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1章 同窗

裴液最終還是如願以償地提上了他的酒,拿上了一份大唐國報,帶着飽飽的肚子,再一次收穫頗豐地離開了修文館。

不論經歷過怎樣的驚心動魄再回來,國子監都像是時間未曾流動的樣子,荒寒的天氣和生機勃勃的院生,一走進門就覺得放鬆。

然而這一次裴液穿過半個學院,直到推開四門學的門後,裴液卻隱隱嗅出了一絲緊繃的氣息。

院生們眉頭緊蹙地關注着什麼,入耳的爭論也顯得比往日多些,好像有什麼不能忽視的風波吹進了這座學府,連四圍的高牆也沒能攔阻。

連日奔忙的裴液自不清楚又有什麼朝野大事,只見學堂之中仍然近乎滿座,他大概掃了一眼,還是不見方繼道的身影,不過前排長孫玦已腰挺背直地坐在案前,旁邊的座位上放了小冊佔着。

裴液走過去時,她正認真翻閱着本書籍,不時提起細筆勾畫着。

“長孫同窗,午好。”

長孫玦驚了下擡起頭來,斂襟禮貌一頷首:“裴同窗午好——還以爲你會晚些來。”

裴液笑:“可惜來得匆忙,什麼都沒帶,也不知道今日講什麼。”

“是李鳴秋先生的《尚書》,該講‘益稷’一篇了。”長孫玦認真道,示意案上的小冊,“許先生說你要來,我想你可能來不及帶書,便幫你抄寫了一份原文和一份註解。”

“啊!多謝多謝。”

“也沒多少字的。”長孫玦微笑一下,裴液莫名覺得這位清雅少女在某些方面有些像許綽,尤其這種書香溫雅的氣質。

他拱手再次道謝。

而長孫玦卻沒有收回目光,仍然看着他,猶豫了下道:“裴同窗,你前日的課沒來,是又去哪裡行俠仗義了嗎?”

明眸好奇的模樣。

“什麼行俠仗義。”裴液笑,“就是些太平漕幫的後事,和衙門一起辦的。”

“嗯能說說是什麼事嗎?”

裴液搖頭,笑道:“京兆府和仙人臺都保密的,參與的公人都不知道。”

“啊,還有仙人臺?”

“是啊。”

“那你又和人動武了嗎?”

“動了。”

少女顯得有些緊張:“那贏沒贏?”

“.贏了。”裴液難得有些不好意思地摸了摸頭,他對這位詩書拔尖的少女還是頗有些敬重,並沒太適應被這樣關切地追問,此時插話,“你很愛看人比鬥嗎,長安城裡有很多劍會,你平日可以關注一二。”

“我只想看裴同窗出劍。”

“.”

長孫玦有些微羞,不過眸子還是很清澈認真:“西池那天我就在楓影臺上,裴同窗是我見過最厲害的劍者了,雖然我見識淺,但我覺得再沒人能把劍用得那樣好。”

裴液趕緊擺手:“不敢不敢,楊真冰顏非卿他們都比我厲害得多.還有很多名派真傳,都比我走得遠多了。”

“您還這麼謙虛。”

“.”

“裴同窗,”少女終於說出了自己的期望,“如果你下次有什麼比鬥——我是說如果可以看的話——能不能給我遞個消息,太常卿府和國子監都行,我想過去看.一定不打擾你的。”

“.行,當然行。”裴液揉着手,“這有什麼打不打擾.”

長孫玦一合掌,身體仍然是端雅的姿態,神情卻明顯雀躍:“那就說定了!”

裴液笑了兩聲。

這種感覺還真和奉懷時在一衆小輩面前傲然自居不一樣,少年本來面對這種真誠的讚賞時臉皮就薄,何況面前少女出身高貴,經籍上的造詣又很令他敬重。

這時少年第一次隱約感受到那夜小樓上許綽所言“揚名”兩個字的含義,在神京這樣的地方,不再只是友朋,許多不大相熟、乃至完全陌生的人也會把某種期望寄放在他身上。

學堂中漸漸安靜下來,很快那位兩鬢斑白、面容清正的六旬老者提着書出現在了門口。課堂一如既往地嚴肅而富有禮秩,有長孫玦的講解,裴液也大致明白了其內容。

“益稷”是《尚書》中頗長的一篇,記錄了舜與禹的一番問答,含有治水之功,爲君爲臣之道,以及君臣相勉的和樂場面,儒家遙尊古之聖人,因此《尚書》的每一章節都極爲重要,李鳴秋講得也很細緻。

