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白馬盟誓

建安四年初夏,九大諸侯帶着各自給朝廷進貢的物品,在儀仗簇擁下,陸續抵達宛城。

孫策在來宛城之前,就先派人來筑陽接走了他的家眷。馮宇派遣兵馬,一直將他們護送到孫策的丹陽郡,孫策對此感激不盡。

孫策此時接走家眷,除了因爲江東已完全平定的原因外。更有與曹操確立世子一樣的用意---家中留個王儲,再來參加朝見會盟,有備無患。

此時,曹操已確立了曹植爲世子。實際上,曹操更爲喜愛他的幼子曹衝,想立曹衝爲世子的,但無奈曹衝太過年幼,立他爲世子起不到多大作用。

令人意外的是,連遠在數千裡之外的北燕公公孫度,以及越國公士燮都來了,蜀王劉焉卻沒有親自前來。而是派遣了他兒子劉璋以世子身份前來。原因是劉焉病重,無法遠行。

不過,沒人懷疑劉焉的話,也沒人會懷疑劉焉是對朝廷心懷提防之心。因爲現在劉焉只有劉璋這一個兒子了。

在朝會之前,九大諸侯和朝廷羣臣之間已是相互拜訪多時。曹操,呂布,劉璋,孫策,劉表這些都是馮宇故人,來到宛城第一時間就去驛館拜訪了馮宇。

曹操與劉表多少與馮宇間心存些芥蒂,雙方言語間多少有些審慎。另外三人與馮宇卻是無話不談。

當馮宇向呂布問道:“奉先當年脫離袁紹之時,爲何不來孤的筑陽,反而去投那陶謙?”

呂布爽朗的答道:“因爲若認汝爲主公,某的面子下不來,怕汝暗地裡笑話我。所以某隻能去投年齡資歷都比某大的多的陶謙。”

馮宇哈哈大笑道:“原來如此,那若是換做今日呢?”

“若換做今日,若某不是這徐州之主,當投樑王麾下,因爲汝已是一方諸侯王,乃千歲之身。某投樑王,不算掉身價,哈哈哈”

兩人相談甚歡,暢飲良久方纔相互告辭。

馮宇與劉璋相聚時,又是另一番場景。劉璋始終記得馮宇的救命之恩。交談中,馮宇確認劉焉是真病了,而且是不久於人世的那種病。

馮宇看着劉璋愁眉不展的樣子,說道:“人總有生老病死,旦夕禍福自有天定,季玉兄不必爲蜀王身體過於憂慮。”

劉璋回道:“樑王有所不知,某並非全因某父的病情而憂愁,只是自父親病重以來,這蜀國的擔子就挑在某的肩上,實有心力交瘁之感。”

馮宇立刻問道“哦?可是益州本土世家豪族不服管束?”

“非也。此前益州各郡縣勢力確實錯綜複雜,但在吾父的整合下,也都歸於平靜。特別是討袁封王之後,益州境內並沒世家豪族表現出背離之心。”

“那又是爲何,難道…”馮宇立刻想到,是不是張魯又用五斗米道作亂了?但張魯曾經對自己明確表示過,對於權力沒有野心。

劉璋已搶着解釋道:“自黃巾之亂,中平大災後,曾經擁有兩百萬人口的益州,人口也下降到五十餘萬人。境內人口稀薄,所以自吾父管理益州後,便實行聚屯之策,將民衆聚集到巴蜀平原上二十餘個重要城池屯墾駐守。”

“但這些時日來,南中方面突然出現了大量流民。而且這些流民不是漢人,乃南中羣蠻,他們本生活在南中荒山野嶺之中。不知何故突然涌入了巴蜀平原。他們聚集成落,自成一體,自然不會服從我蜀國官衙管束。而且日漸勢大,某擔心有一日,他們終將爲我巴蜀大患啊。”

馮宇思慮幾息,問道:“是否因爲漢人人口驟降,並且收縮屯守,所以他們藉機移居到平原之上?”

劉璋搖頭道:“非也。益州人口早前幾年就如此了,他們若是這個動機早就應該如此了,不會等到近日。而且,樑王有所不知,這些蠻族喜歡居於山嶺之中,此前各任益州官吏,都嘗試過將他們遷移到山外平原居住,皆被拒絕。”

馮宇也想不出個所以然來,只好寬慰劉璋道:“哦,此事確實奇怪。不過季玉不用擔憂。汝非一己之力,汝背後還有整個大漢。至少孤能助你一臂之力。”

……

朝會的日子終於來了。九列車輿先後馳入宛城皇宮。大殿之上,曹操馮宇二人在最前,齊齊向劉協行君臣大禮,山呼萬歲。走完所有朝覲儀式後,方纔各入席位,等待開宴。

劉協此時方纔開口提到正事:“諸卿,此次將汝等召喚到宛都來,除了朕想與諸卿共敘君臣之情外。另有一事想與諸位卿商議。”

聽了劉協此話,曹操已帶頭叩拜道:“陛下這是哪裡話。吾等本都是大漢臣子,蒙受天恩,被封爲王侯之身,此恩縱是粉身碎骨也難以報答。陛下有所詔令,吾等豈敢不從,又何須商議。”

其餘八人也只能跟着附和稱是。劉協連忙讓衆人平身,又語氣平緩的說道:“昔日高祖皇帝有白馬盟誓…”

曹操聽到這,心裡咯噔一下,暗道:“難道要收回我等王侯之實權,只留其名不成?”直到他聽了劉協後面的話,方纔放下心來。

“今日,朕也想效仿高祖,與諸卿斬白馬爲誓,約法四章。謀逆僭越者,天下共擊之.無天子詔令,攻伐他人者,天下共擊之。封國之內有悖逆叛主者,王侯有所求則天下共助之。有外夷來犯者,天下共拒之。”

