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八章 匈 奴(二合一章節)

楊奉剁手指頭的舉動,真可謂驚天地、泣鬼神。

郭大的表情瞬時震驚了:“二弟,你?”

楊奉張開手掌將手指頭扔在地上,虛弱的道:“大哥,難不成你是要逼我將整條手臂都砍下來,才能顯示對咱白波谷的忠誠?”

“嗨!你……你這又是何必……”郭大快步走上前,扶起尚在斷指流血的楊奉,轉頭對着那適才給李樂診脈,看的目瞪口呆的白波軍醫官道:“你愣着幹什麼?還不過來給楊帥包紮啊!”

那醫官聞言這纔回過神來,急匆匆的跑過來,給楊奉的手指上瘡藥包扎。

看着楊奉被扔在地上的斷指,郭大心中充滿了後悔,心道莫不是當真冤枉了兄弟不成……唉,自己也是太過沖動了,明明不過是臆想中的猜測,爲何就這麼隨意的說了出來。

自己適才還鬼迷心竅的吒問楊奉,弄到眼前這種不可收拾的地步。

“報!報!渠帥!”

隨着一陣急促的呼喊,郭大轉頭望去,卻是一名白波軍嘍囉風一樣的衝到了自己的面前,還沒等郭大開口詢問,便見那士卒開口慌慌張張的開口言道:“啓稟渠帥!五、五當家的回來了!”

“什麼?!”郭大聞言,面上頓時流出了難以言狀的喜色:“此言當真?!”

“當真!胡帥身上傷勢頗重,小人等已是將他送回居所,特來向渠帥稟報!”

“好、好!”郭大的臉上露出了欣慰之色,由於興奮過度,言語中亦是有些語無倫次,道:“真是天佑我兄弟等人!天意,真是天意!哈哈哈哈~~~”

郭大哈哈大笑,卻沒有看見,斷了指低着頭的楊奉眼眸中,此刻正閃爍着飄忽不定,極爲陰沉的恨意。

……

……

夜已深沉,但徐州軍的中軍帥帳內,此刻似是並不寧靜。

陶商老神在在斜靠在軟塌上,正在擺弄着一個輕巧精緻的掏耳勺。

他的下方,站立着一個喬裝打扮過的白波軍士兵,此人是楊奉的心腹,今夜悄悄出谷,是專門領了楊奉的命,來向陶商討要說法的。

“還請大公子,針對這件事,給我們家楊帥一個解釋!”

陶商用掏耳勺輕輕地向着耳朵眼裡伸去,上下颳了一刮,微微的打了一個冷顫。

“額……好舒服。”

白波軍士卒對於陶商的行爲很不滿意,皺起了眉頭:“陶大公子!”

陶商把掏耳勺拿了出來,放在脣邊輕輕一吹,道:“我只說三點,首先,我已經按照楊奉的要求,設置了伏兵埋伏,將前來搶掠的賊衆剿滅,我沒有食言!第二,郭大和李樂、胡才乃是命大,戰場之上,生死有命,他們能逃跑是他們運氣好,跟我有什麼關係?第三……”

說到這裡,陶商放下掏耳勺,溫和的看着那名白波軍士,柔聲道:“你算個什麼東西?也配來質問我麼?看來我有義務教教你什麼叫做禮貌。”

那名白波軍士卒聽陶商說話如此不客氣,不由先是一愣,接着喊道:“陶公子,我是代表楊帥前來的……”

“先抽二十個下吧,抽太多了我怕楊奉臉色不好看,以後大家不能在一塊愉快的玩耍了。”

侍奉在一旁的裴錢,二話不說上去一腳將那白波軍士卒踹倒在地上,裴光和裴淨一人一面摁住了他的肩膀,裴本則是站定在那士卒的面前,左右開弓,“啪啪啪啪”連打了來人二十個耳光,只把他打的面頰流血,腫如豬頭。

抽完之後,裴家四兄弟向着旁邊一站,露出了那白波軍士兵的臉,與陶商漠然對望。

“再說一遍,你來這裡是做什麼來的?”陶商拄着下巴輕聲問道。

“我是代表我家楊帥前來像公子要個說法……”

陶商轉頭對裴錢道:“再來十下。”

“不,不!別打……我不是來要說法的,不是!”白波軍士兵急忙改口了……裴光下手太狠了,打的他口中的牙都有點鬆。

“那你是來做什麼的?”陶商揚起眉毛,露出了疑惑的表情。

“我……我……”那白波軍士卒聞言有點不會了,沉默了好半晌之後,方纔試探着問道:“陶公子,那我應該來幹什麼的啊?”

