令河流縮小,道路好走,使得落葉增加,視界擴大,不利埋伏。叢林戰中最可怕的就是伏擊戰,現在大打折扣,極利進軍。

聽聞帝國軍大至,撣國大王雍齒率大兵三萬迎戰。

雙方軍力相當,撣國大軍有戰象二千頭參戰,帝國也出動了大笨象一千八百頭。

不過帝國的象是用來搬運物資,並不用於作戰,在帝國的將領看來,大笨象能是人的對手?先前帝國軍與大象打過一陣,輕勝,這事兒向全軍傳達過,是以夏侯淵蔑視畜生,認爲它們成不了什麼氣侯。

哪知一對上才知大謬不然!

雙方選了一塊樹木比較稀疏的開闊地打仗,兩陣對圓,看到撣國大象來到陣前,夏侯淵、夏侯惇的臉上都成了苦瓜臉。

撣國的戰象裝有象甲,那是藤條、竹筒織成的甲冑披在身上,看起來非常厚實,大象們揹負戰樓,戰樓內有10數人,持弓拿矛,整一座移動的堡壘,緩緩向帝國軍逼來,大地的顫動沉穩有力,也重重地敲在地帝國士兵的心窩上。

急問緬州土兵,土兵回答說先前與撣國打仗,大家的象都是光溜溜地上陣,沒見過穿象甲。

有夠糟!勁箭射在象甲上,那東西韌性大,射不進去,就算射進了,畢竟大象皮厚,經過象甲一擋,不能有效殺傷它們。

夏侯淵急令陣前放出火牆,燒起毒煙,繞着隊伍前用引火之物點起一溜火,同時命人戴了面具出來裝神扮鬼,舞獅游龍,敲鑼打鼓,吵鬧不堪。

大笨象一怕火,二怕箭,三來大象是神經病,你大吵大鬧大象就會頭暈。不料面對火光,撣國的象們只是搖耳擺尾,卻並不驚慌,厲害的是撣國象兵把大象練得出神入化,成波次進攻,並不擠成一團。

緬州來的帝國部隊不知曉,上回撣國與夫甘都盧國(緬州前身)打了一仗,夫甘都盧國在海道邊上,仿製了一部分帝國的弓弩(帝國的海外子民都使用軍用制式裝備),打得撣國象兵大敗,此後痛定思痛,撣國針對大象的弱點,狠下了一通功夫。

帝國軍把弓擡高放箭,可是人家備有盾牌,裝成烏龜,射不進去。

“嗥!”有些大象被帝國箭手射中眼睛和耳朵,立即發狂地衝向帝國軍這一邊。

兩軍在寬大正面交戰,放的火線不厚,大象輕易衝破了火牆,柱腿掃去,即時五六名帝國軍飛了出去!

“媽啊!”噗的一響,如同腳入爛泥的聲音,那是人被大象踩成肉泥的聲音!

見到有地方突破,更多的撣國象排着隊想進來開派對,夏侯淵不樂意了,下令道:“撤退撤退!”

嗚金收兵,吹號走人,軍隊趕忙撒開大步撤退(逃跑?),這帝國軍入伍後不說殺人,先練逃跑,腳底抹油功夫在短途你哪怕是騎兵也不一定能趕得上他們,更遑論大笨象?

而且帝國軍軍心牢固,哪怕是逃跑也從來沒有會釀成潰敗,斷後的後衛隊竭盡全力阻礙追兵,全是弓箭在手,就算打不了大象,那麼就專射大象戰樓的象兵,箭矢亂飛,害得戰樓上象兵只能通過樓上縫隙看路,都不敢擡起頭來。

大象兵興致勃勃,一直追到帝國軍陣壘,就不能逞威了。

陣壘前有壕溝,過不得去也,不過聽見撣國兵在營外大罵帝國,熱情地問候帝國士兵家中的女人,聽到的人渾不是滋味。

唯一令人高興的是,撣國戰象耀武揚威,近到營前,只見銀光一閃,守營的牀弩屙出硬矢,那矢恐怖得要命,中了一枝,大象轟然倒地,在戰樓中爬出一堆人,全被帝國軍射殺,出了一口惡氣。

帝國軍死傷五百餘人,夏侯淵吃了敗仗,心中鬱悶,與夏侯惇、牛金該當如何是好。

說起大象刀炮不入,大家都是犯愁。

夏侯惇拿兵書亂翻一陣後道:“聖論雲能對付騎兵的只有騎兵,難不成能對付大笨象的只有大笨象?”

