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說明

步度根是個好孩子。

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年)左右,檀石槐死,其子和連繼立,和連既無才力,性又貪淫,斷法不平,人衆叛者居半。靈帝末年,和連在鈔略北地郡時被人射死。其子騫曼年小,兄子魁頭代立。後蹇曼長大,與魁頭爭國,部衆離散。魁頭死,弟步度根立,是時代郡以西的鮮卑都已叛離,代郡以東的中東部鮮卑也分裂爲三個勢力集團,其大人一爲步度根,其部衆分佈在幷州的太原、雁門等地;二爲軻比能,其部衆分佈在幽州的代郡、上谷等地;三爲東部鮮卑素利、彌加、闕機,部衆分佈在幽州的遼西、右北平、漁陽塞外。

在以上三個勢力中,步度根比較親近曹魏。步度根的中兄扶羅韓亦別擁衆數萬爲大人。建安中,曹操定幽州,步度根與軻比能等通過烏桓校尉閻柔上貢獻。後代郡烏桓能臣氐等叛漢,求屬扶羅韓。扶羅韓將萬餘騎迎之。到桑乾,氐等以爲扶羅韓部威禁寬緩,不如屬軻比能,又造人呼軻比能。比能即將萬餘騎到,於盟誓會上殺扶羅韓,扶羅韓子泄歸泥及部衆悉歸屬比能。步度根從此怨比能。魏文帝代漢,田豫爲烏桓校尉,並持節護鮮卑,屯昌平。步度根數與軻比能相攻擊。步度根部衆稍弱,將其衆萬餘落保太原、雁門郡。步度根使人招呼泄歸泥曰:“汝父爲比能所殺,不念報仇,反屬怨家。今雖厚待汝,是欲殺汝計也。不如還我,我與汝是骨肉至親,豈與仇等?”由是歸泥將其部落逃歸步度根。步度根一心爲魏守邊,不爲邊害。至明帝青龍元年(233年),比能誘使步度根與己和親,然後寇鈔幷州,殺略吏民。魏遣驍騎將軍秦朗徵之,泄歸泥將其部衆降,拜歸義王,居幷州如故。步度根爲比能所殺。

並不是替封建主義翻案,以今人的眼光看來,封建主義代表了落後,愚味,確實不錯!可是,封建主義適合了當時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沒有經歷這個年代,想一步跳到現代民主文明的社會,那是不現實的,就象我國現在的經濟,大家也明白是姓“社”還是姓“資”的,我國起初是姓社的,沒有經歷過姓資的,結果現在我們還得來補課!

bearxiong看得太多的假民主,擔心民主的問題?放心,民主是1997年香港迴歸時英國人才給香港的,97以前嘛.....呵呵!

關於屠殺外族,殺太多老少婦女的事,筆者如此考慮的。

冷兵器時代,中原從來沒有在戰爭中完完全全擊敗過北方外族。

漢武帝北伐,實質是慘勝,搞得社會不寧。以後漢帝北伐,取得先手,固然有軍隊功勞,也和匈奴發生分裂有關。

此後五胡亂華、突厥之患、遼人、金人、蒙古人、滿人一個接一個侵略中原。

結論:在戰爭中消滅北方之亂的路子是行不通的。

本書中,從一個新角度出發,軟手段就是實質佔領,同化北方民族。

硬手段就是和北方民族軍事對抗的同時,把打擊的力量放在老少婦女和生產資料上,從根本上動搖北方民族整個民族的生存基礎和民族未來。

越打下去,北方民族就越力弱。

大元的設想:從長城直到北冰洋的外族,要不就是同化,要不就全部死啦死啦的,整個外族被連根撥起。

不然,邊遠之地的外族,因爲氣侯和人口多而少糧的問題,必定會南侵,此時大元主力已經西征,那。。。。。。

筆者就是看了太多的書,不滿意,以戰對戰固然打得爽,但沒有徹底解決掉北方民族,很多都是打贏了,然後停戰,遲早會爲患的。

對中原漢族,威脅最大的,實際就是北方外族。

第四章第26節說匈奴人長得難看。

???

關於匈奴人的相貌,有二種看法,一種認爲匈奴人身材高大,膚色白皙,高鼻多須,眼睛藍色,更靠近突厥種。另一種認爲長得身材矮實粗壯,腿短脖粗,羅圈腿極多,臉平鼻扁,濃眉大眼,非常難看,本書用了第二種,想起王昭君外嫁給這種人,真是惡寒。

揭密漢人的形成及血統

所謂中華民族,自古以來都是專指漢族的。漢人血統基本上屬於亞洲蒙古利亞人,而影響漢人血統的主要是四大民族:古漢人,即秦漢時代漢人,屬漢藏語系;韃靼人,主要包括匈奴人、契丹人,屬阿爾泰語系;東胡,主要有鮮卑人,屬通古斯語系;古越人。從相貌、體質上看,古漢人方臉,面貌中正;韃靼人圓臉,面龐較大、粗放;東胡人長臉或瓜子臉,前額大,鰓及下巴較窄,小眼;古越人膚色稍黑,眼球突出,體毛少。所以今天漢人相貌千變萬化,有人博衆家之長,俊美;有人集衆家之短,醜陋。?

