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7章 魚我所欲也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 歷史上,正是唐玄宗開啓了藩鎮。藩鎮可謂是大唐的潘多拉魔盒,打開之後,放出的魔鬼,最終毀滅了大唐。

唐玄宗之時,大唐進入中期,這個時候唐初立國的府兵制基本上崩壞,無府兵可用,府兵也不能戰。唐朝不得不改用募兵制,爲了應對當時邊疆的緊張局勢,唐玄宗大量擴張防戍軍鎮,設立節度使,先後設立了九個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史稱天寶十節度。

玄宗時的節度使,其實顯著的特點就是繼承了以前的都督府軍制。在重要的地點設置軍府,玄宗時設立節度使,並不斷擴大節度使的職權,邊境上先後設立十節度使,統稱藩鎮。

這也就開啓了後來滅亡唐朝的藩鎮割據的開端。

節度使節制藩鎮,坐鎮邊疆,在一開始確實也有許多積極的意義。

邊疆形勢複雜,安全問題嚴峻,又遠離中原,信息往來不便。玄宗授權各藩鎮節度使,掌管一個地區的軍政,後來權力逐漸擴大,兼管民政、財政,掌握全部的軍政大權,這樣做固然讓邊疆大將有更大的自主權,不須事事請示中央朝廷,能有效的應對邊疆的各種問題,更好的防禦外患。

但這些藩鎮大權在握,不免最終出現實力過大,最終威脅中央的結果。大唐走向衰弱的安史之亂,正是因爲安祿山一人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的節度使,一人掌握着一支龐大的軍事力量,控制着極廣闊的大唐北方地區,擁有了和朝廷對抗的實力,這才反叛。

安史之亂後,中勢中衰,藩鎮大量設立,雖然不少藩鎮依舊服從中央,是拱衛型藩鎮,但在河北河南河東等一帶的藩鎮,卻是割據一方,基本上是表面尊奉朝廷,但法令、官爵自成一套,亦不賦稅,形同獨立,成爲割據局。

說到底,這就是外強內虛的危險。

大華要長治久安,必須要保證中央的強大。

這就如同張超此前堅持分封之制,但分封的核心卻又是中原不封。分封之同時,又保持了朝廷的六十萬常備軍的強大軍事力量,以此震懾諸侯。

現在張超要部署兵力到海外,增強在海外的影響力,保證在海外的權益,他寧願多支開軍費,再擴建十六萬軍隊,也不願意從中原調走兵馬,更不打算削減中原兵力。

大華奉行的始終是中原本位制。

中原就是核心,這一核心如果打破,大華也許還能按着慣性強盛個幾十年百年,但早晚還是會分崩離兮。

不謀全局,又如何謀萬世呢。

蘇定方是兵部尚書,他考慮問題,更優先從軍事角度來考慮。特別是他現在管的兵部是軍政體系,主管軍費開支預算、裝備後勤這些,下意識的總會去考慮軍費開支啊,裝備費用啊,將士薪俸等等。

而張超做爲皇帝,考慮的是保證大華在海外的利益同時,既要擴大影響力,又還得保證朝廷的核心利益。

這個核心利益,就是要讓中央朝廷,尤其是中原的力量,一直要有絕對性的優勢。

他不會去走唐玄宗的老路。

唐玄宗的天寶十節度設立,雖然短期內挺爽的,省了朝廷許多麻煩,但那不是什麼靈丹妙藥,反而是動亂之源。

大華現在的軍制是常備軍制,也是職業軍官士官加上義務兵制。這種制度下,其實比起府兵制,那種戰時徵召,戰兵解散歸鄉的制度,更需要防範。因爲兵馬長期在營,不免兵隨將走,甚至是將領擁兵自重的局面。

哪怕現在大華也針對這些做了許多防範,比如說軍隊平時統兵將領只到營一級,營以上非戰時都是不統兵。戰時才設立營以上的各級編制,集結兵馬。

但該防的還是得防,提前預防,總好過出了問題來堵。

有的時候,張超也想着過過太平日子就好,關起門來管好自己的這一畝三分地,也不要去管外面的世界。

反正以如今大華的實力,真要偃武修文,那麼百年盛世肯定能保證的。大華不打別人,百年內,誰敢來打大華?

