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章 凝聚“共識”

張居正進入京師城中,首先是去宮中拜見了已經偏癱了的隆慶皇帝。

看着這位自己曾經的學生,如今都無法準確的發出自己的聲音,連半張臉都無法控制的樣子,張居正也露出一絲悲傷的表情。

他接手的大明,和隆慶帝的身體一樣,也是半壁淪陷,剩餘的半壁也是千瘡百孔。

張居正肅穆的向皇帝行禮,伴隨在皇帝身邊的李春芳和馮保終於放下心來。

張居正雖然跋扈,但是不想篡位,也沒有意向廢立皇帝。

隆慶在中風後總算是決心了一絲權術本能,做出了這個重要的決定。

張居正對着隆慶皇帝朗聲說起了自己的變法改革綱領。

“其一,恢復中書省,所有重臣都改爲三品以上的大員廷推,但是都察院和六科給事中可以封駁廷推決議。”

“其二,繼續在整個大明範圍推廣新務,命令各省興辦新工坊,新學校。”

“其三,撤回礦監,打擊地方上私設關卡,統一由朝廷設立鈔關稅廳,徵收鈔關稅。”

這三條都是張居正在進京之前就在報紙上提出來的,皇帝也都是有思想準備的。

但是張居正下一句話,卻讓衆人愣住了。

張居正說道:“其四,準備召開制憲會議,我大明也要制憲。”

什麼?

東南召開制憲會議的消息,也已經在北方傳開了。

私下裡,文官們對於制憲的評價褒貶不一。

一部分官員認爲這是東南真的執行了“主權在民”的思想,這是蘇澤言行合一。

而另一部分官員則認爲這種會議形同兒戲,這些不知道什麼方法選出來的代表,到底如何代表民意?而且他們懂得什麼治國的道理?

東南第一次的制憲會議,可以說是非常的混亂,甚至可以用兒戲來形容。

這些制憲會議代表選擇也是各省府縣自行決定的,推舉的辦法是五花八門。

比如在蘇鬆二府這種經濟發達,百姓識字率比較高的地區,當地官府擬定了一個制憲會議候選代表的名單,然後刊登在報紙上讓百姓投票。

這種方法自然也有很多漏洞,比如《警世報》上就刊登了幾則蘇鬆地區豪商買票,強制手下僱工投票的醜聞。

還有人在民間報紙上發文,刊登競爭對手的醜聞,甚至抹黑對手。

而廣西這種地區,制憲會議代表幾乎都是官府指定的,也被人發文在報紙上抨擊,說廣西的軍方背景的代表太多。

除了現役軍人之外,廣西代表幾乎都和軍隊有關係,像是丹芸這種也算是軍屬,還有不少乾脆就是退伍轉業的軍人。

而福建和廣東,則有不少年紀大的宗族勢力代表。

雖然福建北部的宗族勢力,隨着福州等港口貿易帶動工商業發達,已經在逐漸瓦解。

但是在福廣交界的潮州等地區,宗族勢力依然根深蒂固。

這些人在地方上擁有巨大的影響力,自然被選上制憲會議代表。

總之,這一次制憲會議代表,有直選的,有間接選舉的,有任命的,有自發推舉的,甚至南直隸還有一個縣兩名代表爭執不下,最後是抽籤決定的。

也因爲東南制憲會議這麼多的花活兒,讓東南制憲在北方熱度很高。

張居正一回京師,沒有改組內閣,沒有調整人事,也沒有調整財政工作,更沒有插手軍隊,卻上來就提了也要在北方舉行制憲會議。

李春芳實在是不能理解。

只聽到張居正說道:

“臣觀東南之軍,爲何總能比官軍作戰勇猛?”

張居正也沒指望李春芳能作答,直接自問自答說道:“船堅炮利,武器先進是一方面,還有另外一件更重要的事情。”

“共識。”

李春芳喃喃說着這兩個字,馮保乾脆就聽不懂了。

張居正說道:“臣在湖廣統兵,軍中有本省人,有外省人,有荊襄人,有武漢人,有鄉人,有衛所人。”

“可是唯獨沒有大明人。”

“這些士兵聚集在軍營中,唯獨不知道自己爲了大明作戰。”

李春芳和馮保互相看了一眼,別說軍中了,就是朝廷之中,以籍貫爲分野的小團體也不少,甚至可以說不是蘇澤在東南起兵,大明這個概念都不清晰。

“士兵們不知道爲何而戰,那如何能死戰呢?”

“官吏不知道自己爲誰效力,如何才能愛民護民呢?”

