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3章 都護府(上)

隨着楚國內部叛亂的逐步肅清,奔赴各方坐鎮平亂的郭嘉等重臣也先後返回襄陽,而魏、吳兩國聯軍卻仍在南陽久攻不下,這樣的局勢讓他們終於萌生退意。

這不是他們沒有抓住機會,而是楚國的文武們處理得及時,處理得快速。

如果尚書檯羣臣沒有決定收縮兵力回腹地,那麼楚國的叛亂不可能那麼快平息,也不可能給策動叛亂造成那麼多阻礙,或許也可以說成是楚國沒有犯下大錯,因而讓魏、吳兩國無能爲力。

更重要的是,直到這一刻,魏國和吳國才真正意識到,楚國經營和發展了近三十年的體系究竟是多麼可怕,究竟將楚國凝聚成了怎樣的鐵桶。田豐、沮授、郭嘉、陳登、徐庶等等無數賢才,用半生去實現了目標,最終收穫了果實。

魏國和吳國都是在探索中前進,而楚國卻是立足於這個時代而超出於這個時代,如何一樣?

王旭一個人當然是沒有能力去完成這些的,他只是利用了跨時代的學識和認知,認定一個方向和思路,然後藉助着無數名臣良將的智慧和才華,結合當世的現狀和情況,花費了近三十年來完善和發展細節,直至成爲牢不可破的體系。

魏、吳兩國這一次的聯合並沒有錯,做得也很好,可他們面對的卻是楚國無數良才經營三十年的體系,這個體系的力量讓他們根本難以鑽到空子。或者說以他們現在的認知範圍很難找到空子,何況楚國匯聚的賢才還那般多!

這也是楚國如今真正佔據壓倒性優勢的根本原因,若是換成魏國和吳國的體系。面對同樣的情況,絕對無法像楚國此次這般舉重若輕,楚國的體系是從源頭就控制了叛亂髮展壯大的可能,絕大多數百姓、官員、國家的利益都緊密聯繫在一起,彼此互爲依託,叛亂又如何有發展的空間?它反成了楚國又一次全面肅清內部、掃除隱患的大好機會。

八月末,魏、吳兩國退兵。這場持續了大半年的戰爭以平局收場,雙方都傷亡不小。錢糧物資耗費更是不計其數,同樣付出了極大代價。唯一不同的是楚國成功推倒了最後一扇門,樹立起新帝國的聲威和尊嚴,而魏國和吳國卻一無所獲。

公元二一五年正月初六。經過數月的籌備後,登基大典如期舉行。

這一日,楚國舉國歡騰,在文武百官和百姓沸騰的歡呼聲中,王旭攜帶衆妃和孩子,沐浴着漫天飛舞的花瓣,登壇祭天!

在那一刻,田豐、沮授、郭嘉等等跟隨他多年的老臣,無不是淚流滿面!

那不僅僅是喜悅。也不僅僅是感慨,那淚水中蘊含的太多太多,飽含着一切!

很多人都已經老了。他們從黑髮到白髮,從挺拔到佝僂,終於在這一日迎來新的輝煌,不管曾經有多少傷悲,不管曾經有多少苦難,不管曾經有多少憂愁。但走到今日,已經唯有無言的淚光。才能訴說那所有的所有……

一個新的帝國徐徐誕生,充滿了勃勃生機,充滿了無限希望!

歷史也永遠銘記住了這天!

太祖稱帝,定國號楚,後人謂之大楚皇朝!

大楚皇朝的建立也被後世公認爲歷史的轉折點,它引發了之後人類社會突飛猛進的發展和蛻變!

襄陽成爲大楚皇朝的第一座都城!更成爲楚太祖的標誌!

即便歷經數代人後,都城已經遷移,可襄陽卻始終繁盛,無論後來的歷史怎樣變革,它仍然受世人所尊重!

直到一千八百多年後,它面臨隕滅之時,仍有一個叫做李洛的男人來到這裡,帶着他的夥伴和戰友,爲捍衛這座城市拼死奮戰!而襄陽最終也在那時化作飛灰……

登基當夜,楚王宮大宴羣臣,每個人都是心潮澎湃。

王旭情難自禁,沒喝多少酒便已流露醉意,他搖搖晃晃地起身,揮手示意舞姬和樂官暫且休止,待整個大殿安靜下來後,才端起酒樽,一步步走下皇座。

“諸公,朕十三歲從徵,盡心竭力,爲國爲民,至今已過三十二載春秋。其間幸得諸位忠貞義士相佐,同甘共苦,耗盡心血,終有今日之局,終有這楚國的繁榮昌盛!你們都是這天下的功臣,是歷史的功臣!在此,朕先敬諸公第一杯!”

“臣等敬陛下!”羣臣個個面色潮紅,神情激動,轟然端起酒樽起身迴應。

王旭端着酒樽遙遙對着所有人重重一點,隨之滿飲而盡!

