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7章 文武聖皇帝

皇帝駕崩,

太子秘不發喪。

呂宋港,紅堡內,武懷玉陷入沉思。

崑崙奴默默的給他燒水沏茶,

銀壺裡的水燒開,發出蜂鳴,將走神的武懷玉拉回來。

七天了,

估計承幹早回到長安,在太極殿向百官宣讀了皇帝遺詔,然後宰相們擁立太子登基稱帝了。

正常情況下,這消息很快就會詔告天下,

國喪,

然後就是召天下都督、刺史,分封諸王等回京奔喪,各地官吏軍民爲大行皇帝服喪。

七天時間,足夠承幹安排了。

秘不發喪,其實也是常規操作,歷朝歷代,老皇帝駕崩,尤其是在京城以外駕崩,一般都會秘不發喪。

因爲在新帝即位之前這段時間,是最容易出事的時候,爲防意外,一般都是先秘不發喪,然後等控制了局勢,纔會宣佈死訊。

從這方面講,

張行成、于志寧、褚遂良、高季輔這些宰相,也是辦事較有章法。

關鍵時候,先秘不發喪,然後調了程咬金統禁軍,並急召了九成宮附近的府兵,護衛太子先回京。

崑崙奴沖泡了兩杯綠茶,

щшш ✿Tтkǎ n ✿¢ ○

茶香四溢。

武懷玉接過一杯,輕抿了兩口,他在心裡估計着此時長安的形勢。

七天了,應當已經完成了最高權力的交接。

沒有誰能妨礙這個交接,

李泰李恪李元景李元昌等皇子皇弟,之前被長孫無忌幾個謀反案全都給貶出京,遠在萬里之外的西域河中、吐火羅地區,

那麼遙遠的路途,就算有人用最快的速度通知他們,那收到消息都得是半個月以後了,

他們就算有想法,也根本趕不回來。

而無詔不得回京,等承幹掌握局勢,正公佈皇帝駕崩消息時,他們也已經沒機會。

太子給他衣帶秘信,估計也是遇到這突發之事,有些慌,但理應不會有事。

“阿郎,什麼時候走?”

武懷玉搖頭。

崑崙奴愣了一下,

“太子請阿郎去長安主持大局,阿郎不去?”

武懷玉端着茶杯,緩緩道,“現在已經是新皇了,”

“爲何不去?”

“不是不去,只是現在不去。”

崑崙奴不解。

“再等等。”

“可·······”

武懷玉做出這個決定,也是深思熟慮,太子私信召他回京,但他打算等朝廷正式的詔令傳到呂宋後再動身。

“我現在是南海觀風使、呂宋都督,無旨豈能隨便進京?”

進京是得進京的,

新皇登基,還是他學生,他這個太尉總得前去恭賀擁護。

“我暫時不進京,你馬上回長安,密切關注京師情況。”武懷玉對崑崙奴道。

崑崙奴悄然離去,

呂宋沒有人知道他來過又走了,

武懷玉也沒有把皇帝大行的消息告訴別人,連樊玄符和武承志他們都沒說。

又過了幾天,

終於又有消息送達呂宋港,

這次是廣州都督和廣州市舶司一起派船派人,護送了長安使者前來傳旨。

使者還是熟人,張阿難的幹孫子,張憲。

一個數次帶兵上陣過的勇悍太監。

“太尉,皇帝大行了。”

