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4章 合縱伐陳

徐州州牧府內,曹操麾下文武齊聚一堂。

曹操環顧帳下衆人,沉聲說道:“劉益州派遣使者過來想與我等結盟,請求吾趁着關中空虛之際領兵西進,迎回天子。”

“不知諸位對於此事,有何看法?”

許褚聞言,急忙扯着嗓子大聲說道:“關中大軍遠征益州,主公正好可以趁虛而入。某願請五萬精兵,定要攻入蒲阪迎回天子!”

其餘諸將亦是摩拳擦掌的說道:“願爲先鋒,逢山開路,遇水墊橋,攻入關中,迎回天子!”

曹操見麾下諸將個個奮勇,當即心中大悅,捋着鬍鬚微笑道:“有諸位將軍相助,真乃曹某此生大幸也。”

“然而與關中軍交戰之事非同小可,此事還需謹慎爲之啊。”

說過之後,曹操就將目光放在了麾下謀士們身上。

郭嘉等人沉默不語,劉曄卻是上前說道:“明公有匡扶漢室之志,今陳賊威逼天子,欺壓百官,擅殺大臣,惡貫滿盈。”

“仲康所言雖然看似魯莽,卻也並非毫無道理。”

“如今陳文昭率大軍出征,益州之地險關無數,關中軍想要輕易攻克關中,絕無可能。”

“明公正好可以趁着關中空虛之際,率領大軍殺奔蒲阪,迎回天子,解民倒懸!”

待劉曄說完以後,荀彧亦是上前說道:“陳文昭之所以成就今日大勢,與挾天子以令諸侯脫不開干係。”

“若非陳文昭佔據了大義名分,其出身寒門,並且投奔過黃巾,又豈會得到士族們的認同?”

“明公欲成大業,欲匡扶漢室,早晚都要與陳文昭一戰。”

“如今關中空虛,正是明公迎回天子的最佳時機,若是錯過這個機會,悔之莫及!”

荀彧乃是一個真正的謙謙君子,對於漢室更是忠心耿耿。

他遍觀天下諸侯,見只有曹操一心爲了漢室,這才依然離開了當時強大的袁紹,而去投奔只有一郡之地的曹操。

當初李傕、郭汜挾持天子的時候,荀彧就想過讓曹操擊敗此二人,而後迎回天子。

奈何河東郡、河內郡都被陳旭佔領,完全堵死了曹操西進的道路,這才使得天子落入陳旭手中,荀彧對於此事心中一直感到無比遺憾。

如今陳旭遠征益州,關中無比空虛,荀彧無比希望曹操能夠領兵攻入關中,完成他匡扶漢室的志向。

故此,現在的荀彧,居然有些居然有些失去了常態。

曹操無比了解荀彧心思,現在的他,又何嘗不是懷揣着兒時夢想,一心想要匡扶漢室?

故此聽見荀彧之言以後,曹操心中亦是變得激動了起來,恨不能現在就率領大軍殺奔關中。

可他終究並非常人,不會被自己情緒影響決策,就將目光放在了低頭不語的荀攸身上。

陳壽這樣說過:“荀攸、賈詡,庶乎算無遺策,經達權變,其良、平之亞歟!”

庶乎也就是近乎的意思,在陳壽看來荀攸就相當於漢初,那個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的張良。

而賈詡就相當於智謀出衆的陳平。

也許在陳壽看來,賈詡雖然智計過人,可是正如劉邦評價陳平那樣,‘智有餘,然難獨任’。

陳平與賈詡都是那種純粹的謀士,他們善出奇謀卻不能獨擋一面。而像張良、荀攸這樣的人,既能出謀劃策,又能決勝千里。

由此可見,陳壽對於荀攸的評價有多麼高。

歷史上的曹操更是說過:荀攸外愚內智,外怯內勇,外弱內強,不伐善,無施勞,智可及,愚不可及,雖顏子、寧武不能過也。

他是一個外表柔弱、愚笨卻內心強大、明白,是個大智若愚的人。

這種人一般不開口說話,開口必有驚世之言。

好似感受到了曹操的目光,荀攸緩緩擡起腦袋,他那略顯單薄的身體,有的只是儒雅,而無一絲一毫氣勢。

荀攸向曹操行了一禮,這才緩緩說道:“如今關中周邊強敵環侍,陳文昭居然還敢領兵攻打益州,此誠天降良機於主公也。”

“然而陳文昭實力強大,縱然領大軍入蜀,關中駐軍仍舊不少。再加上關中易守難攻,主公若是一人起兵,能否攻入關中尚未可知也。”

曹操聞言急忙問道:“公達可有良策教我?”

