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9章 何爲正義

沸騰!

從民31年10月21日,“密支那事變”爆發當天,中國就陷入一片沸騰之中,在過去的五年間,被抑制的抗敵的熱情再一次澎湃起來,幾乎是在從廣播中收聽到有關“密支那事變”的新聞後,在最初的震驚之餘,每一箇中國人的腦海中立即浮現出了“918事變”、“77事變”的記憶,慘痛的教訓告訴他們,應該怎麼做。

寧可戰死,絕不屈膝!

相比於六年前“77事變”爆發時,國內的情勢一分爲二。澎湃的抗日熱潮與平淡的市民反應奇特地混合在一起不同,當這一次事變爆發之後,無論是南方亦或是北方,數以千百萬計的市民一面遊行要求政府對日宣戰,一面數以百萬的青年紛紛前往各軍管區徵兵辦公室,要求從軍抗敵。

青年人不再像上一次戰爭中那樣,將愛國的熱情停留在“脣間”,而是將愛國的熱情化爲了實際的行動,他們不再是“慷慨”的抨擊時政,而是難得的團結在政府的周圍,對於中國而言,這或許就是歷行五年國家建設的成果。

“……華北四省三市計購買“愛國公債”74。8576萬萬元……截止今日,於四省三市徵兵辦公室主動完成徵兵登記之適齡青年達1345萬人……”

看着報紙上一個個簡單的數字,胡適的神情中閃動着說不盡的情緒,從民26年至今,他目睹着這個國家的變化。

“適之,你在想什麼?”

注意到胡適神情的變化,傅斯年笑着問道。

相比於民26年事變爆發時的緊張,現在他和許多人一樣,神情中反倒帶着一絲輕鬆,甚至還有些許解脫。

“我想民26年時,當時,我是反對開戰的!”

之所以反對開戰,是因爲他擔心開戰對尚未完成戰爭準備的中國不利。

“那現在呢?”

“我依然反對開戰!”

看着傅斯年,胡適苦笑了下。

“這是爲何?”

“因爲現在開戰,實際上是爲英美火中取粟,以我羸弱之國力,滔列強角之沙場,實非不智之舉!”

“那爲何你還要支持開戰呢?”

傅斯年看着面前的好友,現在,他似乎越來越難懂他了。

“因爲,忍耐五年之後,大家都要開戰!”

對於戰爭,胡適有着他自己的看法,或許,他並不贊同中國以羸弱之國力,滔列強角之沙場,但是當舉國皆言戰的時候,作爲一箇中國人,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戰爭中儘自己的全力,支持這個國家贏得最終的勝利,儘管他能做出的極爲有限。

“適之,你是否記得日本的福澤諭吉?”

望着神色複雜的好友,傅斯年反問道。

胡適當然知道福澤諭吉,他不僅是日本明治維新的“啓蒙導師”,同樣還是日本對外擴張、入侵中國的積極倡導者,對於此人,他又豈會不知。

“福澤諭吉曾說過,一個民族要崛起,要有三個方面的改變:第一是人心的改變,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變,第三是器物和經濟的改變。而其中最爲關鍵的則是人心的改變。而日本,正是按照這一路線,實施了明治維新,由此纔有了近代日本之崛起……”

在內心感嘆着日本明治維新的成功與中國洋務運動的失敗,傅斯年又接着說道。

“人心之改變,自鴉片戰爭國門洞開,我國曆經數次奇恥,百年來無數仁人志士一直在富強之路摸索着,但何爲富強之道?似乎所有的答案都在革命上,辛亥革命時,人們選擇了民族革命,以爲推翻了滿清,中國就一定會富強,而後又選擇國民革命,當然在這條道路上是存在分歧的,可是他們卻都忘記了一點,人心,是國家崛起中最關鍵的環節,在過去的幾十年間,我教育界人士,試圖通過教育國民以實現國家富強,但是,如何扭轉人心呢?”

在傅斯年的感嘆中,胡適默默的點了點頭,然後輕語道。

“最終,還是在民20年,日本人用了6年的步步進逼,“幫助”我們完成了人心的準備,激起了我們的民族情緒,由此,纔有了舉國上下的人心之變!”

“確實如此,……”

傅斯年肯定道。

“民27年,當蔣管兩君不記代價亦要停戰時,有許多人反對,甚至直至今天,依然有許多人反對,但在另一方面,在人心大變之時,戰爭,對於中國實際上並不重要了,對於中國而言,是應該在抓住時機,利用人心大變之機,謀求政治制度上的突破,同時尋求器物與經濟上的改變,則是必須要考慮的事情……”

“事實證明他們是正確的,在過去的五年間,我國在政治制度、工業經濟上都取得關鍵性的突破,六年前,中國除了華北以及武漢,幾乎沒有任何值得一提的工業,而現在,除去華北之外,武漢工業圈、株洲工業帶、京滬工業帶,五年前,中央甚至尚不能製造重炮,而現在卻可以製造軍艦、戰車以及飛機,且中央之統治較六年前更爲穩固,人心、政治、器物和經濟上的變化,已經……”

順着傅斯年的話慢慢分析的胡適話聲,突然一頓,擡頭看着傅斯年時他似乎明白了。

“中國已經完成了戰爭的準備,所以,現在與其說是爲列強滔火,倒不如說是在完成戰爭準備後的必然之舉,而之所以有爲列強滔火之嫌,實際上卻是,想賣個好價錢!”

