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劫持獻帝(下)

漢初平六年四月二十九,冀幽兩州形勢基本穩定,康鵬以二弟董崇鎮守鄴城,留口豐、張遼、徐晃和龐德等人輔助,康鵬與賈詡、呂布、趙雲、徐榮和馬忠等人率領四萬精兵返回大後方長安,從鄴城到長安,雖然大軍走壺關路最爲安全快捷,但康鵬卻選擇了己經被曹操軍燒成一片廢墟的河內路線,殺氣騰騰的撲向洛陽,去找康鵬的小舅子漢獻帝算帳。

自康鵬率領董卓軍退出洛陽之後,洛陽便淪爲一塊三不管地帶,康鵬用洛陽爲緩衝,避免與中原諸侯正面衝突,而中原諸侯懼怕董卓軍的優勢兵力,不敢把勢力延伸進洛陽在平原上與西涼鐵騎正面交戰,洛陽暫時免於戰火數年,不過有利就有弊,洛陽雖然沒被戰火過多波及,但洛陽經濟在之前被康鵬搞得一塌糊塗,完全崩潰,又被蓬勃發展的雍並涼三州商人坑蒙拐騙走大量人口,加之當年跟着康鵬離開的大量貧苦百姓,失去人力優勢,又喪失了諸侯領地賦稅收入的洛陽不可避免的衰敗下去,幾乎己經到了不可救藥的地步。

五月中旬,康鵬一行平安抵達洛陽,現在的洛陽,經過董卓軍多次洗掠人口之後,己由人多地少變爲地廣人稀,數十里難見人煙,昔日肥沃的良口中長滿雜草,城牆破落坍塌嚴重,全然沒有了當年大漢首都的氣象,甚至比不上現在的雍州第三大城市撫風,洛陽的情況之糟糕,可見一斑。

殺氣騰騰的康鵬在距離洛陽還有十餘里時,探馬就流星來報,洛陽四門緊閉,太僕朱攜和新任工部侍郎王子服等人手捧聖旨立於東門城樓之上。康鵬聞報冷笑,“不想讓孤進城,想讓孤繞道回長安,又怕孤動起刀兵,還派與孤關係不錯的朱攜傳旨,打得真好的如意算盤。”

一路上,康鵬早己嚴令暗月組查清了朝廷爲什麼敢違抗自己的原因,原來在今年年初頗受康鵬尊敬的老臣太傅馬日鄲病逝後,朝廷那點可憐的權力就落到了與康鵬不共戴天的執金吾董承手上,董承立即提拔了一批忠心於漢室的年青臣子重用,其中包括議朗吳碩、工部侍郎王子服、長水校尉種輯和昭信將軍吳子蘭等人,官雖然都不大,卻都是對專權跋扈的康鵬恨之入骨的人,恰逢劉各假惺惺的使人來朝進表,幾個人便鼓動獻帝尊劉貶董,將劉各這個八竿子打不着的親戚封爲皇叔,大大擡高劉備的身份,讓劉備可以名正言順的和康鵬做對。幾人又對康鵬與邪馬臺宣戰的事大爲不滿,認爲要以王道臣服邪馬臺國,而非暴力征服,還妒恨諸國國使朝見康鵬,纔有了董承傳旨否認康鵬決議的事。

正如康鵬所料,康鵬一行開至洛陽城牆上時,被朝廷推到最前線的太僕朱攜硬着頭皮叫道:“聖上有旨,康王董卓跪接。”城下康鵬站在王車上,冷笑着不肯動彈,朱攜見康鵬的模樣,偷偷擦一把冷汗,又叫道:“聖上宣旨,請康王殿下跪接。”朱攜也是無可奈何,馬日鄲臨死之前,曾經老淚縱橫的拉住前來探望的漢獻帝囑咐,希望漢獻帝把朝廷權力交與康鵬關係良好的朱攜,有朱攜從中斡旋,大漢朝廷纔有一線苟延殘喘的時間,漢獻帝也當場答應,誰知道馬日鄲剛閉眼,屍體還沒涼透,漢獻帝立即食言,將執金吾董承提拔爲太傅,把朱攜官降一級回家讀書思過,董承堅決站在康鵬的對立面,導致現在董卓軍兵臨城下的結果,朝廷這纔想起被罷官貶職的朱攜,又把朱攜拉出來和康鵬交涉。

