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第203章 彌合(下)

第203章 彌合(下)

趙玖終究還是沒朝着新科進士發脾氣,他最骨子裡和最表面上還是講道理的……而且,他自己也剛剛跟岳飛、張榮推心置腹,說清楚此事雖發端於捉婿,內裡有可能誘發矛盾的隱患卻是在於文武分制。

如何就能遷怒一個難得比自己年紀還小的人?

這麼一看,趙官家似乎還是懂的輕重的。

所以,虞允文非但沒有挨噴,也沒有被推出大相國寺斬首,反而得以在一位實權統制官把門的情形下與官家、兩位節度使一起在院中吹風,還喝到了大相國寺研發的一款新飲品,官家稱之爲冰糖雪梨潤喉茶的東西,趁機說了些閒話。

這時候,因爲有個官家在這裡,大家說話多少小心一些,唯獨這個新科進士,年紀尚小,又是第一次出蜀地,還是第一次跟官家喝冰糖雪梨,言語中倒顯得格外激動和坦誠,基本上是有一說一,有二說二。

只能說,此人到底年輕。

不過,溝通還是必要和很有效果的,既然雙方都這麼識大體,那事情就好辦多了。

最後,在官家再三的暗示和盤問之下,確定了這個新科進士所謂‘父母之命’並非推辭,好像確實是個媽寶的樣子後,便乾脆議定,留此人在此處過夜,明日在大相國寺門口演一出有禮有節的戲碼,然後便各自離去,再不糾纏。

而趙官家也沒有多留,只是讓大相國寺的師傅們準備了一點‘冰糖雪梨’捎帶入宮後便也直接告辭。

當日無話,翌日,因爲虞允文的‘全身而退’,事情似乎也無波瀾,不過是給今年這場極爲圓滿的大恩科添上一點笑料而已,還沒有胡銓的那篇文章來的驚天動地。

但也就是這一日,年輕的官家居然稱病,未出現在本該他做東的瓊林宴上。

一開始的時候,幾位宰執還不以爲意,只當是官家又犯病了……當然,這個病指的是心病,之前祭祀洛陽八陵的時候就犯過一回了,屬於老毛病。

畢竟嘛,趙官家只不過是個二十出頭的年輕人,什麼時候不開心了,跟臣子們鬧點彆扭也算尋常,過幾天好了不就行了?

然而,又過了一日,八月十四,新科進士大授官,趙官家依然躲在延福宮不出,只是着大押班藍珪遞出兩張條子。

一張是讓各路帥臣過完中秋節便各自回防區,小心防秋……這倒是題中應有之義了;另一張卻是特旨以胡銓爲樞密院編修,虞允文、胡宏爲起居郎……竟是連狀元和兩位榜眼的授官都沒幹涉。

而此時,都省和樞密院的宰執重臣們方纔從藍珪口中得知,趙官家居然是真病了,連着兩日都懨懨,便是射箭與習字都罷了。

這下子,宰執們方纔一慌……皇嗣既去,趙官家畢竟是獨苗一根,雖說只是小病,但萬一有個遷延又如何?更何況這恩科一過,帥臣們都已經要各就各位,明日八月十五中秋一走,便是所謂秋後了,正該小心防秋,以備金人,如何能不做提防?

於是乎,首相呂好問以下,三位宰執只是在宣德樓斜對面的都堂內稍作商議,便即刻聯名奏上,以戰時防秋爲理由,以南陽事爲成例,希望恢復昔日宰執入宮守夜定製。

趙玖收到札子,當時便從宮中遣藍珪再度出來回話,說三位宰執既要處置都省、樞密院軍國之事,又要三日一值夜,未免過於辛苦……若有不妥,不妨以六部尚書輪流入宮值守。

這話說的就有些荒唐了!

政治傳統和政治權力階級擺在那裡,宰執畢竟是宰執,而尚書只是尚書,真有要緊事,莫說什麼尚書了,便是六個尚書外加一個御史中丞一起上也沒有一個宰相有用啊?