張憲長的高大魁梧,除了沒鬍子,外表一點看不出是個宦官,一見面,張憲也顧不得這一路風塵僕僕舟車勞累,滿臉悲切的向他通報了喪訊。

武懷玉向他詢問京城現在情況。

張憲也是如實告之。

一切順利。

程咬金帶兵八千,護衛太子先回長安,程咬金親自鎮守玄武門,並派禁軍控制了京城各處城門關口,

一切安排妥當後,

次日早朝,

太子在太極殿公佈皇帝駕崩消息,

然後左僕射張行成馬上宣讀大行皇帝遺詔,帶頭擁立太子登基稱帝。

發喪太極殿,宣遺詔,太子即位,軍國大事,不可停闕,平常細務,委之有司。

諸王爲都督、刺史者,並聽奔喪,郡王李泰李恪等不在來限。

分封在外的諸王都可回京奔喪,但之前因謀反案而被貶的李泰等諸王,不允許回京。

太子承幹,是在六月初一登基即位的。

今天,已經是六月十三了,新皇即位都快半個月了。

新皇今年三十三歲,做了二十五年太子。

有過豐富的監國留守經驗,皇帝突然駕崩,承幹繼承大統,倒也很順利。

張憲前來,不僅是通報皇帝大行新帝登基的消息,

也還有拜封詔書。

新君即位,改民部尚書爲戶部尚書。

詔迭州都督英國公李績爲特進、檢校洛州刺史,於洛陽宮留守。

詔太尉、呂宋都督、楚國公懷玉兼檢校中書令、知尚書門下二省事,餘並如故,賜物三千段。

詔司徒、揚州都督、趙國公無忌爲檢校侍中,賜物三千段。

新皇詔曰大行皇帝奄棄普天,痛貫心靈,若置湯火,思遵大孝,不敢滅身,永慕長號,將何逮及。

敬順惟新,仰昭先德,宜布凱澤,被乎億兆。

大赦天下,內外文武賜勳官一級,諸年八十以上賚以粟帛,雍州及諸州比年供軍勞役尤甚之處,並給復一年。

當初被李世民貶出中樞的幾位宰相,蕭瑀已逝,楊師道仍還是工部尚書。

武懷玉、長孫無忌、李績這三巨頭,終於被新皇召還朝。

武懷玉和長孫無忌都是一步到位,直接拜相,尤其是武懷玉,檢校中書令,還知尚書門下兩省事,

這就是一人主管三省,是新皇對老師的最大信任和倚重。

而長孫無忌做爲新皇親孃舅,卻也僅檢校侍中。

李績也終於離開做了八年的迭州都督,但沒有一步回中樞拜相,而是先調去洛陽任都督。

但明眼人都能看出來,

新皇一繼位,就把李績從迭州調到洛陽,下一步回朝復相,也是必然的。

瓊州刺史、晉王李治,加授司空。

左僕射張行成兼太子少師、禮部尚書,右僕射于志寧兼太子少傅、刑部尚書,進黎陽縣公。

中書令高季輔兼太子少保、檢校吏部尚書。

侍中褚遂良晉河南郡公,兼太子詹事。

禮部尚書許敬宗兼太子左庶子。

“陛下請太尉立即還朝。”張憲道。

武懷玉接下聖旨,心裡並不意外,承幹跟他的關係那是亦師亦友,久經考驗的。如今承幹剛登基,肯定也希望自己去幫一把。

“我會馬上啓程北上。”武懷玉很痛快。

這趟是必須得去的,

新皇登基之後,立即把幾位元老召回朝,這事做的沒錯,但他覺得回朝後還是有必要提醒一下承幹,

讓長孫無忌李績等回來站站臺可以,但不能真正的過於信任他們,尤其是長孫無忌。

這大胖子老硬幣了,權力慾望太盛,真讓他回朝,肯定又是要搞老一套,是要扛關隴集團大旗,黨同伐異的。

不過借無忌的手,把一些對新朝不穩定的份子,清洗一波倒是可以。

當個工具人,用過後再把長孫架空,或是乾脆再踢出朝堂就是,長孫無忌若是聰明呢,還能得個善始善終,要是不聰明,那可能就難免要走歷史老路,最後要貶死他鄉了。

當天,

武懷玉便派人通知呂宋各地的官吏前來呂宋港,

傳達詔令,爲大行皇帝舉喪,

官吏軍民爲大行皇帝服喪二十七日,

道觀、寺院鳴鐘三萬次。

官吏和所有百姓一百日內不準作樂,四十九天內不準屠宰,

一個月內禁止婚嫁。

不過這個時間,是自皇帝駕崩之日起開始算,現在皇帝都駕崩半個月了,所以只需要再服喪十二天就可除服,禁屠宰也只需再禁一個月。

“三郎隨我回京,其餘人就留在家。”

武懷玉沒打算帶上妻妾和其它兒女北上,因爲他現在也沒打算在長安久留。

更不想給人一種他武懷玉又殺回長安,從此不走的印象。

晚上,

樊玄符和李清、楊慕雲等妻妾都在幫懷玉父子倆收拾行李,

武懷玉一身素服坐在那跟承志交待着一些話。

“阿耶怎麼不帶上阿孃她們一起回京?”

