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五十六章 河北大局

鄴都,隨着漢室朝廷內部的形勢發展,直接影響到了魏國的方方面面。

首先是曹叡放棄對漢室臣服、稱藩的幻想,在第一時間繼位稱帝,以穩定人心。

其次是漢室內部不再是以北伐爲重心,而是以維持內外穩定,做權力交接爲重心。意味着對魏國戰爭的緩解,因此鎮軍大將軍陳羣率部分河北籍貫的軍隊返回鄴都,並準備移鎮薊縣,與司馬懿搞搭檔。

到底是怎樣一種搭檔,當世人都是看得着的。

最後影響到的是距離最遠的司馬懿……事情就是這麼離奇,北府、魏國、漢軍三方動員幾乎五六十萬規模的戰爭,極有可能發展爲三國混戰的局勢,硬是剎車、停滯下來。

北府與漢室朝廷需要時間融合,魏國朝廷需要轉過身來收拾佔據遼東的司馬懿。

作爲即將被大魏收拾的邊軍大帥,司馬懿有苦難言。

誰能想象,以氣節剛烈雄壯稱著於世的漢室老臣竟然會放棄內戰?

司馬懿如何想也只有司馬懿自己清楚,這種時刻大魏君臣需要防範的是司馬懿無底線的向北府、漢室倒戈。

如何防止這件事情,纔是魏國當下最重要的問題。

漢室、北府整合力量,融爲一體,再發動北伐戰爭,那勢必就是大魏的亡國之戰;爲增加大魏國力,也應該把司馬懿麾下的邊軍、主力騎軍儘可能和平、完整的收攏,爲國家、集體所有。

自鎮軍大將軍陳羣返回鄴都以來,魏國君臣就各種單獨奏對、御前集議,以統合意見。

因此形勢越發的明朗,不難發現眼前這種即將停戰的形勢……其實是很有利於魏國的。

原因大概有三個,第一是自漢中決戰以來的十年時間裡,魏國始終處於被動挨打狀態,根本沒有時間整編新軍、收拾散亂的人心。不斷的戰敗,不斷累積的低沉士氣,給魏軍精神面貌造成了巨大的包袱。

每遇戰,吏士沮喪皆無戰心,若不是有強制的人質措施,前線軍隊早就瓦解了。

連續十年的戰敗、苦撐,魏人吏士的精神狀態很是疲憊,急需要休整,過幾年正常的生活。

好在這些年的戰爭始終沒有對河北腹心區域造成破壞,甚至因爲司馬懿兼併中、東部鮮卑諸胡,給河北輸送了充足的牛馬畜力,再加上三年前的改制,解放了許多士家的生產力,使河北地區依舊有遠勝中原的戰爭潛力。