荀攸臉上露出了微笑,說道:“劉表乃漢室宗親,前番張魯稱王二劉更是結成聯盟,相約共進退。陳文昭攻打益州,劉表又豈會坐視不理?”

“袁本初爲人心高氣傲,卻屢次被陳文昭所欺,又豈會咽得下這口惡氣?若此二人與主公一同攻打關中,那陳文昭定會四面楚歌,必敗無疑!”

曹操聞言大喜,而後好似想起了了什麼,當即皺着眉頭說道:“吾雖有心攻打關中,奈何治下領地並未與司隸接壤,如何能夠攻入關中?”

“更何況,縱然能夠佔據陳文昭之領地,也無法將其據爲己有啊。”

曹操雖然佔據了大半個豫州,可是豫州之地只有潁川郡與司隸接壤,而潁川郡卻被孫策佔據。

曹操若是想要領兵攻打關中,勢必要先通過其他諸侯的領地才行。

而且曹操擔憂的也沒有錯,縱然他花費大量人力物力,攻下了司隸的一些領地,可是由於沒有與司隸接壤,他根本不可能接受這些領地。

如此一來,貿然興兵攻打關中,就有些得不償失了。

荀攸臉上恢復了那種古井無波的表情,乍一看來甚至有些木訥,可他隨後說出來的話,卻讓所有人都目瞪口呆。

“與關中接壤之地並非只有潁川,兗州東郡與陳留郡都與關中連接在一起。主公只需再等待一些時日,袁本初必定會將陳留雙手奉上!”

曹操聞言眉頭微微皺起,想了許久這才撫掌大笑,說道:“若非文若提醒,吾恐怕不會想到這裡!”

其餘衆人疑惑不已,可是看到曹操幾人滿臉笑意,卻沒有要說明白的意思,也沒有人出言詢問。

笑過之後,曹操想起荀攸提起的陳留,卻是有些失神。

陳留正是曹操起兵討伐董卓的地方,當初諸侯會盟於酸棗,也是在陳留境內。對於曹操而言,陳留有着非同一般的意義。

若是能夠重新佔據陳留,哪怕只是一個空殼子,曹操心中也會十分開心。

環顧衆人,曹操看到了一直沉默不語的郭嘉,出言問道:“奉孝對於此事,又有什麼看法”

雖然幾個謀士之中郭嘉最爲年輕,可是曹操對於郭嘉卻是非常器重,幾乎已經達到了言聽計從的地步。

在攻打關中這麼大的事情上面,他不可不聽一下郭嘉的建議。

郭嘉聽見曹操之言這才睜開了眼睛,笑着說道:“既然諸位先生都認爲應當出兵攻打關中,明公還在猶豫什麼呢?”

講到這裡郭嘉挺直了胸膛,肅然說道:“陳文昭佔據三州之地,麾下兵多將廣,謀士如雲,人口衆多,大勢已成。”

“此時之陳文昭,宛若戰國之強秦,若諸侯不合力抗之,早晚必被其所破。”

“今陳文昭圖謀巴蜀之地決不能令其成功,不然待其坐擁四州之地,再派遣良將駐守險關而後休養生息。”

“二十載過後,天下誰人能夠與其相抗衡?”

“此戰哪怕不能攻入蒲阪迎回天子,只要令陳文昭撤回關中,就是一場天大的勝利。”

“故此,與關中交戰,勢在必行!”

曹操聽聞郭嘉鏗鏘有力之言,當即精神一振,拔劍在手厲聲高呼:“陳賊欺君罔上,擅自攻打漢室宗親,其狼子野心天下皆知。”

“吾家世食漢祿,又豈能坐視此等奸賊橫行天下?吾意整頓三軍,待時機成熟,起兵伐陳!”

北方天氣已經漸漸變冷,秋風呼嘯,席捲了小半個鄴城。

州牧府內,袁紹召集麾下文武,喝道:“益州劉璋派遣使者前來,意欲與吾結盟,請求冀州出兵攻打陳文昭,不知諸位對於此事有何看法?”

袁紹話音剛落,冀州文武紛紛求戰,只有許攸沉默,沮授皺眉不語。

文丑怒聲喝道:“陳賊居然趁着主公攻打劉備之際,起兵偷襲冀州、幽州,當真是可惡至極。”

“吾聽聞關中猛將如雲,早就想見識一下,他們是不是浪得虛名之輩。某願爲先鋒,還請主公給我三萬兵馬,定可攻入幷州,生擒陳宮!”

