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九章 形勢

次日,張飛接見魏國使者陳泰。

作爲使者,陳泰自然不能紅嘴白牙說事,遞上了一封監國太子曹叡的國書。

這是一封聲情並茂的乞降國書,先是傾訴了父親曹丕慘遭某人迫害,以妖法練成倀鬼的悽慘下場;又很理性的認同了父親曹丕有罪的相關漢軍檄文內容。

同時希望張飛能體諒河北四州士民,能接受魏國的請降,化干戈爲玉帛。

當然了,身爲人子,曹叡希望能爲慘死的父親復仇。

最後,曹叡重申人族、妖族不兩立、漢室至高無上的兩項基本原則。

如果張飛感興趣可派人去鄴都,能達成受降意向的話,曹叡會派熟悉關東風物的司徒王朗出使臨淄,正式商討投降事宜。

會面洽談期間,張飛對魏監國太子曹叡深明大義的精神表示了認同和嘉獎;同時對魏主曹丕受害一事表示不知情,需要認真調查,並希望魏監國太子曹叡能提供更多的相關證據。

同時鑑於河北四州的百姓的生計,張飛表示會放鬆貿易禁運,並表達了對遣使訪問鄴都的興趣。

受降魏國,這麼大的事情絕非張飛能做主;必須與朝中達成一定默契,以求一錘定音。

而魏國退守河北後,在食鹽方面也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緊缺狀況。

河東鹽池很重要,但受限於運力,無法滿足太行山以東的廣袤疆域。

環渤海地帶,以鹽鹼地、沼澤、爛地爲主,以現在的人口分佈情況來說,不具備熬煮海鹽的條件。

青州,本就是產鹽重地,就近供應河北。

魚鹽之利,也是春秋齊國之所以稱霸的根本原因,壟斷海鹽的齊國向諸侯列國徵稅,想不爭霸都難。

袁紹當年雄踞河北,支持袁譚控制青州的根本目的就是爲了獲取青州的食鹽。

就目前來說,關中與河北爭奪山西,即爭奪形勝之地,也在爭奪這裡最重要的鹽池。

朝廷準備動手卡北府食鹽的時候,也就是北府向河東發兵的時刻。

食鹽,極有可能是下一場戰爭的扳機。

現在呢,魏監國太子曹叡有心乞降,這種大事要反覆商議、衡量,不是張飛可以獨斷的。

可是呢,經濟貿易可以放開口子,讓青州富足、廉價的海鹽,去交換河北地區富裕的牲畜資源。

食鹽無法提升青州的生產力,而牲畜可以。

涉及到經濟貿易,哪怕是官府專營的鹽要進行對外貿易,就不可能瞞住信息。

臨淄驛館,姜維如往日一般研讀文檔,分析關東四州的政治傾向。

到底是擁護代表先進生產力,能讓天下人過上好日子,不再重複兩漢舊路的北府;還是擁護漢室,尊奉漢家天子。

當年北伐之際因張遼頑強抵抗,進攻勢態並不順利,軍糧又無法支撐半年之久。

爲避免勞師動衆卻無功,折損全軍銳氣和士民心氣;在那個戰略轉折點,先帝放出了田信,給了北府自由行動的授權,相當於高祖時期開闢第二戰場的韓信。

於是北府武裝行軍正面突破夏侯尚軍團駐守的交通要地郾縣,以超乎蘇則兗州軍團預料的速度向東突進,直接跑到兗州軍團面前,蘇則只能順應人心投降。

北府只收編了願意反戈參戰的大部分兗州軍,還有五千人放了回去,結果在楊俊率領下差點成功擁立劉協再次復辟。

兗州軍團迅速潰滅,曹植的青州軍團還沒完成集合,只能分散在各地,各自爲戰淪爲散沙。

曹植本人更是被田信堵在徐州的彭城,整個青徐二州的軍隊攝於北府軍的威勢,徹底萎靡失去再戰的勇氣。

偏偏當時田信拒絕接納關東士人加入北府,否則青徐二州會驅逐、綁了曹植正式投降;田信也會成爲大漢第二個齊王信。

正是當年田信拒絕與關東士人聯合,關東士人才擁護曹植,借曹植之口拒絕了漢軍的招降。

而現在這四州的士人,又是個什麼樣的想法?