很快,他有端起第二樽酒,神色變得凝重,眼睛也溼潤了。

“這第二杯,朕必須敬所有未這天下倒在半途的忠臣義士,他們用血肉築建了這楚國的基石,在楚國繁榮昌盛的背後,滿布着他們不屈的英魂,無論是朕,還是諸位,亦或者楚國的所有人,都應該時刻銘記,我們腳下的土地就是他們的血肉!將來,我們也將步之後塵,永結同心,幹!”

“幹!”羣臣轟然響應,許多老臣都淚眼婆娑,對他們來說,王旭這句話勾起了太多太多的回憶,什麼都說不出來,唯有一個幹字,才能宣泄此刻的內心。

“這第三杯……”王旭再度端起一樽酒,單手搖舉。“朕敬自己,敬自己今生沒有犯下大錯,沒有荒廢光陰!朕要用這杯酒讓自己永遠銘記身上的重責,將天下、將百姓、將諸公永遠挑在肩上,至死方休!”

“臣等敬陛下,願陛下萬壽安康,流芳萬古!”

“哈哈哈……”王旭大笑着將酒一飲而盡,擺手道:“萬壽就不奢望了,只求今生與主公共造盛世,無愧於天地百姓!朕亦不求萬古流芳,功過是非都任由後人去評說吧!來,我們繼續喝,盡情縱享此時的喜悅!”

這一晚,好多人都大醉而歸,即便是典韋、顏良等酒桶也都醉了……

此後,楚國的一切回覆正軌,迎來平穩而快速的發展!

魏國和吳國也沉寂下去,全心發展內部,充實國力和軍隊,逐步加強邊關守備!

襄陽在隨後幾個月內,不斷迎來南方諸國的使節,他們帶着各種珍奇異物,前來朝賀,王旭無不是親自接見,並通過與這些使臣的交流,進一步瞭解南方國家的情況。

那撣國的局勢也越發危急,使臣日日懇求王旭出兵援助。

那些國家由於過度落後,又缺乏漢族、匈奴或鮮卑這樣的大族所具備的包容性,因而不同族羣之間的戰爭往往意味着滅族,倖存的人也變成奴隸,所有的文明都會遭到野蠻的摧毀。

本來撣國也可以尋求貴霜帝國的援助,可如今安度羅仍舊還在,阻斷了他們之間的聯繫,如果撣國尋求貴霜帝國幫助,那麼安度羅一定會在最短的時間內將其屠滅,因此撣國別無選擇。

爲了此事,王旭幾度召集尚書檯羣臣商討。

只是尚書檯羣臣對此卻分歧頗大,一些人認爲需要全心滅除魏、吳兩國,再去幹涉那些小國之事。一些人則認爲大楚皇朝新立,在番邦的執意請求下應當涉足,不但可以增添國家百姓的凝聚力和榮譽感,同時也可以儘早掌控境外之地,獲得許多稀有的資源,同時也將威脅遏制在搖籃之中。

兩種態度可謂是各有利弊,讓王旭頗有些煩惱。

直到七月時,朱崖太守王連上奏,言朱崖州百姓爲感謝楚國天子驅除賊寇,還其太平,所以主動籌集大批物資進獻。包括礦物、特產的果物、糧食、牲畜等等大量資源,並且朱崖州當地的百姓還大力支持海軍建設,許多人自發參與勞動,提供了很多他們世代對南海探索而累積的經驗,不少青壯還極爲崇拜楚國的軍士,主動要求參軍。

這封奏章的抵達,可謂是左右了王旭心中的天平,幾日後便公開聲明,願意接受撣國的請求,派兵助戰,只是撣國必須全面成爲下屬國,撣國設立都護府,由楚皇朝派遣官員爲都護,行使軍政管理。

撣國王室仍舊是撣國的象徵,具有一定特權,可以參與議政和擁有少量王室護衛軍,但歸楚國天子直轄,並且其有義務爲撣國的穩定和發展擔責,每年可以分取稅收的十分之三作爲王室用度。

這種制度乃是效仿漢朝爲收回諸侯王的權力而行使的措施,這也是王旭能想到的最好辦法。

撣國終究是一個有着自己文化和信仰的國家,直接歸納入現有行政體系,必然會造成極大混亂,雖不影響大局,可卻成爲拖累,何苦爲之?因此,欲其穩定,首先需要根據當地風俗文化,再結合楚國本身的政略要求,從而制定特殊的制度和律法。

至於撣國王室也必須妥善安置,它還需作爲一個象徵和協助者存在,貿然取締只會使得撣國混亂,甚至最終寧願抗爭到底、舉族滅亡也不會再接受楚皇朝,這是那片地域當前所固有的思想和文化所決定。

雖然王旭已經想到,這樣的體制在無數年後必然會造成歷史遺留問題,但那已經不是他能解決的,需要上百年甚至數百年的文化和民族融合才能慢慢解決,那些本該是後人去處理。

這樣的回覆讓撣國的使臣不敢下決定,很快派人快馬返回,徵詢撣國王室的意見!

