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道這人雖沒個正行,但單論修道闡言這方面來講,當世可超其者不過一掌之數。對於一些典籍經文的解讀他總有着一些不同衆家的獨到見解,雖做不得什麼高深之說,卻也不入俗味,遠非常人敢想敢言。
《老子五千文》第三十九章曰:“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爲天下貞。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故貴以賤爲本,高以下爲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爲本邪?非乎。故至數譽,無譽。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文中的“一”在老道看來不過是“道”的另一種稱謂罷了,若是敢再大膽些說這“一”便是“道”也不爲過。求道本就是一個由繁入簡,由衆至寡的過程,其終極意義本當可以看作是所謂的“得一”。
其次文中所述之序也大有講究,先天后地,次神谷,萬物得感,下侯王。初尋道者莫不先感悟天地,然文中又用清寧二字輔釋天地。清有清靜、清貧之意,寧又有寧謐、安寧之說。二字連在一起正合了修道者初時需清心寧氣,於靜處觀想天地、感悟自然的道理。此爲修道持道者入門之基,言難而不難,說易而不易。說難是因爲未見門者縱是空有典籍尋以名師指引都入不得此道。說易是因爲此乃入到之門,習道之初。所以此四字二句置於文首。
扣門而入後,便當凝神養氣,清減食膾,絕少葷腥,暗合神谷二字。修道之士若想神凝氣完、靈不染塵,先要修持和克斂的便是口舌之慾,要做到盈而不盛,足而不貪,過多過少皆不可取。古諺雲,飽暖思淫慾,飢寒起盜心。餐食過盛積鬱胃府,胸悶而氣難順,便易催生睏倦、淫邪、暴虐等一系列的不良情緒以至神亂無寧。而飢腸過度也會讓人疲於肌體的苦痛而迷失理智、催生妄念,起盜心動歹念終陷萬劫不復之境。此中又因葷腥之味食之難祛擾人神思,故不可取當少食或不食。所以二字四句置於中段,講的是一個求道者尋常應如何修持的概念。
此中得悟可引申貫徹整個修行之道,若能長依此法修持,則萬法可悟、萬物得生。正所謂一念通則萬法順,於是文中又接續萬物輔助以一生字作句,來承接前言啓引終句。
有人說以上的觀點釋義純屬老道之臆想,做不得真。畢竟前三句若能修得,求道者自然已是得道,求得文中之“一”,那爲何還要在末尾多贅這侯王之說以做終末。
可在老道看來以上說辭並非是自己解讀過度,至於這最後一句並不會因前三句有所修持便顯得食來無味。侯王得道可爲天下統領,單以這一句代入上文淺解的話,於修行而言更像是再說:“如此修道者就得證逍遙了。”可若是代入下文呢,天無清裂、地無寧廢,修行過程中神不清、思不澈便易招致外邪,誤入歧途。心不寧、氣不靜便難耐苦寂,易荒怠光陰。神無靈歇、谷無盈竭,修行中若神不凝便難常悟,以致修行滯塞難前,食不足體虛則苦於腹飢之苦,長此以往氣血虧損、壽歲衰減。至此萬物不生,魂死道滅。侯王無貴高恐蹶,修道者若沒有高尚的德行,便易跌陷迷惘步入邪途,難複道也。
上文中最後言及的侯王便是於此處所言先做點引,此處所言當爲本章點睛之筆,對修道求道之士作勸誡之說。貴以賤爲本,高以下爲基,便是在提醒修道者莫忘要忘本,要時刻對自身應處於或保持於一個怎樣的位置有個清醒明確的認知。因做到脫俗而不免俗、求靜而不窮靜、無爲而有所爲。莫要陷入孤執、莫要窮求勝境。
萬事萬物均有其固有的侷限性,須正確的認知和接受而非逃避漠認。求道者縱是渴飲風露,飢餐百花仍難絕食,縱是羽化登真亦不非人,其固有的貪慾妒念人性仍舊有所留存。道人當以更高尚的品格去要求和約束自己,好虛名而不慕、喜浮華而不圖、不以所學所知而貪尋、不以虛言妄語作蠱騙,求清靜歸隱而不避世逃責、曉易理時事而不妄預貧言,知何當執、何當棄。
道家修行共七境,七境破得見真我,得證逍遙,可爲清靜真人。