只是裴液再次從裡面聽到些熟悉的東西,開篇禹說“徯志以昭受上帝,天其申命用休”,結尾舜說“敕天之命,惟時惟幾”,李鳴秋在這兩句沒什麼實事的言論上攀引得尤其細緻。而上一次的學堂上,他們分明也談論了“天道”。

裴液忽然從懵懵懂懂的認字解經中意識到了些什麼——方繼道想要進的天理院,國報上那些佔幅巨大的文章,監生們總是進行的他聽不懂的辯論這個他所陌生的廣闊世界顯然一直有它鄭重關心的東西,除了治國理政之外,還有更玄遠奧難的追求。

只看身旁長孫玦認真的神情就可以體會。

他少了些打擾,自己默默咀嚼着這些文字,直到一堂課結束,身旁的少女依然蹙眉怔怔,片刻後學堂嘈雜起來她纔回過神,偏頭歉意笑了下:“抱歉,我還是在想先生最後的問題。”

“沒事兒,我都沒聽明白。”裴液收拾東西。

長孫玦莞爾:“其實正是先生刊在國報上的那篇文章《德論》,快二十天了還在院裡爭論不休,今日先生又說了些自己的想法。”

裴液好奇:“我能聽明白嗎?”

“當然能!”長孫玦又笑,“簡單來說就是兩句話,《詩經》之‘天命靡常,惟德是輔’,與《論語》之‘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

“.好奇怪。”

“是吧,你也覺得了。”長孫玦也低頭收拾東西,“我看時也嚇一跳,像是尋章摘句的驢脣馬嘴之作。不過想了想就明白了——《尚書》中關於‘天命’的觀點,其實也正是‘天命靡常,惟德是輔’.你明白這兩句的意思嗎?”

“《尚書》說‘天命並非恆常,只授予有德之人’,孔子說‘天賦予我仁德,桓魋又能把我怎麼樣?’”

“不錯!裴同窗進步好多了。”兩人收拾好東西往門外走去,長孫玦笑,繼續道,“可是你想,天命既然只幫助有‘德’之人,‘德’又是天賦予的,那麼何來‘天命無常’呢?”

裴液一下愣住。

“是啊.爲什麼?”裴液看着少女,試圖得到答案。

“這就是大家爭論的事情了。”長孫玦道,“先生給出的答案是,那麼‘德’就不是天賦予的,君子修德,小人遠德,天命因此而變。”

“.這不是說的很對嗎?”

“咦,那你是說孔聖人說得不對嘍?”

“.”裴液啞然,心中卻想勞什子孔聖人,說他不對又怎樣除非有個什麼劍聖人。

兩人出了學堂,長孫玦微笑:“其實也不是孔子他老人家所說就不容質疑,只是他既研《尚書》,又讀《詩經》,本身就生活在周朝,比我們的理解一定深得多,他說過又記錄下來的話,豈能就這麼武斷地認爲是錯的呢?”

裴液有點兒懵了:“那怎麼解?”

長孫玦伸出一根手指:“其實原也不難,我想十一月國報會刊登的文章就是這樣了:‘德’一定是天生,只不過會因人心而變。肆人慾,遠天道者,會背離德行;尊天道,順天意者,則能保有德行。所謂‘畏天知命’,如是而已。”

“.”

長孫玦莞爾:“裴同窗一定聽煩了。”

“不。”裴液其實正起勁,怔然問道,“那這爭論有什麼意義嗎?”

李鳴秋寫出這篇文章時,一定就知道別人對自己的批駁和會拋出的答案,換句話說,《尚書》說的是對是錯,孔子當年又怎麼認爲,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說白了就是要人們“修德”就好。

長孫玦此時卻難得沉默了。

兩人安靜地走在小路上,散學的人影也漸漸稀少了。

良久,少女輕嘆道:“當然,裴同窗,這爭論不僅意義重大.而且血色累累呢。”

“.”