此外,漢人血統中還有大量的同屬漢藏語系的羌、氐、党項血統,有部分不知源頭的白人血統,以及部分突厥血統,極少量黑人血統。?

另外,鮮卑人長得俊美,倒是公認的哦。

第四章第二十四節中華英雄對帝曰:現今如漢文帝時張釋之的取長陵一抔土之故事……

典故如下:有人盜高廟玉環,捕得,漢文帝怒,叫廷尉治罪。廷尉張釋之認爲依法將犯人斬首就行了。皇帝怒曰:“盜先帝廟器,應當滅他的九族。”張釋之免冠頓首謝罪道:“國法這樣規定的。現在盜了宗廟的器具而滅族,假如愚民取長陵一抔土(隱指盜陵),陛下還有什麼法律去治他的罪?”文帝與太后認爲廷尉做得對。

華英雄的意思就是說鮮卑少年沒犯輪JIAN罪,卻要斬四肢,未免太過。所以元帝將鮮卑少年一刀殺了,不斬四肢。

關於毒箭問題,有人會說全部用上毒箭不更好嗎?

一、被敵人撿了回射的問題,大家都用上了,見血封喉,那麼大家一起完蛋,如果是我們能用,敵人不能用,自然會大力用。

二、也不是萬能的,盾牌還是能防箭的。

三、仁義名聲問題,象皇帝,就算是他下令他的御林軍用毒箭,也會是軍官下令,絕對不會出現說皇帝要大家用毒箭之說。

四、軍隊心理問題,古人迷信,李某某這邊宣揚有太陽系,那邊宣揚天有九重天、地下有十八層地獄,因此元朝的人是科學和迷信並舉。

迷信的例子如:演義中諸葛亮火燒藤甲兵,只見山上兩邊亂丟火把,火把到處,地中藥線皆着,就地飛起鐵炮。滿谷中火光亂舞,但逢藤甲,無有不着。將兀突骨並三萬藤甲軍,燒得互相擁抱,死於盤蛇谷中。孔明在山上往下看時,只見蠻兵被火燒的伸拳舒腿,大半被鐵炮打的頭臉粉碎,皆死於谷中,臭不可聞。孔明垂淚而嘆曰:“吾雖有功於社稷,必損壽矣!”左右將士,無不感嘆。

如此的迷信李某某並不破除之,宣揚迷信是爲了加強他的統治。

關於在附記中有議員產生之事,實際上,隨着經濟發展,生活富裕,必定會產生參政議政的蔭芽,就是如果你有錢有閒了,就想管閒事,如此堵之不如疏之,看執政者如何放權的問題,當然李人渣不會把主要的權力讓出的。

關於第四章18節爲什麼大元用錢居然把遊牧民族給收買了,其它皇朝也是用錢,卻爲什麼不能收買遊牧民族呢?那是因爲給的錢,是送給遊牧民族的上層,下層沒有收到,當然不會說你好!下層最多隻能在參與掠奪的時侯掙到一點小錢(也不多,好處全給上層拿去了),現在大元用錢,是分給廣大的遊牧民族的下層,下層會比較的:啊,不用掠奪,不用打仗,不用冒着生命的危險,居然能賺到比以前打仗多的好處,那當上層說要對大元打仗的時候,下層還會支持上層嗎?就這樣就把遊牧民族的上層給廢掉了!

歸根到底,還是解決了農業問題,有了足夠的糧食供養大家,分出了人力去做工商礦服務業,才能來錢!

本文寫作特點是:不想突出敵人的“光輝”形象,除非是有必要時才突出(是爲了突出中國人的更光輝形象),因此寫敵人的戰鬥和各項事務時,只作交代,不詳寫。

又這麼一句話:再補充5萬元軍(漢人)是輕而易舉的事,而5萬鮮卑人的損失,絕對令鮮卑人元氣大傷!

爲什麼會有五胡亂華,五代十國呢?

因爲情況倒過來了,那時補充5萬漢人不容易,5萬胡人卻是容易!

胡人人口增多,漢人的晉朝因“八王之亂”自相殘殺,死人衆多!

漢人衰弱,胡人當然就逞威!纔有五胡亂華!

中國(漢人)只要不內亂,天下無敵!想要不內亂,就要行仁政,讓全國百姓都富裕!