一說就對了,叫來本國的,亦即原來緬州(緬甸)的土兵頭目,問起隨軍而來運軍用物資的馱象能還上陣不?

回答令夏侯淵又驚又喜,土兵說本國的大象都是入軍籍的,還列有手則按條款操作,平時有操練,而且練得不少,聽聞要拿去給皇帝看哩。

感謝帝國的軍制!

帝國練兵,全是制度化,不能一個將軍一個樣。軍政、軍令分開,主官用不用是戰象是一回事,`平時練兵非得按兵部的要求完成不可。到時檢查,是按陸軍操典一項項來,下面的部隊不用擔心不合上層的要求。

事情就簡單了,準備以本國戰象對上敵國戰象,等打得差不多的時候,嘿嘿!

不過得先把本國的象也給弄上象甲,以免對上敵象吃虧。

對付戰象,還是其它方法,象牀弩和火炮都是好東西,可惜運輸不便,沒有多帶。

部隊忙起來,大家就近砍竹搓藤,給大象披甲,那些扛東西的大象睜着大眼睛,被士兵們吆喝着出操,雖然勞累,倒也日子好過,天天有水果供應,士兵們都把它們當成寶呢。

一部分部隊呆在營中,一部分部隊充當工程兵,把自己的營壘工事弄好,先立於不敗之地。

還有一部分軍隊,由三大將分別率領,在樹木茂密處大搞特搞叢林伏擊戰,呆在土裡、樹上,挖陷阱弄圈套,冷箭殺人,摸營掏窩,帝國軍打叢林戰,善於總結,已經發展出一套套路來,雖然撣國人熟悉叢林,但並不代表他們慣於打叢林戰。

帝國的兵制,老兵帶新兵,新兵能夠迅速成長,帝國的普通一兵,文化素質高,能夠學習軍隊不斷更新的戰法,結合實際,開動腦筋,加上帝國軍只論人頭,不講關係,殺得人越多,賞賜越豐。

鬧得極兇!撣國軍隊吃驚地發現自己的部隊今天不見一堆,明天不見一羣,有時整座小兵營的士兵都被帝國軍摸進來割了喉嚨!搞下去不得了,撣國只好把軍隊調進城中防備,拱手讓出城邊周圍,使得自己變成了瞎子和聾子。

當撣國人大隊出動,帝國軍高掛免戰牌,賃借深溝厚壘加上牀弩火炮,根本是油鹽莫進。

兩個星期後,時光踏正青武十一年正月,兩軍在大年初三再度爆發大戰。

兩軍的戰象終於對上了,大家都披了象甲,不過帝國軍中人才甚多,把象甲抹得五顏六色兇惡嚇人。

在帝國大象的戰樓上,土兵控象,拿長茅也是土兵,放箭的是帝國神箭手。

大象們笨重地擡步向前,慢慢接近,拋鼻長嘶,把地踏得山響,越來越近,雙方首先放箭,帝國軍的準頭遠遠好過撣國軍,撣國人只要在戰樓一露頭就被射中,嚇得他們人人縮起了頭。

如此,撣國人擡不起頭,帝國的土兵們乘機用長矛亂刺亂捅,用綁在竹竿上的刀子亂砍。

只是那些玩意兒長得很,不好用力,大象又沒有馬匹的衝勁,殺不進象甲,打在敵人戰樓上無甚殺傷力,只砍得木頭屑亂飛,時有敵人戰樓鉤着三四把帝國的長兵器揚長而去。

撣國象兵也不是全無還手之力,他們縮在戰樓,指揮大象逼近帝國大象,兩象頂起牛來。他們的是野生象較多,兇悍力大,只是想擠倒帝國象也有一定難度,畢竟噸位擺在那裡。

象對象,用厚皮粗肉對撼,公象用象牙互刺,兩條象鼻子玩撥河比賽。直戰得塵土滾滾,怒嗥不斷,熱鬧非凡,大象們笨拙地跳起圓舞曲,時有戰樓吃不住勁,崩塌後,倒黴的人掉入象羣裡被大象踩成肉醬。

戰了三個多小時,象們打得精疲力盡,帝國稍稍吃了點虧,有五百頭大象沒了戰鬥力,撣國人則有三百多頭無用了。

見到大象們累得夠嗆,夏侯淵獰笑一聲:“該我們上陣表演了,演出開始了!”

