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8章 兩相相爭

遼帝耶律大石去世的消息並沒有在杭州行在引權多大的震動。這裡頭是有深層次的原因。首先,在大宋君臣們的心目中,遼國已經是一個久遠的記憶。他們記憶中的這個北朝遼國已經在二十年前被女真人攻滅了。

現在,雖然耶律大石重建的遼國又和大宋結成兄弟同盟,但那是徐衛一力促成的,他們印象並不深。就算是滅夏這件事,大宋君臣們也選擇性地把功勞都記在徐衛身上,不知道,或者不願意知道其實契丹人也出了大力,尤其是後一次伐夏。

所以,大石死訊傳來,杭州行在的君臣們只是按照禮節,對使節表示了哀悼。如果不是徐良一再提醒堅持,趙謹可能連應該派出宋使前往遼國致哀弔唁這件事情都忘了。

但〖中〗央的幾個宰執大臣卻深知此事幹系重大,又尤其是徐良。聯遼攻金,作爲他的施政綱領之一,因大石之死,而產生了變數。徐衛的上奏說得很清楚,大石一死,他的繼任者年紀太小,由其妻,太后蕭塔不煙攝政,會不會完全遵照大石的路線走下去,是個未知數。而且,從蕭太后一掌權就調蕭翰裡刺等引軍歸國來看,這事夠嗆。

綜上所述,徐良怎麼會不着急?

今天的中書省政事堂氣氛有些怪異,各曹佐官全都小心翼翼,連走路都輕手輕腳不敢造次。大家心裡都明白,最近首相次相搞得不太愉快,這可是前所未有的事情。

趙鼎徐良,按說資歷上不是一個檔次的,前者可以說是後者的前輩。但自徐良入朝以來,兩人在一些重大問題上,意見高度一致。比如都主張對金強硬用軍事手段解決問題,而且在太上皇復辟期間,兩人也是立場一樣,有同舟共濟之誼。

但是這一次,兩人產生了分歧。趙鼎要趁滅夏之後金國士氣大挫出兵北伐。而且拿出了具體的方案。針對金軍在中原和江淮地區兵力的變化,調荊湖和江西兩個宣撫司的部隊,以前城東京爲目標進軍,與此同時,淮西安撫司部隊攻淮東以爲牽制。其目的,在於收復黃河以南的國土,驅趕金軍到黃河以北。

他這個意見,得到了一部分大臣的贊同其中有兩個關鍵人物,一個是參知政事李若水,一個是參知政事朱倬。參知政事是副宰相,中書省有幾個?三個!三個裡面,有兩個支持支持首相,就算朝臣支持的不多,這分量也輕不了。所以徐良很頭疼。

徐良爲什麼頭疼?他不也是堅定的主戰派麼?沒錯,徐六是主戰派但他不是趙鼎這種激進的主戰派,他認爲趙鼎操之過急,距離上次折彥質北伐失敗纔多久?這又要開打?這不是請客吃飯,咱不說“後者,兇器也聖人不得已方纔用之”,至少得慎重吧?

除了這個原因之外,還有一點不能拿下臺面來說的。趙謹登基趙鼎徐良都因爲有擁立之功而得到封賞,並列宰相。趙鼎勝在資歷老,名聲好:徐良勝在功勞大,支持者衆多,兩個人是難分伯仲。

這次是否出兵北伐,是皇帝趙謹登基以後第一個大政方針。所以首相次相都在這個事情上較勁,要爭取這第一次大政實施的主動權。

爲此兩人在皇帝面前起了爭執,絡偏趙謹是個少主他自己沒主意,所以兩人越吵趙兇把不少朝臣也牽扯進來。

在徐良的辦公堂裡,這位次相正發着牢騷。參知政事秦檜就坐在他面前,安靜地聽着。徐良一通狂噴,說主張立即北伐的人是貪功冒進,空談誤國,只圖一時痛快,完全沒有想到後果云云。

等說夠了,他才坐下來,仍舊顯得忿忿不平。見秦檜眼觀鼻,鼻觀心的模樣,突然想到,秦會之雖然坐在自己的辦公堂裡,可他這麼些天好像從來沒有就此事發表過任何意見。嗯到這裡,遂問道:“秦參政,此事你有何意見?”

秦檜一擡頭,話不多:“我自然是贊成徐相的意見,戰端豈可輕啓?縱使要打,也得知道部隊是否齊備,糧草是否就緒。”

徐良聽罷,很滿意,點頭道:“就是嘛,宰執大臣裡,論知兵,不是自誇,誰比得過我?他們只知道喊着鬧着北伐,哪曉得這裡頭有多少名堂?唉,剛日那脾氣實在太倔了。”

秦檜此時說了一句話:“恐悄不只是脾氣倔。”

徐良一愣,隨即道:“當然,宰相意見相左,各執己見,他當然要據理力爭,儘管,在我看來他也沒多少理。”

“不是。”秦檜搖搖頭。“相公難道沒看見麼?三個參知政事,兩個支持首相。”

徐良不說話了,神情陰沉地想了好一陣,才道:“政府之內,各抒己見,原是常事,沒什麼好擔心的。”秦檜聞此語,也不再多說。

此時,有內侍自禁中傳來詔命,言趙官家召首相次相到垂拱殿,有事相商。這倒是稀奇,趙官家除非朝會,或者宰相要求面君之外,是絕計不會主動召見宰相的,今天吹什麼風?

