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合圍

丁勉臣率領一萬精兵離開落桅堡往東穿插,晝夜百里,離新姿城五十里時,探知新姿城時的守軍增至六千。

丁勉臣持劍拄地,眼睛望着新姿的方向,視野卻讓蒼青色的殘丘擋住,天際的流雲壓得極低,在山脊上流卷變幻。定遠、龍遊等地的東海軍並無異動,新姿守軍卻突然增加了一倍,裡面透露出許多詭異。不管如何,要實現原定奇襲新姿的計劃已變得困難重重。

新姿位於龍遊側後,奪取新姿,不僅將龍遊封在江寧地域之中,更主要的是將陳預大軍在東北方向上的歸路切斷,逼迫陳預進入江寧的彀中。

元月七日,丁勉臣不顧下屬勸阻,毅然放棄原定奔襲新姿的計劃,大軍在新姿城西南五十里突然折向,徑直往陳預大營的東北角襲去。元月八日,攻奪位於陳預大營東北的青丘山。

江淮之間,從津水往東的地域是平原地貌,其間分佈着些殘丘斷嶺。以廣陵爲界,以西地域更加密集一些,以江津的懾山、白石的翠屏山爲典型地貌。青丘山高約六十丈,東南往西北走向約四里許,橫亙在陳預大營的東北。

江寧攻佔落桅堡之後,青丘山就顯得緊要起來,陳預將兩營四千精兵布在青丘山上,比新姿城的守軍還多。丁勉臣領軍離開落桅堡,直奔新姿而去,青丘山守將見新姿遇險,分出一半兵力欲擾襲丁勉臣的後路,卻料不到丁勉臣領軍突然折向,撇開擾襲的那一路東海軍,直奔青丘山而來。

青丘山地勢平易,算不得形勝關險之地,並且只有兩千守軍,強攻了一夜,在東海援軍抵達之前,丁勉臣順利攻佔青丘山。

地圖平鋪長案之上,徐汝愚的目光落在青丘山的位置上,眉頭緊蹙,說道:“青丘山算不得易守難攻之地,丁勉臣有一萬精兵在手中,守上幾日,算不上難事,只是……”說到這裡,轉頭去問趙景雲,“丁勉臣離開落桅堡時,帶上幾日的軍糧?”

“五日。或許能堅持八日,已過去三日了。”

青丘山位於東海內線,又處於野地,丁勉臣無法從民間奪糧,只能依賴於離開落桅堡時攜帶的軍糧。不說陳預會積極反攻青丘山,便是糧草這一項,丁勉臣在青丘山也只能支撐五日。

徐汝愚輕聲說道:“新姿城守軍突增一倍,應是張季道暗中有所部署。丁勉臣見新姿不可奪,應往東南穿插,跳將出去,尋機與梅立亭部匯合,而非強攻青丘山。”

趙景雲擡頭望了徐汝愚一眼,說道:“丁勉臣奔襲新姿,其目的在於切斷陳預東北方向上的歸路,新姿不可奪,轉襲青丘山,同樣實現了這一目的,景雲以爲丁勉臣所做決策不差也。”

邵海棠說道:“東海在定遠、龍遊的駐軍不敢出動,陳預又不敢分出太多的兵力去奪青丘山,丁勉臣五日內無憂,關鍵在於我們能不能五日內撼動陳預的大營。”

徐汝愚神情憊倦,雙手撐着長案,望着油燈明滅昏黃的火心,說道:“仲道代我傳令吧。”說完這話,卻似耗去許多精力,回到帥位盤膝而坐,翻看從江寧傳遞過來的卷宗。

邵海棠、張仲道、方肅、子陽秋、趙景雲等人則圍着長案地圖仔細推敲每一處細節。

巫成遠遠站在營帳一隅,羨豔的望着站在營帳中間的數人。趙景雲追隨徐汝愚也不足兩年光陰,然而在追隨之初就受到重用,雖說品階尚無法與邵海棠等人相比,卻是徐汝愚最爲倚重的將領之一,所領的北五郡司,與司聞曹共掌江寧內外軍情。

巫成跟隨在徐汝愚身邊也有月餘光陰,徐汝愚在這月餘時間裡,表現只能用憊懶一詞來形容。所有軍事行動的細節幾乎都是邵海棠、張仲道、方肅、趙景雲等人議定。

邵海棠、張仲道、方肅、趙景雲等人,不管哪一位都能獨當一面,徐汝愚若是還要參與枝節這事,卻有與下屬爭功之嫌。

正失神間,忽覺並立身側的焚石扯他衣裳,側過頭來,卻見他朝營帳那邊呶嘴,循望過去,徐汝愚正招手讓他過去。

巫成以營參軍之職隨軍,平日也在大營隨侍,偶爾也能與徐汝愚說上話,卻少見徐汝愚召他過去說話,心裡忐忑,又有着抑不住的驚喜,恭立徐汝愚身前,致以軍禮,說道:“大人有何吩咐?”

