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節 集結號

戰意在心中狂熾,軍人的價值就在戰場上,哪怕是馬革裹屍又何干哉!

他是個穩重的人,當命令下達給他,要他切實負起阻擊的任務,俾使城內的部隊能夠安全撤出來,而不是殺個痛快。

簡快地和李典樂進商量一下,決定由李典擔任先鋒先進一步,他急急地策馬,到達他所在的騎兵71師,召來軍官們下令道:“將所有的裝備全部脫下,然後帶上弓和二個基數的箭出發。”

這是一項極端的措施,按帝國《陸軍操典》的要求,軍隊在上前線時如果不配備齊所有的裝備,特別是護甲和鋼盔,不得上戰場。因此有人提出了異議(在軍務會議上有什麼說什麼,出去後則必定要統一口徑,若是當面不講背後講,視爲亂軍處理!),認爲沒有按條例辦事,須知這些年來,軍隊條例一條條,是條例治不是人冶,不按條例者很大罪。

不過李典說道:“我們這一次去,不是和敵人硬碰硬,而是專門放箭阻擊他們,當然是越輕越好。”

命令下達後,沒有多少時間去向士兵們解釋,馬羣轟然出營。

……

雄壯的薩珊波斯騎兵!

長長馬隊一眼看不到邊。揚起地灰塵直衝雲宵,達二千米之高,有如巨人般鋪天蓋地而來。

統帥安巴魯親自帶隊跑在前方,他是阿達希爾一世的侄子,于波斯立國後,長期駐於北方,主持對羅馬和北方遊牧民族的戰爭,戰功彪炳。今天率軍往救京城,看着自己的千軍萬馬,安巴魯心忖道:“絕不給先輩們蒙羞。”

他的部隊,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無論是鎧甲還是刀箭。都與帝國有得一拼,更重要的是,軍隊鬥志昂揚,此時此刻,他心裡充滿了信心。

……

在波斯軍通往帝國大營的半路小丘邊上.李典咪起一隻眼.從單筒遠鏡裡看着前方。

遠處的波斯部隊聲勢浩大,灰色地如同一片水面的陣營,就象濁流一般涌來,大隊騎兵轟轟隆隆踐踏着地面的聲音,遠遠傳至,讓人們深深感受到力量的震撼。

李典並沒有猶豫什麼。他的一萬人就跟緊着他向着波斯人撲去。

……

看到這少許的東方軍隊就想來硬撼已軍,安巴魯冷笑一聲:“自不量力!”

一通號角響過。二萬波斯騎兵衝出大陣,上前阻截。

預料中地戰鬥沒有發生。東方人分出二隊,打斜刺掠過已陣前方左右。

說時遲那時快,帝國軍呈面狀,箭矢如一片烏雲一般劈頭劈臉的落將下來,立即慘叫聲音此起彼伏。

五連擊,兩軍相交之處不過是一分鐘行程,帝國軍放出了五排箭。

近五萬枝箭射中了至少二千人,這中間可能有一千人死掉。看上去不多,然而帝國軍每人帶了120箭。可以發射24,如果全部得逞,那就有得波斯人樂呵樂呵。

帝國軍就象只討厭的蒼蠅,繞着波斯人嗡嗡打轉,他們的馬技精,馬速快,保持着距離不被波斯人咬上,由於卸除了一切不必要裝備,波斯人追不上他們,只得在後面拼命打馬追趕,詛咒那些可惡的東方人。

李典的馬隊圍着波斯人團團轉,只要一揪準機會就放箭,不求殺傷多少,但求能夠遲滯波斯人前進。

煙霧瀰漫中,波斯軍的行進慢下來了,但安巴魯畢竟經驗老到,敏銳地發現了問題,果斷下令道:“全軍以箭頭式行進,不必理會他們!”

如此一來,李典的作用就微不足道了,畢竟他的人少,不可能攔上十幾倍的敵人,如若硬拼,那更討不了好。

波斯人就象海潮一般往帝國軍大營而去,李典地部隊被遠遠地驅趕而去,雖然他們不斷髮箭,成果不小,但阻止不住波斯人的前進地馬蹄。

約在下午三時多,波斯人的前鋒進至帝國軍大營鄰近,不過是露了一下頭,就捱了克。

“喀秋莎”着尖厲地呼嘯聲落在騎兵的中間,“轟”的一聲聲巨響,彈珠四散飛進,立即予以波斯人重大的殺傷,爆炸近處的波斯人皮膚裸露之處多被彈珠打成篩子,馬匹驚慌失措地亂跑,人馬俱亂成一團!