漢室戰爭潛力最高的是益州,其次荊湘,再次關隴……而戰鬥力是反過來的。可如果是防守戰,誰的戰爭潛力高,誰守住對方第一波攻擊,那就要開始比拼國力。

河北潛力比中原高,這就意味着中原漢軍組成的集羣若不能順利推進,那勢必在今後的對峙中因糧秣不足,以及別的一些問題主動退軍。

而每一次無功而返的軍事行動,都是對己方人心、國力的巨大傷害。

從地區底蘊來說,河北不怕中原方面的漢軍。

而更遠的漢軍人力、物力,想要運輸補充到中原……這種運輸損耗是非常驚人的,而魏國正是當年爲了爭贏漢中決戰,才發動了全國範圍的動員。

後來戰事不順,又想着搬空漢中,直接導致關中、南陽的物資、人力被遷移人口一事給消耗一空。

南陽物資空了,曹仁要南征關羽就食於敵;襄樊戰局崩了,曹操退回長安的軍隊想要馳援襄樊卻因爲缺乏補給,以及本身勞頓的原因無法成行。

所以戰局發展到眼前這一步,益州、荊湘、江東的人力、物力很難在支援漢軍的黃河沿線戰場。

運輸成本太高了,得不償失;除非長年累月的休養,細水長流的向黃河沿線輸送糧秣,集結物力、兵力,做戰前儲備。

因此,得到寶貴的三五年時間休養生息,魏國君臣有信心鞏固疆域,禦敵於外。

第二個原因是長時間的外部和平,魏國可以從容調整內部日益突出的各種失控問題。

正是因爲各種失控、力不從心,纔有了各種詭異的戰局。

至於第三個原因則跟魏國老臣有關……大家投降漢室朝廷,肯定都沒好下場。

可如果拖到漢室朝廷、北府融合唯一的時候,到那時五十步別笑百步,大家都是差不多的亂世飄零人,誰也不要在站在道德制高點指責誰。

爲了有一個體面的歸宿,魏國老臣們會齊心等待那一天的到來。

這種君臣齊心的局面,自然是固若金湯。

總之,曹叡很有信心……當然,這一切的前提就是順利把司馬懿爲首的失控邊軍拉回來。

在陳羣即將北上薊縣,去堵司馬懿歸路的時候,曹叡舉行公卿集議。

他端坐上首形貌俊逸爽朗,下面的公卿重臣皆神色恭敬……終究是武皇帝選中的未來繼承人,從手段、心態上來說,曹叡資質要比曹丕高。

可從人品、私德來說,曹丕偶爾還有那麼一點點的閃光點,而曹叡就顯得有些黯淡。

不管怎麼說,曹叡當皇帝,他們這些做國家重臣的,也覺得賞心悅目……比曹丕當皇帝那時好太多了。

曹丕就很好舉行公卿集議,主要的決策權就握在侍中、常侍等門下省大員手裡,政令頒佈的權力握在中書省……而尚書省只有正常的行政權,不參與國家大事的協商。

作爲當時的尚書令陳羣,就很少參與機密事務的籌劃,負責更多的是行政職權內的日常政務。

現在的尚書令陳矯就可以作爲三省主官參與公卿集議,還能位列前排。

如果曹丕時期是曹丕與近臣們謀劃國事,那到此時,已有些國君、公卿共治的架勢。

今日這場集議,是爲了大鴻臚劉曄踐行的。

曹叡登基,原來的門下省重臣得到升遷,劉曄官拜大鴻臚位列九卿,並封東亭侯。

現在這種公卿輔政、共治的局勢下,劉曄並沒有因爲出任大鴻臚就喪事國事的參政、議政之權,依舊可以討論外交事務之外的國事。

否則他這個大鴻臚只能管理外交、外藩、內藩公文、貢品、回禮、人員往來的事務,額外再加一點培養翻譯,翻譯外文典籍的工作。

作爲大鴻臚,他的任務是很重的,要先陳羣一步離開鄴都,去關中拜謁田信,磋商具體的停戰事務。

關中缺乏食鹽,不便從南方起運,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

爲了能拿到實際的出使成果,許多事情就需要大幅度的讓步。

食鹽這種生死存亡的命脈所在,也要爲大局讓步。

此刻討論的就是食鹽貿易的尺度問題,陳羣從河東前線纔回來,對此最有發言權。

陳羣面容清瘦了太多,可見河東戰事非常的熬人。

他推測曹叡的底線,還要把握言論的尺寸,在場都是聰明人自然能聽明白他的潛在用意:“鹽池之重不亞於泰山,今國家失青州之鹽,所仰仗唯有鹽池。休戰數年,即要休緩人力,更要移河東之鹽於鄴。”

鹽池就在那裡,那麼大範圍,誰也毀不掉。

不像井水,軍隊撤離前可以堅壁清野予以填埋。

戰爭失利的話,鹽池必然會完整的落到北府手裡……而河北缺鹽也是客觀事實。

所以要換個角度來看待問題,不能死守着鹽池不做變通。

不是要拿自己的鹽去換和平,而是要拿北府的鹽去跟北府換三五年、甚至更長的停戰協約,停戰時間越長,那河北就能運走更多的鹽……唔,北府的鹽。

如果停戰時間更長久,等大魏緩過勁來,這鹽池到底是誰的,還是兩說。

這麼想的話,出賣鹽池,把北府急需要的食鹽命脈無限制讓渡……似乎也不是那麼的刺眼、無法接受。

可能是擔心曹叡無法接受這種損傷顏面的事情,陳羣補充說:“今關中不乏錢帛,所缺唯有食鹽。陳公素來強項,若不能遂意,臣恐其傾兵犯境。”

上首的曹叡微微頷首,天子冠冕之下一雙眼睛明亮幽深:“朕也有此顧慮,今兩家和睦更利於戰。而陳公爲人強項,非忍氣吞聲之輩,此去長安當力求穩妥。”

力求穩妥……簽訂停戰協議的任務是最重要的。

什麼是穩妥?自然是無底線的滿足停戰協議,這就是穩妥。

劉曄心中翻譯了一下,鄭重施禮:“唯。”