шωш¤t t k a n¤C○

張居正看着皇帝說道:“在舊時代,統一這個共識的就是陛下了,以萬民之望而繫於一身,纔有上皇那時候恩威加撫海內,可是現在不行了。”

御塌上的隆慶帝身體顫抖了一下,他無奈的眨眨眼,算是認可了張居正的說法。

嘉靖雖然修道,雖然冷酷無情,但確實是政治高手。

在蘇澤崛起東南之前,嘉靖操持朝廷,鞭撻羣臣,將皇權推上了高峰。

可是自從嘉靖西狩後,皇帝的威信已經降到了最低點。

隆慶自身的威望和能力,都遠不如嘉靖,如今又風疾到無法發聲,皇權這面旗幟已經豎不起來了。

這似乎也是如今明廷混亂的根源。

張居正說道:“那我們大明就需要一個新的共識。”

“制憲,就是這麼一個共識,一個凝聚大明各省的共識。”

“以制憲的名義,召集各省督撫入京,共商國事,才能團結上下,不至於再有分裂的危機。”

李春芳看着張居正,心中想明明最大的反賊就是張閣老您啊!

怎麼一入京師,就搖身一變成了大明忠臣了啊?

就馮保也被整不會了,這張居正之前上的奏章恨不得要殺到京師奪了鳥位,怎麼這會兒又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劇本了?

其實張居正也是做了兩手準備的。

如果皇帝不配合,那就撕破臉做一個跋扈權臣。可如今隆慶已經失去了執政能力,面對這樣一個皇帝,張居正反而要擔任大明忠臣,維護皇權。

正如他思考的那樣,皇權在很多人心中還是一面旗幟,在新的旗幟樹立起來之前,如果就砍掉皇權這面旗幟,那就更沒有資本和東南對抗了。

現在輪到張居正執掌明廷,他自然要繼續用皇權這面旗幟團結一部分人,他同時需要“制憲”,也就是“民授”這面旗幟來團結另外一部分人。

至於張居正口中的這個“民”,到底佔據大明國民多少比例,那就不是張居正關心的事情了。

在取得了隆慶帝御筆簽字的詔書之後,張居正這位大明新拜的中書丞相,離開皇宮第二件事就是前往國子監。

張居正親自前往國子監,宣佈明廷也要召開制憲會議,而大明的制憲會議自然不可能和東南那樣搞成一出“鬧劇”了,張居正在國子監宣佈,要召集全國的“賢良文學”,齊聚京師共商國事。

所謂賢良文學,自然是有功名在身的讀書人,這也是大明主要的支持者,地方上的鄉紳地主階層。

作爲科舉制度的主要受益人,地主鄉紳本來就是最支持明廷的。

在山東地區,依然有大量的地主自發組成的團練,他們雖然武器裝備不先進,但是在山東自家的土地上,抵抗東南是最積極的。

除了科舉仕途的吸引力之外,地主也最恐懼越來越發達的商品經濟。

之所以山東要搞堅壁清野,除了防備東南滲透之外,也是山東地主恐懼自家佃農南逃。

在小農經濟下,中小地主的日子其實也不怎麼樣,遇到災荒也可能會吃不飽飯。

所以很多中小地主甚至比大地主更加貪婪,對手下佃農的剝削更嚴重。

因爲他們的富足,完全建立在剝削手下佃農之上。

他們恐懼東南對於人口的吸引力,東南的工坊能夠容納更多的人口,在城市裡的工坊工作,也許工作強度上和地裡耕種差不多,但是東南快速發展的經濟讓僱工的收入比佃農高了很多。

而城市中的居住環境和生活水平,更是比農村窩棚強了很多。

在山東堅壁清野之前,就有大量山東流民南下,而東南對於這些南下的勞動力也是照單全收,正好安排到了整修漕運的工程上,然後再按照能力輸送到南方的城市中。

而這些中小地主,自身也沒有足夠的知識和能力興辦工坊,在高拱推行的新務運動中,他們也是朝廷政策的反對者。

張居正在國子監的講話很快在明廷控制的報紙上全文刊登,引起了各地激烈的反響。

一時之間,各省的地方報紙上都出現了各種肉麻的頌歌,張居正一下子取得了明廷大部分地區的支持。

張居正抵達京師的第三件事,就是前往了戶部。

張居正這個中書丞相也和高拱一樣,兼任吏部和戶部尚書,主持戶部日常工作的是戶部侍郎黃秉坤。

此君算是高拱提拔的嫡系,也是戶部少數懂得財貨理論的人才,對於高拱下臺張居正執政,黃秉坤一直戰戰兢兢,此時躬着身子將張居正迎入了戶部衙門內。

經過高拱的經營,戶部如今是一個龐大的衙門,還負責管理整個所有新務工坊的經營。

黃秉坤這個戶部侍郎算是個肥缺,這也是他在高拱倒臺之後依然不肯辭職的原因。

“丞相,這是最近京師十三家新務工坊的收益。”

張居正卻沒有看這些賬本,而是問道:

“戶部庫存白銀還有多少?”