長孫玦偏頭擡眸看着他:“裴同窗若看得多了就能明白:觀大儒一篇文,見其高山仰止,光風霽月;觀大儒百篇文,知其出身地位,所好所惡。”

“你是說,他們都是站在自己立場上搶奪武器?”

長孫玦點點頭,輕聲認真道:“裴同窗不入士林和朝堂,對這驚濤駭浪難免遲鈍,這只是近來風波的一角.恐怕很快就會爆發在整個神京的。”

“.什麼意思?”

“大家如果奮力爲一件古事敲定是非,那自然是因爲它的是非也一定昭示着現下的是非。”長孫玦輕聲道,“我聽說習劍亦分劍理與劍招,想來欲劍招變,先劍理變.一個國家也是一樣。”

“.”

長孫玦終於又是一笑:“裴同窗其實也不用想那麼多啦,許先生這麼久以來不是一直在親自操手這件事嗎,她想做的事,一定會告訴你的。”

“.根本沒告訴我。”

“那一定是還沒到時候,而且你也沒去問。”少女出乎意料地維護女子。

裴液這倒反駁不了。

笑道:“多謝你長孫同窗,以往我只是讀書認字,沒想過這麼多事.你真是見識深刻。”

“其實我哪有資格評判先生們啦。”長孫玦先莞爾,又輕嘆,“我出身清貴,不治國家,不事生產,只會做些書本上的事從前我的志向是此生通釋五經,必求世間唯一之真理。後來才發覺經典的闡釋永遠不可能脫離現下、脫離我自己的影響,而真理爲何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還是真理站在哪一方。”

“.”

“我想求得真理,又沒有方同窗那樣的見地和勇氣。”長孫玦對他笑了下,“你說我見識深刻,其實我是讀書自誤,遠沒有你那樣堅定明澈啦。”

裴液並不知道方繼道在做什麼事,這時回過神來只笑道:“我從小山溝裡出來也是這樣,想來見識多了必然迷惘,迷惘過了自然堅定,一定是你還沒到時候啦。”

這是上面維護許綽的話,長孫玦只好無奈一笑。

這時候天色黃昏,兩人到了院後安靜的小園林,一道衣裙淡紫的身影已經立在這裡。

這是位很美麗高貴的少女,長孫玦立在她身邊雖未成小家碧玉,也顯得平和近人了起來。尤其這位少女長相又很慵冷,眼尾微微下垂,簡直像只睥睨的孔雀。

裴液心想這大概便是許綽給自己安排的引路人,可也沒說身份,正猶豫着怎麼開口,旁邊長孫玦已笑道:“裴同窗,這位是我的好友,她同樣喜愛你的劍術,便託我邀你見一面。”

裴液怔:“哦多謝,我是拿着許館主的短箋”

長孫玦笑:“是一個人啦,她叫崔照夜,你聽過沒有。”

那美麗的少女微微頷首,裴液驚訝,連忙抱拳行禮:“閣下原來就是崔姑娘,久仰。”

對面少女還了一個典雅的禮節,走過來,兩人在石桌旁坐下。

“.我在少隴時讀九月的國報。”裴液見她有些高冷,主動搭話道,“那時大家就都說崔姑娘有一雙神目,天下劍術都逃不過雙眼呢。”

卻見這孔雀般的少女兩手支起下巴,一動不動地看着他。

“裴少俠,我發現我們兩個好有緣分。”她終於說話了,兩眼一眯,竟然露出一個極爲甜美的笑。

“.啊?”裴液很少在寒暄的話面前愣住。

“咱們兩個名字的最後一個字竟然都是‘葉’音呢。”

“.”