要知道,宰執是有議政權的,關鍵時刻是能下決斷的,而且宮廷內外,國家上下也都認可宰執們這份決斷,相對而言,御史中丞只是因爲有一定的批駁權和對宰執的鉗制作用才被稱之爲‘半相’,六部尚書就更胡扯了。

事關重大,於是乎,三位宰執趕緊再度聯名遞上一個臨時寫好的札子,直接了當的指出了官家的謬誤,請藍大官遞迴。

而趙官家也知錯就改,當即再讓藍大官又跑回來,卻是同意了宰執輪流入宮值守的建議,但同時官家也指出來,可以適當補上一個樞密副使,以減輕負擔。

這一次,他因爲在病中,就不直接指名委任了,而是請宰執們連同都省、樞密院重臣們即刻議論出一個妥當人選……但要快,因爲明日便是中秋,然後就是‘秋後’了。

聞得此言,幾位宰執如何還不明白,這官家便是真有些懨懨,那也是真病假病湊一起了。

然而,明白歸明白,這三位卻也是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放棄這個機會的……因爲,這可是在推介宰執。

政治即人事,而這是最高等級的人事問題,公也罷、私也好,事關根本。

唯獨此事終究得趙官家拍板,卻是須盡力從自己夾袋中推介一個能讓官家認可,或者說在官家夾袋內尋找一個自己最認可的人選才行。

總之,就是那個意思。

“可惜了。”

明日便是八月中秋佳節,樞相汪伯彥卻枯坐書房,對着空白的札子文案一晚上難得動彈,連累着他剛剛定下的小女婿趙伯藥和兒子汪憶一起幹坐半日,不曾享用半點家常。

“若相公實在是沒有人選,何妨做個順水人情,又或者尋個官家最中意之人薦上去?”已經定了汝州通判的趙伯藥猶豫片刻,小心相對,而由於尚未真正成禮,只是說定,所以這位新科狀元也只是尊稱未來岳父爲相公。

“不是這個意思。”

汪伯彥幽幽一嘆。“老夫經康履黃潛善一案,能久居樞密之位,已經是聖寵恩渥了,事到如今,又怎麼會一意圖什麼自家羽翼以至於惡了官家與諸位同僚呢?唯獨此時忽然想起一人,實在可惜,所以感嘆……”

趙伯藥自然不明所以,但汪憶卻心中微動,繼而醒悟:“父親可是在可惜師兄?”

“是啊,你師兄若在,資歷、學問、能耐、人品俱是擡舉宰相的好契機……”汪伯彥微微頷首,繼而捻鬚搖頭。“老夫尚且記得,當日年輕,家境貧寒,蒙家鄉王知縣看中,他在縣中築英才館,專門讓備考的老夫去做館,好讓老夫補貼家用,你師兄恰好是王知縣外甥,所以專門接到小館隨老夫進學,當時便有人感慨,這一棟小院子,將來要出兩個宰相……如今老夫固然成了宰相,可你師兄卻依然在北地遷延,不知道要受何等苦楚?”

趙伯藥一時不解,便向自家大舅子看去。

而汪憶倒也乾脆:“此人正是當日靖康中的主戰領袖,御史中丞秦檜秦會之……靖康之變,他爲守臣節,被金軍一併擄去。”

言至此處,汪憶稍微一頓,復又加了一句:“別的不清楚,最起碼去年我被父親遣人贖回時,他和當日隨二聖北狩的諸多大臣、貴戚子弟一起,皆是不知音訊的。”

趙伯藥早已經肅然起敬。

這是當然的……要知道,靖康之恥,北狩的可不只是二聖和宗室男女,許多東京貴戚子弟,諸多大臣,當時也多被金人一併擄走。

而這些,都是被默認爲守節榜樣的。

不然呢?

難道要把人家當成宋奸來對待?

話說,這些被擄大臣,激烈一點的,知道金人是個什麼形狀,早早了結的固然有,比如樞密院都承旨劉子羽父親劉韐;先前保有一絲希望,進了金營發現被騙,選擇激烈殉國的也肯定有,比如翰林學士李若樸兄長李若水;但固守臣節,低頭隨二聖一起北狩的,也毫無疑問是忠臣啊!

這要是不算忠臣,那被擄後死在白溝的張叔夜算什麼?怎麼定性?

難道說出國家邊界線前死掉的纔算是忠烈大臣,過去了才死的,或者一直沒死的就是宋奸?