徐州人已經被先帝、大將軍折磨的痛不欲生,大將軍又把魏延派了過去,徐州士人、世族被壓制的幾乎不敢大聲說話。

青州在張飛治理下,士族也屬於被鎮壓的對象,入仕渠道、經濟權益被卡的死死,還有正常的稅租、徭役徵發,士族們欲哭無淚。

兗州幾乎成了無人區,豫州漸漸恢復,龐林對士族經濟不做額外壓制,只是限制了士族入仕的起點,同時推廣鄉小學,縣中學,也在刨士族的根。

敗者無人權,這四州士人在大漢治理下,屬於被嚴重限制、迫害的人羣。

對待始作俑者的北府,四州士人但凡有一點思考能力,能明辨是非,就清楚北府纔是造成他們現在災難的罪魁禍首。

特別是兗州士人險些擁立劉協成功,其中豫州、青徐三州士人也沒少奔波出力氣……這可是一筆洗不清的黑賬。

也就註定了四州士人,起碼目前十歲以上的士人,都是有一種洗不乾淨的‘原罪’。

他們即便入仕,也註定止步於七品縣令。

如果有可能,關東士人更想擁抱大魏,而非北府。

同樣的資料,姜維反覆看了快三天,始終找不到關東士人可以原諒北府的切入點;也找不到北府需要關東士人協助的關鍵點。

就張飛、魏延、龐林、徐庶能以漢家嚴酷律法治理四州士民,到現在連規模大一點的反抗、叛軍都無;那麼今後北府接受,也能壓住關東士人。

壓制三十年,等兩代人以後,當代士人老死、消失後,餘下的士人、新士人就跟北府沒有咬牙切齒、記憶深刻的仇,也就可以逐步解禁。

三十年,不說北府關中的教育力度,僅僅參照目前龐林在豫州的教育發展趨勢……三十年後,今日的士族,到那時已泯然如常人,不足爲慮。

失去知識帶來的威望,士人想鼓動什麼都會困難重重;等知識普及到民衆間,就算有威望的士人帶頭鼓動,其他人若無切身的利益關係,也不會太過積極。

就這樣,姜維在內心給關東士人判了個死刑,開始醞釀相關的奏表。

給張飛送牛馬羊六千頭即有表達兩位公主感情深厚的用意,派人來實際調查關東四州的立場也是重要一環。

姜維記得很清楚,每一個關隴士人都記得很清楚,過去一百年裡是怎麼造出‘西州’一詞的;關東士人強盛時又是何等的威風,硬是把涼州弄成了各方的錢袋子。

至於涼州動亂中悲慘消亡的士人、百姓……不會有人記錄的。

既然關東人造出了西州一詞,那今後不是關東壓制西州,就是西州壓制東州。

可想到中原、河北的富饒,就連江東發展潛力也在關隴之上,甚至未來嶺南潛力也在關隴之上。

對此姜維也只有一嘆,只覺得肩膀沉重。

好在今後三十年裡,河北、關東會被壓的無法擡頭,江東、嶺南開發還需要長久的時間,期間足以奠定關隴的絕對優勢。

至於天府之國的益州,已經被新幣摧殘,益州士人內部已經分裂,擁護朝廷的高官厚祿,牴觸朝廷的遭受各種清算。

整個天下如同一盤棋,而關隴將一騎絕塵!

故,姜維信心是很足的。

在他焚燒這些文檔時,親兵姜鵬來報:“都尉,齊國中尉範疆求見。”

