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6章 內閣首相

欽州。..

太子和李超率領着護法軍駛入欽州港的時候,欽州刺史率領欽州官吏在碼頭迎接,還有欽州議會的議員們也基本都來了。

欽州港城依然繁忙熱鬧,似乎並沒有受到這場變故的影響。

“殿下,我們堅決守護新法!”

欽州議長高聲說道。

在碼頭,承乾向本地的官民商人,還有士兵們講話。欽州的幾千府兵,此時也都轉入護法軍,甚至許多本地漢豪和俚酋,以及商會,都招募了許多人手,組成了鄉兵民團。

“人心可用!”承乾從碼頭前往城的時候,驚喜的說道。

在交州開始時的茫然,委屈,再到後來的憤怒,然後是如今的堅定,承乾也在迅速的變化着。

欽州刺史衙門。

承乾、李超、馬周還有楊師道等一羣人在議事。

“殿下,臣以爲眼下我們應當組建一個總領議事的機構,既方便指揮北伐,也利於管理嶺南地方。”馬周提出建議。

承乾表示贊成。

李超說現在不宜稱帝,承乾心裡其實還鬆了口氣,他並沒有想過稱帝,那似乎是太遙遠的事情,也是一步難以跨越的大步。

馬周建議按東宮官制,任命官員。

如太子三師三少和太子賓客等,還有詹事府,左右春坊,以及太子家令寺、率更寺,還有東宮六率。

東宮的各府坊寺,其實是仿朝廷原來的三省六部諸寺各衛,是一套精簡的小朝廷。如太子詹事府是仿央的尚書省,左春坊是仿書省,右春坊是仿門下省。六率是仿十二衛等。

既兵了,既要北伐,更要統領嶺南,沒有一套機構是不行的。

任命官職,明確事權,也有利於管理調度。

承乾問李超的意見,李超表示支持。

如今朝廷已不是過去的三省六部制,過去尚書省權重,如今則移到了書門下,更還有翰林院和樞密院分相權。

馬周則提議還是恢復過去三省樞制,不過以書和門下爲重。

“殿下,臣以爲原來的詹事府和左右春坊的機構設置,並不太適合如今局勢。而朝廷的三院樞制也有些宰輔太多,事權太散。”李超這個時候卻並沒有馬同意馬周的提議。

馬周是打算直接用原來東宮那套機構,但李超有自己的另外考慮。

“老師有什麼更好的提議嗎?”承乾問。

“臣提議設立一個內閣!”

“內閣?”

“這個內閣,如同是過去的政事堂,以及後來的書門下,或者是如今朝廷的三院御前會議。內閣有一名首相,還有一名次相,再設立五到七名輔相。”李超緩緩道來。

各種機構的設立和廢除、改變、調整,都是有背後深層次的意義。如李世民十幾年來,讓朝廷的樞決策機構不斷變化一樣,他是爲的平衡,以及握權。

而李超現在提議設立另外的一套樞,設立內閣,當然也是爲了長遠打算。

要君主立憲,削弱皇權是必然,但相權其實也是央集權的一種,也是皇權的一種延伸。對於相權,也是要適當的加以控制的。

而且李超確實覺得李世民搞的三院,有些太複雜了。二十七個宰相,每次開大會一樣。

“詹事府、左右春坊、六率、諸寺等機構依然保留,但最終決策機構爲內閣,首相總領內閣以及諸府坊,次相與輔相們輔佐。”

這相當於把三院併到了一起,宰輔人數大減。

翰林院和樞密院也保留,但翰林學士和樞密使不再是宰相。

內閣擬票,翰林院批紅。不過翰林院學士只是皇帝的工作秘書,是按皇帝的旨意代批,雖然權責也還有,但已經不過原來可以草詔和參議軍機大事的翰林學士可了。

特別設立這個翰林批紅,也是考慮到太子年青,算不年輕,他也未必一個人能處理的了所有政事,畢竟內閣有七八個宰相。哪怕奏章都經過內閣給出建議,皇帝一個個看也忙不過來。

有一羣翰林學士做爲助手,幫助處理,給予建議以及按皇帝意見給出批閱結果,這也大有幫助。

至於翰林學士有了批紅之權,以後會不會專權,這個難說。沒有哪個制度是完美的,但內外相衡,也是必須的。

至於樞密院,不再爲宰相,爲內閣統領之下。專門負責的是軍事方面,樞密院握調兵權,兵部握統兵權,而太子擁有發兵權和選將權。

“請老師出任內閣首相!”承乾起身向李超拜首。

馬周和楊師道等人,也覺得李超的這個內閣制聽起來,如今朝廷的三院要好些。表面看,內閣制好像是過去書門下制,但細思又不同,畢竟內閣的票擬雖然重要,但皇帝還有一票否決權,對於內閣宰相們處理意見不同的,可以退回內閣重擬,或者直接批紅給出不同決定。