徐汝愚將手中卷宗放下,說道:“秦鍾樹更名秦子卿以建延殿典籤之職出仕南平,子成與秦子卿相識也久,對此人有何看法?”

巫成乍聽這話,心裡一驚,許久沒有秦鍾樹的消息,心裡藏着種種猜測,卻不料是最壞的一種。倒是徐汝愚氣度平和,用敬語相喚,讓巫成心裡安定一些。

迎上徐汝愚清亮如水的眸子,巫成小心翼翼的選擇言辭,說道:“秦子卿宣城說戰之時,巫成適逢其會,得以相識。巫成敗出成渝,無處爲家,四野漂蹤,有感江寧民風淳厚,一直留連在江寧,才得再度與秦子卿樹相遇。巫成仰慕寇先生之名,秦子卿以寇先生門人自居,願相引見,遂相熟稔。”

徐汝愚微微一笑,倒不介意他急欲將與秦鍾樹之間的關係撇乾淨,說道:“寇先生欲舉薦你任職軍中,將你與秦子卿相識之事,在薦書裡一一言明,無需贅述。”

秦子卿之事,牽連甚廣,寇子蟾也深受其害。寇子蟾不避嫌疑,仍然舉薦自己,這份知遇之恩,讓巫成感動萬分。

“巫成有愧寇先生提舉。”巫成稍平心緒,“巫成以爲秦子卿非臣下之臣。”

邵海棠聽了這話,也禁不住回過頭望了巫成一眼,說道:“張季道也非臣下之臣,秦子卿之才或許不差於張季道,然而梟雄成事,需要時勢促就,秦子卿投奔南平,也容不得他有太多的心思了,或許他日會成爲南平的權臣。”

邵海棠也算得是江寧權臣,不過掌管三府一司的諸公,手中皆有實權,不弱於邵海棠。

不過邵海棠在江寧諸公之中最有威嚴,巫成欠身揖身,不敢稍有不敬,心裡卻不同意他的見解,說道:“秦子卿予巫成之感觀,卻非留戀世間權勢之徒,巫成說他非臣下之臣,卻非說他與張季道一般,有着無法遏制的野念。”

張仲道、方肅、趙景雲一齊轉頭望過來,卻見徐汝愚聽得巫成一番話,此時眉頭緊蹙,眼裡藏着許多憂慮。

營帳內的氣氛一時變得十分壓抑,過了片晌,徐汝愚撐案立起,對巫成說道:“巫成隨我也有月餘,議論軍事,令我有所得,今在大帳,屈其才。仲道你以司馬衙的名義擬一道策書,堂授巫成爲青衛軍營參軍,加左尉銜。”

巫成以營參軍隨軍,但無實銜,不能統軍作戰,無法積累戰功,難有出頭之日。

巫成聞之大喜,當下就要拜謝,卻見張仲道橫眼看來,甕聲說道:“去青衛軍做甚,留在我身邊就是,替我統領親衛營,還加左尉銜便是。”

江寧軍制,策將軍親衛營滿制五百人,營尉統之;衛將軍親衛營滿制三百人,左尉統之。

張仲道出任江寧行轅行營總管、武衛軍統領,可算得上江寧最有實權的軍方人物,在江寧軍中位序僅次於江凌天。

巫成倒不介意軍銜高底,只是張仲道平日都在江寧,親衛營不過是他在江寧府上的護衛,哪有什麼兵馬可以統領。巫成心裡苦笑,卻不敢露出來。

徐汝愚笑道:“既然你也看重巫成,留在你的身邊就是。”

張仲道草草寫就一紙軍令,遞給巫成,說道:“你拿這個去西營挑選五百人,要當得起親衛營之名。”

邵海棠說道:“仲道是我江寧重將,選擇親衛,應當慎重。”

此地皆吳州降軍,邵海棠有所憂慮。

張仲道哈哈一笑,說道:“越郡多豪勇,不能因祝氏之過,不予以出頭之機,仲道多謝邵先生關心。”

見張仲道如此,邵海棠也不再說什麼,揮手讓巫成去依此行事。

徐汝愚明白張仲道的心思,喚住巫成,說道:“那就取一營滿制,戰後才行縮編。”