大力增加人口有二大好處:

說實話,很多人津津樂道說儒家之術的同化功能強勁,能把外族消化得渣都不剩,與其說儒家之術起作用,不如說中國的人口多在起作用!

打個比方,一匙白糖放入一個杯子裡,可能不能全部溶解,但如果把一匙白糖放進一個水塘裡,那可溶得無影無蹤了,水可能連半點甜味也沒有!

所以,要想搞“黃禍”,就一定要讓全世界都佈滿中國人!由於同族,中國人對自己的領袖信服,願意追隨自己的領袖。而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可能拆你的臺!

而且,中國人多,那麼中國人高貴的血脈,就不會因爲吸納了外族的血緣而變得雜種!

還有個好處就是對外戰爭,必定需要炮灰,萬一死的人多,會引發社會動盪,對皇帝產生不滿,所以爲了減少這種不滿,就鼓勵生育,一個家庭的孩子越多,萬一當兵的孩子喪命了,對這個家庭的打擊就越小,並不是說這個家庭不愛他們的孩子,但相比於獨生子女家庭和多子女家庭,萬一孩子喪命了,對於獨生子女家庭可謂是滅頂之災,而多子女家庭卻是能承受得起!

帝國必須保證有足夠的人口對外開戰和開拓!這樣,打下來的戰果才牢固!???

沒有足夠的人口,什麼都做不成!

網上資料:玻璃的發明

據說,發明玻璃的榮譽應歸功於古代的威尼斯商人,因爲他們的商船有一次在敘利亞的一個河口靠岸,當船員們準備燒晚飯時,在岸上找不到支撐鍋子的石塊,無奈只得從船艙內搬出一些硝石,以搭成爐竈煮飯。爐內烈火熊熊,把硝石及其周圍的沙石一起熔化,最終變成了晶瑩的液體,這就是玻璃。埃及也是一個很早就知道玻璃製造奧秘的國家。在公元前7000年的墓穴中就發現玻璃念珠和項鍊,但這也許是從敘利亞帶來的製品。然而,大約在公元前1600年,埃及人就開始自己生產玻璃了,從而興起了作坊式的玻璃手工業。限於技術,當時生產的只有玻珠和花瓶。埃及人把碎石英細礫與沙混合使用,以改變玻璃的顏色。他們認識到在混合物中添加鈷、銅或錳能分別製造出深藍色、綠色或紫色的玻璃。公元前1200年左右,埃及人學會模壓玻璃,但直到公元前不久,威尼斯人才發明了用吹管吹制玻璃製品。羅馬人和腓尼基人可說是偉大的玻璃製造者,他們掌握了玻璃製造工藝,並進而學會了加工玻璃的方法,如切割、研磨、鑽孔和雕刻,還曾使用薄的長方塊玻璃來裝飾牆面。

中國也有玻璃發明,常稱爲“琉璃”

中國古代玻璃雖爲獨立發明,但發展緩慢,並一直保持着固有的特點,既具有絢麗多彩、晶瑩璀璨的優點,又有輕脆易碎、不耐高溫、不適應驟冷驟熱的缺點。這是因爲它的主要成分是鉛鋇,燒成溫度較低所致。鉛鋇玻璃不適合製作飲食器皿,只適合加工成各種裝飾品、禮器和隨葬品等,

