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回 取以掌劍叩丹歌,洗盡心塵依霄臥

晨起練劍誦經,晚時揮毫撫琴。練劍誦經以圖破境長生,揮毫撫琴則是爲了在一天結束時能消解修習帶來的枯燥苦悶之感。

初時《老子》中是把“劍”歸於一種不詳之器的,但是在之後內丹養生家將“劍”攜入丹道中。隋唐練丹家則開始頻頻“論劍”。

唐葉法善在《真龍虎九仙經》給出了具體的方法謂:“煉劍者,先收精華,後起心火,肺爲風鞴,肝木爲碳,脾爲黃泥,腎爲日月精罡也。腎爲水,脾土爲泥模,身爲爐,一息氣中爲法,息成劍之氣也”。

而在《宋史·陳摶傳》中也有記載唐代道士呂岩(字洞賓)爲“關西逸人,有劍術,年百餘歲。步履輕捷 , 頃刻數百里,數來摶齋中”,是位養生有方且具有傳奇色彩的道士。他聞道前,曾流落風塵,在長安酒肆中遇鍾離權,“黃粱一夢”,於是感悟,求其超度,得受金液大丹與靈寶畢法,後又遇火龍真人於終南山中,傳以日月交拜之法和天遁劍法,他自稱“世言吾飛劍取人頭,吾甚哂之。實有三劍,一斷無明煩惱,二斷無明嗔怒,三斷無明貪慾。從這 "三劍" 上可以看出 , 呂洞賓的劍實乃無形之劍 。

《列子·湯問》中記載了一個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故事:一個叫來丹的人,因爲父親被黑卵所殺,一直想要報仇,但黑卵太過強大,來丹一直未能如願。後來來丹找到了孔周,孔周給他介紹了三把傳自殷天子的寶劍,分別是上等寶劍含光、中等寶劍承影和下等寶劍宵練。令人奇怪的是,這三把寶劍不僅都殺不了人,反而越是上等威力越小。於是最後來丹選擇了威力最大的下等寶劍宵練劍,用來刺殺黑卵,結果只能無功而返。

仔細想來,這個故事有很多奇怪的地方,比如爲什麼越是上等寶劍,威力反而越小呢?又比如明明來丹是去找孔周索求殺人利器的,爲什麼孔周卻給了他三把根本不能殺人的寶劍呢?

殷天子三劍,宵練爲下等,關於宵練劍,《湯問》中原文是這樣記載的:“三曰宵練,方晝則見影而不見光,方夜見光而不見形。其觸物也,然而過,隨過隨合,覺疾而不血刃焉。”

簡單來說,就是白天只能看見它的影子,而看不見光芒,晚上則只能看見光芒,看不到它的形狀。用它來殺人,能夠很輕鬆地穿過去,但隨着寶劍過處,傷口會立即癒合,人會感覺到一些疼痛,但劍上不會沾染血水。

在原文中,列子並沒有給出其他解釋,但我們知道,老子、列子、莊子都是道家代表人物,後世道教分別尊三人爲道德真君、沖虛真人、南華真人。那麼,要弄清楚宵練劍真正代表的意義,我們不妨從《南華經》(即《莊子》)中去尋找答案。

我們再來看《莊子·逍遙遊》中的一段記載:“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而宋榮子猶然笑之,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彼其於世,未數數然也。雖然,猶有未樹也。”

“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這些可以說是普通人中的佼佼者了,但宋榮子依然看不起這樣的人,因爲他已經超脫於世俗的眼光了,能夠辨明內外與榮辱,這是一種超凡脫俗的境界,但依然不得逍遙。

仔細思考一下,莊子所說的宋榮子,與宵練劍似乎是在講同一種情況。宵練劍超脫於其他世俗的寶劍之上,正如宋榮子超脫於凡人中的佼佼者。但在白天,依然可以看到宵練劍的影子,而影乃形之像,這說明,白天的宵練劍還不夠“逍遙”。晚上雖然變了樣,還是能看見光芒,跟白天相比,只是換湯不換藥。

同樣的,最後一句話,說宵練劍雖“不血刃”,但是能“覺疾”,也是類似的意思。因此,可以大膽斷言:宵練劍,代表着道家所追求的一種超脫常人的境界,但這種超脫還非常有限。一如《莊子·逍遙遊》中所說的宋榮子“未數數然”“猶有未樹”這一境界。

宵練劍所表爲:“超脫凡人之上,但仍有所待。”如呂祖第一劍。

下等寶劍以上,便是中等。中等寶劍名爲承影,後世有好事者編造了一份所謂的“中國古代十大名劍”的榜單,這份榜單把承影劍列爲第十,稱其爲精緻優雅之劍。這份榜單流傳甚廣,但實則承影劍與所謂的精緻優雅並無干係,我們來看《列子·湯問》中的原文:“二曰承影,將旦昧爽之交,日夕昏明之際,北面而察之,淡淡焉若有物存,莫識其狀。其所觸也,竊竊然有聲,經物而物不疾也。”