留下來的人,是沒這個臉說這個話的。

更何況,人家秦檜走前是公認的主戰派領袖,當日金軍要求割地,宰執議論不下,淵聖便要京中百官聚集公議,秦檜爲首的三十多人堅決反對,反倒是如今安然端坐京中,而且前途似乎遠大的中書舍人範宗尹爲首七十多人表示贊同。

而事後,秦檜升任御史中丞,更是坐實了他主戰青壯派領袖的身份。

這還不算,等到靖康之變發生後,二聖被拘押在金營,當時不過是秦檜下屬一個御史的馬伸(現湖北制置使)發起,諸多忠臣聯名,請求金人放回趙宋宗親,依舊以趙氏爲皇帝的行狀之中,領頭的便是秦檜和張叔夜。

這更是天大的功勞和天大的忠貞明證。

完全可以說,這種人,只要一日沒有他歸降的訊息傳來,那他一日便是天下年輕士子們的楷模。

回到眼前,汪伯彥想到愛徒在北地受苦,又想到對方靖康中如此錚錚鐵骨,卻是幾乎落淚……若此人在,官家何至於將什麼張浚、胡寅之流引做心腹,自己又何至於苦苦無羽翼?

便是國家大局,也要再好上三分吧?

然而,這不是人沒回來嗎?這不是生死不知嗎?

但不管如何了,總是要做事的,所以感慨哀思了許久之後,汪樞相到底是沉下心來,準備人選……其人拎起筆來,在身前案上一張白紙之上,陸陸續續寫上了許多名字。

當先一個,乃是兵部尚書領開封府尹陳規;

其二,乃是御史中丞李光;

其三,乃是禮部尚書朱勝非;

其四,乃是自關西歸來,新任刑部尚書王庶;

其五,乃是前御史中丞,現巴蜀五路轉運使張浚;

其六,乃是兩淮轉運使趙鼎;

其七,乃是湖北制置使馬伸;

其八,乃是戶部尚書林杞;

其九,乃是江南發運使、督辦東南茶鹽事樑揚祖;

其十,乃是翰林學士林景默;

其十一,乃是資歷極深的中書舍人範宗尹;

其十二,乃是樞密院資歷官員、領職方司、都承旨劉子羽;

其十三,乃是知南陽府閻孝忠;

其十四,乃是資歷老將、岳飛舊日長官、宗澤舊日下屬閭勍……

大約窮盡心思寫完之後,汪伯彥便與兒子女婿議定,說一個名字,議論何處不可,若確實不可,便去掉一個名字……兒子女婿自然省的自家這位相公的意思。

“陳尚書如何?”汪伯彥指着第一個名字正色相詢。“此人是六部尚書中軍功最高之人,知兵之能冠絕重臣,更是官家心腹之人。”

“兼職太多。”汪憶嚴肅以對。“兵部尚書、開封府尹,前者掌握後勤、軍備軍械,後者主都城防務,都是此時不可輕易辭去的重任,若以西府相公的身份領上這兩個職務,未免權限太大。”

汪伯彥緩緩點頭,而且他知道,自家兒子同時還有一句話沒說出口……那就是若陳規帶着這兩個兼職做了樞密副使,那這廝便不是呂頤浩的性子也有呂頤浩的實際了,到時候他汪相公豈不是又要被人在西府裡面欺負?

“陳大尹是明法科,而且……”新科狀元也小心提了點意見,但剛說完一個理由,那邊泰山大人便已經動作了。

“老夫差點忘了此事。”汪伯彥擡手在陳規名下點了一點。“明法實在是太低了。”

趙伯藥與汪憶齊齊頷首……宋代的明法科只考墨義四十條,兼小三經,地位是諸科最低,陳規此人雖是文臣,但科場上的地位怕是連曲端都比不過,也就是時勢造英雄,否則這位兵部尚書、開封府尹一輩子前途也就是個知縣了。

一句話,這是個硬傷!

“李中丞如何?”汪伯彥頭也不擡繼續問道。

“李泰發剛剛升的中丞。”汪憶苦笑不迭。“而且此人乃是李綱李公相心腹至交,李公相去位後,以李光爲御史中丞,以李公相三弟李經爲御史,已經算是官家對李公相一脈的極大安撫與寬宏了……如何還能再進一步?”

“不錯。”汪伯彥也笑了出來。“不說李綱一脈能持此分量已經是官家仁至義盡,便是呂相公(呂好問)和呂使相(呂頤浩)兩處,又如何能忍此輩更上一步?同樣的道理,林杞林尚書那裡也不做考量了。”

說着,汪樞相自在李光名下點了一點,又在林杞名字下直接劃了一橫。

而與此同時,新科狀元卻也終於明白爲何泰山大人要讓自己專門來此枯坐了……這分明是要趁着自己上任前,先給自己上一課,清楚一些局面。而自家大舅子因爲被金人俘虜,又被泰山大人私下贖回,短期內難再啓用,恐怕要一力爲泰山大人輔佐,卻是專門過來給自己作講解的。

一念至此,趙伯藥不禁正襟危坐。

“朱勝非如何?”汪伯彥繼續追問不及。

“朱尚書是個好人選,但可惜是呂使相夾袋中的人物。”汪憶張口便來。“只此一慮。”

汪伯彥點了點頭,便在朱勝非名字上畫了個圈,然後繼續詢問:“刑部尚書王庶如何?”