顏良、鞠義、高覽亦是紛紛求戰。

這個時空,由於袁紹實力並沒有像歷史上那麼強大,故此袁紹並沒有歷史上那麼狂傲、目中無人。

與之相反,在陳旭龐大的壓力下,他居然也善納良言。

袁紹不是草包,反而是一代人傑。

這種人順風順水的時候,可能會犯下大錯誤;然而在逆境中,卻往往會爆發出令人不可置信的能量。

哪怕對於經常居功自傲的鞠義,袁紹居然也都能忍受下來,並且爲他加官進爵,極其重用。

故此,鞠義並未像歷史上那樣,在擊敗公孫瓚以後就被袁紹殺死。

鞠義能夠訓練出身爲天下精銳的先登營,並且作爲擊破白馬義從的主力,絕對是個不容小覷的將領。

若非歷史上鞠義死得太早,恐怕也會在這個亂世之中,留下赫赫威名吧。

袁紹看到麾下文武求戰之心極強,亦是心中激盪不已、

陳旭不但逼得袁紹,不得不兩次放棄豫州之地,並且縱兵攻入幽冀涼州,劫掠百姓、燒燬糧草,使袁紹元氣大傷。

心中極度驕傲的袁紹,對於這兩次被陳旭愚弄,心中早就憋了一肚子怨氣,恨不能生食陳旭之肉。

可是關中軍實力太強大了,袁紹身爲一方諸侯,不可能看不清局勢,也不敢輕啓戰端。

如今好不容易等到陳旭南征,關中空虛之際,其實在劉璋信使抵達冀州之前,袁紹就有心盡起大軍攻入陳旭境內。

只是顧慮到各個方面的原因,這才一直沒敢妄動。

環顧四周,看到了許攸與沮授沒有說話,袁紹心中一動,問道:“子遠、公與爲何不語?”

沮授答道:“陳文昭雖然南征,然而幷州仍舊有陳宮、張遼、王延領軍駐守,主公若想攻下幷州,恐非易事啊。”

袁紹想起了當時,王延守城固若金湯的樣子,心中不由閃過了一絲陰霾。

想了一下,他說道:“若是不理幷州,直接攻打司隸如何?”

沮授還沒有說話,審配急忙喝道:“此事萬萬不可!”

“主公領兵攻打司隸,沿途耗費糧草必定會多上許多。”

“去歲關中軍在冀州肆意破壞,已經使得冀州元氣大傷,縱然今年秋收囤積了不少糧草,仍舊不堪大軍長期使用。”

“更何況幷州駐有重兵,若主公領兵攻打司隸,幽冀兩州必定空虛,若王延、張遼領兵來攻,卻該如何是好?”

“愚以爲,主公若要出兵,當先奪幷州方爲上策;陳文昭若失去幷州,必斷其一臂,不復爲患也。”

冀州其餘謀士聽見審配之言,也都暗暗點頭。

袁紹沉思半晌,再次將目光放在了許攸身上,問道:“子遠有何高見?”

許攸捋了捋鬍鬚,道:“伐陳之事,非一人可爲。曹孟德乃冀州盟友,主公何不修書一封,與其相約共伐陳旭?”

沮授卻是問道:“縱然曹孟德答應,可是他並未與關中接壤,如何能夠出兵?”

雖說可以讓曹操穿越袁紹治下的兗州之地,而後領兵攻打司隸。

可曹操終究乃是外人,若他趁着袁紹攻打併州之際,索性出兵奪了兗州,卻該如何是好?

哪怕雙方有盟約在身,此事也不得不防啊。

更何況,曹操會不會起兵攻打陳旭,卻也是個問題。

好似看出了沮授的擔心,許攸大笑兩聲,說道:“陳留乃曹孟德起兵之地,又與陳國、司隸接壤。”

“劉備當時攻入兗州,早已將陳留之內百姓遷徙一空,陳留郡幾乎已經成爲一座空城。”

“主公若是將陳留郡讓給曹孟德,其必定心中大喜,而後可以從陳留髮兵攻入司隸。”

“如此一來,主公以一個荒廢郡城,換取曹孟德相助,奪取整個幷州之地,有何不可?”