醒悟過來的波斯軍官即時高聲呼喊,波斯騎兵火速後退,纔沒有造成更大的損失。

波斯人抵達的當天並沒有發生大規模地戰鬥,而是紮下營來,他們的營盤篝火星星點點,數不勝數,

是夜,我軍對波斯人進行騷擾性攻擊無果。

在殘破不堪地泰西封通向帝國軍大營的道路上,通明的***下,人流川流不息,原本在城內的部隊只攜帶隨身的打仗裝備,其它東西都拋棄了:攻城器械、補給、醫藥、車輛什麼的統統留給波斯人,人們夾起尾巴拼命地逃。

帝國軍的大營面臨底格里斯河,其邊上就是港口,簡直成爲了一個大蜂巢,人們爭分奪秒,快速上船,一條條運輸艦開過來,敞開肚皮,將下撤的部隊裝進去,疲憊不堪的人流咚咚地跑上船,下達的命令是就近上岸,因此建制全然亂成一團,人們吵着叫着嚷着,混亂中一條三千噸級的運輸艦“夸父11號”以高達20公關得太遲了,以近三十五度角飛快地向着碼頭接近,隨着一陣可怕的磨擦聲,軍艦從碼頭上扯下了一大塊木板,然後被碼頭毫不客氣地將它彈開,沒能靠上碼頭。

可憐的夸父11上的艦長明顯緊張過度,他試了再試,卻依然沒能把運輸艦靠上去,最後,總算在百噸級的小拖輪的幫助下才得以靠岸,結果造成撤退的效率銳減,氣到碼頭上的值星官高呼要將那狗孃養的艦長沉水底去!(後來才知道那個是徵用的民船船長)

儘管花了大力氣,一個晚上才撤出了三分之一部隊,人們總覺得碼頭太小,上船速度太慢!

……

第二天,天色還只是露出了魚肚白,波斯人灰褐色的軍裝就充斥了同樣是是灰褐色的原

白色的鋼刀反射着江芒,波斯人如潮水般涌來,馬蹄一切,大地震盪着,弓箭的呼嘯聲,大炮的轟鳴,土地在燃燒,噴起了煙浪。

波斯騎兵以少許部隊佯攻帝國軍左營(他們攻不進的),大部隊則蝟集於城裡通向大營的道路上,試圖切斷城裡部隊逃生之路,將他們包餃子。

帝國步兵依託道路上的三個小丘陵就近防禦,魏延、李典、樂進的八萬騎兵,就圍饒着丘陵打轉,與波斯人交戰。

波斯人來了,雙方的弓箭激烈地對射,漫無遮蔽的原野上兩軍人仰馬翻,你砍我,我砍你,兵器撞擊聲伴隨着人馬的慘叫聲響成了一片。

一方要痛下殺手,爲先前的仇恨和忍讓進行報復;一方要力保大道不失,讓自己的戰友能夠安全地撤離,大家都是死傷慘重,二十萬人在抵死廝殺,整個戰場上人頭涌涌,遍地狼藉,到處是死人死馬,有的屍體被馬流踩過,已無人形,空氣中惡臭薰鼻。

陷入了這場空前大混戰的帝國騎兵人人都是英雄,個個都是好漢,他們接到的命令是戰鬥,戰鬥,直到碼頭上吹起了集結號,騎兵才能撤離,因此,在沒有聽到集結號之前,要不是砍倒敵人,要不就是被敵人砍倒。

因此他們揮動馬刀,不知疲倦地來回衝殺。他們地將軍更是身先士卒,衝在最前面,激列的拼殺力保交通線不失。

馬匹在原野上跑來跑去,波斯人站上去退下來,退下來衝上去,又被打得潰退下來,血漬斑斑的傷兵被擡了下來,波斯人的總指揮。安巴魯鐵青着臉,臉色越發難看。

令波斯人痛恨的是交通線上的三個不知名的小丘陵,他們被帝國軍標示爲A1、A2、A3地區,視野開闊,在兵和弓箭手,參差錯落。層層疊疊,活象一隻渾身是刺地大刺蝟,波斯的騎兵一攻過去,丘陵上亂箭攢射,他們的弓弩威力大得驚人,能夠射穿波斯重甲兵的鎧甲,波斯人是人仰馬翻,死在丘陵下的波斯人的人馬屍體堆得足有一人多高,鮮血流成了河!此後波斯騎兵就遠離丘陵地帶。