“資歷身份都夠,但是敗軍之將,而且也是剛剛接任……倒是之前的刑部尚書權邦彥權尚書可惜了,但丁憂這種事情根本無法,也來不及。”

汪伯彥面色不變,只是在王庶名下點了一點,復又從容再問:

“張浚、趙鼎,有可能嗎?”

“這二位遲早宣麻拜相,但眼下決然來不及。”汪憶依舊迅速。“中秋之後,怕是就要一力小心金人動向,各位方面使相、帥臣、大尹,都不大可能在官家考量之內。”

汪伯彥點了點頭,一口氣在張浚、趙鼎、馬伸、樑揚祖、閻孝忠五個名字下面劃了橫線,然後再問:

“林景默如何?”

“稍顯年輕,但也只此一條。”汪憶對答如流。

汪樞相連連頷首,卻又在小林學士名字上畫了個圈,並同時在範宗尹、劉子羽二人名下劃了橫線:

“京中這幾位資歷較淺、年紀較小的,若林學士不可爲,其餘人也不可爲。”

新科狀元與自家大舅子齊齊重重頷首。

“閭勍……”汪伯彥看到最後一個名字,剛念出來,便一時失笑,主動在名下去了一橫。“此時還沒到這份上,但正該寫出來再劃掉。”

旁邊端坐二人,各自無聲。

“如此說來,便是朱尚書與林學士之間了?”汪憶輕聲詢問。

汪伯彥看着名單點了點頭。

而汪憶也是一時釋然:“二人足夠了,爹爹既然無心,便將二人都寫上去、送上去,讓官家自己挑便是。”

汪伯彥再度點了點頭,卻遲遲沒有動筆。

半晌之後,其人坦誠:“若是如此,官家何至於拖到今日來問?若他屬意這二人,早該呂使相南下時便直接任用了。”

說到此處,在汪憶與趙伯藥的微微驚愕與震動之中,汪樞相居然將小林學士與朱勝非一併劃去,並重新尋一張紙,把李光、陳規、王庶三人重新寫上。

不僅僅如此,汪伯彥居然正色再問兩個小輩:“李中丞、陳尚書、王尚書最近可有哪位有所不妥?或是私下小節有虧,或是行事疏漏?”

趙伯藥一時欲言又止,但還是在岳父與大舅子的鼓勵眼神下張口說來:“相公,下官剛剛便想說,陳尚書最近遇到一樁案子。”

“……?”

“德安府人士,六一居士歐陽修文學嫡傳、前相公曾布女婿王銍,日前曾狀告陳尚書,說自家書籍四萬卷,昔日亂中被時爲德安知府的陳尚書以避禍爲由取走,至今不還,他實在是忍受不住,所以上告到了刑部……王庶王尚書初來,只是去函調解,結果陳尚書推說四萬卷書俱在德安府、南陽府時流散了。”趙伯藥趕緊小心言道。“此事之前議論紛紛,只是因爲王燮被殺一事做了攪擾,一時被壓了下去……人人皆知,是陳尚書奪了王家的四萬卷藏書。”

“兒子也知道此事。”汪憶也若有所思。“據說,私下陳規還曾喝罵,說王銍無能,四萬卷書在王家,不過吃灰罷了,在他手中方纔有用……京中議論,都說陳尚書是巧取豪奪,真真偷了四萬卷書,且器量不足。”

汪伯彥怔了許久,卻忽然嗤笑一聲:“讀書人的事,焉能說偷?而且,便是不足做個樞密副使,難道不能做個籤書樞密院事嗎?”

言罷,這位西府相公,直接打開札子,小心在早已經寫好的薦文之上填上了明法科出身、做了賊的兵部尚書陳規。

寫完之後,汪相公一時釋然。

而此時,汪憶早已沉思,新科狀元卻在恍惚之中忍耐不住:“官家本意便是要相公與都省二位一起作保,推介陳尚書?”