陶商站起身,慢慢的挪步到他的面前,伸手將白波軍士卒從地上扶了起來,低聲耳語道:“不管你來這裡是散步也好,遊玩也好……記住,把我的話給楊奉回傳過去,告訴他,三日之內想辦法迎接我進入白波谷,答應他的那些條件,或許我還可以兌現,如若不然,大家魚死網破,大不了我撤兵回徐州,但他曾與我密謀陷害郭大的事情,我不敢保證會不會傳到郭大的耳朵裡,我這裡可有很多白波谷的降卒呢,他們都可以幫我傳信……聽明白了嗎?”

那士卒聞言連連點頭,道:“明白,明白!”

“乖。”陶商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然後轉頭對裴錢道:“安排酒食,送他回去。”

“諾!”

看着白波軍士卒消失在帳篷口的背影,陶商的雙眸微微眯起,陷入了沉思之中。

如果不出意外,這話傳到楊奉的耳朵裡,對方一定會大發雷霆,但即使是大發雷霆,陶商也相信,楊奉是沒有辦法拒絕自己的要求的……今天派遣手下來這質問自己就是一個最好的證明!

郭大雖然能力平庸,但上一次出谷被己方埋伏,必然會令他產生對楊奉的懷疑與戒心,不然的話楊奉不會這麼火急火燎的派人到自己這邊來……

楊奉越着急,則越表示主動權在自己的手裡掌握着!他此刻和自己已經是一條繩上的螞蚱,一損俱損,一榮俱榮。

除非他敢孤注一擲,裡外通吃……

等等,裡外通吃?

陶商的眼睛微微眯了起來……看來爲了確保萬一,自己還是有必要和胡才聯繫一下了。

就在陶商仔細謀劃的時候,帳外傳來了一陣急促的腳步聲,簾子猛的被人拉開了。

走進來的人身上還沾着雪花,頭髮不卓髮髻,只是披散在肩膀的兩遍,面上帶着一個能夠遮掩住鼻孔往上的青銅面具——是徐榮。

“你跑到哪去了?”陶商皺了皺眉,轉身走到帳篷內的炭火盆旁,那上面放着一個箅子,託着一個盛滿熱水的青銅器皿。

陶商倒了一盅熱水,伸手遞到了徐榮的面前:“暖暖身子。”

徐榮鼻子一塞,心中不免多少有些感動,他接過那熱水,擡頭一飲而盡。

陶商皺了皺眉,道:“你不怕燙啊?”

徐榮搖了搖頭,嘿然道:“不怕。”

“爲什麼?”

“暖心!”

陶商聽了這話不自覺的用手指摸了摸鼻子,這話說的——有點讓自己感覺臊的慌。

“楊展說,你領着一隊兵馬去追胡人了?”

徐榮重重的點了點頭,道:“不錯,是去追胡人了!三河地區,若有胡人出沒,本也並不奇怪,但大規模的胡騎出現在此,既不交商亦不狩獵,頗有點反常,我心中頗感到不安,故而前往查探。”

“那查探的結果怎麼樣?”陶商揚起了眉毛,道:“是胡騎的遊牧獵戶嗎?”

“獵戶?”徐榮聞言失笑道:“若是獵戶的話,倒也好說!”

說罷便見徐榮拍了拍手,便見帳篷外的一名徐州軍士兵,拖着一隻鼓鼓囊塞口袋走入帳內,那隻口袋看似頗爲沉重,也不知道里面究竟裝了什麼。

陶商好奇的走過去,一邊解開口袋往裡面瞧,一邊問道:“圓滾滾的真可愛……這裡面裝的是什麼?好多。”

徐榮淡然道:“好多……人頭。”

“噗——!”