帝國騎兵利用和依託三座丘陵,靈活地打擊着波斯人。一旦波斯人勢大,就後撤到丘陵地帶之後。用丘陵上地箭矢對付氣勢洶洶的波斯人,予敵以重大殺傷之後。再一舉出擊,打退波斯人。

攻擊在繼續,波斯人成千上萬的上前進攻,卻一次次地被打退,在丘陵弓弩控制不到的地方,兩軍展開激烈的爭奪,全是帝國大將帶隊阻截,他們全部身披重鎧。帶頭衝鋒。

“敵人是鐵,我們是鋼。只要我們堅韌,就沒有敵人的頑強!”魏延殺到全身浴血,大刀片捲刃三次,使得如同雪片紛飛,帶出血花朵朵,無數的波斯人在他的刀下飲恨!李典、樂進的一槍一刀,俱如蛟龍入海,軍隊恰似海,他們是適得其所,飛!

待到張遼、徐晃、于禁、李嚴和張任這五條大蟲從城內撤出來,加到入防守交通線上的戰鬥中,交通線更是穩如泰山,波斯人既使是暫時切斷了交通線,也被帝國軍大將率領地部隊用短促有力的突擊趕了出來,儘管每一次波斯人新地進攻都咄咄逼人,帝國軍的傷亡也很大,然而還是牢固地控制着交通線。

在一些地方,將軍們照顧不到,波斯人滲透進去,但一樣討不了好。

那些地方地帝國軍會就地轉入防禦,在富有經驗的老軍官的帶領下,密集成團,利用遠近的軍械裝備,無微不至地問侯帝國騎兵們。

衆志成城!帝國軍的陣地有如銅牆鐵壁,波斯人撞得頭破血流,無論波斯人是大規模進攻還是小規模的穿插滲透,打來打去,打生打死,交通線還是在我們手上,後撤的部隊源源不斷地登艦上船,逃出生天。

……

帝國軍大營留守的有三萬人,他們直接歸參謀長杜襲指揮,大營是深溝厚壘,外面佈滿了鹿巖,裡面地個人弓弩、弩車、大炮、投石車和火箭彈一應俱全,如果波斯騎兵來攻,包他們有來無回。

可是,來攻的會是波斯騎兵嗎?

……

中午時分,波斯騎兵向着營壘發動了衝鋒。

軍旗招展,號角長鳴,看上去氣勢很足卻是有姿勢沒有實際。

用騎兵去攻打防備精良地營壘是“壽星公上吊-活得不耐煩了。”

因此波斯人不過是輕輕地攻了一下就左右分開了。

一陣古怪的軍樂聲傳來,大部隊由遠而近。

在箭樓上觀察的帝國軍官的眉頭擰起來:哪來的這麼多的步兵?

要知道,兩國在泰西封絞肉機式的城內大戰,波斯人的步兵一批批地投了進這個無底洞裡,根本沒有了力量,現在怎麼會出來這麼多步兵?

徒地,軍官的眼睛睜得大大的,一招手,一個士兵過來聽令:“去,就說羅馬人來了!”

……

一點都沒錯,來的確實是羅馬兵,他們的鷹旗在正午的陽光下分外的耀眼。

羅馬駐於地中海東岸的部隊傾巢出動,在他們的統帥-勞梅日斯.色肯杜斯大人的指揮下,和波斯人一起,聯合向帝國軍發動進攻。

這支羅馬部隊有六個正規軍團(三萬人),同時又在轄地內徵發了十個軍團(其中一個軍團是正宗的意大利人,其餘都是雜居人口),總共八萬人的部隊,歸將軍泰提斯.狄茲密斯、凱思丘.邁洛斯和奧爾齊爾.烏斯指揮。

時,羅馬還沒有到內亂的時侯,這三位將軍秉承上層的意旨,駐紮羅波邊境,負責防守邊境,和必要時出兵幫助波斯人。

中波大戰,帝國軍絕對不是吃素的,給波斯人沉重的壓力,無論是在心理上和實質上。

波斯步兵主力消耗一空,在這種情況下,波斯人向羅馬人求援,於是,羅馬人來了。

……

來就來,一樣打!