帝國的部隊早就象上緊了的弦,崩崩彈動,軍令下達,步兵部隊疾速前進,撲向敵人,勢如排山倒海,氣勢磅礴的攻擊,完全嚇傻了撣國人!

作爲預備隊的撣國戰象並不多,只有百數頭,被象兵驅趕它們大步向前,還是有相當戰力的。

帝國軍簇擁着十部牀弩和四門車載大炮,停下發射,十足十有如用器材打坦克,準確的射擊,射殺了十多頭大象,不過還是阻止不了戰象向前,把牀弩和大炮撞碎踩碎。操縱器械的士兵作鳥獸散。

只是帝國軍在進軍也與步兵操典不同,散兵線的隊列排得十分稀疏,不是以前蜂擁而上,如果對上的是千多頭大象,那排得再疏也是沒用,但用在現在,要通過八十多頭大象殺向後面的撣國步兵還是很妥當的,當然還是有些倒黴鬼被龐然大物撞上,自然就是糟之又糟。

當步兵對上步兵,就是一邊倒的屠殺,到處激盪着猛烈的戰鬥聲,帝國軍的滿腔怒火發泄在撣國人身上,揮動兵器殺人格外有力!

夏侯淵猛喝一聲,揮動大刀,瘋狂地殺入撣國軍中,他的大刀當者披靡,手下無一合之將。

看到撣王雍齒戰樓上那鑲金嵌玉的頂蓋,夏侯惇手發一箭,箭如流星趕月,嗖的一聲從雍齒臉頰飛過,風聲令臉面生痛,那箭竟將頂蓋柱給射斷,頂蓋掉了下來!

雍齒驚出一身冷汗,連呼快退快退,他的戰象緩慢調頭開腿跑路。

帝國軍追上來了,雍齒的戰象的戰甲好,打不進,然而帝國軍另有方法。

士兵們殺散護衛的撣國衛兵,拿來繩索,飛快地繞着戰象轉了幾圈。

這招用於大象羣作戰時使不上,但用於對付落單大象是好方法,當轉過幾圈,打上結,喝聲倒也倒也!戰象堆金山倒玉柱般摔倒,那個倒黴的撣王雍齒摔得全身是泥被帝國軍生擒!

接下去就簡單了,以他爲質,要他下令全軍投降,不然就:牛金猛地扒開雍齒的胸衣,露出白白的胸肌,然後牛金拿出一把解腕尖刀,在雍齒那裡試刀,冷笑道:“找個飯盒來,老子剖了他的心下酒!”

嚇得雍齒魂飛魄散:“不是說華族講文明的嗎?怎麼象個野蠻人?”只得連聲道:“小王願意投降,投降!”

這一投降是戰場投降,舉國投降,帝國軍遂取撣國,又打下了好大的一塊地皮!