剛把口袋打開的陶商猛然將口攥上,不滿的回頭狠狠瞪了徐榮一眼。

這混蛋絕對故意的。

“你殺了這麼多人?”

徐榮冰冷的青銅面具上看不出喜怒:“不是我想殺,只是我領着一支騎兵,剛剛接近那支胡騎,還沒等說話,他們便主動向我們發起了進攻!”

“胡人主動向你們發起進攻?他們是什麼身份!”

徐榮搖了搖頭,道:“沒打招呼,上來直接就動起手來,這些胡騎彪悍,頗不畏死,因而沒抓住舌頭……”

陶商搖了搖頭,道:“可惜……變成懸案了。”

“不過,看他們的裝扮和服飾,應該是匈奴!而且不是普通的匈奴遊牧,恐怕是匈奴的斥候。”

“匈奴……斥候?”陶商好奇道:“匈奴斥候怎麼會在這裡,而且一上來還動手就要打殺?”

徐榮不置可否的一攤手,略顯無奈:“你問我,我卻又該問誰來?”

陶商看着那個鼓囊囊裝着人頭的袋子,略作沉吟之後,突然對裴錢道:“火速派人,前往鮑將軍和王府君的營盤,將他們兩人請到這裡,就說陶某這邊有要事相商!”

……

……

大概過了一個時辰,帥帳之外,隱隱聽見馬蹄聲響,還有一個爽朗的笑聲傳入帳內。

“哈哈哈,陶大公子,總算是想起我們二人了!你近日來,獨自與白波軍周旋,早就把我們忘到腦後了吧?”

聲音的主人不是別人,正是鮑信。

陶商近期與白波軍所做的一系列動作,身爲盟友,陶商自然也不會隱瞞鮑信和王匡,但是同時未免出現什麼差錯,陶謙請他們二人暫且按兵不動,只是靜待時機,三方在一舉拿下自波城。

對於固若金湯的自波城,鮑信和王匡一時之間也苦無良策,眼見陶商的辦法似乎還可行,便順水推舟答應了陶商的要求。

鮑信和王匡一前一後的走進了陶商的帥帳,見帥帳內除了陶商本人和其護衛之外,尚有一個戴着青銅面具的怪人矗立其中。

鮑信與徐榮打過照面,自然知曉他是誰,雖然徐榮此時已是屬於徐州之將,但其畢竟曾爲西涼軍的將領,鮑信對他好感實在有限……輕輕點了一下頭,算是打過招呼。

王匡知道徐榮的名字,但卻沒見過本人,此刻見了這個人不由的有些詫然。

哪裡來的怪人,臉上帶着半個青銅面具遮住幾乎大半的面容,這是什麼地方的習俗?

好他娘瘮人的說。

鮑信走上前,笑着拍了拍陶商的肩膀,道:“今日這麼着急忙慌的卓人招呼我等前來,怎麼?莫不是你的計謀已經奏效,咱們終於可以進兵了?”

陶商恭敬的回道:“鮑將軍稍安勿躁,此事已經有了眉目,若是不出意外,三日之內,我等便可進兵殺入白波谷內。”

“如此甚好。”鮑信點了點頭,在帥帳中找了個地方坐下,氣惱道:“白波軍賊子,不與我等正面交鋒,就是打了那麼一次夜戰,還是一觸即退,端的是讓人憋氣!”

陶商回到屬於自己的位置,道:“鮑公此時生氣怕是還要早了些,一會恐還有別的事會令鮑公更加難耐……這也是我今日着急請兩位來此的目的。”

鮑信和王匡聞言不由詫然,除了白波谷的事,眼下還有什麼大事能讓三家諸侯這般重視?