此地集結兵馬超過四萬,一營滿制不過兩千員,但是大戰將至,巫成知道自己選編的兩千人將用爲先鋒,雖然知道此地駐軍的狀況,但是有機會施展才能,仍禁不住神色一振,昂然走出營帳。

新朝五十八年,元月十日,進駐下阿溪北岸近半月的四萬江寧大軍離開北岸河堤營地,往北推進,從正面進逼東海設在下阿溪北岸的陳預大營。

巫成率領一營先鋒先行攻打青竹巖。青竹巖位於陳預大營東南,還算不得山,只是比周圍的平野高出十餘丈的矮丘,是陳預設在大營外的前哨營壘。

既然徐汝愚在北岸的四萬大軍一齊向北推進,青竹巖遲早會落入江寧手中,見巫成領兵攻得甚兇,江寧大軍又緊圍過來,青竹巖守軍丟下百餘具屍體往北退去。

徐汝愚登上青竹巖,由此望北,直至東海陳預大營的南營,十數裡的地面都是一望無礙的平川。

東海南營背倚枋山,下阿溪北岸百里之間惟一的小城青池就築在枋山背面。青池城小,駐一萬兵馬足矣,陳預將北營設在青池城西三裡的一處谷地,又有狹谷穿越枋山,與南營相連。

陳預將東海六萬精兵,分駐於枋山南北的三處大營,最遠相距不過十里,利用枋山特殊的地形,互爲犄角。江寧無法用兵力將方圓十數裡的枋山圍個水泄不通,集中兵力攻打北營,北營主力從長谷暫避到南營,也可從南營出援軍,擾襲江寧側後,使得江寧無法全力攻打北營。

趙景雲指着北面的枋山說道:“陳預利用枋山地形結營,江寧需用兩倍兵力才能將其困住,考慮要要牽制定遠、龍遊的東海駐軍,需投入三倍兵力才行,難怪陳預不畏我大軍合圍。”

徐汝愚淡淡說道:“陳預用兵自有獨到之處,只是還看不透塵世間的迷霧罷了。”將青黑大麾稍稍裹緊,沿着緩坡走下去。北面緩坡上,還有十數具東海兵的屍體沒有埋葬,徐汝愚只是鐵青着臉,不說什麼,直走到山腳,纔對巫成說道:“沿青竹巖修築營壘,不可馬虎,要防備陳預來襲營,這裡亂了陣腳,退到河堤才能止住頹勢。”

雖然兵力多是吳州降軍,但是軍中將職都是江寧演武堂的子弟,戰力雖弱,但只要陳預不死力來攻,守住青竹巖應沒有問題。青衛軍、樊族兵馬、中壘軍從側翼圍將過來,陳預怎會還有膽子死力攻這裡。

巫成心裡如此想着,但是徐汝愚開口吩咐下去,卻不敢馬虎,垂手應是。

徐汝愚說道:“子肅擅結營之務,你可向他多請教。”

正說話間,外圍遊騎引領一員披甲將軍過來,徐汝愚站在那裡,隔着遠,認得來人是樊族的降將徐濯非。

樊文龍原是樊族的統兵大將,後遭罷黜,在餘杭軍中的威望卻沒減弱。樊族歸降將領大抵是昔時故舊,這讓樊文龍重新掌握這支軍隊省力不少。

撫州雁潭山一戰,徐汝愚被困老人峰,樊文龍領兵來援,徐濯非也在那路軍中,與徐汝愚匆匆見過一面,只是沒給徐汝愚留下什麼印象。

餘杭軍將職安排都出自樊文龍的舉薦,大都是樊族降將,江寧予以充分的信任,便是在行軍、軍務、參謀等新設的輔職上,也任用餘杭籍人士。

徐濯非爲教習校尉,實授營尉銜,是樊文龍倚重的部將之一。

徐濯非隔着老遠,便下了馬,走到近前,單膝跪地,說道:“教習校尉徐濯非受樊將軍之託,特來請命攻打東海北營。”