“我這次回京沒打算久呆,短則三五月,長則一年半載,我就又回來了,就不折騰你阿孃她們來返奔波了。”懷玉直言。

武承志不解,

“陛下拜阿耶中書令,兼知尚書門下二省事,這是主持三省,總理政事堂啊。”

武懷玉卻只是淡淡一笑。

“新皇登基,我這老臣扶上馬送一程應該的,但也不能倚老賣老留着不走,”

承幹做了二十五年太子,如今三十三歲,肯定是想要擼起袖子大幹一場的,他現在確實是需要武懷玉這個元老回朝輔政,但武懷玉也很清楚,就算以他跟承乾的親密關係,

其實也是遠香近臭,

等一切走上正軌,他最好還是主動離開,那樣大家都好。

否則,早晚會起衝突。

武懷玉雖是承乾的老師,但承幹當上了皇帝,這關係就會跟以前不一樣了,沒有哪個皇帝會願意被臣子左右的,就算是老師也不行。

歷史上繼承帝位的是晉王李治,出了名的聖賢太子,登基後,親孃舅長孫無忌對這外甥也是盡心盡力,

還搞出了幾大案,幫新皇掃除了所有威脅,朝政也是打理的很好,但李治可並沒有真正感激,

而是嫌長孫無忌把持朝政,

皇帝的權力是不容他人染指的,誰碰誰死。

長孫無忌卻不自知,結果最後被李治無情幹翻,最後悽慘貶死他鄉,他帶領的關隴貴族集團,也是被李治和武媚收拾的很慘。

還是得始終擺正位置,要有個清醒的認知。

武懷玉這次去長安,就是去捧場子的,不是去擺國師架子的。

八年,

武懷玉頭一次離開呂宋,站在甲板上,看着海船乘風破浪,整個人也有些心潮起伏。

船從呂宋港出發,先沿呂宋島西海岸北上,在新金山港停泊補給後,往上航行一段後折往西行,經東沙島到香島港,

一路順風順水,幾天便到了。

此時的香島港,在武家的經營下,十分繁華,從原本幾百人的幾個小漁村,到如今已有常住人口十幾萬人。

呂宋運來的香料,第一站便是此港,

這裡有優良的港灣,更有武家的重點經營,島上不僅有轉口貿易、也還有造船、香料加工、漁產品加工等產業,還有繁榮的金銀加工,錢莊銀行當鋪等金融產業。

位於珠江口,靠着大唐最大的貿易港廣州,又是武家經營,香島港確實是繁華的不輸廣州。

武懷玉這八年來,一次都沒踏上中原土地,不過倒是來過幾次香島的,他還去過流求、林邑、三佛齊、扶南、真臘、爪哇、婆羅洲、香料羣島等地。

到了香島,武懷玉見了些人,知曉了長安不少最新的局勢。

國舅長孫無忌已經到了長安,李績還在路上。

但新皇已經又給李績一道加封詔書,特進、英國公李績,晉開府儀同三司、同中書門下三品。

這是給李績拜相了。

贈太尉樑國公房玄齡、贈司徒申國公高士廉、贈司徒衛國公李靖、贈司徒齊國公秦瓊、贈司空萊國公杜如晦、贈司空鄭國公魏徵、贈左僕射蔣國公屈突通,並配享太廟。

黃門侍郎宇文節加銀青光祿大夫,晉平昌縣公,加同中書門下三品,拜相。

禮部尚書兼右庶子許敬宗加同中書門下三品,拜相。

又添了宇文節、許敬宗兩位宰相。

朝中十幾個宰相了。

在香島休息一天,便前往廣州,然後經韶州越梅嶺,經贛江一路順水而下,直抵江州,

從長江至漢口,然後進入漢江逆行而上至襄陽,再經丹江入商州,過武關入藍田,

幾千里路迢迢,終於回到長安。

新皇率百官親自到長安城門迎接,

很是隆重,極有排面。

長孫無忌、李績、張行成、于志寧、高季輔、褚遂良、崔敦禮、崔仁師、韓瑗、宇文節、許敬宗,

除了武懷玉,其餘十一位新舊宰相,全都到齊了。

新皇李承幹拉着武懷玉同登御車,一起返回大明宮,這待遇獨他一人,連國舅長孫無忌都沒能享受。

武懷玉推辭幾番,不得已上車,餘光看到長孫無忌一直在盯着他。

李世民靈柩還停在太極殿,武懷玉先前往拜祭,他的豐功偉績,堪稱千古一帝,他的離去,是中國歷史的巨大損失。

大行皇帝的喪禮還有很多流程,眼下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議定大行皇帝的諡號、廟號。