這個首相,除了李超,自然沒有其它人更適合。

李超推辭了幾下,便也順理成章的接下來了。

於是乎,李超現在是太師、內閣首相、趙王。

“殿下,太師。”馬周提出了一個意見,“我認爲既然設立內閣之後,沒必須再保留詹事府、和左右二春坊。可以直接由內閣統領諸部、寺、監、臺。”

楊師道則同意不再設詹事府和左右二春坊,但認爲御史臺不應當納入內閣之下。

“御史臺爲言官諫臣,是監督百官百官,應當在內閣統領之外。”

李超覺得這個說法不錯,不能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

“臣也贊成楊公之議。”

馬周也不反對。

於是內閣統領了幾乎央各部寺監,而御史臺和大理寺這兩個司法機構被置於外面。

“孤授馬周爲太子太師、內閣次相。”

“授楊師道爲太子太傅、御史大夫。”

“授褚亮爲太子少師、翰林院承旨學士。”

設立內閣,罷去詹事府左右春坊,機構職能全面調整。

也不叫東宮了,改稱監國朝廷。

承乾是監國太子,李超是監國內閣首相,馬周是次相。

樞密院的樞密使,授給的是去南洋的張仲堅。

“殿下,取消左右春坊之後,雖有御史臺監督百官,但臣以爲,封駁審覈之權,現在卻還空缺着。”新任翰林承旨學士說道。

過去的三省制,其實職責分明,書決策、門下審覈、尚書執行。而現在的內閣,相當於決策和執行一體,若是再把審覈封駁的權也給他們,那不合理了。而御史臺,是監督百官,與審覈封駁其實是兩回事。

李超微微一笑。

正好,楊師道不提,他也要提這事的。

“殿下,臣以也爲,審覈封駁非常重要,臣以爲可以將此權交給議會。”

過去,門下省與書省同掌機要,共議國政,並負責審查詔令,簽署章奏,有封駁之權。也是說,現在內閣是一個決策樞,下面的各個部寺監是執行機構。

內閣做出的決策,皇帝有權否決,並讓修改或者皇帝直接提出另外意見。

但是,在原來的三省制裡,門下省其實皇帝擁有更高的否決權。所有的樞決策,以及皇帝的詔令旨意,最終都要送到門下省,經過他們的審覈,若是他們反對,則可以封回詔令。

退回去後,必須修改,或者放棄。要不然,沒有門下省的簽名,根本不擁有合法性。皇帝的旨意也是一樣,門下不簽名,那是旨,官員們有權不執行。

當然,若是皇帝頂牛,拒不修改,直接再把詔令打回門下。

那最終成了嚴重的問題了。

這個時候,只有兩個選擇,要麼門下省妥協,簽名通過。要麼皇帝把門下省官員解職,再任命其它人。不過這也有風險,萬一新任的人也不通過,這可真的非常嚴重了。

不過一般來說,發生這種事情的機率較小,都會妥協相商。

如今,李超要把這個封駁大臣,交給議會。

如果議會拿到這個權力,那可不再是一個擺設了,那會非常有實權。

“議會人數衆多,若事事交給他們封駁審覈,只怕耽誤時間。”楊師道說。

“其實這個好解決,可以在議員之,設立一個代表團或者是評審會。選出數人到十餘人,組成這個評審會,專門負責審議封駁。”

“又或者,可以在議院設立六科。每一科選出數人或十餘人組成一個科評審會,一科評審會對口內閣下六部的一部。專門審議與該部,相關的奏章、旨意、決策等。”

李超說的這個,其實是後世明朝的六科給事制度。

明朝設立了六科給事,對應六部。

明朝六科的官員品級很低,最高不過七品。但權力非常大,有封駁之權,輔助皇帝處理奏章。還有科抄和科參之權,即稽查六部事務。以及註銷之權,指聖旨與奏章每日歸附科籍,五日一送內閣備案,執行機關在指定的時限內奉旨處理政務,最後由六科覈查後五日一註銷。

六科,掌侍從、規諫、補闕、拾遺、稽察六部百司之事。凡制敕宣行,大事覆奏,小事署而頒之;有失,封還執奏。凡內外所章疏下,分類抄出,參署付部,駁正其違誤。

在議會裡設置六科,這相當於後世國會裡的各個委員會了。

內閣有六部,議會有六科,內閣有決策和行政大權,議會有監督和封駁之權。如此一來,議會可和內閣齊驅並駕了。

“是否單獨設立科院?”楊師道指出。

李超卻不容反對,“我覺得六科設在議會,由議員選出科議員好。”

承乾想了想,“也好,那按太師所提,議院設立六科,每科選任科議員,掌握封駁職權。”