見劉曄眼神沉穩,曹叡也是輕輕頷首,就怕劉曄想不明白。

現在北府陳兵風陵渡渭水口,拖着最少五萬的健壯男子無法參與生產勞動,還要人吃馬嚼耗費許多積蓄……在這麼耗下去,河東自己就瓦解了。

河東郡守趙儼已經快撐不住了,再耗下去,河東守軍得不到河北補充運輸的糧秣,那就得吃人了。

遠距離運輸糧秣是國家大忌諱,魏國已經吃夠了這種苦,不想再嘗試。

解決河東這種不斷失血的困局,是目前急需要解決的問題。

彷彿一條胳膊被北府釘在西邊,持續不斷的流血,無益於整體形勢,還要持續不斷的虛弱整體,怎麼看就怎麼虧。

現在調回陳羣去堵司馬懿的退路,就是要止損。

對大魏來說,河東集結的重兵就是持盾的左臂,卻因爲北府陽謀被陷在那裡無法動彈日益虛弱;而司馬懿的邊軍集羣就是持劍的右臂,卻有失控的趨勢。

解除左臂的困局,再借助左臂的力量一切解決右臂的失控問題……這纔是最重要的。

解決這兩個問題,大魏也就雙臂健全,可攻可守了。

和這個問題比起來,河東所產的食鹽真的不算問題,讓步多少都不是問題。

這也沒什麼好生氣的,是老爺、老爹打仗輸太多了,沒有更好的選擇餘地,只能先這樣湊合過日子。

一場會議開完,劉曄單獨留下,要與曹叡道別。

君臣一前一後走在廊下,曹叡雙手負在背後,態度悠閒看不到對待國事的慎重和嚴肅:“陳公立國在即,無心於戰,這是國家機會所在。此去關中,以達成停戰爲重。一切種種,皆可退步。哪怕……遣質子於長安,也可從容商議,無須忌諱。”

劉曄微微躬身:“陛下,就恐陳公索要無度。”

曹叡聽了正視前方步履放緩,思索片刻,口吻堅定:“不,他不是這樣的人。我需要和睦,以整頓國力,與他一決生死。他也需要和睦,以整合內部,想要一戰定天下。”

駐步,曹叡轉身看劉曄:“自武皇帝以來,誰都想一戰定天下,皆無善果。今時今日,陳公已生此念,我料天意絕不會遂他所願。”

劉曄微微頷首神情認同,本想開口講述一些客觀事實以佐證曹叡的言論,可想到自己終究是漢室宗室,又有些神色黯然。

曹叡聰慧,見劉曄神情變化就知道劉曄思維與自己在一個高度,甚至比自己看的更高,就開口說:“人心即天心,漢成祖皇帝仁善之名播於海內,陳公不論如何整飭國力,其內必有心向舊主者。”

這些心向漢室的人絕對身居高位,有他們在內配合,算上魏軍,內外一起折騰,有很大可能挫敗北府對河東、河北的第一輪攻勢。

這一輪攻勢挫敗,那河北也就暫時高枕無憂了。

北府攻無不克的武名破滅,就輪到其內部的紛爭了。

形勢翻轉,往往就是這樣,存在很多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狀況。

甚至以田信對勝利的苛刻,極有可能會親征……軍隊規模越大,越不可控的因素就越多。

孫權、魏軍已經吃夠了太多的苦。

等田信成爲驕兵,急於速定天下,那極有可能遭遇更大的危機。

自己這裡都在懷疑漢室舊臣與北府面和心不和,那田信、北府重臣骨幹們會不會懷疑?

