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六章 非聖

可以說,論儒學中的名氣和在人內心的地位,遼陽的這些名士,比如名動全浙的袁黃袁了凡,曾經名動天下的大名士徐渭徐文長青藤先生,或是湖廣老名士宋堯愈,加在一起,在真正的儒學生員心中,都是比不上一個李贄名頭來的更大更響亮,更叫人重視。

原因很簡單,上述各人雖然名氣大,袁黃也頗有著述,但全部都只是舉人或秀才的身份,在讀書人心中,沒有進士及第的人談學問,當名士,始終是有一些叫人無法服氣的地方。

真正大聰明人,講談學問,首先自己得成爲進士。

沒有這個招牌,就真的無法使人心服口服。

什麼前七子,後七子,當世真正的儒學領袖王世貞等人,都是有這麼一塊招牌。八股固然是敲門磚,但確實也是要真正打磨出一批人才出來,能做成八股的人,不論是詩、詞、歌、賦,或是寫曲子,戲文,樣樣都能,因爲在考八股的時候,這些基本功已經融在了骨子裡頭,基本功之紮實,那是沒有話說的。

當然,把真正聰明人的才智全用在這樣的東西上頭,本身確實是嚴重的浪費,所以只要拿敲門磚把門打開後,就沒有哪一個還抱着八股不放的,李贄這樣的海內名士,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李贄還不僅僅是自己遊學,他寄寓各處,都是名儒大臣的家族之中,每當講學,從者甚多,現在他在麻城講學,學員最多有數千人之多,這還是在張居正禁止講學的高壓之下,如果這些年不是禁止講學,恐怕李贄的名頭還要大上許多。

而且他是心學泰州學派的嫡傳,心學在大明雖然遠遠不是統治學說,但也是理學之外的第二學說,影響十分廣泛,最重要的就是心學傳人有不少高居廟堂……純粹的江湖學派是不會有吸引力的,只有在廟堂之上有一定勢力的學說,纔會廣爲流傳,並且成爲正經的學派,慢慢流傳下來。

心學能在大明崛起,並且流傳到清季,甚至在八國聯軍之時,還有理學傳人和心學傳人之間的鬥法,說來可笑,但也是不移的事實。

李贄現在就是心學的一面旗幟,在何心隱死後,李贄一面紀念這位良師摯友,一邊自己開始潛心冶學,不僅講學時門徒甚多,他的幾本著述,流傳也是甚廣。

這樣的一位人物,不僅僅是普通的名士,而是一派學說的代表,是一面旗幟,是正經的學問宗師,哪怕徐渭名氣再大,在這上頭也是不能比擬的。

“既然是卓吾先生,學生告辭。”

李贄雖然是大宗師,王鐸等人,卻都是理學一脈。

大家學識不同,自然也沒有更多的話可說,王鐸等人勉強一揖,便是告辭離去。

“此人來了,遼陽自此多事矣!”

走出不多遠,王鐸喟然長嘆,這一次風潮,居然引來了李贄這樣的人物前來遼陽,這是何等異數,但以他的學說名望等級想要對抗李贄亦是不可能之事……剛剛已經有不少生員向李

贄問好致意,泰州學派也是統治學說之一,李贄本人的人脈其實也不壞,如果李贄有意在遼陽講學的話,恐怕比麻城講學還要轟動的多。

李贄在內地講學的區域,一個縣自大明開國可能有過百的舉人,幾十個進士,文風昌盛,對他這種大名士的抵抗力也相對強一些,象遼東這樣的地方,二百多年就沒有象樣的儒學宗師出現,一個衛連民戶好幾萬戶十幾萬戶,等同內地大府強州,但開國至今可能就幾個進士,幾十個舉人,北方文氣原本就弱,在太祖高皇帝時因爲南北榜之事還開過殺戒,就算太祖扶持,北方畢竟經濟已經遠不及南,文教之事與經濟息息相關,非人力可以挽回,就如盛唐和北宋時,經濟中心在北,自然文教也在北。

李贄一來,遼陽儒學的分裂也是勢所必然,王鐸的哀嘆,自是由此而發。

“只能寄望於廟堂之上了。”李珍也是十分沮喪,剛剛他看到周永泰和王政和等人含恨離開,說明地方文官勢力已經無法壓制惟功,只能寄望上層,當然他們也沒有明白過來,地方的行動其實來自上層的授意,地方無力,上層也是沒有辦法的。

一場大型集會,就是這樣和平的過去,除了被逮捕的幾百個倒黴鬼之外,進城鬧事的普通民戶和佃農們被放走了,在他們離開之後,相信會在短時間內,做一個十分明確的選擇。

整個遼陽,就是在被惟功用這樣展示肌肉的辦法穩定了下來,一場絕大的風波,最少在遼陽這個層面上,已經被惟功破解,而廟堂之上,失利似乎暫且無可避免,而惟功心裡也明白,真正的角力較量,應該是剛剛開始。

……

……

“卓吾先生,能夠大駕光臨,這是遼陽之幸,也是我們整個遼東之幸。”

李贄不喜葷腥,酒倒是飲的,在西花廳惟功擺了一桌,拿出自己最華麗的陣營來招待這位海內聞名的大儒。

宋老夫子,袁黃,孫大鬍子,徐光啓,加上一個徐渭,這個陣容可以說是超級豪華!