城上城下衆目睽睽中,康鵬大模大樣的坐下,敲起腿冷冷說道:“有什麼旨意說吧,孤聽着。”城上工部侍郎王子服大怒,搶上前正要說話,朱攜一把拉住他,輕聲說道:“沒看到下面的幾萬大軍嗎?他一句話,洛陽城就得被踏成齏粉。”王子服看看下面四萬殺氣騰騰的董卓軍,剛纔的血氣立即拋在九宵雲外,嚥氣退下。

“奉天承運,皇上昭日。”朱攜展開聖旨念道:“康王董卓遠征國賊袁紹,大破之,朕心甚慰,賜康王董卓玉壁十對,封董卓之弟董崇幽州刺史,平原侯,董卓屬下一應酌功嘉獎。康王董卓前日所奏高句麗、三韓與邪馬臺等國封賞懲戒,一應照準。國事繁忙,董卓不必進京謝恩,可自行先返長安。欽此。”

朱攜放下聖旨,懇求道:“康王殿下,現在你該滿意了吧?請看在老夫與過世的馬太傅面上,放了董大人,這就回長安去吧,老夫將來一定登門磕謝。”

“孤本來就是打算回長安。”康鵬冷冷說道:“只是洛陽現在破敗凋零,大漢還有曹操和劉備兩個國賊興風作浪,讓萬歲住在洛陽,孤不放心,孤要接萬歲一起到長安去,孤也好日夜叩見。”

“什麼?”朱攜大吃一驚,忙拱手道:“大王不可,洛陽乃是國都,大漢宗廟皇陵皆在洛陽,聖上移駕,動搖國本,萬萬不可。”

康鵬不想和朱攜廢話,肥手一擺,十餘名董卓軍工兵擡起幾個火藥桶衝向城門,迅速將火藥桶安放在洛陽城門前,又排好導火線,城上朱攜和王子服等人大急,連叫道:“大王,你想作什麼?”“董卓,你想謀反嗎?”

“轟隆”一聲巨響,年久失修的洛陽城門化爲碎片,王子服早嚇得屁滾尿流,亡命逃進城去,只有朱攜衝下城樓,壯着膽子攔住康鵬的車駕,大哭道:“大王,老夫知道這次是萬歲和董承不對,可你也不能劫持聖駕,這隻能給你留下千古罵名。”

“奉先,鐵孫,你們帶兵去包圍皇宮,不需逃走一人。”康鵬先命令呂布和徐榮去包圍皇宮,這才拉起朱攜的手道:“孤自有分寸,不會傷害聖上的,不要哭了,與孤去給馬太傅上三柱香,可憐他年近八旬,仍然爲國事操勞,與孤的女婿李懦一樣,都是爲國家活活累死的。”

鄭重的給馬日鄲的靈位上香叩拜之後,康鵬請馬日鄲的家人遷居長安居住,馬日鄲一家人含淚答應,康鵬又請朱攜一家遷居長安,朱攜大哭,不答應也不拒絕。這時軍士來報,董卓軍剛將皇宮包圍,馮斌、馮國太監兄弟就聯合了一幫太監,手執利刃將躲在深宮中的漢獻帝押出宮門,想交給董卓軍獻功,呂布和徐榮都怕承擔劫持聖駕的罪名不敢定奪,想讓康鵬拿主意。

“子龍,你帶人去請百官家眷收拾行裝同赴長安,願走者走,不願走者自便,不得脅迫。”在朱攜的哭罵馮太監兄弟聲中,康鵬下發一連串命令,“還有,號召民間百姓同去長安,也由百姓自願,準備車馬,我們傍晚就起程。”