火炮、火箭炮、投石車和弓弩所組成的聯合打擊兵力猛烈開火,一古

打將過去。

羅馬人還是首次吃到這些威力巨大的武器的威力,嘿,在一眼望不到邊的廣闊原野上,成串的炮彈、成堆的石彈在他們當中爆開,燃成無數煙朵,雲浪沸騰,火光沖天,弓箭的嘯聲、炮聲、人吼聲和馬嘶交混在一起,猶如萬雷轟鳴,威不可當!

儘管有心理準備,羅馬人還是被嚇了一大跳,不過,他們畢竟是天下有數的軍隊,隨即鎮定下來,繼續前進。

和對泰西封的打擊力量相比,打羅馬人的東西還是太少了,顯得有些稀疏(這是必然的),羅馬人手執大盾,身披重鎧,略略擴大進攻面,同時向後拉伸隊列,由三位將軍率領的三支部隊,如三把大劍插向帝國軍營,看似威風凜凜,能夠粉碎面前的一切。

羅馬人進攻速度不算快,但最終抵達帝國軍營前,立即,無數枝投槍帶着可怕的尖嘯聲,磨得發亮的槍頭閃着寒光,飛射而來!

在壘上的帝國軍人們慌不迭地舉盾抵擋,投槍落在盾牌上的“奪奪”聲響成一片。

隨之而來的羅馬人的弓矢如雨般飛落,壓制營壘上的帝國軍,同時,羅馬人開始填平壕溝,一車車的泥土傾泄而下,壕溝迅速被填平。

帝國軍當然不會讓羅馬人稱心如意,炮彈、石彈、化學彈、火球。箭枝和小型投槍是諸容紛呈,帝國軍地炮手瘋狂了,在短短的瞬間,朝天怒射了一千二百發火箭彈,將營壘前打成一團團火球爆開,濃煙裹着塵土着熱浪撲面而來,在那裡的人人胸口大震,耳朵“嗡嗡”作響!

如此的情況下。羅馬人略退,當帝國軍火力減緩,再度發起進攻,看上去非常賣力。

一個波斯人,名叫基塔,懂得拉丁語。奉命到羅馬軍隊中進行聯絡,身臨當地,氣到臉都黃了。

羅馬人!和波斯人是死敵,兩國打了無數戰爭,打得頭破血流,他會甘心爲波斯人賣命?那只有鬼才信,還要最笨的鬼才信!

之所以救波斯人,純屬高層中看出“脣亡齒寒”的危險,但羅馬人是絕對不會爲波斯人去火中取栗。

羅馬人的進攻,被輕輕打一下就退回去。然後再伸出拳頭,打一下。退一下,他們的進攻速度和力道。場面大,攻擊卻乏力,是“有姿勢沒實際”地最好表現。

在這種情況下,塔基飛報波斯人,層層轉折後,文件送達統帥安巴魯手裡,安巴魯心中一驚之下,波斯人的攻擊力道也跟着放緩!

弄不好。當波斯人和帝國軍打生打死,這支深入波斯國內的羅馬人。來個坐收漁翁之利,突然發難,那就是“滾湯碌老鼠,一窩都是死!”

看官,你要想打敗帝國軍,必須比帝國軍更勇更狠才行,現在波斯人和羅馬人這一鬆懈下來,豈能取得成果!

在碼頭上,傳出了“迪……迪……打……打……”的號聲,那是集結號,掩護撤退的部隊都聽到了,按照既定的部署,交叉掩護,開撥到碼頭上登船。

用不到二天地時間,帝國軍將他們所有的部隊,所有的將士和傷員、還有民夫,連同虜獲的波斯人,統統弄了上船,實行了勝利大逃亡!

這一次逃跑,是“將屁股一擡,上到船上,躺下就睡,安全回家”,無論是羅馬人還是波斯人,都沒有能力威脅到帝國軍的戰船。

撤退前,帝國軍的軍艦將炮彈全部打光,炮火轟轟烈烈,卻只是打到小貓小狗二三隻,敗家十足!