陶商指了指地上裝着人頭的袋子,又指了指營寨一側的徐榮,道:“這個袋子裡面,裝的是一小支匈奴斥候的首級……具體的情況,便由徐兄爲兩位詳陳說明吧。”

在鮑信和王匡頗爲驚詫的目光下,徐榮一板一眼的將自己追擊郭大途中如何聽到了匈奴馬聲,又是如何率隊追去,又是如何與彼發生衝突,以及適才與陶商商量的話,一五一十的向兩人做了詳細的陳述。

鮑信聽了徐榮的話,表情頗爲驚駭。

但王匡卻一直拽着鬍鬚,臉色陰晴不定,忽明忽暗。

陶商看着王匡的表現,心中略感疑惑……看他這幅表情,想必應該是知道些什麼。

徐榮說完之後便靜立於一旁不言。

鮑信摸着鬍鬚,嚴肅的道:“建武年間,匈奴內部動亂叢生,貴族相併,亦是分爲南北兩部,南匈奴攣鞮比依附我大漢,被光武皇帝安置在河套,後遷於美稷,與我漢族雜居於幷州地,其間雖多有動亂,但其縱深範圍卻並未深入至三河之地,此番來此……其中怕是有什麼變故。”

“允誠多慮了。”王匡突然開口,淡淡言道:“自打黃巾賊寇起事,匈奴的活動範圍便有所縱深,休說到了三河,便是過了黃河,亦有其蹤跡,無需大驚小怪。”

王匡平淡的語氣令陶商感到很詫異,按道理來說匈奴斥候來到他屬地的門戶附近,王匡應該緊張纔是,怎麼這會卻表現的毫不在意?

自己大門口天天晃盪着有不良居心外人的影子,換成誰誰都應該不安纔對。

王匡的表現很奇怪啊。

鮑信聽了王匡的話,頗不以爲然,道:“公節此言差矣,中平四年休屠各反叛匈奴單于侵邊,入寇西河郡殺郡守邢紀,並害刺史張懿,匈奴單于羌渠亦因此而死,匈奴之衆此刻已不歸服我朝約束久矣!如今既有南移之跡象,咱們焉能放之任之?”

王匡聞言,面上露出爲難之色,半晌後不由的長嘆口氣。

“允誠,此事交給我來處理……你等外來之人,不必過問!只管專心對抗白波軍便是……”

說到這裡,王匡站起身來,對着鮑信和陶商拱了拱手,道:“事出突然,在下也不能在這裡久候了,王某有要事趕往漳水,先行告辭。”

說罷,便見王匡起身,衝着帳外喊了一聲:“韓浩何在?”

帥帳外面,陪同王匡前來的韓浩聞言應聲走進了帳篷內,拱手施禮:“府君有何吩咐。

王匡正色對韓浩言道:“王某有要事,得暫且離開此地,韓從事代替王某,率領泰山軍留在此處相助鮑將軍和陶公子共破白波軍,不可有所懈怠!王某少則半月,多則一月,便即歸來。”

韓浩聞言雖然也是頗爲詫異,不曉得在這即將與白波軍交手的最後關頭,王匡要跑到什麼地方去,但上官下了命令,韓浩又豈能不從,隨即躬身領命。

王匡轉過了身,對着鮑信和陶商致歉道:“二位……王某有要事在身,不便久留,白波谷這邊,我留韓浩在此協助二位,待日後事定,王某當在懷縣,置酒與二位賠罪。”

鮑信一開始不太明白,但其畢竟也曾久居朝堂,頗曉政治,此刻已是看出事有蹊蹺。

王匡適才說要去漳水,目前屯兵在漳水的人是諸侯之一的張楊,這中間與會匈奴有什麼關係?

他深深的看了王匡一眼,出言道:“公節,有些事情,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希望你能明白……袁家雖是四世三公,樹大根深,但念在你我多年情誼,我勸你還是不要過多的摻和到其中……袁紹不比袁隗,其能力和野心遠勝其叔父,望你多多小心。”

王匡聞言面色一滯,呆愣了好一會方纔喃喃道:“允誠說的是什麼,匡聽不太明白。”

鮑信站起了身,衝着王匡一拱手:“聽的明白,亦或是聽不明白,全在公節一念之間……保重吧。”

王匡沉默了。

半晌後,便見王匡慢慢地舉起了手,做抱拳狀,道:“多謝……。”

然後,又轉向陶商:“陶公子,告辭。”

“王府君慢走。”

待王匡轉身離去後,陶商好奇地轉頭看向韓浩,好奇道:“韓從事,你家太守神秘兮兮地,究竟這中間有什麼事,你可曉得?”