徐良當即離了辦公堂,在出中書大門時,正好碰上趙鼎。雖說兩人政見不同,但徐良還是首先施了一禮,並作出手勢,請趙鼎先走,畢竟是長者嘛。而趙鼎也沒有橫眉冷目,一拱手還了禮,這才前行。

兩人就這麼一個稍靠前,一個稍落後,同往垂拱殿。一路上,兩人沒有任何交談,只顧埋頭走路,到垂拱殿時,連那立在殿門口值事的內侍都覺得奇怪,從前兩位宰相向來是齊頭並進,並肩而行,今天怎麼不走一條路了?

趁着內侍入內通報的當口,兩人整理着衣冠。趙鼎可能是因爲不小心,把放在袖子裡的一個本子,一下子甩了出來,掉在地上“啪”地一聲。徐良微微側目一看,那是個奏本,他甚至*見了上頭的幾句話,立時眉頭緊鎖。

而趙鼎卻和沒事一般,將本子拾起來。內侍出來道:“官家召二位相公入內晉見。”!~!

第485章 風雲突變第711章 原來如此第332章 撤得詭異第548章 局勢逆轉第555章 鎩羽而還第483章 軍閥第461章 風起雲涌第323章 血債第八百七十二章第508章 我來助剿第608章 四個女人第334章 騎兵對衝第711章 原來如此第150章 入夥第83章 驚變第512章 生財之道第550章 竟收奇效第八百四十五章第392章 徐紹入陝第740章 三年後第339章 左右爲難第392章 徐紹入陝第267章 總攻在即第93章 大哥第513章 突來之戰第663章 起兵勤王第495章 引蛇出洞第68章 美女第177章 兄弟聚首第51章 風將第668章 鬧劇收場第640章 一頓臭罵第293章 風向突變第103章 無拘無束第292章 痛哭的人第779章 意在兩河第351章 全城動員第6章 其實 我穿越了第225章 下馬威第339章 左右爲難第628章 理財好手第452章 吉凶未卜第455章 激戰江北第七百五十一章第449章 西軍奮起第724章 西部王第112章 帶御器械第八百六十五章第698章 初生之犢不畏虎第474章 未有之敗第276章 難兄難弟第155章 設伏第527章 鐵血軍魂第451章 小徐的鬱悶第514章 朱記關首戰第684章 打回家鄉第320章 潛回長安第136章 失控第138章 佈防第351章 全城動員第384章 興師問罪第八百二十二章第364章 全面壓制第621章 王庶致仕第379章 萬年圍殲第373章 長安解圍第371章 雞飛狗跳第267章 總攻在即第259章 戰前誓師第304章 曲端奪城第237章 一招臭棋第427章 手足之情第七百四十一章第八百五十章第244章 汾州大戰第543章 發兵潼關第693章 天威難測第241章 策反李植第七百四十二章第114章 行伍世家第592章 銳意進取第296章 最年輕的帥臣第271章 又見鎖城法第235章 煤老闆第542章 一個時代的降臨第768章 絕路第651章 政變苗頭第508章 我來助剿第657章 改天換日第395章 勢同水火第272章 逼近關中第465章 狐皮大氅第八百一十九章第830章 調走張浚第463章 步軍大戰第59章 裝備第535章 百花齊放第464章 突火槍第430章 混亂的延安第581章 張俊伏誅
第485章 風雲突變第711章 原來如此第332章 撤得詭異第548章 局勢逆轉第555章 鎩羽而還第483章 軍閥第461章 風起雲涌第323章 血債第八百七十二章第508章 我來助剿第608章 四個女人第334章 騎兵對衝第711章 原來如此第150章 入夥第83章 驚變第512章 生財之道第550章 竟收奇效第八百四十五章第392章 徐紹入陝第740章 三年後第339章 左右爲難第392章 徐紹入陝第267章 總攻在即第93章 大哥第513章 突來之戰第663章 起兵勤王第495章 引蛇出洞第68章 美女第177章 兄弟聚首第51章 風將第668章 鬧劇收場第640章 一頓臭罵第293章 風向突變第103章 無拘無束第292章 痛哭的人第779章 意在兩河第351章 全城動員第6章 其實 我穿越了第225章 下馬威第339章 左右爲難第628章 理財好手第452章 吉凶未卜第455章 激戰江北第七百五十一章第449章 西軍奮起第724章 西部王第112章 帶御器械第八百六十五章第698章 初生之犢不畏虎第474章 未有之敗第276章 難兄難弟第155章 設伏第527章 鐵血軍魂第451章 小徐的鬱悶第514章 朱記關首戰第684章 打回家鄉第320章 潛回長安第136章 失控第138章 佈防第351章 全城動員第384章 興師問罪第八百二十二章第364章 全面壓制第621章 王庶致仕第379章 萬年圍殲第373章 長安解圍第371章 雞飛狗跳第267章 總攻在即第259章 戰前誓師第304章 曲端奪城第237章 一招臭棋第427章 手足之情第七百四十一章第八百五十章第244章 汾州大戰第543章 發兵潼關第693章 天威難測第241章 策反李植第七百四十二章第114章 行伍世家第592章 銳意進取第296章 最年輕的帥臣第271章 又見鎖城法第235章 煤老闆第542章 一個時代的降臨第768章 絕路第651章 政變苗頭第508章 我來助剿第657章 改天換日第395章 勢同水火第272章 逼近關中第465章 狐皮大氅第八百一十九章第830章 調走張浚第463章 步軍大戰第59章 裝備第535章 百花齊放第464章 突火槍第430章 混亂的延安第581章 張俊伏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