第90章 兩支髮釵第115章 破釜沉舟第743章 落魄楚王第251章 歷史的變化第411章 襄陽舞姬第823章 大發雷霆第853章 半壁江山第158章 廬江叛亂第380章 納娶蔡琰(下)第619章 野性與自卑第257章 劉表崛起第200章 特色兵種第548章 藏龍臥虎第710章 激戰夏侯惇(上)第569章 奇異福地第462章 人頭落地第153章 詭異的洞第215章 大規模擴軍第867章 隨風而去第621章 文武院第311章 激戰呂布第849章 我盡力了第49章 高順第54章 血戰黃巾第502章 濺他一身腥第764章 亦是奇女子第483章 他是神匠第328章 強勢手段第56章 退保長社第797章 臨走之際第538章 五溪猛士第81章 暗度陳倉第146章 西北戰事第132章 周智垂危第174章 越王寶庫第138章 張讓的侄兒第451章 亂成一團第527章 燕山王越第715章 北伐還是東進?第176章 美人情重第772章 燃燒的烈焰第743章 落魄楚王第177章 離別在即第111章 局勢大變第417章 活該倒黴第141章 兵變第568章 悲慼的婚禮第486章 神仙中人第261章 黑蹄霜雪獸第248章 常山趙子龍第502章 濺他一身腥第661章 諸葛亮的顧慮第230章 深夜造訪第426章 封堵江州第286章 烽煙初起第532章 誰言不可一戰第313章 郭嘉之策第196章 欣欣向榮第179章 重返戰場第35章 初戰黃巾(下)第198章 故人來投第140章 王旭之志第146章 西北戰事第667章 進位爲王(下)第767章 出人意料第768章 堅定的選擇第679章 驚人的諸葛亮第190章 點將發兵第156章 調戲顏明第822章 何爲仁?第398章 魏延造反第221章 巧遇故人第827章 兄弟之情第230章 深夜造訪第608章 月影第335章 效仿光武帝第726章 誰走誰留第325章 激戰上繚第90章 兩支髮釵第123章 廣平沮授(中)第663章 羣臣進諫(中)第84章 瞞天過海第398章 魏延造反第397章 荊北內訌第393章 張遼展威(上)第326章 傅易山大捷第230章 深夜造訪第526章 驚慌的劉逸第647章 兩份約定第364章 勝利的走向第524章 幕後主使?第237章 訓導周智第143章 鋃鐺入獄第145章 潛龍脫困第176章 美人情重第637章 一個誤會第781章 曹操的應變第550章 法正的急智第349章 大軍壓境第85章 正面決戰
第90章 兩支髮釵第115章 破釜沉舟第743章 落魄楚王第251章 歷史的變化第411章 襄陽舞姬第823章 大發雷霆第853章 半壁江山第158章 廬江叛亂第380章 納娶蔡琰(下)第619章 野性與自卑第257章 劉表崛起第200章 特色兵種第548章 藏龍臥虎第710章 激戰夏侯惇(上)第569章 奇異福地第462章 人頭落地第153章 詭異的洞第215章 大規模擴軍第867章 隨風而去第621章 文武院第311章 激戰呂布第849章 我盡力了第49章 高順第54章 血戰黃巾第502章 濺他一身腥第764章 亦是奇女子第483章 他是神匠第328章 強勢手段第56章 退保長社第797章 臨走之際第538章 五溪猛士第81章 暗度陳倉第146章 西北戰事第132章 周智垂危第174章 越王寶庫第138章 張讓的侄兒第451章 亂成一團第527章 燕山王越第715章 北伐還是東進?第176章 美人情重第772章 燃燒的烈焰第743章 落魄楚王第177章 離別在即第111章 局勢大變第417章 活該倒黴第141章 兵變第568章 悲慼的婚禮第486章 神仙中人第261章 黑蹄霜雪獸第248章 常山趙子龍第502章 濺他一身腥第661章 諸葛亮的顧慮第230章 深夜造訪第426章 封堵江州第286章 烽煙初起第532章 誰言不可一戰第313章 郭嘉之策第196章 欣欣向榮第179章 重返戰場第35章 初戰黃巾(下)第198章 故人來投第140章 王旭之志第146章 西北戰事第667章 進位爲王(下)第767章 出人意料第768章 堅定的選擇第679章 驚人的諸葛亮第190章 點將發兵第156章 調戲顏明第822章 何爲仁?第398章 魏延造反第221章 巧遇故人第827章 兄弟之情第230章 深夜造訪第608章 月影第335章 效仿光武帝第726章 誰走誰留第325章 激戰上繚第90章 兩支髮釵第123章 廣平沮授(中)第663章 羣臣進諫(中)第84章 瞞天過海第398章 魏延造反第397章 荊北內訌第393章 張遼展威(上)第326章 傅易山大捷第230章 深夜造訪第526章 驚慌的劉逸第647章 兩份約定第364章 勝利的走向第524章 幕後主使?第237章 訓導周智第143章 鋃鐺入獄第145章 潛龍脫困第176章 美人情重第637章 一個誤會第781章 曹操的應變第550章 法正的急智第349章 大軍壓境第85章 正面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