韓浩亦是茫然的搖頭,眼神中全是迷惑之色。

鮑信則對陶商道:“公節有事,暫且不去管他,咱們且處理白波谷的戰事,其餘的,等這邊的諸事料理之後再說!”

陶商心中明白,鮑信一定是多多少少知道些內幕,而且他適才口中還提到了袁紹的名字。

而看王匡的表情,顯然沒有否認,匈奴在這中間的裡裡外外,多少應該是牽扯到了這些諸侯的勢力劃分與箇中利益,但具體發生了什麼事,陶商就不得而知了。

可是通過王匡的表情和作爲來看,匈奴騎兵在此地出現,並且對漢軍主動發起攻擊,這一點一定是出乎了王匡的意料,或是已經脫離了他原有的掌控。

不過既然王匡說他能夠解決,陶商也就懶得關心那麼多,對他來說,當務之急,是先把白波谷的事處理了比較重要。

第七百四十八章 袁陶鏖戰第二百八十五章 愚蠢的手法第二百八十一章 王允修仙第九百二十章 出其不意第六百八十章 得馬又抓人第一百八十四章 丹陽兵第八百二十八章 臥龍鳳雛第四百八十二章 陶禰交鋒第三百二十五章 漏風英雄第二百六十二章 機智的溫侯第四百八十八章 傷心的俘虜袁譚第六百四十五章 第一水軍第三百零二章 浪子小渣男第七百八十二章 河北餘孽第一千零三章 各有謀劃第六百七十章 田豐“報恩”第八百九十章 曹氏兄弟第六百一十九章 競爭對手第六百七十章 田豐“報恩”第八百八十章 益州的接應第四百五十七章 善待家眷第七百五十一章 心情低落的張郃第四百九十九章 袁曹陶之戰第三百三十六章 郭嘉的宣言第二百八十九章 山中賊嚴白虎第二百七十七章 羣雄逐鹿的開端第六百四十八章 悲觀主義者黃敘第四百五十七章 善待家眷第二百八十八章 威逼郡守第十八章 化敵爲友?第八百零八章 曹陶酣戰第二百六十二章 機智的溫侯第四百一十六章 陶家長子第五百六十六章 交換條件第五百一十九章 高幹的爲難第六百六十七章 河北甄宓俏第九百零五章 約見韓遂第二百九十一章 白虎寨第八百一十一章 屯糧之所第七百八十三章 文丑的決心第三百一十七章 陷落的慈母第四百零六章 四世三公之觴第六百六十四章 一語中的諸葛亮第五百五十七章 壞事的曹昂第二百四十一章 揚州的權利真空第四百六十三章 河北人的行動第二百四十九章 三路兵馬第八百二十九章 新的人生第七百八十二章 河北餘孽第十四章 先兵後禮第十三章 軍隊與宗民第六百零八章 小樓傳信箋第四百三十二章 命中註定的搭檔第八百四十九章 二鮑第四百四十七章 傳國玉璽第七百七十一章 孤注一擲的袁譚第四百二十章 汝南黃巾賊第一百零七章 避盟友第六百五十二章 黑山求援第五百五十七章 壞事的曹昂第二百一十八章 拜師與交換條件第二百九十七章 回收下邳國(第一更求訂閱)第五百一十六章 名將殺手第二百二十五章 裝備的差距第一百三十章 鑽地道第六百三十章 城池陷落第一千零二十四章 太平盛世第三百八十九章 鬥呂布第一百四十三章 兵源激增(二合一章節)第八百三十八章 諸葛瑾到來第二百四十六章 呂布的尷尬第三百七十六章 華 佗第三十二章 曹操的邀請第一千零一十五章 最後一博第二百零七章 好好嘮嗑第三十五章 桃園兄弟第八百一十三章 糧谷之戰第八百四十五章 下毒計的龐統第五百九十二章 荊州立天子第一百七十七章 琅琊諸葛第八百三十章 各有絕技第四百五十九章 策反張繡第八百四十五章 下毒計的龐統第二百三十四章 荊州人第八百四十六章 揣度敵策第七百二十八章 揣測曹操第二百一十五章 陶應與江東犁第四百五十八章 許靖的好消息第七百八十章 召誰來第七十六章 無 法第六百一十一章 兩朝初戰第八百五十九章 張飛的心情第六百一十六章 一棒一棗第四百八十九章 河北使者許攸第一百四十章 賊寇火併(二合一章節)第六百七十九章 坦誠相告第一百八十四章 丹陽兵第八百七十二章 平定荊南第八百一十五章 乘你病要你命第七百八十四章 一隻耳