只要有懷疑,那北府、漢室融合就是一句空話,就無法完整的消化漢軍的人力、物力和戰鬥力。

只要有懷疑,那田信就不敢輕舉妄動,不會輕易開啓決戰。

因此,曹叡有信心達成停戰協議。

他有信心,劉曄也是有信心的。

無非就是個底線問題,魏國君臣如今態度齊整,放棄虛名追求實利,自然不同以往。

第二百一十二章 新制第二百七十五章 集結第二百五十一章 信任危機第一百七十二章 決戰前第一百六十九章 李嚴第四百三十一章 反彈第一百八十章 程昱第一百四十五章 啓迪智慧第九十七章 樂鄉翁主第三百八十一章 肥瘦第十六章 後顧無憂第九章 局勢第一百零八章 堵陽第四百九十七章 套馬索第六百二十七章 趕時間第五百二十八章 禍種第四百四十九章 嬉戲荒唐第一百四十五章 啓迪智慧第五百五十章 夏末冷雨第一百九十一章 諸葛亮第四十五章 千鳥第七百三十五章 藍溪夜談第六百四十八章 鹿門山困局第八百零三章 要害第八十七章 編制第一百一十七章 相見第八百一十九章 投石問路第七百六十二章 釣魚第六百七十六章 四柱國第一百七十章 張遼第三百四十二章 逃脫第七百四十二章 丞相計較第七百六十三章 彳言第六百一十四章 熟悉的友人第二百五十章 臺第七百九十三章 兗豫第一百五十五章 鐵第一百七十章 張遼第五百零七章 清賬第七十三章 白日沒第三百一十六章 斬第六百九十六章 推演第一百三十七章 前奏第一百八十六章 周魴第三百三十六章 向東第九十一章 易第二百零八章 二選一第五百六十四章 等待第六百九十二章 鬥獸第四十四章 臨沮第六百三十八章 缺乏神聖第六百零一章 規劃第四百三十一章 反彈第八百一十章 西線無戰事第六百五十九章 斷臂第二百零九章 潘濬第二百四十八章 壓縮軍糧第一百九十八章 婚禮第四百四十八章 因地制宜第四百五十八章 司馬門第一百零九章 主動第七百九十五章 上雒第八百四十二章 一條生路第一百六十一章 西北風第二百零三章 受辱第九十八章 物有所急第八百六十一章 待遇問題第七百一十八章 籌劃第五百三十九章 困束第四百一十二章 上策第八百六十八章 鹽池第六百三十二章 駁封第七百零六章 西瓜上校第六百九十二章 鬥獸第六百三十三章 拒絕第四百七十四章 齊心第一百三十七章 前奏第五百三十七章 唯死而已第二百零七章 捨不得第十三章 畫龍不點睛第五百九十七章 要命的誤會第六十二章 戰江陵五第八百一十三章 整編第六百七十三章 手足第七百八十章 推論第八百零二章 交接第一百六十三章 狼煙第二百七十七章 溼布巾第二百零九章 潘濬第四百零七章 茶第八百一十六章 爲人母第一百零五章 遣歸第八百七十八章 延遲第五百二十六章 十二孫侯第二百八十九章 猛仲達夜襲漢家營第一百二十六章 父子升斗第五百七十二章 鵝鵝鵝第五十九章 戰江陵二第七百五十三章 連環第四百四十七章 區別對待
第二百一十二章 新制第二百七十五章 集結第二百五十一章 信任危機第一百七十二章 決戰前第一百六十九章 李嚴第四百三十一章 反彈第一百八十章 程昱第一百四十五章 啓迪智慧第九十七章 樂鄉翁主第三百八十一章 肥瘦第十六章 後顧無憂第九章 局勢第一百零八章 堵陽第四百九十七章 套馬索第六百二十七章 趕時間第五百二十八章 禍種第四百四十九章 嬉戲荒唐第一百四十五章 啓迪智慧第五百五十章 夏末冷雨第一百九十一章 諸葛亮第四十五章 千鳥第七百三十五章 藍溪夜談第六百四十八章 鹿門山困局第八百零三章 要害第八十七章 編制第一百一十七章 相見第八百一十九章 投石問路第七百六十二章 釣魚第六百七十六章 四柱國第一百七十章 張遼第三百四十二章 逃脫第七百四十二章 丞相計較第七百六十三章 彳言第六百一十四章 熟悉的友人第二百五十章 臺第七百九十三章 兗豫第一百五十五章 鐵第一百七十章 張遼第五百零七章 清賬第七十三章 白日沒第三百一十六章 斬第六百九十六章 推演第一百三十七章 前奏第一百八十六章 周魴第三百三十六章 向東第九十一章 易第二百零八章 二選一第五百六十四章 等待第六百九十二章 鬥獸第四十四章 臨沮第六百三十八章 缺乏神聖第六百零一章 規劃第四百三十一章 反彈第八百一十章 西線無戰事第六百五十九章 斷臂第二百零九章 潘濬第二百四十八章 壓縮軍糧第一百九十八章 婚禮第四百四十八章 因地制宜第四百五十八章 司馬門第一百零九章 主動第七百九十五章 上雒第八百四十二章 一條生路第一百六十一章 西北風第二百零三章 受辱第九十八章 物有所急第八百六十一章 待遇問題第七百一十八章 籌劃第五百三十九章 困束第四百一十二章 上策第八百六十八章 鹽池第六百三十二章 駁封第七百零六章 西瓜上校第六百九十二章 鬥獸第六百三十三章 拒絕第四百七十四章 齊心第一百三十七章 前奏第五百三十七章 唯死而已第二百零七章 捨不得第十三章 畫龍不點睛第五百九十七章 要命的誤會第六十二章 戰江陵五第八百一十三章 整編第六百七十三章 手足第七百八十章 推論第八百零二章 交接第一百六十三章 狼煙第二百七十七章 溼布巾第二百零九章 潘濬第四百零七章 茶第八百一十六章 爲人母第一百零五章 遣歸第八百七十八章 延遲第五百二十六章 十二孫侯第二百八十九章 猛仲達夜襲漢家營第一百二十六章 父子升斗第五百七十二章 鵝鵝鵝第五十九章 戰江陵二第七百五十三章 連環第四百四十七章 區別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