因爲人口稀少,每個諸侯爲了便於自己的管理,在各自的封國內,都實行將人口集中在幾個重要之地的政策。

即使從一國人口聚集之地到鄰國的另一個人口聚集之地,都隔着至少幾百裡的無人區。這就導致前去攻伐別人,是件成本極爲高昂的事情。

第325章 頹廢之人第734章 酒宴間的推演第692章 大戰開啓第999章 赴宴第308章 智狙軻比能第368章 斷臂求生第136章 連擊第1143章 被低估的馬洛爾第202章 白狼羌第313章 輕取麻辣甲第552章 破關而入第1130章 “玉石俱焚”的決定第471章 密謀第1062章 不可信之人第126章 令諸侯第896章 埃及軍團第401章 新型戰艦和弩炮第264章 西邊的大海第197章 大破象陣第872章 背水築營第191章 嚴顏陷圍第638章 兵臨方城第651章 夏侯淵的攻略第846章 街巷中的鏖戰第133章 曹操的應對第1061章 夜審賊酋第525章 兵臨合浦城第1112章 互相之間不一定是朋友第537章 追蹤第813章 關羽來了第275章 漢疆南延第862章 新鮮玩意兒第290章 孔明述職第1020章 軍團財務官第360章 兩種雪橇第1131章 千艦雲集第1015章 公主召見第1108章 大亂才能大變第248章 飲馬怒江第643章 極速神兵第459章 密約第833章 馬超的反擊第502章 不可複製的戰術第222章 快攻第325章 頹廢之人第432章 風雲驟起第1089章 全包了第656章 有屁快放第694章 人海對決第443章 分肥羊第579章 試探性進攻第214章 博弈第773章 偷襲對馬島第791章 互相算計第192章 破圍第342章 莫里奧裡之屠第484章 有備而來第082章 終收子龍第408章 軍事之外的考慮第023章 西進,西進第600章 戰火起南陽第657章 分兵襲洛陽第1133章 東地中海大海戰第765章 秦韓和濟州島第073章 成皋虎牢第520章 奔波的誘餌第906章 斜坡上的屠宰場第240章 千山如林第203章 朱羅帝國第932章 另類水路第233章 徐州之亂第948章 輕兵疾進第705章 封地瀛洲第850章 羅馬皇帝第1148章 各奔東西第720章 近肖古王之死第193章 諸蠻北遷之謎第682章 翻滾的戰車第081章 逗我玩?第979章 遇伏第872章 背水築營第743章 後門密道第249章 光復漢土第373章 退卻的烏孫今天第二更晚些時第632章 質疑的目光第716章 東青州刺史第696章 破牆而入第428章 狼狽而行第631章 無法辨別的人頭第260章 盡滅第272章 困獅第588章 擒賊先擒王第336章 弱肉強食第378章 僞裝的輜重車第012章 失蹤的斥候第422章 吳魏來使第713章 空城第508章 興古郡宛溫城第735章 馬韓五十四邦
第325章 頹廢之人第734章 酒宴間的推演第692章 大戰開啓第999章 赴宴第308章 智狙軻比能第368章 斷臂求生第136章 連擊第1143章 被低估的馬洛爾第202章 白狼羌第313章 輕取麻辣甲第552章 破關而入第1130章 “玉石俱焚”的決定第471章 密謀第1062章 不可信之人第126章 令諸侯第896章 埃及軍團第401章 新型戰艦和弩炮第264章 西邊的大海第197章 大破象陣第872章 背水築營第191章 嚴顏陷圍第638章 兵臨方城第651章 夏侯淵的攻略第846章 街巷中的鏖戰第133章 曹操的應對第1061章 夜審賊酋第525章 兵臨合浦城第1112章 互相之間不一定是朋友第537章 追蹤第813章 關羽來了第275章 漢疆南延第862章 新鮮玩意兒第290章 孔明述職第1020章 軍團財務官第360章 兩種雪橇第1131章 千艦雲集第1015章 公主召見第1108章 大亂才能大變第248章 飲馬怒江第643章 極速神兵第459章 密約第833章 馬超的反擊第502章 不可複製的戰術第222章 快攻第325章 頹廢之人第432章 風雲驟起第1089章 全包了第656章 有屁快放第694章 人海對決第443章 分肥羊第579章 試探性進攻第214章 博弈第773章 偷襲對馬島第791章 互相算計第192章 破圍第342章 莫里奧裡之屠第484章 有備而來第082章 終收子龍第408章 軍事之外的考慮第023章 西進,西進第600章 戰火起南陽第657章 分兵襲洛陽第1133章 東地中海大海戰第765章 秦韓和濟州島第073章 成皋虎牢第520章 奔波的誘餌第906章 斜坡上的屠宰場第240章 千山如林第203章 朱羅帝國第932章 另類水路第233章 徐州之亂第948章 輕兵疾進第705章 封地瀛洲第850章 羅馬皇帝第1148章 各奔東西第720章 近肖古王之死第193章 諸蠻北遷之謎第682章 翻滾的戰車第081章 逗我玩?第979章 遇伏第872章 背水築營第743章 後門密道第249章 光復漢土第373章 退卻的烏孫今天第二更晚些時第632章 質疑的目光第716章 東青州刺史第696章 破牆而入第428章 狼狽而行第631章 無法辨別的人頭第260章 盡滅第272章 困獅第588章 擒賊先擒王第336章 弱肉強食第378章 僞裝的輜重車第012章 失蹤的斥候第422章 吳魏來使第713章 空城第508章 興古郡宛溫城第735章 馬韓五十四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