逃得匆忙,除了將最重要的火炮、投石車和火箭炮、箭枝、火藥打光焚燬之外,留給波斯人無數的物資,食品堆到山高(罐頭之類的東西你怎麼焚燬它?),醫藥一帳篷一帳篷,軍服被子嶄新成捆成扎,就連衛生紙也給波斯人留了不少,兵營裡和城內兵站物資盡數落入波斯人的手上。

不過帝國軍不在乎,只要人出來就好,物資不算什麼,在貴霜那裡地基地還有足以發動二次大戰的物資屯積!

波斯人光復泰西封,看着帝國軍撤走,重酬到來援助地羅馬軍,這支羅馬軍,駐紮在波斯境內,直到羅馬內亂才撤離回去參加內戰。

……

兩國大戰,帝國軍動用的海陸軍總兵力達致五十萬人!而波斯人出動地精壯也是這個數!

百萬人大戰,是歷史上少見的,過往軍史都極少見到,打得蕩氣迴腸,參加過的軍人們無不津津樂道。

帝國軍戰死者達十五萬人之衆,也是極爲少見的,憾人聽聞,只是,死的人……十萬人是阿三啊,五萬纔是華族!

我們的阿三,已經加入帝國,成爲帝國子民,他們認定“爲大神而死是他們的光榮”,在華族軍官帶領下,不要命的狂衝猛打,一個接一個,齊赴神國,成爲天界勇士!

波斯人死傷則達二十五萬人之巨,雖然他們佔有防守之利,但在帝國新地攻擊方式之下,並不佔什麼優勢,加上波斯人的戰地救護遠不及帝國軍,傷後病死人衆多,一些小傷,因爲感染,變成致命地傷口,實際是白死,反倒是帝國軍,戰場救護異常出色,大部分的傷員都活了下來。

雖然帝國軍後撤,但並不是敗戰,只是張遼因慮已軍過於勞累,對上生力軍有點吃虧,因此撤退。

大軍退至扼波斯灣出口的格什姆島進行修整,好吃好住,新鮮的肉、魚和水果蔬菜運來,迅速回復體力。

部隊的士氣很高,自下而上,都認爲應該“再幹一票”,從善如流的張遼向後方徵發物資,要求從本土、南洋、貴霜、印州、緬州(緬甸)調動軍隊,準備發動新一輪的進攻。

一直緊張的部署,格什姆島和對向的波斯土地成爲了駐紮的大兵營,氣氛空前緊張。

就在密鑼緊鼓進行當中,從兵部傳來的一則消息發到張遼手上,要求暫停進攻,他被氣到七竅生煙,說不出話來!“啊!孫權在呂宋揚旗,發動叛亂,造反了!”