第10節 鎮外阻擊戰第52節 朕來溝(二)第35節 福兮禍兮第47節 中壘堡之戰(一)第34節 建業瑣事(四完)第36節 屠光北極熊祖宗(二)第47節 辛巴德歷險記之藍鑽第2節 兩條主線第3節 頭上無毛,身帶陰謀第25節 印第安之王(三)第12節 又一單工程第31節 三國英雄的黃昏(三)第31節 馬家遊江南(二)第31節 溼婆李第13節 極度嘔吐第32節 日耳曼好時光(三)第20節 回馬神槍第4節 三個乾女兒(一)第38節 朕是個和平分子第22節 如何保持戰力第67節 羅馬行省第5節 路途第18節 女王,請蹂躪我吧第24節 徵召令本書說明第54節 插曲:違令作戰第17節 吞併日耳曼(十三)第53節 辛巴德歷險記之波斯遊記第14節 艱鉅的談判第27節 算舊帳(二)第53節 紛爭、潛流(一)第52節 收尾,人踩我尾第49節 有情無慾,有欲無情第76節 希臘有戰火(六)第46節 最後解決(一)第57節 辛巴德歷險記之搶婚記第16節 失而復得第16節 你有錘頭,我有人頭(二)神秘的樓蘭第9節 君心兩面第57節 奧古斯妲(二)第15節 消滅彌加第7節 綠帽危機帝國的聚寶盆二第64節 釣魚島事件第36節 屠光北極熊祖宗(二)第14節 袁術來襲第34節 什麼禮物?第42節 強迫入教第14節 牝雞司晨(二)第5節 天時到了第74節 希臘有戰火(四)第88節 二次革命第81節 進謁皇后第67節 羅馬行省第5節 代號:統一方便麪今夜登陸第17節 軍隊向前進,疆域長一寸第26節 印第安之王(四)第11節 吃了蔡琰第9節 君心兩面第26節 可笑的敗北第45節 天津會議第18節 狼吃小羊第88節 二次革命第32節 隨軍記者(三)第38節 肚皮協議第5節 血戰查赫巴爾港第4節 羣英會第39節 作戰計劃第59節 我爲舊城改造而來(一)第10節 吞併日耳曼(六)第1節 神州新氣象第41節 經營西域第29節 豔后現世(二)第13節 吾國民爲先第41節 搞惦小能能第3節 天子南巡(一)第18節 龍噬人心第65節 北洋水師徵東第25節 立國瑣事第77節 雅典小戰火第24節 皇帝當強盜(五)第16節 令人不得不服的棒子第46節 大前門開第38節 再幹一票(四)第57節 《羅馬史》第39節 作戰計劃第26節 偷運伏皇后第45節 攻打總督府第79節 中國式方式第17節 割麥之戰第52節 辛巴德歷險記之厄運星第32節 三國英雄的黃昏(四)第79節 中國式方式第36節 軍務一樁第68節 發羅拉城的元老第5節 三個乾女兒(二)第3節 羅馬內戰(二)引子第13節 克什米爾之鷹(三)
第10節 鎮外阻擊戰第52節 朕來溝(二)第35節 福兮禍兮第47節 中壘堡之戰(一)第34節 建業瑣事(四完)第36節 屠光北極熊祖宗(二)第47節 辛巴德歷險記之藍鑽第2節 兩條主線第3節 頭上無毛,身帶陰謀第25節 印第安之王(三)第12節 又一單工程第31節 三國英雄的黃昏(三)第31節 馬家遊江南(二)第31節 溼婆李第13節 極度嘔吐第32節 日耳曼好時光(三)第20節 回馬神槍第4節 三個乾女兒(一)第38節 朕是個和平分子第22節 如何保持戰力第67節 羅馬行省第5節 路途第18節 女王,請蹂躪我吧第24節 徵召令本書說明第54節 插曲:違令作戰第17節 吞併日耳曼(十三)第53節 辛巴德歷險記之波斯遊記第14節 艱鉅的談判第27節 算舊帳(二)第53節 紛爭、潛流(一)第52節 收尾,人踩我尾第49節 有情無慾,有欲無情第76節 希臘有戰火(六)第46節 最後解決(一)第57節 辛巴德歷險記之搶婚記第16節 失而復得第16節 你有錘頭,我有人頭(二)神秘的樓蘭第9節 君心兩面第57節 奧古斯妲(二)第15節 消滅彌加第7節 綠帽危機帝國的聚寶盆二第64節 釣魚島事件第36節 屠光北極熊祖宗(二)第14節 袁術來襲第34節 什麼禮物?第42節 強迫入教第14節 牝雞司晨(二)第5節 天時到了第74節 希臘有戰火(四)第88節 二次革命第81節 進謁皇后第67節 羅馬行省第5節 代號:統一方便麪今夜登陸第17節 軍隊向前進,疆域長一寸第26節 印第安之王(四)第11節 吃了蔡琰第9節 君心兩面第26節 可笑的敗北第45節 天津會議第18節 狼吃小羊第88節 二次革命第32節 隨軍記者(三)第38節 肚皮協議第5節 血戰查赫巴爾港第4節 羣英會第39節 作戰計劃第59節 我爲舊城改造而來(一)第10節 吞併日耳曼(六)第1節 神州新氣象第41節 經營西域第29節 豔后現世(二)第13節 吾國民爲先第41節 搞惦小能能第3節 天子南巡(一)第18節 龍噬人心第65節 北洋水師徵東第25節 立國瑣事第77節 雅典小戰火第24節 皇帝當強盜(五)第16節 令人不得不服的棒子第46節 大前門開第38節 再幹一票(四)第57節 《羅馬史》第39節 作戰計劃第26節 偷運伏皇后第45節 攻打總督府第79節 中國式方式第17節 割麥之戰第52節 辛巴德歷險記之厄運星第32節 三國英雄的黃昏(四)第79節 中國式方式第36節 軍務一樁第68節 發羅拉城的元老第5節 三個乾女兒(二)第3節 羅馬內戰(二)引子第13節 克什米爾之鷹(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