單獨看這段描述,很多人可能會莫名其妙。但如果對比一下同一文中對宵練劍的描述,就能初見端倪了:宵練劍能“見影”或“見光”,而承影劍則是“淡淡焉”“莫識其狀”,這意味着,宵練劍雖然與普通的寶劍不一樣,但仍屬於“可見”的範疇,但承影劍則已經上升到了“不可見”的狀態。

同樣的,宵練劍用來殺人時,“覺疾而不血刃”,但承影劍則變成了“經物而物不疾”,也就是說,宵練劍雖不能殺人,但還是會讓人感覺到疼痛,但如果是承影劍的話,人連疼痛都感覺不到。

那承影劍是否達到了《逍遙遊》中所描述的逍遙狀態呢?當然沒有,承影劍雖然已經不可見了,但在特殊的時刻,從特殊的角度,依然能察覺到它的痕跡,這就是所謂的“若有物存”,雖然看不見,但依然有所感。正如《逍遙遊》原文所言:“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

這裡,莊子明確提到了列子,說他能夠御風而行。列子的境界又比宋榮子更高明一層了,已經非常逍遙了,然而莊子卻說他“猶有所待者也”,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列子雖然能夠御風,但還是要依靠風,如果沒有了風,他又該怎麼辦呢?

同樣的,承影劍屬於中等寶劍,境界已經比宵練劍更高了,但依然“若有物存”,跟御風而行的列子一樣,尚未求證大逍遙的境界。

承影劍所表爲:“雖更進一步,但仍未求證大逍遙。”同呂祖第二劍。

下等與中等皆不得大逍遙,那上等又如何呢?《列子·湯問》中對上等寶劍含光是這樣記載的:“一曰含光,視之不可見,運之不知有。其所觸也,泯然無際,經物而物不覺。”

通過前文的比較,我們可以很明顯地得出結論:含光劍的境界比承影劍又高了一層。是完全的“不可見”和“不知有”,用來殺人時,也從承影劍的“物不疾”上升到了“物不覺”的層次。也就是說,含光劍是存在的,但又是完全無法感知、無法觸摸的。這一點,也可以與《逍遙遊》相印證:“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

這就是莊子所描繪的大逍遙境界:“無所待、遊無窮。”

實際上,如果我們把眼光放得更長遠一點,在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的《道德經》中,還能找到含光劍的起源,《道德經·五十六章》載:“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這裡,老子提到了“和光同塵”的概念,而和光與含光之意相差無幾。在此我們不妨大膽推論:《列子·湯問》中的“含光劍”,正是對老子在《道德經》所描述的“和光同塵”這一境界的闡述,等同於《逍遙遊》中所說的大逍遙的境界。

含光劍所表爲:“和光同塵,得證逍遙”爲呂祖第三劍。

列子則把超脫凡人之後再到無爲這段歷程,分爲了三個境界,並分別用了三把寶劍來隱喻。因爲這三種境界都是超凡脫俗的,所以故事中才充滿了讓人難以理解的謎題。爲什麼越是上等寶劍威力越小呢?因爲境界越高,離凡俗越遠,離無爲越近,既已無爲,那麼可能威力這個概念都不存在了,自然也就不存在威力的大小之別了。