趙雲答應而去,康鵬這才與朱攜趕往皇宮,待到宮前,皇宮中己經哭聲震天,宮門前亂成一團,遠遠就可以看到馮太監兄弟耀武揚威押着漢獻帝在宮門前叫喊什麼,見康鵬車來,馮國立即連滾帶爬的衝到康鵬面前跪下,雙手捧上一個錦盒,諂媚道:“奴才馮國叩見大王,獻上大漢傳國玉璽,請大王笑納。”

康鵬接過那錦盒,打開一看,見是一枚方圓四寸的五龍交鈕玉璽,旁缺一角,以黃金補上,上有八個篆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康鵬認出,這便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卞和玉,又叫金鑲玉,歷經滄桑,美玉顏色不改,仍然光華照人,己是皇帝的象徵之一。

康鵬捧起玉璽那一刻,馮太監兄弟帶頭磕頭道:“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接着賈詡、呂布、徐榮、馬忠和李懦當年提拔的朝廷官員先後跪下,三跪九叩道:“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然後是董卓軍士兵紛紛跪下,都是大呼康鵬爲帝,而忠於朝廷的漢臣和漢獻帝具都面如土色,心中都說,董卓篡位這一天,終於來了。

康鵬肥手迅疾一揮,喊聲立止,康鵬大笑道:“汝等欲將孤往火坑推?”康鵬大步上前,將玉璽雙手遞還漢獻帝,朗聲道:“聖上,傳國玉璽乃是國之重寶,請聖上鄭重保管。”漢獻帝膽戰心驚的接回玉璽,心中奇怪,董魔王不是成天想做皇帝嗎?怎麼傳國玉璽拿到又不想要?又交還於我?

“初平元年,洛陽郊區。”康鵬大聲說道:“孤曾經摺箭對天發誓,孤忠心爲國爲民,決不起反叛之念,倘若董卓稱帝背主,有如斷箭!誓言在耳,孤只願作漢臣,絕不起篡逆之念,汝等不要再逼迫於孤。”當年發下那個誓後,康鵬就後悔說話說得太絕,現在報應終於來了,康鵬己經手握大半國土,卻迫於誓言,必須繼續打尊漢攮夷的招牌。

“當不了趙匡胤,就學周文王吧。”康鵬心中苦笑道。

初平六年四月三十日,康鵬封閉洛陽皇宮各宮各殿,又留徐榮鎮守洛陽後,親率董卓軍挾持漢朝最後一名皇帝漢獻帝與宮中妃娥太監遷移長安,洛陽文武百官隨軍同行,部分洛陽百姓也主動同往,一路之上,康鵬對漢獻帝及百官衣食無缺,酒肉供給豐盛,但漢獻帝與不少官員仍然啼哭不止,只是懼怕康鵬,不敢不行。

康鵬強迫漢獻帝遷都的消息傳開,天下震驚,各地士林名士或有放聲大哭者,或有撞牆投水自盡者,也有千里迢迢趕往長安爲漢室盡忠者,董卓軍內部也出現少許裂痕,少許忠於漢室的董卓軍文武對康鵬這個舉動大爲不滿,從此生出異心。

最爲高興的人莫過於劉備與諸葛亮——高興到劉備每日大哭不止,咒罵董老大不絕,爲了安慰劉備,諸葛玄、諸葛亮和糜竺、糜芳乘機勸劉備自領汝南王,以免漢室香火斷絕的隱患,劉備大哭拒絕數次之後,終於勉爲其難的答應,自封汝南王,自加九錫,只等康鵬篡位或者等康鵬一刀把漢獻帝宰了,再或者曹操稱帝,劉各就可以名正言順的進位稱帝,承繼漢室香火。而諸葛玄和諸葛亮叔侄則派出細作到青州散播謠言,造謠說漢獻帝己經被康鵬殺害,希望曹操被謠言鼓惑後貿然稱帝,當這個出頭鳥。