第32節 昆杜斯和阿蘭的報告(二)第83節 衙內惹事(二)第23節 戰爭風雲第43節 南匈奴滅族第5節 大貴族第47節 辛巴德歷險記之藍鑽第7節 綠帽危機第41節 經營西域第4節 茫茫雪路第23節 只撿便宜第27節 算舊帳(二)現代靚麗的波斯美女第6節 易過吃蔗第40節 再度血戰第35節 馴服軍心、民心、女人心第18節 譁,英雄!第8節 寵殺曹植第12節 激戰西喀斯鎮(二)第9節 禮尚往來第55節 聽話纔有飯吃第45節 南洋終局的感慨第51節 辛巴德歷險記之捕鯊記第25節 立國瑣事第13節 破溫州部第36節 新野絞肉機第39節 偉大的事業第23節 印第安之王(一)第6節 一個士兵JB的命運(二)第27節 算舊帳(二)第16節 失而復得第69節 那天我好累第49節 羅馬娛樂時光(二)第72節 希臘有戰火(二)第17節 繼續向前----登陸第2節 戰前的將軍第37節 再幹一票(三)皇帝下西洋之曲第48節 羅馬娛樂時光(一)第12節 克什米爾之鷹(二)第18節 戰地秀第60節 雞累雞累第20節 上天朝聖第38節 呆在建業第52節 朕來溝(二)第2節 民主來了第59節 羅馬假日(二)第40節 公主入宮(二)第33節 公雞跑進母雞窩(四)第5節 有人歡喜有人愁第65節 北洋水師徵東第9節 第一天當太守第11節 吞併日耳曼(七)第2節 戰前的將軍第77節 呂宋平叛之轉機第48節 帝國的聚寶盆(一)第14節 關隘上空的錘第36節 琴採麗薇雅的一天(二)第5節 代號:統一方便麪今夜登陸第28節 收官-----攻取撣國第12節 向西挺進第30節 後宮風波起第56節 辛巴德歷險記之入教第37節 門神、封神第12節 前進路上第52節 收尾,人踩我尾第17節 割麥之戰第20節 巾幗不讓鬚眉第25節 皇冠上的珍珠第19節 孟獲之死第39節 羅馬祭司團第9節 吞併日耳曼(五)第24節 統治阿三第37節 告發她是因爲我想在她那兒留宿第15節 子義揚威第37節 何爲極樂?第49節 辛巴德歷險記之走在貴霜第9節 蟻與龍鬥(三)第16節 皇后閱兵第9節 不謀而合第28節 收官-----攻取撣國第23節 印第安之王(一)第44節 終結者I-----終結神廟第75節 呂宋平叛之採石場之戰第70節 夫人英明第34節 西進序曲第33節 馬家遊江南(四)第45節 南洋終局的感慨第24節 情與恨(一)第54節 最後一戰(二)第11節 蔡琰勸夫第23節 雲州始建第9節 禮尚往來第6節 一個士兵JB的命運(二)第37節 名將之路(二)第24節 情與恨(一)印度古國與宗教第38節 呆在建業第1節 和尚來了第32節 日耳曼好時光(三)第20節 大舉進攻(二)
第32節 昆杜斯和阿蘭的報告(二)第83節 衙內惹事(二)第23節 戰爭風雲第43節 南匈奴滅族第5節 大貴族第47節 辛巴德歷險記之藍鑽第7節 綠帽危機第41節 經營西域第4節 茫茫雪路第23節 只撿便宜第27節 算舊帳(二)現代靚麗的波斯美女第6節 易過吃蔗第40節 再度血戰第35節 馴服軍心、民心、女人心第18節 譁,英雄!第8節 寵殺曹植第12節 激戰西喀斯鎮(二)第9節 禮尚往來第55節 聽話纔有飯吃第45節 南洋終局的感慨第51節 辛巴德歷險記之捕鯊記第25節 立國瑣事第13節 破溫州部第36節 新野絞肉機第39節 偉大的事業第23節 印第安之王(一)第6節 一個士兵JB的命運(二)第27節 算舊帳(二)第16節 失而復得第69節 那天我好累第49節 羅馬娛樂時光(二)第72節 希臘有戰火(二)第17節 繼續向前----登陸第2節 戰前的將軍第37節 再幹一票(三)皇帝下西洋之曲第48節 羅馬娛樂時光(一)第12節 克什米爾之鷹(二)第18節 戰地秀第60節 雞累雞累第20節 上天朝聖第38節 呆在建業第52節 朕來溝(二)第2節 民主來了第59節 羅馬假日(二)第40節 公主入宮(二)第33節 公雞跑進母雞窩(四)第5節 有人歡喜有人愁第65節 北洋水師徵東第9節 第一天當太守第11節 吞併日耳曼(七)第2節 戰前的將軍第77節 呂宋平叛之轉機第48節 帝國的聚寶盆(一)第14節 關隘上空的錘第36節 琴採麗薇雅的一天(二)第5節 代號:統一方便麪今夜登陸第28節 收官-----攻取撣國第12節 向西挺進第30節 後宮風波起第56節 辛巴德歷險記之入教第37節 門神、封神第12節 前進路上第52節 收尾,人踩我尾第17節 割麥之戰第20節 巾幗不讓鬚眉第25節 皇冠上的珍珠第19節 孟獲之死第39節 羅馬祭司團第9節 吞併日耳曼(五)第24節 統治阿三第37節 告發她是因爲我想在她那兒留宿第15節 子義揚威第37節 何爲極樂?第49節 辛巴德歷險記之走在貴霜第9節 蟻與龍鬥(三)第16節 皇后閱兵第9節 不謀而合第28節 收官-----攻取撣國第23節 印第安之王(一)第44節 終結者I-----終結神廟第75節 呂宋平叛之採石場之戰第70節 夫人英明第34節 西進序曲第33節 馬家遊江南(四)第45節 南洋終局的感慨第24節 情與恨(一)第54節 最後一戰(二)第11節 蔡琰勸夫第23節 雲州始建第9節 禮尚往來第6節 一個士兵JB的命運(二)第37節 名將之路(二)第24節 情與恨(一)印度古國與宗教第38節 呆在建業第1節 和尚來了第32節 日耳曼好時光(三)第20節 大舉進攻(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