李淵諡號是太武皇帝,廟號高祖。

李世民是大唐第二代皇帝,但卻對大唐居功至偉,在位二十五年,尤其是開創了貞觀盛世。

“請老師爲先皇擬一個諡號。”

承幹一身素服,神情有些憔悴又帶着些許亢奮,人瘦了些,八年沒見,更添幾分沉穩,他依然是以老師稱呼武懷玉。

宰相們對李世民的諡號也議了很多天,初步議定的是文皇帝。

文帝是一個美諡,經緯天地曰文,慈惠愛民曰文,能定典禮曰文;經邦定譽曰文,修德來遠曰文,萬邦爲憲、帝德運廣曰文,堅強不暴曰文,與賢同升曰文。

歷史最有名的文帝,當屬於漢文帝和隋文帝,兩位文帝都結束動盪,開創盛世。漢文帝與漢景帝時期合稱文景之治,而隋文帝結束中原幾百年分裂,重新大一統,開創了開皇之治。

李世民在位二十五年,同樣開創了貞觀之治。

文皇帝這個諡號可以,可武懷玉認爲還不夠。

“大行皇帝既有文治,更有武功,一代聖皇,臣請諡文武聖皇帝,廟號太宗。”

經緯天地曰文,慈惠愛民曰文,

克定禍亂曰武,威強敵德曰武,

揚善賦簡曰聖,敬賓厚禮曰聖。

“臣觀先皇,發跡多奇,聰明神武。拔人物則不私於黨,負志業則鹹盡其才。所以屈突、尉遲,由仇敵而願傾心膂;馬周、劉洎,自疏遠而卒委鈞衡······

先皇文武之才,高出前古。蓋三代以還,中國之盛未之有也,

英姿蓋世,武定四方,貞觀之治,式昭文德。有君天下之德而安萬世之功者也。

千載可稱,一人而已!”

武懷玉一席話,把李世民尊崇的無以復加。

新皇李承幹卻是忍不住大聲讚歎叫好,

“太尉所言甚是,便爲先皇定諡文武聖皇帝!”