呂祖的劍大約由此念而練就,今人王沐稱其爲 "性功中的出世法"。

少年和老道這一脈雖稱不得是呂祖的嫡傳或支絡,但多少也是淵源頗深的。所以少年的法依舊是尋着呂祖的步子不斷向前摸索的。

第五回 仰妄言兵敗成傀,香不點靈歸青山第四回 道尋清靜非常靜,人脫凡俗不避俗第一回 苦碎語仙人開口,話下山少年無言第二回 承重任難離宮觀,聞徵信頻填心憂第四回 道尋清靜非常靜,人脫凡俗不避俗第二回 承重任難離宮觀,聞徵信頻填心憂第四回 道尋清靜非常靜,人脫凡俗不避俗第五回 仰妄言兵敗成傀,香不點靈歸青山第三回 取以掌劍叩丹歌,洗盡心塵依霄臥第四回 道尋清靜非常靜,人脫凡俗不避俗第三回 取以掌劍叩丹歌,洗盡心塵依霄臥第四回 道尋清靜非常靜,人脫凡俗不避俗第四回 道尋清靜非常靜,人脫凡俗不避俗第二回 承重任難離宮觀,聞徵信頻填心憂第五回 仰妄言兵敗成傀,香不點靈歸青山第四回 道尋清靜非常靜,人脫凡俗不避俗第二回 承重任難離宮觀,聞徵信頻填心憂第一回 苦碎語仙人開口,話下山少年無言第三回 取以掌劍叩丹歌,洗盡心塵依霄臥第一回 苦碎語仙人開口,話下山少年無言第五回 仰妄言兵敗成傀,香不點靈歸青山第五回 仰妄言兵敗成傀,香不點靈歸青山第三回 取以掌劍叩丹歌,洗盡心塵依霄臥第二回 承重任難離宮觀,聞徵信頻填心憂第二回 承重任難離宮觀,聞徵信頻填心憂第四回 道尋清靜非常靜,人脫凡俗不避俗第一回 苦碎語仙人開口,話下山少年無言第三回 取以掌劍叩丹歌,洗盡心塵依霄臥第五回 仰妄言兵敗成傀,香不點靈歸青山第五回 仰妄言兵敗成傀,香不點靈歸青山第二回 承重任難離宮觀,聞徵信頻填心憂第五回 仰妄言兵敗成傀,香不點靈歸青山第一回 苦碎語仙人開口,話下山少年無言第二回 承重任難離宮觀,聞徵信頻填心憂第三回 取以掌劍叩丹歌,洗盡心塵依霄臥第三回 取以掌劍叩丹歌,洗盡心塵依霄臥第四回 道尋清靜非常靜,人脫凡俗不避俗第三回 取以掌劍叩丹歌,洗盡心塵依霄臥第二回 承重任難離宮觀,聞徵信頻填心憂第五回 仰妄言兵敗成傀,香不點靈歸青山第一回 苦碎語仙人開口,話下山少年無言第二回 承重任難離宮觀,聞徵信頻填心憂第五回 仰妄言兵敗成傀,香不點靈歸青山第二回 承重任難離宮觀,聞徵信頻填心憂第三回 取以掌劍叩丹歌,洗盡心塵依霄臥第五回 仰妄言兵敗成傀,香不點靈歸青山第一回 苦碎語仙人開口,話下山少年無言第五回 仰妄言兵敗成傀,香不點靈歸青山第一回 苦碎語仙人開口,話下山少年無言第二回 承重任難離宮觀,聞徵信頻填心憂第二回 承重任難離宮觀,聞徵信頻填心憂第四回 道尋清靜非常靜,人脫凡俗不避俗第二回 承重任難離宮觀,聞徵信頻填心憂第二回 承重任難離宮觀,聞徵信頻填心憂第三回 取以掌劍叩丹歌,洗盡心塵依霄臥第二回 承重任難離宮觀,聞徵信頻填心憂第五回 仰妄言兵敗成傀,香不點靈歸青山第五回 仰妄言兵敗成傀,香不點靈歸青山第五回 仰妄言兵敗成傀,香不點靈歸青山第二回 承重任難離宮觀,聞徵信頻填心憂第一回 苦碎語仙人開口,話下山少年無言第三回 取以掌劍叩丹歌,洗盡心塵依霄臥第五回 仰妄言兵敗成傀,香不點靈歸青山第四回 道尋清靜非常靜,人脫凡俗不避俗第四回 道尋清靜非常靜,人脫凡俗不避俗第五回 仰妄言兵敗成傀,香不點靈歸青山第四回 道尋清靜非常靜,人脫凡俗不避俗第四回 道尋清靜非常靜,人脫凡俗不避俗第一回 苦碎語仙人開口,話下山少年無言第三回 取以掌劍叩丹歌,洗盡心塵依霄臥第二回 承重任難離宮觀,聞徵信頻填心憂第五回 仰妄言兵敗成傀,香不點靈歸青山第三回 取以掌劍叩丹歌,洗盡心塵依霄臥第四回 道尋清靜非常靜,人脫凡俗不避俗第四回 道尋清靜非常靜,人脫凡俗不避俗第二回 承重任難離宮觀,聞徵信頻填心憂第二回 承重任難離宮觀,聞徵信頻填心憂第五回 仰妄言兵敗成傀,香不點靈歸青山第二回 承重任難離宮觀,聞徵信頻填心憂第四回 道尋清靜非常靜,人脫凡俗不避俗第三回 取以掌劍叩丹歌,洗盡心塵依霄臥第五回 仰妄言兵敗成傀,香不點靈歸青山