第532章 爭論不休第619章 關武請命第747章 快來了第373章 王承第482章 羌人報復第453章 張遼至第974章 周瑜中箭第237章 借貸第126章 以牙還牙第938章 奇襲函谷關第349章 奪權第307章 怒斥田豐第886章 打回東郡第44章 一病不起第374章 冰釋前嫌第422章 降者無數第45章 東武陽名士第422章 降者無數第181章 追殺第484章 畸形繁榮第323章 出兵關中第129章 東風乍起第689章 中伏第986章 鄧艾據遼東第965章 一封信第437章 離間第453章 張遼至第756章 碾壓第34章 劫營第840章 背盟取江東第747章 快來了第96章 末路第729章 直撲常山第845章 鮮卑寇邊第423章 袁術之死第51章 欲擒故縱第423章 袁術之死第689章 中伏第116章 很年輕第942章 水戰將起第350章 怒第215章 幷州平定第376章 奇蹟第525章 兩封信第179章 毛遂自薦第657章 問計司馬懿第431章 羣狼噬虎第516章 再審第826章 夜襲殺天使第38章 虛張聲勢第512章 槐林結義第570章 離別第425章 慷慨赴死第709章 益州之亂第401章 調虎離山第891章 揮兵南下第328章 龜兒子第847章 諸侯盡離去第152章 田豐激將第339章 船毀第987章 少年入長安第853章 正面廝殺第321章 文丑逞威第936章 水淹虎牢關第611章 三問第717章 文武雙全第475章 逃脫第898章 試探第243章 陷陣第215章 幷州平定第352章 居功自傲第686章 遭遇戰第1000章 天旋地轉第630章 縱第22章 不允盜請第825章 巧舌戰羣儒第857章 出兵冀州第981章 殞命第837章 女裝激陳政第390章 清洗第186章 馬賊第1006章 家宴第935章 初戰虎牢第496章 家宴第4章 富貴馬上取第469章 欲擒故縱第137章 主公何志第29章 薦文昭第301章 反應第952章 全軍覆沒第314章 攻破徐州第703章 用兵如神第123章 圍困信都第217章 大才來投第771章 捉鄧賢第527章 亂世男子第87章 擇婿第684章 拋磚引玉第218章 陳宮獻策第866章 孫權
第532章 爭論不休第619章 關武請命第747章 快來了第373章 王承第482章 羌人報復第453章 張遼至第974章 周瑜中箭第237章 借貸第126章 以牙還牙第938章 奇襲函谷關第349章 奪權第307章 怒斥田豐第886章 打回東郡第44章 一病不起第374章 冰釋前嫌第422章 降者無數第45章 東武陽名士第422章 降者無數第181章 追殺第484章 畸形繁榮第323章 出兵關中第129章 東風乍起第689章 中伏第986章 鄧艾據遼東第965章 一封信第437章 離間第453章 張遼至第756章 碾壓第34章 劫營第840章 背盟取江東第747章 快來了第96章 末路第729章 直撲常山第845章 鮮卑寇邊第423章 袁術之死第51章 欲擒故縱第423章 袁術之死第689章 中伏第116章 很年輕第942章 水戰將起第350章 怒第215章 幷州平定第376章 奇蹟第525章 兩封信第179章 毛遂自薦第657章 問計司馬懿第431章 羣狼噬虎第516章 再審第826章 夜襲殺天使第38章 虛張聲勢第512章 槐林結義第570章 離別第425章 慷慨赴死第709章 益州之亂第401章 調虎離山第891章 揮兵南下第328章 龜兒子第847章 諸侯盡離去第152章 田豐激將第339章 船毀第987章 少年入長安第853章 正面廝殺第321章 文丑逞威第936章 水淹虎牢關第611章 三問第717章 文武雙全第475章 逃脫第898章 試探第243章 陷陣第215章 幷州平定第352章 居功自傲第686章 遭遇戰第1000章 天旋地轉第630章 縱第22章 不允盜請第825章 巧舌戰羣儒第857章 出兵冀州第981章 殞命第837章 女裝激陳政第390章 清洗第186章 馬賊第1006章 家宴第935章 初戰虎牢第496章 家宴第4章 富貴馬上取第469章 欲擒故縱第137章 主公何志第29章 薦文昭第301章 反應第952章 全軍覆沒第314章 攻破徐州第703章 用兵如神第123章 圍困信都第217章 大才來投第771章 捉鄧賢第527章 亂世男子第87章 擇婿第684章 拋磚引玉第218章 陳宮獻策第866章 孫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