可這種舒適的念頭每次也只是冒出來一下子,很快就被他拋到了一邊。有能力擴張的時候不擴張,等這個機會過去了,再想有這樣的機會可就難了。

如今的大華與其它諸國,相差的實力是最大的時候,但這種差距也不會是一直如此,大華的技術,大華的治國策略,哪怕再對他國封鎖保密,可總會慢慢的傳出去,會被別人學習。

到時這種實力的差距也就會慢慢的縮小,甚至有可能被別人後來居上。

要保持擴張,不斷的開拓,雖然越往後越難,也還會因此帶來不少其它的新問題。比如對於殖民地的管理,對於諸侯的控制,甚至是對於軍隊的控制力問題。

畢竟這個時代,交通、通訊等等對統治有極大的限制。

三千里的距離,都已經是非常遙遠。而如果五千裡,那就鞭長莫及,若是萬里之外,基本上已經不能有效果和及時的管理了。

張超爲什麼要把艦隊從四艦隊改爲十二艦隊,畢竟本來四大艦隊時代,就有十六個分艦隊的。

就是因爲四艦隊時代,多了一級管理,就讓艦隊的決策上受很大的影響,無法第一時間決策,有的時候,可能只是一點點時間的耽誤,就可能帶來完全不同的後果。

十二個艦隊,每個艦隊負責一地,也是要讓他們能夠有更大的決策之權。

同時,艦隊變小,也是爲了防範駐紮於海外的艦隊,到時侯如藩鎮一樣的失控。

十二個艦隊,總比四大艦隊更分散些,更安全些。

本來一開始的時候,張超是沒想過要單設一個陸戰隊的,最初的計劃,是這陸戰隊配給海軍,隸屬於艦隊。

這樣一來,十二個艦隊,每艦隊兩萬人,艦艇人員一萬,陸戰一萬。可考慮到後來,張超覺得這樣一來,艦隊實力強,兵權集中,更容易失控,萬一失控,那天高皇帝遠的,可就麻煩了。

最後張超等於是把海軍一分爲二,艦艇人員跟陸戰人員分離,哪怕是駐紮一起的兩萬人,卻分屬於兩個部門兩個系統。

各有各的指揮,互不統屬又互相配合,這樣一來,還能相互監督制衡。

屁股決定腦袋,所處的位置不同,往往考慮問題的角度也不同。張超做爲皇帝,考慮的不僅僅是軍事方面,他還要考慮到更深層次的問題。

畢竟軍制不是小事,是影響一個王朝延續的核心問題。

唐朝均田制度推行不下去,府兵制跟着崩潰,改爲募兵制,結果後來又發展爲邊疆藩鎮,結果最終導致安史之亂,此後留下藩鎮割據的餘毒,最終葬送了大唐。

而宋代結束五代之亂,開國皇帝吸取了五代武夫亂國的教訓,對武人嚴格防範,雖然對武將防範的很好,可卻又大大降低了軍隊的戰鬥力,使得有宋一朝,雖然經濟富裕繁榮,但從始至終,都處於外族的威脅之下,並最終還是被外族滅亡。

明朝皇帝朱元璋是個放牛娃出身,他設計的軍制又是最簡單的那套衛所制,而且還是武官世襲制,衛所兵世襲制。可衛所制和武官和軍戶世襲制,同樣也是迅速的腐壞,武官成爲地主,軍戶成爲農奴佃戶,衛所糜爛,兵不能戰。

可以說,唐、宋、明,甚至是後來入侵中原的滿清,他們開國之初的那套軍制,後來基本都是一成不變,然後很快不能適應時局變化,最終成爲幾個王朝滅亡的一個原因。

大華的軍制,可以說是前所未有的。

龐大的常備軍,類似於宋朝的禁軍制度。但大華的常備軍不同,軍官和士官是職業制,但又非終身制,每一級晉升都有淘汰率,每一級軍官也都有任期年限的,如果最終無法晉升,就會被要求退伍。

而士兵又是實行的義務兵制,優秀的會提升爲士官,其它的則在三四年的兵役後退伍回家,避免老兵油子的出現,保持軍隊的朝氣。同時,也爲朝廷培訓保有一支規模龐大的預備役力量。