第五回 仰妄言兵敗成傀,香不點靈歸青山第四回 道尋清靜非常靜,人脫凡俗不避俗第一回 苦碎語仙人開口,話下山少年無言第二回 承重任難離宮觀,聞徵信頻填心憂第四回 道尋清靜非常靜,人脫凡俗不避俗第二回 承重任難離宮觀,聞徵信頻填心憂第四回 道尋清靜非常靜,人脫凡俗不避俗第五回 仰妄言兵敗成傀,香不點靈歸青山第三回 取以掌劍叩丹歌,洗盡心塵依霄臥第四回 道尋清靜非常靜,人脫凡俗不避俗第三回 取以掌劍叩丹歌,洗盡心塵依霄臥第四回 道尋清靜非常靜,人脫凡俗不避俗第四回 道尋清靜非常靜,人脫凡俗不避俗第二回 承重任難離宮觀,聞徵信頻填心憂第五回 仰妄言兵敗成傀,香不點靈歸青山第四回 道尋清靜非常靜,人脫凡俗不避俗第二回 承重任難離宮觀,聞徵信頻填心憂第一回 苦碎語仙人開口,話下山少年無言第三回 取以掌劍叩丹歌,洗盡心塵依霄臥第一回 苦碎語仙人開口,話下山少年無言第五回 仰妄言兵敗成傀,香不點靈歸青山第五回 仰妄言兵敗成傀,香不點靈歸青山第三回 取以掌劍叩丹歌,洗盡心塵依霄臥第二回 承重任難離宮觀,聞徵信頻填心憂第二回 承重任難離宮觀,聞徵信頻填心憂第四回 道尋清靜非常靜,人脫凡俗不避俗第一回 苦碎語仙人開口,話下山少年無言第三回 取以掌劍叩丹歌,洗盡心塵依霄臥第五回 仰妄言兵敗成傀,香不點靈歸青山第五回 仰妄言兵敗成傀,香不點靈歸青山第二回 承重任難離宮觀,聞徵信頻填心憂第五回 仰妄言兵敗成傀,香不點靈歸青山第一回 苦碎語仙人開口,話下山少年無言第二回 承重任難離宮觀,聞徵信頻填心憂第三回 取以掌劍叩丹歌,洗盡心塵依霄臥第三回 取以掌劍叩丹歌,洗盡心塵依霄臥第四回 道尋清靜非常靜,人脫凡俗不避俗第三回 取以掌劍叩丹歌,洗盡心塵依霄臥第二回 承重任難離宮觀,聞徵信頻填心憂第五回 仰妄言兵敗成傀,香不點靈歸青山第一回 苦碎語仙人開口,話下山少年無言第二回 承重任難離宮觀,聞徵信頻填心憂第五回 仰妄言兵敗成傀,香不點靈歸青山第二回 承重任難離宮觀,聞徵信頻填心憂第三回 取以掌劍叩丹歌,洗盡心塵依霄臥第五回 仰妄言兵敗成傀,香不點靈歸青山第一回 苦碎語仙人開口,話下山少年無言第五回 仰妄言兵敗成傀,香不點靈歸青山第一回 苦碎語仙人開口,話下山少年無言第二回 承重任難離宮觀,聞徵信頻填心憂第二回 承重任難離宮觀,聞徵信頻填心憂第四回 道尋清靜非常靜,人脫凡俗不避俗第二回 承重任難離宮觀,聞徵信頻填心憂第二回 承重任難離宮觀,聞徵信頻填心憂第三回 取以掌劍叩丹歌,洗盡心塵依霄臥第二回 承重任難離宮觀,聞徵信頻填心憂第五回 仰妄言兵敗成傀,香不點靈歸青山第五回 仰妄言兵敗成傀,香不點靈歸青山第五回 仰妄言兵敗成傀,香不點靈歸青山第二回 承重任難離宮觀,聞徵信頻填心憂第一回 苦碎語仙人開口,話下山少年無言第三回 取以掌劍叩丹歌,洗盡心塵依霄臥第五回 仰妄言兵敗成傀,香不點靈歸青山第四回 道尋清靜非常靜,人脫凡俗不避俗第四回 道尋清靜非常靜,人脫凡俗不避俗第五回 仰妄言兵敗成傀,香不點靈歸青山第四回 道尋清靜非常靜,人脫凡俗不避俗第四回 道尋清靜非常靜,人脫凡俗不避俗第一回 苦碎語仙人開口,話下山少年無言第三回 取以掌劍叩丹歌,洗盡心塵依霄臥第二回 承重任難離宮觀,聞徵信頻填心憂第五回 仰妄言兵敗成傀,香不點靈歸青山第三回 取以掌劍叩丹歌,洗盡心塵依霄臥第四回 道尋清靜非常靜,人脫凡俗不避俗第四回 道尋清靜非常靜,人脫凡俗不避俗第二回 承重任難離宮觀,聞徵信頻填心憂第二回 承重任難離宮觀,聞徵信頻填心憂第五回 仰妄言兵敗成傀,香不點靈歸青山第二回 承重任難離宮觀,聞徵信頻填心憂第四回 道尋清靜非常靜,人脫凡俗不避俗第三回 取以掌劍叩丹歌,洗盡心塵依霄臥第五回 仰妄言兵敗成傀,香不點靈歸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