巫成心裡一驚:徐汝愚讓餘杭降軍過來參與圍攻,卻讓青衛軍在定遠牽制曾益行。

第12章 築城藏嬌第1章 勤王密詔第7章 狼行海上第12章 施粥梳民第4章 普濟報捷第1章 荊北被困第19章 養狼驅虎第3章 意外相逢第3章 無利不戰第9章 沒有盡頭的引子第11章 西出江寧第10章 傾蓋如故第19章 養狼驅虎第13章 驍衛營第12章 樂清軍議第9章 歷陽戰事第10章 潛影隨形第2章 血濺碧泉第12章 圍岸攔潮第2章 司習女史第9章 家國天下完結公告第4章 臾城嶺道第1章 勤王密詔第1章 出使江寧第10章 暗渡江水第5章 圍堰填海第1章 夜抵宣城第2章 宜家宜室第13章 意外之喜第1章 孤軍東進第9章 紙上談兵第3章 江左形勝第7章 借刀殺人第17章 流民第3章 枋山議和第1章 暗日續戰第9章 沈門秘議第6章 開門揖盜第4章 樓挑明月第12章 樂清軍議第6章 漳臺之南第6章 三力相角第9章 麗陽門外第3章 生機第7章 招撫夜議第11章 歷陽水營第19章 養狼驅虎第10章 桑泊微瀾第13章 燒石毀堤第2章 大事不妙第13章 屠人以城第5章 丹青仕女第9章 樊族易幟第9章 仲道來訪第21章 天下共仇第6章 前途渺茫第8章 玉案嶺第5章 名揚天下第10章 期以十年第12章 重臨東門第8章 論衡天下第2章 昭武九姓第16章 布疑第12章 暗日之戰第3章 將帥失和第1章 灞陽雪第3章 延陵荒地第7章 隔水望喧第6章 廣陵對峙第4章 星夜奇謀第5章 灞水濤遠第2章 再入撫州第5章 圍壤夜戰第2章 湖心小島第6章 分割天下第9章 大局已定第2章 孤木越海第1章 族人飄來第10章 虎吞閩中第10章 請君別離第12章 空船之計第2章 孤木越海第12章 築城藏嬌第5章 失於迷途第3章 護田之爭楔子宛陵冬第8章 驚鴻第3章 雁潭路遠第5章 入主泉州第2章 武陵獵奴第8章 蔡氏少年楔子宛陵冬第10章 櫻花緋雨第7章 烏湖南歸第9章 尉潦有訊第12章 得隴望蜀第3章 護田之爭第1章 奇兵奪營第6章 世家存續
第12章 築城藏嬌第1章 勤王密詔第7章 狼行海上第12章 施粥梳民第4章 普濟報捷第1章 荊北被困第19章 養狼驅虎第3章 意外相逢第3章 無利不戰第9章 沒有盡頭的引子第11章 西出江寧第10章 傾蓋如故第19章 養狼驅虎第13章 驍衛營第12章 樂清軍議第9章 歷陽戰事第10章 潛影隨形第2章 血濺碧泉第12章 圍岸攔潮第2章 司習女史第9章 家國天下完結公告第4章 臾城嶺道第1章 勤王密詔第1章 出使江寧第10章 暗渡江水第5章 圍堰填海第1章 夜抵宣城第2章 宜家宜室第13章 意外之喜第1章 孤軍東進第9章 紙上談兵第3章 江左形勝第7章 借刀殺人第17章 流民第3章 枋山議和第1章 暗日續戰第9章 沈門秘議第6章 開門揖盜第4章 樓挑明月第12章 樂清軍議第6章 漳臺之南第6章 三力相角第9章 麗陽門外第3章 生機第7章 招撫夜議第11章 歷陽水營第19章 養狼驅虎第10章 桑泊微瀾第13章 燒石毀堤第2章 大事不妙第13章 屠人以城第5章 丹青仕女第9章 樊族易幟第9章 仲道來訪第21章 天下共仇第6章 前途渺茫第8章 玉案嶺第5章 名揚天下第10章 期以十年第12章 重臨東門第8章 論衡天下第2章 昭武九姓第16章 布疑第12章 暗日之戰第3章 將帥失和第1章 灞陽雪第3章 延陵荒地第7章 隔水望喧第6章 廣陵對峙第4章 星夜奇謀第5章 灞水濤遠第2章 再入撫州第5章 圍壤夜戰第2章 湖心小島第6章 分割天下第9章 大局已定第2章 孤木越海第1章 族人飄來第10章 虎吞閩中第10章 請君別離第12章 空船之計第2章 孤木越海第12章 築城藏嬌第5章 失於迷途第3章 護田之爭楔子宛陵冬第8章 驚鴻第3章 雁潭路遠第5章 入主泉州第2章 武陵獵奴第8章 蔡氏少年楔子宛陵冬第10章 櫻花緋雨第7章 烏湖南歸第9章 尉潦有訊第12章 得隴望蜀第3章 護田之爭第1章 奇兵奪營第6章 世家存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