賣個好價值,雖說傅斯年的話說的有些粗俗,但是胡適卻知道他所言非虛,在“密支那事變”爆發的第二天,美國總統羅斯福便宣佈向中國提供第三次租借法案援助,總額超過二十億美元。源源不斷的美援對中國最大的幫助,就是中國不需要負擔過多的軍費,即可實現自己的最終目標擊敗日本。

“但是,我現在唯一擔心的是……”

“沒有宣戰的戰爭,可能隨時會終止……”

話聲稍稍一頓,管明棠看着會客廳內坐着的幾十位來自華北學界的知名學者,在過去的幾年間,他倒是經常與這些知名學者們聯絡,在過去的五年間,他系統地找了一批頂尖的學者給自己講座,他曾像馮友蘭學習了新儒學,以加強自身對傳統文化承繼,亦曾和胡適在一起討論過教育,在自身學識提高的同時,他亦與這些人結下了較深的友誼。

而之所以會召集這些知名學者召開這場“座談會”,實際上是應南京的要求,遊說這些學者支持中央,儘管他們早就紛紛表態支持中央,但對於中央而言,依然會有些擔心。

“我知道,這是衆人擔心所在,大家擔心,這場沒有宣戰的戰爭,隨時可能會被中止!”

見管長官直白的道出了這句話,衆人只是微微一笑,或許,他們會全力支持政府作戰,但是在另一方面,他們卻不得不去擔心這個問題,畢竟上一次戰爭就停止於“一場大勝之後”,那麼這次事變呢?

“況且,現在南京亦正在與日本進行外交協調,”

“華北至今亦未進行動員……”

他人一句看似抱怨的話語,換來的是管明棠朗聲一笑,

“嗯。”

笑罷,他看着說話的梅貽琦,在某種程度上,他亦是管明棠的“老師”之一。

“梅先生所言甚是!但……”

藉着點菸的空,管明棠稍作思索,吸了口煙後,纔看着他說道。

“華北至今之所以未進行動員,一是因爲,華北早已完成動員,二則是因爲,無需動員!”

管明棠的言語中透着濃濃的自信,現在的華北軍遠比過去更爲強大,儘管部隊的武備尚未完成,但是在他看來如果不記代價,收復東北完全沒有問題,但問題在於,他必須要考慮更多的事情。

“當然,更爲重要的是,現在中央亦無進一步動員之計劃!”

在衆人的不解中,管明棠又接着說道。

“如各位瞭解當前國際局勢的話,應該知道,我國之參戰,甚至已關乎世界之未來,在“密支那事變”前,無論於軸心國亦或是同盟國,都希望我國至少保持友好之中立,所有才有了一年來的諸國示好於我國……”

管明棠的一番話,只讓衆人紛紛點頭,對此他們倒是親眼目睹,自大戰爆發後,中國不僅取得衆多的外交突破,更重要的是獲得衆多的“實利”,比如割讓他國或爲他國竊戰失地的收回,其中既有中國主動採取行動,又有他國主動讓步。而歸根到底,都是因尚未參戰的中國在戰場中越發重要的地位有極大的關係。

“現在“密支那事變”後,於我國而言,所面臨的只剩下一個選擇,那就是加入同盟國,這似乎沒有任何懸念,但是,如果我國冒然加入同盟國,對日德意三國宣戰,那麼會導致什麼結果呢?”

現在,已經不需要管明棠再繼續說下去了,衆人已經從他的話中,聽出了他的意思。在衆人似恍然大悟時,管明棠卻是感嘆道。

“說實話,在國際事物中,我不知何爲正義,可爲非正義,明棠唯知,國與國間的交往中,唯利益至上,方爲國際事物之核心,而如何維持我國之利益,想來,便是南京首要之任!”