劉備在徐州一邊裝哭一邊竊喜,還一邊搞小動作,而在青州的曹操聽到這個消息後當場暈厥,醒來後大哭泣血,發自內心的傷痛漢室衰微如斯,當諸葛亮派人散播獻帝己死的謠言傳到曹操耳朵中後,曹操也曾驚疑不定,暗自期盼康鵬千萬別頭腦發熱殺害獻帝篡位,到那時候,曹操也只能被迫稱帝對抗,加上做夢都想當皇帝的劉備,中華大地可真要分裂爲三個國家了。好在深知劉備爲人有所提防,康鵬派人給曹操送來親筆書信,言明自己誓死不願稱帝的決心,也表示自己決不殺害獻帝,希望曹操不能衝動,不要把大一統的中國分裂,曹操心中方安。

看完康鵬的親筆書信,曹操對郭嘉長嘆道:“董賊縱有萬般不是,但他與孤一樣,確實是真心維護我華夏一統,不肯分裂華夏,憑此一點,他就比那個成天想裂土稱帝的僞君子劉備強上一截。”

郭嘉默默無語,良久方纔嘆道:“如果我們與他不是敵人,一定會是好朋友。”

擁有血詔的曹操與握有獻帝的康鵬之間的對決,己經變成一場君子之戰,雙方都想消滅對方,但雙方都心照不宣的不願分裂中國,不願同胞手足互爲敵國,都是寧可共同打出漢室旗幟,也不願各自稱帝將中國分裂爲幾個國家,可以說,曹操和康鵬在華夏大一統的原則問題上是真正的盟友,現在唯一希望華夏分裂的,只有那從頭至尾想當皇帝、那怕是當一個偏安一方的皇帝的人——劉備。