本書來自:..///36/36154/

第1030章 廢帝第1102章 一份大禮第876章 伏屍十里第965章第552章 武媚娘第1278章 兩個太子妃第1157章 夜宴第668章 棋差一招第343章 回長安第230章 東宮內戰第285章 張家鎮第257章 一炮打響第十五章 開始動手第195章 雙飛燕第1329章 只羨大唐不羨仙第1440章 朕知道了第十六章 老鐵槍黃饃饃第1597章 待價而沽第1030章 廢帝第1501章 澳國除,李治亡第559章 實在喝不下了第1566章 罷了第522章 雙生第1252章 張超北上第630章 行者第121章 不見不散第227章 過河卒第1541章 三十六道、八十一省第1394章 何不代唐第1070章 敢爲天下先第293章 平陽公主的禮物第953章 感謝木屋古鐘萬賞!第619章 心不狠江山不穩第1233章 北伐第784章 入吾彀中第1377章 發難第1438章 徐惠第317章 三國演義第754章 李靖第1243章 向太子求和第299章 平陽中箭第904章第370章 拜見大人第1360章 鐵與血第474章 沒臉見人第1072章 頓開金鎖走蛟龍第894章第78章 買牛第517章 皇帝也得交手續費第86章 搖錢樹、聚寶盆第661章 李靖李績的突然出手第984章 自信過頭第287章 張三開的,朝廷爲何開不得?第680章 地主家也沒有餘糧了第1147章 天下家族,排名第三第五十九章 娶妻當娶五姓女第159章 趙四娘第529章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王朝短命中第1222章 清君側第1129章 月黑殺人夜第134章 小將軍第676章 牀頭吵架牀尾和第740章 無鹽則無國第678章 出賣第315章 剁手第746章 三百里封地第685章 福利第200章 溝上梯田第243章 出獄第1283章 矯詔第1016章 孽畜第714章 富戶大逃離第1541章 三十六道、八十一省第1130章 此間樂,不思蜀第398章 宮變第1549章 皇太孫張大鵬第1494章 魏徵第675章 小別勝新婚第1122章 魚龍白服第1108章 追隨者張仲堅第163章 一百響爆竹第1056章 黨錮第1078章 大前門第703章 李超的種子第1047章 李世民第250章 空手套白狼第79章 紙和書第833章 太上皇要跟李超決鬥第732章 貞觀元年第740章 無鹽則無國第1139章 狗咬狗第369章 一個也別想跑第十四章 拜師收徒第394章 臥榻之側豈空他人酣睡第五十七章 浸豬籠第1297章 皇帝近衛軍第769章 小魚兒大魚兒第1242章 形勢一片大好第1225章 臣服第一章 武德四年
第1030章 廢帝第1102章 一份大禮第876章 伏屍十里第965章第552章 武媚娘第1278章 兩個太子妃第1157章 夜宴第668章 棋差一招第343章 回長安第230章 東宮內戰第285章 張家鎮第257章 一炮打響第十五章 開始動手第195章 雙飛燕第1329章 只羨大唐不羨仙第1440章 朕知道了第十六章 老鐵槍黃饃饃第1597章 待價而沽第1030章 廢帝第1501章 澳國除,李治亡第559章 實在喝不下了第1566章 罷了第522章 雙生第1252章 張超北上第630章 行者第121章 不見不散第227章 過河卒第1541章 三十六道、八十一省第1394章 何不代唐第1070章 敢爲天下先第293章 平陽公主的禮物第953章 感謝木屋古鐘萬賞!第619章 心不狠江山不穩第1233章 北伐第784章 入吾彀中第1377章 發難第1438章 徐惠第317章 三國演義第754章 李靖第1243章 向太子求和第299章 平陽中箭第904章第370章 拜見大人第1360章 鐵與血第474章 沒臉見人第1072章 頓開金鎖走蛟龍第894章第78章 買牛第517章 皇帝也得交手續費第86章 搖錢樹、聚寶盆第661章 李靖李績的突然出手第984章 自信過頭第287章 張三開的,朝廷爲何開不得?第680章 地主家也沒有餘糧了第1147章 天下家族,排名第三第五十九章 娶妻當娶五姓女第159章 趙四娘第529章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王朝短命中第1222章 清君側第1129章 月黑殺人夜第134章 小將軍第676章 牀頭吵架牀尾和第740章 無鹽則無國第678章 出賣第315章 剁手第746章 三百里封地第685章 福利第200章 溝上梯田第243章 出獄第1283章 矯詔第1016章 孽畜第714章 富戶大逃離第1541章 三十六道、八十一省第1130章 此間樂,不思蜀第398章 宮變第1549章 皇太孫張大鵬第1494章 魏徵第675章 小別勝新婚第1122章 魚龍白服第1108章 追隨者張仲堅第163章 一百響爆竹第1056章 黨錮第1078章 大前門第703章 李超的種子第1047章 李世民第250章 空手套白狼第79章 紙和書第833章 太上皇要跟李超決鬥第732章 貞觀元年第740章 無鹽則無國第1139章 狗咬狗第369章 一個也別想跑第十四章 拜師收徒第394章 臥榻之側豈空他人酣睡第五十七章 浸豬籠第1297章 皇帝近衛軍第769章 小魚兒大魚兒第1242章 形勢一片大好第1225章 臣服第一章 武德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