“正是如此,但也不止如此。”汪伯彥扭頭相對自家女婿,捻鬚而嘆。“依官家如今威勢,真要提拔便也提拔了,如此轉了一圈,讓我們來提,卻不是一句愛惜羽毛可以解釋的。”

“請相公指教。”趙伯藥愈發懇切。

“老夫冒昧猜度,官家原本應該是猶豫於權邦彥權尚書和陳尚書之間,而權尚書既然丁憂,那陳尚書便應該是定下了,並要專司東京防禦。”汪伯彥正色以對。“至於此番處置,乃是因爲京中七八個月殊無戰事,人心思安,而官家怕我們一意講什麼成例、規矩,卻懈怠了軍事大局,所以着力繞了一圈提醒一番……要老夫說,官家這一病,三分病在陳尚書不做修養,平白授人以柄,倒有七分病在朝中舊俗泛起,忘記金人將至上面。石言(趙伯藥字)!”

“下官在。”趙伯藥悚然一驚。

“你此番去汝州,一定不要講什麼虛浮俗禮,萬事以抗金大局爲先……若有一二不妥,還望你能學一學我那學生秦會之,做個有氣節之人!”汪伯彥重重提醒。“莫忘了,你是官家登基以來第一位欽點狀元,更是宗室出身!國仇家恨,皆在一念!”

趙伯藥嚴肅起身,鄭重一禮。

而幾乎是同一時間,都省宰相府中,書房內獨自端坐的呂好問呂相公看着身前畫了一圈又一圈的陳規二字,也是微微一嘆,繼而書寫起了舉薦札子。

第二日,八月十五中秋節,三位宰執各自上疏,以秋後金人或將南下,京中軍務繁雜、樞密院缺位爲由,各自推薦人選守樞密院……都省宰相呂好問、樞密副使汪伯彥皆獨薦兵部尚書領開封府尹陳規,都省副相許景衡同薦翰林學士林景默、禮部尚書朱勝非、兵部尚書陳規。

尚在病中的官家從善如流,以衆意不可違,軍事嚴肅,直髮旨意,取陳規籤書樞密院事,並復昔日南陽舊例,全城軍管,都省、樞密院遷宮中崇文院安置,並以宰執夜間輪流入值宮中,以備諮詢。

而當日下午,都省、樞密院各自簽發署令,經開封府下達全城……都省勸誡平民婦孺,若有南方可依者,不妨離京,然青壯軍屬非得開封府批文,不得隨意離去,不得攜帶軍用物資與糧秣離去;樞密院宣告全城產業,即日內納爲軍管,若有軍需,拆屋、徵用之屬,一律不得違逆,並將全城青壯登記在冊,以備調用!

旨意、署令既發,全城悚然,原本尚在膨脹的東京人口陡然一滯,甚至出現了迴流……恍惚之間,之前半年繁華之態,竟如鏡花水月一般。

又過一日,各路帥臣在延福宮拜辭已經有些起色的官家之後,便各引親兵,全副甲冑出東京城,分歸各路防區。

戰備之態,已無遮掩。

(本章完)