第395章 大唐遣明使艦隊第965章 咸陽橋密謀第1158章 迷宮寶藏第776章 熬鷹第15章 牛刀小試第36章 長安居第574章 聖旨第526章 清夷初戰摧拓羯第92章 首勝大賺第483章 泄露禁中語,貶第35章 金鐗贈懷玉第1303章 澤國江山入戰圖第1287章 寧做懷玉妾,不爲尉遲妻第310章 曹太公第189章 軟飯硬吃第681章 梨園孤兒第240章 代師傳藝第1142章 功立威行深副所委第1169章 你怕了嗎第1289章 太平公主第40章 一計接一計第555章 功高難封天子愁第990章 武氏絕密第649章 分紅第812章 預謀退路第983章 贈金三千兩第368章 長安盜帥搶聖物第1175章 風雪奔襲第393章 滿朝勳貴半親朋第665章 不給面子第309章 投名狀第954章 賞黃金千兩第718章 嫡庶之爭第685章 翅膀硬了第568章 程咬金的羨慕第1014章 十八騎橫掃千軍第58章 門神驚世第761章 嫡系第260章 喂不熟的白眼狼第463章 觀自在第1152章 還能勝麼第1015章 宜將剩勇追窮寇第616章 飛奪白城堡第4章 雙喜臨門第1005章 暗渡陳倉第811章 迫不急待第397章 君雖不君,臣不可以不臣第704章 太子腿斷了第497章 同盟以德服人第1125章 臣服第178章 開國縣子第1064章 配饗太廟,陪葬皇陵第881章 陛下千秋萬歲後第125章 聯姻程家第578章 不羨鴛鴦不羨仙第53章 古仙一脈第1137章 二桃殺三士第306章 吸毒療傷第858章 黃浦島上講武堂第535章 狼煙起兵臨長城第713章 武閥第1139章 輪臺第656章 殺氣騰騰劉仁軌第1174章 在劫難逃第1092章 武相的福利第585章 太子拜見第1064章 配饗太廟,陪葬皇陵第1180章 太上國王第1221章 君心難測猜疑間第401章 壓歲第1026章 小呂宋第47章 綺夢無痕第822章 高攀倒說不上第899章 海上花園第1155章 破陣曲第436章 空手套白狼第153章 開業大吉第330章 譴責第925章 民所求者第1197章 五子鎮安西第898章 這是朕留給你的柱國之石第1304章 揮刃斬樓蘭彎弓射賢王第184章 一摞借條第111章 夜叩宮門第330章 譴責第575章 海池龍舟論賞罰第545章 大唐軍節節敗退第313章 夜宴第666章 交個朋友第1178章 碎葉軍鎮第711章 人情債第980章 煮茶釋兵權第1234章 急報驚倒天可汗第650章 祖孫三第877章 瓦崗山上再舉旗第1154章 庭州第326章 段婉第483章 泄露禁中語,貶第587章 門生故舊在要路第889章 接你回家
第395章 大唐遣明使艦隊第965章 咸陽橋密謀第1158章 迷宮寶藏第776章 熬鷹第15章 牛刀小試第36章 長安居第574章 聖旨第526章 清夷初戰摧拓羯第92章 首勝大賺第483章 泄露禁中語,貶第35章 金鐗贈懷玉第1303章 澤國江山入戰圖第1287章 寧做懷玉妾,不爲尉遲妻第310章 曹太公第189章 軟飯硬吃第681章 梨園孤兒第240章 代師傳藝第1142章 功立威行深副所委第1169章 你怕了嗎第1289章 太平公主第40章 一計接一計第555章 功高難封天子愁第990章 武氏絕密第649章 分紅第812章 預謀退路第983章 贈金三千兩第368章 長安盜帥搶聖物第1175章 風雪奔襲第393章 滿朝勳貴半親朋第665章 不給面子第309章 投名狀第954章 賞黃金千兩第718章 嫡庶之爭第685章 翅膀硬了第568章 程咬金的羨慕第1014章 十八騎橫掃千軍第58章 門神驚世第761章 嫡系第260章 喂不熟的白眼狼第463章 觀自在第1152章 還能勝麼第1015章 宜將剩勇追窮寇第616章 飛奪白城堡第4章 雙喜臨門第1005章 暗渡陳倉第811章 迫不急待第397章 君雖不君,臣不可以不臣第704章 太子腿斷了第497章 同盟以德服人第1125章 臣服第178章 開國縣子第1064章 配饗太廟,陪葬皇陵第881章 陛下千秋萬歲後第125章 聯姻程家第578章 不羨鴛鴦不羨仙第53章 古仙一脈第1137章 二桃殺三士第306章 吸毒療傷第858章 黃浦島上講武堂第535章 狼煙起兵臨長城第713章 武閥第1139章 輪臺第656章 殺氣騰騰劉仁軌第1174章 在劫難逃第1092章 武相的福利第585章 太子拜見第1064章 配饗太廟,陪葬皇陵第1180章 太上國王第1221章 君心難測猜疑間第401章 壓歲第1026章 小呂宋第47章 綺夢無痕第822章 高攀倒說不上第899章 海上花園第1155章 破陣曲第436章 空手套白狼第153章 開業大吉第330章 譴責第925章 民所求者第1197章 五子鎮安西第898章 這是朕留給你的柱國之石第1304章 揮刃斬樓蘭彎弓射賢王第184章 一摞借條第111章 夜叩宮門第330章 譴責第575章 海池龍舟論賞罰第545章 大唐軍節節敗退第313章 夜宴第666章 交個朋友第1178章 碎葉軍鎮第711章 人情債第980章 煮茶釋兵權第1234章 急報驚倒天可汗第650章 祖孫三第877章 瓦崗山上再舉旗第1154章 庭州第326章 段婉第483章 泄露禁中語,貶第587章 門生故舊在要路第889章 接你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