第37節 何爲極樂?第11節 和平演變第32節 馬家遊江南(三)第30節 隨軍記者(一)第86節 螞蟻搬大象(二)第64節 羅馬內亂(一)要做個名副其實的皇帝第78節 玄德仲謀歸位第26節 太壯觀太美了第16節 東部鮮卑完了第57節 神廟之會第36節 軍務一樁第14節 揭秘第49節 小人得志第8節 蟻與龍鬥(二)第34節 頂峰(一)第42節 襄城交兵第9節 不謀而合第19節 玻璃之夜第63節 天災人禍第15節 你有錘頭,我有人頭(一)第23節 棒子夷族第85節 螞蟻搬大象(一)第59節 羅馬新生活(二)第46節 辛巴德歷險記(一)第39節 柳林團之戰第11節 臨行狂歡第28節 算舊帳(三)第42節 襄城交兵第54節 紛爭、潛流(二)第62節 皇妃到羅馬第27節 撲克牌之黑桃8第14節 離奇經歷第21節 勝利進城第28節 人渣皇帝第34節 建業瑣事(四完)一篇好文第4章 17節閒話第29節 豔后現世(二)第9節 蟻與龍鬥(三)第35節 馴服軍心、民心、女人心第32節 絕色雙姝第1節 出兵伐董第3章 說明第38節 瘟神到,帝國衰第11節 一單工程第74節 荒唐皇帝(二)第20節 皇帝當強盜(一)第23節 棒子夷族第38節 肚皮協議第47節 辛巴德歷險記之藍鑽第1節 波斯議出兵第22節 如何保持戰力第12節 正常說書第29節 三國英雄的黃昏(一)第64節 羅馬內亂(一)第40節 總督之死(二)第5節 血戰查赫巴爾港第21節 美人計(一)第47節 最後解決(二)第60節 雞累雞累第4章 20節地形第37節 名將之路(二)第14節 離奇經歷第37節 名將之路(二)第6節 呆在豬圈裡的步百里第2節 戰略決策第12節 正常說書第4節 工兵開路第21節 愛之船第17節 居仁堂會議第51節 朕來溝(一)第32節 馬家遊江南(三)第37節 大元立國印度教二大史詩第5章 27節下西洋第26節 偷運伏皇后第6節 破城第17節 出兵幹陀利(一)第69節 張合帶兵第67節 羅馬行省第36節 名將之路(一)第27節 操統北方第17節 觀小朋友的論文第5節 襄江之戰(三)第7節 前哨戰第24節 印第安之王(二)第2節 走馬上任第48節 最後解決(三)第22節 新疆建州(一)第10節 波斯人的下馬威第12節 又一單工程第5節 三個乾女兒(二)第81節 九九歸一:歸國第73節 攪屎棍第11節 吃了蔡琰第14節 波斯血原第17節 老將出馬?第20節 何不用金磚打人?帕爾米拉城第14節 牝雞司晨(二)
第37節 何爲極樂?第11節 和平演變第32節 馬家遊江南(三)第30節 隨軍記者(一)第86節 螞蟻搬大象(二)第64節 羅馬內亂(一)要做個名副其實的皇帝第78節 玄德仲謀歸位第26節 太壯觀太美了第16節 東部鮮卑完了第57節 神廟之會第36節 軍務一樁第14節 揭秘第49節 小人得志第8節 蟻與龍鬥(二)第34節 頂峰(一)第42節 襄城交兵第9節 不謀而合第19節 玻璃之夜第63節 天災人禍第15節 你有錘頭,我有人頭(一)第23節 棒子夷族第85節 螞蟻搬大象(一)第59節 羅馬新生活(二)第46節 辛巴德歷險記(一)第39節 柳林團之戰第11節 臨行狂歡第28節 算舊帳(三)第42節 襄城交兵第54節 紛爭、潛流(二)第62節 皇妃到羅馬第27節 撲克牌之黑桃8第14節 離奇經歷第21節 勝利進城第28節 人渣皇帝第34節 建業瑣事(四完)一篇好文第4章 17節閒話第29節 豔后現世(二)第9節 蟻與龍鬥(三)第35節 馴服軍心、民心、女人心第32節 絕色雙姝第1節 出兵伐董第3章 說明第38節 瘟神到,帝國衰第11節 一單工程第74節 荒唐皇帝(二)第20節 皇帝當強盜(一)第23節 棒子夷族第38節 肚皮協議第47節 辛巴德歷險記之藍鑽第1節 波斯議出兵第22節 如何保持戰力第12節 正常說書第29節 三國英雄的黃昏(一)第64節 羅馬內亂(一)第40節 總督之死(二)第5節 血戰查赫巴爾港第21節 美人計(一)第47節 最後解決(二)第60節 雞累雞累第4章 20節地形第37節 名將之路(二)第14節 離奇經歷第37節 名將之路(二)第6節 呆在豬圈裡的步百里第2節 戰略決策第12節 正常說書第4節 工兵開路第21節 愛之船第17節 居仁堂會議第51節 朕來溝(一)第32節 馬家遊江南(三)第37節 大元立國印度教二大史詩第5章 27節下西洋第26節 偷運伏皇后第6節 破城第17節 出兵幹陀利(一)第69節 張合帶兵第67節 羅馬行省第36節 名將之路(一)第27節 操統北方第17節 觀小朋友的論文第5節 襄江之戰(三)第7節 前哨戰第24節 印第安之王(二)第2節 走馬上任第48節 最後解決(三)第22節 新疆建州(一)第10節 波斯人的下馬威第12節 又一單工程第5節 三個乾女兒(二)第81節 九九歸一:歸國第73節 攪屎棍第11節 吃了蔡琰第14節 波斯血原第17節 老將出馬?第20節 何不用金磚打人?帕爾米拉城第14節 牝雞司晨(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