欲知後事如何,請看下章,《董老大遇刺》,多行不義必自斃,康鵬劫持獻帝的報應來了…

支持文學,支持..nEt

第53章 無盡的痛第1章 打土豪分田地第51章 是誰殺了他?!第36章 定時破四郡(下)第8章 義與不義(下)第54章 統一之戰(12)第5章 初見蔡文姬第7章 牛刀小試第26章 一箭雙鵰第43章 統一之戰(1)第35章 定時破四郡(中)第45章 再徵江南第18章 鐵桿反董聯盟之報復(上)第50章 天性涼薄第29章 董老大遇刺的後果(上)第27章 康王第13章 新長安第35章 倆個小孩的宿命相遇第40章 錢·美酒·仙人跳第19章 心有屬,相逢時已晚第27章 多線作戰(2)第33章 三個臭皮匠第32章 董二軍PK虎豹騎(中)第44章 董老大的性福生活第11章 天命所歸第22章 人口爭鬥戰(下)第15章 董老大第二次搶親第13章 血戰汜水關(1)第10章 紅顏依舊第11章 天命所歸第21章 楊奉叛變第8章 仁義無雙趙子龍第3章 毒士對鬼才,再次交鋒!(上)第31章 遠交近攻第30章 幕後,毒士對鬼才!第47章 鏖戰武昌(上)第15章 血戰汜水關(3)第40章 錢·美酒·仙人跳第21章 提前的決戰(5)第18章 提前的決戰(2)第45章 統一之戰(3)第1章 打土豪分田地第2章 活着回來第22章 亂後第36章 三年光陰第15章 鐵桿反董聯盟之血染鄴城(上)第14章 鬼神奉先第4章 雙雄戰三英第47章 天譴曹操(3)第53章 豐收,不光是糧食豐收 吳老狼第35章 長安間諜戰(上)第26章 劫持獻帝(下)第17章 爲殺你而救你第31章 董二軍PK虎豹騎(上)第50章 統一之戰(8)第44章 毒計第26章 九錫第25章 董二爺再度出馬(下)第42章 垂死掙扎(6)第39章 大喬的夢中情人第24章 勝利(下)第39章 佈局第44章 統一之戰(2)第43章 統一之戰(1)第24章 洛陽攻略(中)第8章 不良學生的戰略第16章 卑鄙第56章 奸計得逞第48章 統一之戰(6)第12章 冀州混戰(7)第42章 濟南血案及後遺症第36章 出賣第17章 宿命的相遇(1)第15章 血洗黃家莊(上)第19章 賈詡進劍閣第47章 天譴曹操(3)第42章 錦帆甘寧第3章 假途滅虢第29章 江夏諜戰(中)第24章 忠言逆耳第17章 董老大的人道主義第34章 趙雲定親第57章 鑄成大錯第18章 懲治第50章 天性涼薄第48章 鏖戰武昌(下)第3章 痛定思痛(下)第13章 儒林文會前奏曲第50章 天性涼薄第13章 冀州混戰——袁紹之死第36章 長安間諜戰(中)第33章 三個臭皮匠第5章 孫堅之死(下)第26章 一箭雙鵰第十二章第12章 戰後第25章 去者第22章 決勝第5章 初見蔡文姬第44章 統一之戰(2)
第53章 無盡的痛第1章 打土豪分田地第51章 是誰殺了他?!第36章 定時破四郡(下)第8章 義與不義(下)第54章 統一之戰(12)第5章 初見蔡文姬第7章 牛刀小試第26章 一箭雙鵰第43章 統一之戰(1)第35章 定時破四郡(中)第45章 再徵江南第18章 鐵桿反董聯盟之報復(上)第50章 天性涼薄第29章 董老大遇刺的後果(上)第27章 康王第13章 新長安第35章 倆個小孩的宿命相遇第40章 錢·美酒·仙人跳第19章 心有屬,相逢時已晚第27章 多線作戰(2)第33章 三個臭皮匠第32章 董二軍PK虎豹騎(中)第44章 董老大的性福生活第11章 天命所歸第22章 人口爭鬥戰(下)第15章 董老大第二次搶親第13章 血戰汜水關(1)第10章 紅顏依舊第11章 天命所歸第21章 楊奉叛變第8章 仁義無雙趙子龍第3章 毒士對鬼才,再次交鋒!(上)第31章 遠交近攻第30章 幕後,毒士對鬼才!第47章 鏖戰武昌(上)第15章 血戰汜水關(3)第40章 錢·美酒·仙人跳第21章 提前的決戰(5)第18章 提前的決戰(2)第45章 統一之戰(3)第1章 打土豪分田地第2章 活着回來第22章 亂後第36章 三年光陰第15章 鐵桿反董聯盟之血染鄴城(上)第14章 鬼神奉先第4章 雙雄戰三英第47章 天譴曹操(3)第53章 豐收,不光是糧食豐收 吳老狼第35章 長安間諜戰(上)第26章 劫持獻帝(下)第17章 爲殺你而救你第31章 董二軍PK虎豹騎(上)第50章 統一之戰(8)第44章 毒計第26章 九錫第25章 董二爺再度出馬(下)第42章 垂死掙扎(6)第39章 大喬的夢中情人第24章 勝利(下)第39章 佈局第44章 統一之戰(2)第43章 統一之戰(1)第24章 洛陽攻略(中)第8章 不良學生的戰略第16章 卑鄙第56章 奸計得逞第48章 統一之戰(6)第12章 冀州混戰(7)第42章 濟南血案及後遺症第36章 出賣第17章 宿命的相遇(1)第15章 血洗黃家莊(上)第19章 賈詡進劍閣第47章 天譴曹操(3)第42章 錦帆甘寧第3章 假途滅虢第29章 江夏諜戰(中)第24章 忠言逆耳第17章 董老大的人道主義第34章 趙雲定親第57章 鑄成大錯第18章 懲治第50章 天性涼薄第48章 鏖戰武昌(下)第3章 痛定思痛(下)第13章 儒林文會前奏曲第50章 天性涼薄第13章 冀州混戰——袁紹之死第36章 長安間諜戰(中)第33章 三個臭皮匠第5章 孫堅之死(下)第26章 一箭雙鵰第十二章第12章 戰後第25章 去者第22章 決勝第5章 初見蔡文姬第44章 統一之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