第162章 綁架只爲救千人第29章 汪氏北上第418章 中南風雲(下)第221章 武漢第1086章 柏林的笑容第1217章 公司的未來第10章 市場的未來第50章 新的開始第305章 新家第179章 未來之憂第410章 背後的推手第59章 遠東沙皇第1121章 特使訪平第414章 走向海洋第779章 讓人頭痛的敵人第1061章 父與子第445章 南京暗戰第95章 贏家亦有自苦惱第85章 莫斯科的冬天(下)第1110章 印度洋上的演兵第137章 戰上海第119章 羅斯福的禮物第89章 引導第1239章 戰敗國公民第51章 大師也爲稻糧謀第97章 奇襲珍珠港(下)第1059章 躍進第80章 第一張多米諾第65章 蒼穹之眼第783章 拉開戰幕梁漱溟與鄒平鄉村建設第1257章 未來的伏筆第108章 徵召第424章 在嶺南第126章 投降第813章 游擊隊第76章 司徒的憂慮第446章 北上第86章 彼此長嘆奈又何第98章 華盛頓的呆滯第1085章 浮想聯翩第34章 仿古之問遇故人第40章 不列顛的選擇第178章 支前道路路艱難第13章 未來的曙光第1067章 戰爭中的政治第446章 北上第69章 北方印象第160章 緊鑼密鼓備戰忙 五...第353章 生意第205章 南京陰雲第392章 全會之亂第1116章 最後的機會第198章 誰能安然入睡眠第408章 決定未來的發明第337章 槍會第103章 決擇第88章 資源之憂第207章 南京之戰(一)第189章 運氣所致第429章 在柏林第311章 新區新相第72章 爲俄羅斯的未來第309章 硅晶時代第97章 奇襲珍珠港(下)第168章 北撤第144章 對未來的投資第1027章 戰術建議第189章 歐洲的希望第1239章 戰敗國公民第116章 財豪難見迫相見第1089章 預防性進攻第36章 西安不安第58章 離開第3章 參觀之旅第1114章 名古屋的末日第53章 今日相逢不是福第284章 時代前沿第12章 憂心如焚第51章 大師也爲稻糧謀第1169章 馬來亞第1113章 日奸第762章 德國的希望第834章 行動者第831章 我們在看着你第281章 論教(上)第63章 工商之憂第1134章 中德合作第1202章 血不白流第183章 血戰紅石嵐(一)第1069章 行屍走肉第218章 誰能銘記第1039章 何爲正義第424章 軍人的看法第196章 潰兵與震憾第26章 斯大林的反應第437章 偷一架飛機回來第222章 天皇的苦悶第1204章 一個國家的臣服第175章 長山塔下大人物
第162章 綁架只爲救千人第29章 汪氏北上第418章 中南風雲(下)第221章 武漢第1086章 柏林的笑容第1217章 公司的未來第10章 市場的未來第50章 新的開始第305章 新家第179章 未來之憂第410章 背後的推手第59章 遠東沙皇第1121章 特使訪平第414章 走向海洋第779章 讓人頭痛的敵人第1061章 父與子第445章 南京暗戰第95章 贏家亦有自苦惱第85章 莫斯科的冬天(下)第1110章 印度洋上的演兵第137章 戰上海第119章 羅斯福的禮物第89章 引導第1239章 戰敗國公民第51章 大師也爲稻糧謀第97章 奇襲珍珠港(下)第1059章 躍進第80章 第一張多米諾第65章 蒼穹之眼第783章 拉開戰幕梁漱溟與鄒平鄉村建設第1257章 未來的伏筆第108章 徵召第424章 在嶺南第126章 投降第813章 游擊隊第76章 司徒的憂慮第446章 北上第86章 彼此長嘆奈又何第98章 華盛頓的呆滯第1085章 浮想聯翩第34章 仿古之問遇故人第40章 不列顛的選擇第178章 支前道路路艱難第13章 未來的曙光第1067章 戰爭中的政治第446章 北上第69章 北方印象第160章 緊鑼密鼓備戰忙 五...第353章 生意第205章 南京陰雲第392章 全會之亂第1116章 最後的機會第198章 誰能安然入睡眠第408章 決定未來的發明第337章 槍會第103章 決擇第88章 資源之憂第207章 南京之戰(一)第189章 運氣所致第429章 在柏林第311章 新區新相第72章 爲俄羅斯的未來第309章 硅晶時代第97章 奇襲珍珠港(下)第168章 北撤第144章 對未來的投資第1027章 戰術建議第189章 歐洲的希望第1239章 戰敗國公民第116章 財豪難見迫相見第1089章 預防性進攻第36章 西安不安第58章 離開第3章 參觀之旅第1114章 名古屋的末日第53章 今日相逢不是福第284章 時代前沿第12章 憂心如焚第51章 大師也爲稻糧謀第1169章 馬來亞第1113章 日奸第762章 德國的希望第834章 行動者第831章 我們在看着你第281章 論教(上)第63章 工商之憂第1134章 中德合作第1202章 血不白流第183章 血戰紅石嵐(一)第1069章 行屍走肉第218章 誰能銘記第1039章 何爲正義第424章 軍人的看法第196章 潰兵與震憾第26章 斯大林的反應第437章 偷一架飛機回來第222章 天皇的苦悶第1204章 一個國家的臣服第175章 長山塔下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