423.第417章 崩摧(再續)191.第189章 是他非他226.第224章 陝西人153.第152章 決策80.第80章 決戰(下)6k2合一437.第430章 畏懼96.第95章 往使227.第225章 彙集130.第129章 五河88.第87章 召見(上)(感謝白銀盟大佬‘。288.第284章 東西14.第14章 金兀朮來了!54.第54章 擾攘(下)176.第174章 獨恥事幹謁383.第378章 且行且觀115.第114章 郊遊(中)171.第169章 江湖多風波13.第13章 界溝(續)427.第421章 諫言394.第389章 東西兩顧105.第104章 雨水(中)177.第175章 獨恥事幹謁(續)59.第59章 元宵(中)140.第139章 分歧(上)138.第137章 悖論377.第372章 談兵289.第285章 騎步341.第336章 刺激255.第252章 天理325.第321章 奉禮14.第14章 金兀朮來了!102.第101章 流言(上)47.第47章 帳內(下)53.第53章 擾攘(上)345.第340章 四月74.第74章 觀戰(上)1.第1章 明道宮56.第56章 苦累78.第78章 決戰(上)195.第193章 似玄似黃( 上)214.第212章 很多小問題(續)435.第428章 將死204.第202章 彌合(上)404.第399章 傾訴457.同人10:夢京華——楚茗淮鯉236.第234章 方略52.第52章 生死(下)91.第90章 虛妄102.第101章 流言(上)391.第386章 晦明晦暗470.同人22:金兀朮與太師奴的對話——人生240.第238章 奔援83.第83章 小酌459.同人11:紹宋御營軍制及編制、番號初探369.第364章 夏雨257.第254章 買賣111.第110章 歸城(續)136.第135章 五道(續)197.第195章 不公不正243.第241章 亂戰241.第239章 軍令434.第427章 驅魚258.第255章 約期203.第201章 排名266.第263章 輿論101.第100章 南陽(下)388.第383章 思前思後108.第107章 失控420.第414章 一擲356.第351章 黯然178.第176章 北轅就涇渭158.第157章 或言南北399.第394章 果決如斯460.同人12:宋金戰爭後世記敘及相關評價—273.第270章 一笑(續)110.第109章 歸城302.第298章 條子393.第388章 衆志成城459.同人11:紹宋御營軍制及編制、番號初探164.第163章 左右兼濟(中)110.第109章 歸城310.第306章 炸醬麪392.第387章 舉火成炬249.第246章 自擾(續)480.同人32:重生之道士下山——泗水停漲246.第244章 不忘(下)祝阿越女兒週歲生日451.同人4:長齋繡佛——Narkissos339.第334章 歲入337.第332章 赴宴438.第431章 延續54.第54章 擾攘(下)116.第115章 郊遊(下)350.第345章 彙報(大家聖誕快樂,寒門生日220.第218章 耳光393.第388章 衆志成城120.第119章 跋扈431.第424章 回首17.第17章 官家走投無路了!(下)138.第137章 悖論127.第126章 呵斥
423.第417章 崩摧(再續)191.第189章 是他非他226.第224章 陝西人153.第152章 決策80.第80章 決戰(下)6k2合一437.第430章 畏懼96.第95章 往使227.第225章 彙集130.第129章 五河88.第87章 召見(上)(感謝白銀盟大佬‘。288.第284章 東西14.第14章 金兀朮來了!54.第54章 擾攘(下)176.第174章 獨恥事幹謁383.第378章 且行且觀115.第114章 郊遊(中)171.第169章 江湖多風波13.第13章 界溝(續)427.第421章 諫言394.第389章 東西兩顧105.第104章 雨水(中)177.第175章 獨恥事幹謁(續)59.第59章 元宵(中)140.第139章 分歧(上)138.第137章 悖論377.第372章 談兵289.第285章 騎步341.第336章 刺激255.第252章 天理325.第321章 奉禮14.第14章 金兀朮來了!102.第101章 流言(上)47.第47章 帳內(下)53.第53章 擾攘(上)345.第340章 四月74.第74章 觀戰(上)1.第1章 明道宮56.第56章 苦累78.第78章 決戰(上)195.第193章 似玄似黃( 上)214.第212章 很多小問題(續)435.第428章 將死204.第202章 彌合(上)404.第399章 傾訴457.同人10:夢京華——楚茗淮鯉236.第234章 方略52.第52章 生死(下)91.第90章 虛妄102.第101章 流言(上)391.第386章 晦明晦暗470.同人22:金兀朮與太師奴的對話——人生240.第238章 奔援83.第83章 小酌459.同人11:紹宋御營軍制及編制、番號初探369.第364章 夏雨257.第254章 買賣111.第110章 歸城(續)136.第135章 五道(續)197.第195章 不公不正243.第241章 亂戰241.第239章 軍令434.第427章 驅魚258.第255章 約期203.第201章 排名266.第263章 輿論101.第100章 南陽(下)388.第383章 思前思後108.第107章 失控420.第414章 一擲356.第351章 黯然178.第176章 北轅就涇渭158.第157章 或言南北399.第394章 果決如斯460.同人12:宋金戰爭後世記敘及相關評價—273.第270章 一笑(續)110.第109章 歸城302.第298章 條子393.第388章 衆志成城459.同人11:紹宋御營軍制及編制、番號初探164.第163章 左右兼濟(中)110.第109章 歸城310.第306章 炸醬麪392.第387章 舉火成炬249.第246章 自擾(續)480.同人32:重生之道士下山——泗水停漲246.第244章 不忘(下)祝阿越女兒週歲生日451.同人4:長齋繡佛——Narkissos339.第334章 歲入337.第332章 赴宴438.第431章 延續54.第54章 擾攘(下)116.第115章 郊遊(下)350.第345章 彙報(大家聖誕快樂,寒門生日220.第218章 耳光393.第388章 衆志成城120.第119章 跋扈431.第424章 回首17.第17章 官家走投無路了!(下)138.第137章 悖論127.第126章 呵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