在正經的遼陽的歷史上,雖然徐渭曾經在廣寧擔任李家的塾師,教育李如鬆李如梅等李家子弟,但也就是他一人,而且幾年之後,就告離任。

整個遼東,可以說是文化上的荒漠。

此時此刻,也算得上是羣賢畢至了。

大明的總兵武將,在國初時與文人交往是十分犯忌的事,太祖的侄兒功高蓋世,到底因爲與文士交往被鞭責,最終見罪。

現在總兵們倒是以與文士交往爲榮,但幕府之中,能招致眼前這樣豪華陣容的,放眼大明,亦是別無分號。

“總兵官客氣了。”李贄來者不拒,很快喝的滿臉通紅,他的脾氣就是這樣,投脾氣了就很好相處,若是叫他不喜歡的,便是一個字也懶得多說。

這種名士狷狂之態,其實是他後來取死之由,但在遼陽這裡,顯然是賓主之間,相處的十分愉快。

待酒過三巡,

李贄放下酒杯,微笑道:“總兵官設宴相請,這般客氣,總不會是這麼簡單的事,有什麼話,也可以直說了。”

惟功笑道:“先生說話倒也率直。”

李贄道:“正因爲總兵官今日說的話十分率直,符合童心,不是那種虛頭八腦的假話廢話,是以吾在此恭候高明,如果一味客氣下去,那隻能告辭了。”

他的“童心說”就是請人返璞歸真,說話率直,符合童真,惟功能得到他的欣賞,其因也正在於此。

“好,我就直說了吧。”惟功知道眼前這位老者的脾氣,當下很認真的道:“我的意思,是請先生在遼陽居住,開門授徒,傳播學說。”

“哦?”李贄道:“那麼於我有什麼好處?”

“遼陽這裡,大興學校,不少優秀的少年需要有真正的學問家來教導。先生著作頗多,講學頗多,曾經有人責先生離經叛道,先生說,一生所著,並無一書無益於聖教,既然如此,遼陽有我坐鎮,則先生可以在大學堂對數千,上萬的學子授課,於先生難道還沒有好處?”

李贄一生子女衆多,但除了長女長大成人之外,其餘子女全部夭折,曾經剃頭,但並不是爲僧,因爲他一生最恨僧道之流,更恨道學先生,所以剃頭只是絕俗念,現在孑然一生,用財帛富貴來勸說他是自取其辱,而以光大他的學說來勸說,纔是惟一留住這個當世大儒的唯一可能。

在惟功勸說之後,李贄默然不語,兩手下意識的敲擊桌面,一時廳中寂寂,所有人都在等他的決斷。

半響過後,李贄方道:“吾之學說,確實有不少非聖之處,但這不要緊,要緊的,乃是吾從孟子,實爲民本之說。”

李贄的哲學思想,用後世概括來說,是有樸實的唯物主義和絕對的唯心主義,他的文學觀是童心說爲主,歷史觀則是不以孔子是非爲非,將那些孔門之徒言必先聖說成是“醜婦之賤態”,對孔子也是評價爲“孔夫子不爲一庸人乎?”,同時反對歷史保守主義主張“與世推移”的歷史發展觀。“夫是非之爭也,如歲時行,晝夜更迭,不相一也。昨日是而今日非也,而可遽以定本行商法哉?”提出“於世推移,其道必爾”的主張。認爲春秋替三代,戰國代春秋都是一種正常的歷史發展現象。

至於民本思想,比孟子更進一步,孟子是民爲貴,君爲輕,而李贄則是“天之立君,本以爲民”,君主是爲百姓服務,比起孟子來,確實更爲先進了。

此外就是尊重婦女,提倡個性自由,反道學,惟功當然看過李贄的書,對其中的進步之處,十分讚賞。

此時李贄的意思,也是十分明顯,他最爲當權者所惡的不是對孔子的態度,而是他學說中對皇權和大小官員權力不受制約,壓制性靈的激烈思想,這纔是最爲致命的地方。

他的死於非命雖然還是二十年後的事情,但在此時,李贄已經算是一個高危人物,收留他,並不是簡單的事情!