第四百七十二章 致良知第五百二十九章 三師三孤第七百三十五章 藍溪夜談第三百九十二章 白牛君第四百一十七章 謹慎第六百一十五章 彼此黑心第三百七十六章 預謀第一百三十章 登基第三百五十六章 交割第五百五十五章 相向而行第六百五十三章 爲難第七百五十三章 連環第一百三十章 登基第二百一十四章 備羽飛第三章 嚮導官第一百四十五章 啓迪智慧第二百九十二章 趨利害宗德豔力勸吳王第五百四十七章 終南山君第六十八章 陣不成二第八百一十二章 底線所在第七百四十九章 孔明先生第五十九章 戰江陵二第三百一十七章 破釜沉舟第二十四章 彩第九十九章 人心浮動第三百五十章 授權第五百七十三章 看山還是山第七章 夷營督第三百二十一章 譙沛第八百三十三章 總理第三百九十一章 姓氏第七百八十五章 使命第四百六十七章 患第八百六十四章 憤怒第五百六十五章 午富的誕生第五百五十四章 各有準備第四百一十章 直閣計較第六百七十九章 仙草解藥第八百六十一章 待遇問題第二百九十一章 投滍水張俊義阻流第八百零九章 叛國否?第六百六十七章 麥第四百二十二章 風火第二十二章 無法避免第八百五十六章 河北大局第三百六十九章 葫蘆第七百九十八章 軍令狀第八百四十六章 殺手第六百八十六章 不可直視鬼神第八百一十七章 想得開第六百二十六章 南海鹽花第二十五章 襄陽之戰第七百七十章 瑞獸第五百八十七章 我們是親戚第二百五十六章 魏無鹿第六百八十六章 不可直視鬼神第七百七十八章 齊王之變第五百五十章 夏末冷雨第二百八十五章 性格第二百八十二章 秋冬之雨第八百四十一章 懷疑第七百五十一章 河渠第二百一十三章 北府第七百四十六章 阿鹽第五十一章 求婚事件第二百八十四章 地道第七百五十四章 避諱第二百零八章 二選一第二百一十八章 錦帶第二百三十六章 財富第三百三十七章 突第七百五十三章 連環第八百五十一章 陳氏第四百七十五章 人皆思安第六百二十章 郎中令第二百九十四章 議分兵趙公超欲除國賊第五百二十五章 改制第四百三十八章 烏鴉第五百一十二章 不可名狀之罪第七百九十七章 分析第四百七十一章 賬目第三百三十六章 向東第五百七十章 先下手爲強第一百九十一章 諸葛亮第二百八十二章 秋冬之雨第四百三十一章 反彈第三百二十八章 向西第六百九十九章 分兵第四百九十章 禁錮下第四百零三章 北府記第二百三十九章 王覽第五百九十章 死國可乎第三百九十七章 慪氣第八百零四章 意在拖延第五百四十七章 終南山君第三十章 八月大雨第八百一十章 西線無戰事第二十九章 白馬將冖車第八百八十三章 前哨第四百一十章 直閣計較
第四百七十二章 致良知第五百二十九章 三師三孤第七百三十五章 藍溪夜談第三百九十二章 白牛君第四百一十七章 謹慎第六百一十五章 彼此黑心第三百七十六章 預謀第一百三十章 登基第三百五十六章 交割第五百五十五章 相向而行第六百五十三章 爲難第七百五十三章 連環第一百三十章 登基第二百一十四章 備羽飛第三章 嚮導官第一百四十五章 啓迪智慧第二百九十二章 趨利害宗德豔力勸吳王第五百四十七章 終南山君第六十八章 陣不成二第八百一十二章 底線所在第七百四十九章 孔明先生第五十九章 戰江陵二第三百一十七章 破釜沉舟第二十四章 彩第九十九章 人心浮動第三百五十章 授權第五百七十三章 看山還是山第七章 夷營督第三百二十一章 譙沛第八百三十三章 總理第三百九十一章 姓氏第七百八十五章 使命第四百六十七章 患第八百六十四章 憤怒第五百六十五章 午富的誕生第五百五十四章 各有準備第四百一十章 直閣計較第六百七十九章 仙草解藥第八百六十一章 待遇問題第二百九十一章 投滍水張俊義阻流第八百零九章 叛國否?第六百六十七章 麥第四百二十二章 風火第二十二章 無法避免第八百五十六章 河北大局第三百六十九章 葫蘆第七百九十八章 軍令狀第八百四十六章 殺手第六百八十六章 不可直視鬼神第八百一十七章 想得開第六百二十六章 南海鹽花第二十五章 襄陽之戰第七百七十章 瑞獸第五百八十七章 我們是親戚第二百五十六章 魏無鹿第六百八十六章 不可直視鬼神第七百七十八章 齊王之變第五百五十章 夏末冷雨第二百八十五章 性格第二百八十二章 秋冬之雨第八百四十一章 懷疑第七百五十一章 河渠第二百一十三章 北府第七百四十六章 阿鹽第五十一章 求婚事件第二百八十四章 地道第七百五十四章 避諱第二百零八章 二選一第二百一十八章 錦帶第二百三十六章 財富第三百三十七章 突第七百五十三章 連環第八百五十一章 陳氏第四百七十五章 人皆思安第六百二十章 郎中令第二百九十四章 議分兵趙公超欲除國賊第五百二十五章 改制第四百三十八章 烏鴉第五百一十二章 不可名狀之罪第七百九十七章 分析第四百七十一章 賬目第三百三十六章 向東第五百七十章 先下手爲強第一百九十一章 諸葛亮第二百八十二章 秋冬之雨第四百三十一章 反彈第三百二十八章 向西第六百九十九章 分兵第四百九十章 禁錮下第四百零三章 北府記第二百三十九章 王覽第五百九十章 死國可乎第三百九十七章 慪氣第八百零四章 意在拖延第五百四十七章 終南山君第三十章 八月大雨第八百一十章 西線無戰事第二十九章 白馬將冖車第八百八十三章 前哨第四百一十章 直閣計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