第七百四十八章 袁陶鏖戰第二百八十五章 愚蠢的手法第二百八十一章 王允修仙第九百二十章 出其不意第六百八十章 得馬又抓人第一百八十四章 丹陽兵第八百二十八章 臥龍鳳雛第四百八十二章 陶禰交鋒第三百二十五章 漏風英雄第二百六十二章 機智的溫侯第四百八十八章 傷心的俘虜袁譚第六百四十五章 第一水軍第三百零二章 浪子小渣男第七百八十二章 河北餘孽第一千零三章 各有謀劃第六百七十章 田豐“報恩”第八百九十章 曹氏兄弟第六百一十九章 競爭對手第六百七十章 田豐“報恩”第八百八十章 益州的接應第四百五十七章 善待家眷第七百五十一章 心情低落的張郃第四百九十九章 袁曹陶之戰第三百三十六章 郭嘉的宣言第二百八十九章 山中賊嚴白虎第二百七十七章 羣雄逐鹿的開端第六百四十八章 悲觀主義者黃敘第四百五十七章 善待家眷第二百八十八章 威逼郡守第十八章 化敵爲友?第八百零八章 曹陶酣戰第二百六十二章 機智的溫侯第四百一十六章 陶家長子第五百六十六章 交換條件第五百一十九章 高幹的爲難第六百六十七章 河北甄宓俏第九百零五章 約見韓遂第二百九十一章 白虎寨第八百一十一章 屯糧之所第七百八十三章 文丑的決心第三百一十七章 陷落的慈母第四百零六章 四世三公之觴第六百六十四章 一語中的諸葛亮第五百五十七章 壞事的曹昂第二百四十一章 揚州的權利真空第四百六十三章 河北人的行動第二百四十九章 三路兵馬第八百二十九章 新的人生第七百八十二章 河北餘孽第十四章 先兵後禮第十三章 軍隊與宗民第六百零八章 小樓傳信箋第四百三十二章 命中註定的搭檔第八百四十九章 二鮑第四百四十七章 傳國玉璽第七百七十一章 孤注一擲的袁譚第四百二十章 汝南黃巾賊第一百零七章 避盟友第六百五十二章 黑山求援第五百五十七章 壞事的曹昂第二百一十八章 拜師與交換條件第二百九十七章 回收下邳國(第一更求訂閱)第五百一十六章 名將殺手第二百二十五章 裝備的差距第一百三十章 鑽地道第六百三十章 城池陷落第一千零二十四章 太平盛世第三百八十九章 鬥呂布第一百四十三章 兵源激增(二合一章節)第八百三十八章 諸葛瑾到來第二百四十六章 呂布的尷尬第三百七十六章 華 佗第三十二章 曹操的邀請第一千零一十五章 最後一博第二百零七章 好好嘮嗑第三十五章 桃園兄弟第八百一十三章 糧谷之戰第八百四十五章 下毒計的龐統第五百九十二章 荊州立天子第一百七十七章 琅琊諸葛第八百三十章 各有絕技第四百五十九章 策反張繡第八百四十五章 下毒計的龐統第二百三十四章 荊州人第八百四十六章 揣度敵策第七百二十八章 揣測曹操第二百一十五章 陶應與江東犁第四百五十八章 許靖的好消息第七百八十章 召誰來第七十六章 無 法第六百一十一章 兩朝初戰第八百五十九章 張飛的心情第六百一十六章 一棒一棗第四百八十九章 河北使者許攸第一百四十章 賊寇火併(二合一章節)第六百七十九章 坦誠相告第一百八十四章 丹陽兵第八百七十二章 平定荊南第八百一十五章 乘你病要你命第七百八十四章 一隻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