讓大華能夠在有需要的時候,可以迅速的徵召這些受過訓練,甚至是打過仗的老兵回軍補充做戰。

當然,這麼龐大的常備軍,這麼龐大數量的民兵部隊,以及受過訓練的退伍兵,也是一個問題。

維持龐大常備軍的軍費開支極大,現在大華朝廷倒還能維持的了,但若將來大華的財收無法保持這樣的增長,則龐大的軍費都可能拖垮朝廷。

此外,這麼龐大的軍隊,管理同樣是個艱難的問題。

尤其是現在張超還決定要向海外部署軍隊,幾十萬的軍隊駐紮在海外,軍費開支增加了,管理更難了。

這些駐紮海外的軍隊,會不會成爲唐玄宗的藩鎮,張超現在也都沒有個底。

他現在想到的對策,也只有加強對將領的對調輪換,保持中央在中原地區的強大兵力,還有定期讓中原和海外的部隊進行輪換,讓海軍各艦隊也輪調。

這些可能都會加大管理難度,加大軍費開支,可張超現在也只能如此。

第1467章 投名狀第二十章 秦叔寶第七十三章 按規矩做事第1005章 封王第263章 長孫氏的成見第558章 乾死侯君集第279章 皇帝夜訪第854章 兩隻狐狸的合作第968章 睡不着的皇帝第816章第1479章 戰列線第十四章 拜師收徒第1280章 同盟第903章 十三太保第1493章 百萬雄師第216章 榮譽院士第1569章 李世民叛亂第80章 請酒第1278章 兩個太子妃第一百二十八章 攤牌第436章 鄭表妹第694章 等一下第736章 李超不出,誰可爲帥?第四章 賺錢門路第703章 李超的種子第304章 早起收地籠第783章 一個也別想跑第272章 小張學士第1560章 陛下,爲了帝國,你就娶了吧!第970章 撬皇帝牆角第1074章 寶地第422章 三十六將第1387章 瘟疫第1455章 寵幸第818章 太子取經第1275章 勸進登基第538章 行行出狀元第357章 戰利品第1109章 天子詔第1500章 101第十二章 太極與鐵槍第1145章 學壞了第826章 尚書令第648章 我嗯不下這口氣第一百零二章 還良第791章 想和議,先殺李超第1232章 京亂第1111章 直搗黃龍第739章 求和第170章 人無我有第777章 玫瑰花的葬禮第256章 張體第1063章 李治第九十章 本王倒想見一見他了第1258章 一刀一個皇帝兒第499章 皇后惱怒第1058章 異姓王第1033章 朕回來了!第1389章 張氏盟友第1041章 圍城第532章 糾結的太子第877章 唐旗第535章 讓你幫我個忙第八百一十四章 天可汗第697章 李超的一畝三分地第1291章 小龍李顯第1114章 叛逆的太子第341章 小別勝新婚第996章 皇帝已死第1153章 二十年之後第851章 你沒開玩笑?第178章 超豪華迎親車隊第289章 李三娘子第六十一章 VIP體驗第一百五十四章 回家娶媳婦第1110章 捨命陪君子第951章 海賊第1011章 卿不負朕,朕亦不負卿第三章 百無一用第302章 插秧忙第1340章 我不是楊廣第136章 燒刀子和二鍋頭第1509章 李陵後人第566章 親家母第五十六章 把生米煮成熟飯第571章 事關李超,就是大事第1006章第862章 釜底抽薪第791章 想和議,先殺李超第819章 朕也想試試第818章 太子取經第536章 勿忘初心第883章 舊黨、新黨、李黨第993章 勤王第269章 步步緊逼第1358章 宮廷侍衛第一百五十五章 聖旨賜封第1221章 海闊天空第636章 白條第721章 御駕親征
第1467章 投名狀第二十章 秦叔寶第七十三章 按規矩做事第1005章 封王第263章 長孫氏的成見第558章 乾死侯君集第279章 皇帝夜訪第854章 兩隻狐狸的合作第968章 睡不着的皇帝第816章第1479章 戰列線第十四章 拜師收徒第1280章 同盟第903章 十三太保第1493章 百萬雄師第216章 榮譽院士第1569章 李世民叛亂第80章 請酒第1278章 兩個太子妃第一百二十八章 攤牌第436章 鄭表妹第694章 等一下第736章 李超不出,誰可爲帥?第四章 賺錢門路第703章 李超的種子第304章 早起收地籠第783章 一個也別想跑第272章 小張學士第1560章 陛下,爲了帝國,你就娶了吧!第970章 撬皇帝牆角第1074章 寶地第422章 三十六將第1387章 瘟疫第1455章 寵幸第818章 太子取經第1275章 勸進登基第538章 行行出狀元第357章 戰利品第1109章 天子詔第1500章 101第十二章 太極與鐵槍第1145章 學壞了第826章 尚書令第648章 我嗯不下這口氣第一百零二章 還良第791章 想和議,先殺李超第1232章 京亂第1111章 直搗黃龍第739章 求和第170章 人無我有第777章 玫瑰花的葬禮第256章 張體第1063章 李治第九十章 本王倒想見一見他了第1258章 一刀一個皇帝兒第499章 皇后惱怒第1058章 異姓王第1033章 朕回來了!第1389章 張氏盟友第1041章 圍城第532章 糾結的太子第877章 唐旗第535章 讓你幫我個忙第八百一十四章 天可汗第697章 李超的一畝三分地第1291章 小龍李顯第1114章 叛逆的太子第341章 小別勝新婚第996章 皇帝已死第1153章 二十年之後第851章 你沒開玩笑?第178章 超豪華迎親車隊第289章 李三娘子第六十一章 VIP體驗第一百五十四章 回家娶媳婦第1110章 捨命陪君子第951章 海賊第1011章 卿不負朕,朕亦不負卿第三章 百無一用第302章 插秧忙第1340章 我不是楊廣第136章 燒刀子和二鍋頭第1509章 李陵後人第566章 親家母第五十六章 把生米煮成熟飯第571章 事關李超,就是大事第1006章第862章 釜底抽薪第791章 想和議,先殺李超第819章 朕也想試試第818章 太子取經第536章 勿忘初心第883章 舊黨、新黨、李黨第993章 勤王第269章 步步緊逼第1358章 宮廷侍衛第一百五十五章 聖旨賜封第1221章 海闊天空第636章 白條第721章 御駕親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