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最合適的人選
“我們怎麼把這麼一副地圖交到德國人手上,並讓他們相信上面的信息就是真的呢?”
孟席斯看向在場的每一個人。
涉及到自身業務,在場的特工們都打起精神,何池也開始感興趣。
衆所周知,軍情六處有釋放假情報的傳統,最著名的手筆就是在二戰後期,利用一系列複雜的欺騙計劃和虛假的部署,讓德軍誤以爲盟軍的登陸地點會選擇在加來,德國人把絕大部分的海灘防禦力量擺在了錯誤的位置,讓諾曼底登陸的難度直接下降了一個等級。
六處的這幫傢伙們做起這個活計算得上是駕輕就熟,僅僅經過半個小時的討論,就很快就達成了一個統一的意見:讓本地的德國間諜截獲這份假情報,送回德國本土。
“紳士們,我很高興我們的意見一致,但是很遺憾,現在我們選擇並不太多。”孟席斯有些無奈的搖了搖頭,隨後幻燈片上出現了一份並不算長的名單,還有幾張模糊不清的人物照片。
“我們現在可以確切掌握的,爲德國人服務的間諜大概只有不到10個人,可這些人都只是些小角色,在德國人那裡並沒有被特別重視,如果讓這些傢伙把情報送回去,很難保證柏林方面會怎麼想,一不小心甚至可能弄巧成拙。”情報局長有些鬱悶的說道。
“利用雙面間諜呢?”有人舉手提議。
“你怎麼知道那些傢伙這次是向着哪邊的?”馬上有人站出來反對。
“臨時任務開啓:欺騙者之書,任務目標:成功向德國傳遞僞造雷達佈置圖,並使對方按照圖上標註地點進行轟炸。臨時任務獎勵:所有副本獎勵翻倍。提示:本任務非必要任務,是否完成不影響主線副本達成。”系統的聲音在何池耳邊響起。
嗯?讓我幹這種間諜的工作?似乎他並沒有這種渠道,不過何池很快就釋然,按照之前的經驗臨時任務都是可選的,他現在金幣還算充足,沒有必要去硬着頭皮完成。
衆人爭論了半天,依然沒有結果,這個時候有人從門外走來,在孟席斯的耳邊輕聲嘀咕了幾句。
聽着下屬的彙報,六處情報頭子臉上的表情突然變得非常精彩。
“何,剛剛收到一個消息,你最後從天空打下的那個傢伙找到了。”孟席斯頓了一下繼續說。
“那傢伙似乎就落在你家裡”
松木大街112號。
20多個情報人員已經悄悄的把何池的臨時住所包圍了起來,在遠處稍高一點的一處樓房上,東方人正和孟席斯拿着望遠鏡往自己的房子看。
“你家那個小姑娘很聰明,把對方引到了我們可以看見的地方,而且他看起來有受傷,一會我們找機會強行控制住他。”孟席斯在一旁建議。
何池沒說話。
“何,你怎麼了?”看見對方臉上的表情,特工頭子忍不住推了推他。
“你相信麼?我感覺最適合送假情報的人自己送上門了。”東方人放下望遠鏡如此說道。
那個很有特點的小鬍子何池認識,甚至讀過對方的自傳。
阿道夫.加蘭德,德國在二戰史上有名的王牌飛行員,這個傢伙並不是擊落敵機最多的王牌,但卻是戰後結局最好的,不但發了財,還寫了自己的回憶錄。
首先,相比其他受nc思想荼毒的軍官,加蘭德的價值觀更加傳統,在二戰期間甚至和英國王牌飛行員道格拉斯.巴德上演過“英雄惜英雄的”騎士精神戲碼。
第二,這個人在整個戰爭中沒有什麼劣跡,以中將身份被俘的他在戰後審判中竟然沒被翻出什麼黑賬,只是象徵性的關押了一年多就被釋放了,這在當時的德國高級軍官中屬於極少數。
第三,這個人非常的自信,或者說自傲,沒當上將軍之前就多次抗命飛行,成爲中將以後更是和戈林還有小鬍子元首發生過爭吵。
總結起來就是,人不壞,自負,再加上一根筋。
這樣的性格其實是可以利用的。
“頭兒,讓底下的人先別動手,幫我找點東西來。”何池在孟席斯耳邊說道。
——
房間裡的赫本在對方的監視下拿來了清水給德國人清洗了傷口,還把降落傘收起來丟進壁爐焚燒掉。
整個過程中女孩有些焦急的眺望着門外。
“你放心,我只要在這裡養好傷就走,真正的軍人不會傷害平民。”加蘭德以爲女孩害怕自己傷害她的家人發聲安慰道。
赫本撇了德國人一眼沒說話,在她心中何池幾乎是無所不能的,別說一個德國人,就是一個班來他也能全部幹掉。
她是擔心何池回來直接把對方殺掉,弄的滿院子都是血。
噹噹噹!有敲門聲在門外傳來,加蘭德拿起手槍躲在門後,示意女孩去開門。
赫本站起來開門,本來想給何池一個信號,但是眼睛突然愣住了。
外面站的人是誰?
窄框眼鏡、格紋襯衫、紳士長褲,一隻手還抱着一本書。
門外那個平時有些不修邊幅的東方人不見了,何池一身知識分子的打扮站在了門外,不但如此何池還在臉上做了一些處理顯得更加的斯文,絲毫沒有任何的攻擊性。
還沒等說什麼,東方人一個跨步上去猝不及防的擁抱了赫本柔聲說道:
“親愛的,你還好嗎?對不起,這種時候讓你一個人在家。”
隨後他在一臉震驚的女孩旁邊悄聲說了一句話“情況我都知道了,陪我演下去。”
吱呀~~~
木門被關上,拿着手槍的加蘭德站了出來。
“你是誰?!”東方人發出了從未有過的驚慌叫聲。
攜帶的書籍散落在地上,加蘭德用手槍逼迫兩個人站到一邊,隨手撿起了地上散落的書,看了看封皮德國人竟然意外的挑了挑眉。
《邁克爾:一部德國的命運》
這是一部根本不入流的小說,在後世也幾乎沒有流傳,但是恰巧對於加蘭德的印象非常深刻。
無他,這部成書於1929年的三流小說的作者正是德國的現任宣傳部長:約瑟夫·戈培爾
加蘭德突然感覺自己可以和對面的青年談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