一敬信,曰:“信者道之根,敬者德之蒂”。想要學道,首先要確立道教信仰,對大道有着敬畏之心。初入玄門的道教弟子都要進行“皈依”儀式,在皈依儀式中教戒師會宣說“三皈五戒”,要求皈依弟子確立好道教的信仰,並且“宗奉禮敬,永不退轉”。“三皈”指的是皈依道、經、師三寶。《道教義樞》有云∶“一者道寶,二者太上經寶,三者大法師寶”。信道一定要皈依三寶,學道一定要受持五戒,這是成爲一名道教弟子的最根本的規矩。修行者對“道”敬重、信仰,決心修煉毫不懷疑,再加上勤奮實踐,那麼他肯定能夠得道成真。”
二斷緣,曰:“斷緣者,謂斷有爲俗事之緣也。”所謂的斷緣,就是要斷絕世間的諸多俗事,這樣才能一心向道。大千世界充滿着各種誘惑,很多人沉迷其中不能自拔,這樣根本做不到清靜無爲,心神也得不到安寧。莊子有云:“不將不迎。”又云:“無爲名屍,無爲謀府,無爲事任,無爲知主。”不要成爲虛名的傀儡,也不要被俗事牽絆。
三收心,《清靜經》有云:“人心好靜,而欲牽之。人神好清,而心擾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慾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爲心未澄,欲未遣也。”在繽紛的世界裡,難免會遇到各種慾望和煩惱,這會讓人內心感到疲憊,無法讓心安靜起來。在修行的初始階段,一定要學會讓內心脫離嘈雜的世界,迴歸到原始的虛靜狀態,內心與大道相融合,去體悟道家追求的“天人合一”至高境界。
四簡事,人之所以會有煩惱,乃是因爲計較的東西太多。《西升經》有云:“抱元守一,至度神仙,子未能守,但坐榮官。”道經告訴我們,堅守大道,才能到達神仙的境界,然而因爲貪戀世間的榮華富貴,所以就沒辦法堅守大道。
五真觀,就是有先見之明,能夠善於觀察周圍的事物,能夠做到趨吉避凶,在事情發生之處就能預見到,並且能夠做出相應的防範措施。
六泰定,就是清除一切俗念的最高境界,是獲得大道的初步基礎,是修習靜心的成功標誌,是保持安心之事的完成。其實通俗的講,泰定也就是“入定”,讓心靈放空,處於無念無想的境界。
七得道,得道是最後一個階段,也是學道所追求的終極境界。修行者通過各種方式,希望最終能得道,思想能夠與大自然一致就不再會有個人成見,身體能夠與大道融爲一體就不再有個人形體,然後就具備盛美的大道。這樣就可以得道成仙,與道永存。
許是造化作弄,師徒二人均長於劍道而不善修行破境。少年習劍寥寥數載已斷得無名嗔怒。至於老道畢竟修習了大半輩子,比起少年來說自是強了不止半分,一身劍術早已臻入化境,距劍道大成也就只差那臨門一腳。可若論境界的話兩人還真是半斤八兩,誰也不曾把誰落下。
說起來少年的境界並沒有想象中的那般羸弱,老道也曾言及少年天賦絕佳,足以配得上“妖孽”二字。正式修道不足十載,便已於半年前扣得五境真觀之門,前些日子更是隱隱步入真觀巔峰,可對於接下來如何破入泰定境少年卻沒有半分頭緒,便是連那門檻也不曾觸得。再看老道,年少時也是天賦絕佳,可若說起這境界來,那就讓人有得樂了。自二十載前初入泰定境後便再無寸進,時至今日其境界依舊停留於泰定初期。比起自家徒弟來說也就稍稍拔尖那麼一點,少年真要是一朝頓悟,很快便能將他追平超越。
雖說前人有言:“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但真要應了這句話,老道臉上多少是會有些掛不住的。不過這也是沒辦法的事,能入泰定便是萬幸,進一步如越天塹,可望而不可及。師徒兩人皆執拗的很,讓他們舍了人所固有之情感神思去追逐那無念無想之境二人均做不到,如是這般二人此生還真是於那得道無緣。
心有堅守的人真要瘋起來端得是駭人得很,別看老道平日裡沒個正行疲賴惜身,可大是大非前他從不含糊,偶爾倒也能豪邁一手。下山時老道自毀前路,強行將境界斬落了一層,舍了逍遙,赴了疆場。
自斬那日少年恰於後殿摹經,老道當時自說自話的豪言得入少年之耳。少年有感此言當可入載史冊萬世流芳。
只聽得殿前老道口中吟念:“道無情來,人有情。國破,山河豈堪復。百姓苦、善信苦、道人何能不覺苦,覺苦心念安可寧?念不通達行難修,心不明淨道難求,逍遙又何如。休言方外不問世,殿中善信可絕否。受得人間香火情,不度難衆當愧羞。而今仗劍踏歌去,不爲虛名祿爵求。若能兵解沙場上,望鄉回眸無憾留,若得凱旋歸山門,羽化登京不頷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