(本章完)

第七十五章 鴛鴦第三百六十八章 未來第四百五十六章 野心第三百五十一章 搶功第八百五十七章 自知第七百八十四章 心緒第三百三十二章 故人第三百七十五章 暗鬥第四百七十三章 污水第九十四章 悟道第六百七十二章 出擊第二十一章 明師第四百二十九章 陷阱第七百三十一章 商會第五百九十九章 夜話第六百三十二章 洞房第四百四十五章 細則第六十二章 贈王第三十三章 巧遇第六百八十九章 報復第四百六十一章 打行第三百三十八章 謹祝第七百五十八章 針對第一百四十二章 騎士第四十四章 贈弓第六百四十七章 青年第四百二十五章 野心第一百六十五章 出發第八百七十三章 塘報第四百七十六章 披甲第八百五十章 受杖第七百八十八章 臨機第六百九十七章 避讓第三十二章 狂生第二百六十四章 悶氣第二百三十九章 大將第六百九十一章 旗校第五百四十六章 青唐第三百七十一章 劃歸第八百五十七章 自知第三百七十五章 暗鬥第一百三十六章 廷封第三百六十五章 守有第六百零三章 聯手第六十九章 心術第一百九十章 蒙古第八百三十八 命數第三百二十三章 退進第六百三十九章 諱敗第一百五十四章 蠻橫第五百七十五章 力挺第四百七十一章 閣中第九十三章 箭道第七百一十四章 宣諭第五百零一章 鹽業第八百六十五章 暫休第四百一十三章 一敬第五十三章 發動第二百三十六章 僭越第三百七十章 爭搶第一百九十一章 開炮第四百六十五章 圖門第四百三十五章 合作第七十一章 順字行第三百七十九章 攬下第二百八十二章 組織第一百三十八章 同知第二十章 長兄第八百五十五章 辭官第五百四十七章 細柳第三百一十八章 人選第八百七十四章 新任第四百六十三章 船廠第二十七章 入門第一百五十二章 根基第五百二十章 私事第八百五十七章 自知第三百九十九章 海路第二百八十二章 組織第二百八十三章 衆說第三百八十三章 麻包第三百五十五章 永年第九百零二章 信心第八百八十九章 準備第七百三十二章 藉口第六百七十六章 十萬第四百三十五章 合作第三百九十六章 市民第三百六十四章 回南第八十五章 用誠第一百四十二章 騎士第二百八十一章 狡徒第二百九十四章 郎舅第二百六十章 廷推第二百六十八章 成瑛第一百六十九章 兩難第四百一十七章 六堡第七百四十七章 相襲第一百五十六章 御史第四百九十三章 海邊
第七十五章 鴛鴦第三百六十八章 未來第四百五十六章 野心第三百五十一章 搶功第八百五十七章 自知第七百八十四章 心緒第三百三十二章 故人第三百七十五章 暗鬥第四百七十三章 污水第九十四章 悟道第六百七十二章 出擊第二十一章 明師第四百二十九章 陷阱第七百三十一章 商會第五百九十九章 夜話第六百三十二章 洞房第四百四十五章 細則第六十二章 贈王第三十三章 巧遇第六百八十九章 報復第四百六十一章 打行第三百三十八章 謹祝第七百五十八章 針對第一百四十二章 騎士第四十四章 贈弓第六百四十七章 青年第四百二十五章 野心第一百六十五章 出發第八百七十三章 塘報第四百七十六章 披甲第八百五十章 受杖第七百八十八章 臨機第六百九十七章 避讓第三十二章 狂生第二百六十四章 悶氣第二百三十九章 大將第六百九十一章 旗校第五百四十六章 青唐第三百七十一章 劃歸第八百五十七章 自知第三百七十五章 暗鬥第一百三十六章 廷封第三百六十五章 守有第六百零三章 聯手第六十九章 心術第一百九十章 蒙古第八百三十八 命數第三百二十三章 退進第六百三十九章 諱敗第一百五十四章 蠻橫第五百七十五章 力挺第四百七十一章 閣中第九十三章 箭道第七百一十四章 宣諭第五百零一章 鹽業第八百六十五章 暫休第四百一十三章 一敬第五十三章 發動第二百三十六章 僭越第三百七十章 爭搶第一百九十一章 開炮第四百六十五章 圖門第四百三十五章 合作第七十一章 順字行第三百七十九章 攬下第二百八十二章 組織第一百三十八章 同知第二十章 長兄第八百五十五章 辭官第五百四十七章 細柳第三百一十八章 人選第八百七十四章 新任第四百六十三章 船廠第二十七章 入門第一百五十二章 根基第五百二十章 私事第八百五十七章 自知第三百九十九章 海路第二百八十二章 組織第二百八十三章 衆說第三百八十三章 麻包第三百五十五章 永年第九百零二章 信心第八百八十九章 準備第七百三十二章 藉口第六百七十六章 十萬第四百三十五章 合作第三百九十六章 市民第三百六十四章 回南第八十五章 用誠第一百四十二章 騎士第二百八十一章 狡徒第二百九十四章 郎舅第二百六十章 廷推第二百六十八章 成瑛第一百六十九章 兩難第四百一十七章 六堡第七百四十七章 相襲第一百五十六章 御史第四百九十三章 海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