這少女慵冷的氣質如此不可侵犯,一時竟顯得有些可信。

第541章 天理250.第246章 朝菌(下)第556章 賭劍第330章 當年院第530章 徐夢郎第726章 新君巡境177.第173章 聚談144.第142章 見面166.第162章 走脫第698章 回馬槍第78章 壓城223.第219章 幽林第413章 留鶴臺第654章 五雲樓上第680章 邀約第261章 重逢第563章 天第677章 洛神掃階第308章 詔圖第66章 目的第433章 勾陳234.第230章 雀與雷119.第118章 林人第653章 朱鏡夜談不寢第400章 見青雲203.第199章 雲外信第673章 日暮將雨第485章 水劍第722章 邀住雍戟第578章 年關(下)152.第149章 筆記第264章 情直第338章 妖劍談第89章 敗(召喚讀者追讀本章!)第468章 獄中雀第474章 學堂事(上)第411章 觀劍場第282章 埋情第462章 生前第441章 散場第421章 誰爲羅網197.第193章 試藥第437章 遺劍第268章 舊痕新見第648章 人皆喜蝶,誰肯愛蠅(五)245.第241章 第一百四十四 幽幽地中仙第726章 新君巡境第287章 祭境116.第115章 準備第531章 寫天意第40章 第一殺177.第173章 聚談第550章 大辟第639章 生爲麟子,此血何洗(三)第624章 鑿冰尋光(下)211.第207章 交易第593章 此辱劍洗第586章 明月舊事第571章 告老第446章 平康坊第479章 丘天雨第502章 裸心第65章 先生第620章 郭家遺脈第618章 靜夜閒述第436章 荒邪第342章 他人衣(下)第441章 散場第470章 披皮盜匪第538章 入學165.第161章 官匪(三合一,爲盟主尊師重教100.第99章 高陽第402章 吊壯士第294章 傳心燭第402章 吊壯士第260章 探囊第501章 寒水第621章 將作舊址第19章 仙第635章 掙扎雪泥,攀探明月(三)第455章 觀劍梯215.第211章 照心第589章 攀牆新友(下)第679章 人隔鮫綃218.第214章 比前第389章 癡兒第366章 崆峒往事第653章 朱鏡夜談不寢第646章 人皆喜蝶,誰肯愛蠅(三)第73章 交談第382章 明之戰(下)第630章 洛川尋渡(上)第349章 故劍事第383章 裴之戰第696章 鹿爲馬第341章 他人衣(上)第293章 銜新屍第628章 夜幕點星第53章 俠骨第631章 洛川尋渡(下)
第541章 天理250.第246章 朝菌(下)第556章 賭劍第330章 當年院第530章 徐夢郎第726章 新君巡境177.第173章 聚談144.第142章 見面166.第162章 走脫第698章 回馬槍第78章 壓城223.第219章 幽林第413章 留鶴臺第654章 五雲樓上第680章 邀約第261章 重逢第563章 天第677章 洛神掃階第308章 詔圖第66章 目的第433章 勾陳234.第230章 雀與雷119.第118章 林人第653章 朱鏡夜談不寢第400章 見青雲203.第199章 雲外信第673章 日暮將雨第485章 水劍第722章 邀住雍戟第578章 年關(下)152.第149章 筆記第264章 情直第338章 妖劍談第89章 敗(召喚讀者追讀本章!)第468章 獄中雀第474章 學堂事(上)第411章 觀劍場第282章 埋情第462章 生前第441章 散場第421章 誰爲羅網197.第193章 試藥第437章 遺劍第268章 舊痕新見第648章 人皆喜蝶,誰肯愛蠅(五)245.第241章 第一百四十四 幽幽地中仙第726章 新君巡境第287章 祭境116.第115章 準備第531章 寫天意第40章 第一殺177.第173章 聚談第550章 大辟第639章 生爲麟子,此血何洗(三)第624章 鑿冰尋光(下)211.第207章 交易第593章 此辱劍洗第586章 明月舊事第571章 告老第446章 平康坊第479章 丘天雨第502章 裸心第65章 先生第620章 郭家遺脈第618章 靜夜閒述第436章 荒邪第342章 他人衣(下)第441章 散場第470章 披皮盜匪第538章 入學165.第161章 官匪(三合一,爲盟主尊師重教100.第99章 高陽第402章 吊壯士第294章 傳心燭第402章 吊壯士第260章 探囊第501章 寒水第621章 將作舊址第19章 仙第635章 掙扎雪泥,攀探明月(三)第455章 觀劍梯215.第211章 照心第589章 攀牆新友(下)第679章 人隔鮫綃218.第214章 比前第389章 癡兒第366章 崆峒往事第653章 朱鏡夜談不寢第646章 人皆喜蝶,誰肯愛蠅(三)第73章 交談第382章 明之戰(下)第630章 洛川尋渡(上)第349章 故劍事第383章 裴之戰第696章 鹿爲馬第341章 他人衣(上)第293章 銜新屍第628章 夜幕點星第53章 俠骨第631章 洛川尋渡(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