黃秉坤一愣,幾乎快要拿不出手上這本精心製作的假賬了。

張居正看着黃秉坤說道:“今年才過完年,京師就已經出現銀荒了,京畿一些地方甚至都已經沒有銀錢用了,這些銀子都流向了何方?”

黃秉坤大呼不好,這位張丞相可不像高閣老那麼好糊弄,他是真的懂經濟的。

無論這些賬本做的如何好看,京師地區白銀外流的情況,都已經說明了現在明廷轟轟烈烈的新務運動下,實際上工坊競爭力不足的虛假繁榮。

張居正看了一眼黃秉坤,接着說道:

“如果只是純粹的白銀外流,東南只得到銀子並沒有任何意義,說白了,白銀不過是地裡挖出來的礦罷了。”

“更重要的是,這些東南的商人們,到底從我們這裡買走了什麼。”

黃秉坤幾乎要跪下來,他連忙說道:“丞相饒命!”

東南商人當然不可能純粹的從北方賺取白銀,說白了,貨物只有流通起來纔有價值。

大沽和登州港口的繁榮,也不僅僅是東南單方面販賣,也有大量北方的商人向東南出售商品。

草原上的馬匹,湖廣和關中的棉花,遼東的皮毛。

這些商品不斷的被賣往東南,戶部主辦的新務工坊,就是其中一個大的出口渠道。

比如新務紡織工坊,其實賣的布都是東南那邊買過來的,而高拱籌措的棉花份額,也被他們轉手賣給了東南商人。

而如今向東南出口戰馬的貿易,幾乎被清遠伯李煒家族給包攬了。

黃秉坤幾乎用求饒的語氣向張居正說道:

“丞相,屬下願意領罪。”

張居正玩味的看着他說道:“何罪之有?”

黃秉坤稍微冷靜了一些,他看向張居正。

張居正說道:“給我一個名字。”

黃秉坤張開嘴,半天說出一個名字:“清遠伯。”

張居正起身就走,黃秉坤連忙追上去說道:

“丞相,工坊的事情?”

張居正直接說道:“和民生有關的工坊繼續辦着,和打仗有關的物資決不能外流,凡是向東南出口戰馬、武器者,一律以通敵論處。”

張居正直接離開戶部,最後說道:

“錢法必須儘快疏通,本相要推行一條鞭法,無論你用什麼辦法,都要讓世面上的銀錢流通起來。”

黃秉坤面色慘白,張居正冷冷的說道:“在這之前,戶部任何人都不得請辭,去辦吧。”

第402章 於二公子的風險投資(二)第642章 民族決定論第170章 縣試前第83章 練銃兵第331章 還政於民檄文(卷末求票)第243章 水淹第442章 官辦與私營第075章 治本經第255章 婚後二三事第192章 鄉試臨近第430章 鐵路第348章 嘉靖西狩第681章 人心所向第623章 教亂第387章 僅有一名獸醫的醫院第138章 大戰獎勵,人才難得第667章 政治仗第107章 涼茶,傳奇戲第227章 收稅要靠兵第171章 縣試(求月票)第357章 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第227章 收稅要靠兵第256章 掌家娘子第143章 一網打盡!第401章 於二公子的天使投資(一)(5k5,求第461章 人才“詛咒”第063章 月港船會第147章 雙雙升級第682章 最後一戰第652章 女真起兵第343章 驕兵和悍將第684章 蘇澤之問(大結局中)(馬上更新下第581章 貨幣和財政政策第592章 曼陀羅花第679章 雨將軍第192章 鄉試臨近第98章 大明文壇(求月票啊!)第017章 衛學第412章 進步和落後第652章 女真起兵第650章 無煙火藥第158章 冤案第655章 意料之外第463章 紅丸第476章 東海貿易公司第404章 《請裁驛站疏》第670章 另一個戰場第107章 涼茶,傳奇戲第418章 公車上書第593章 女王的決斷第042章 去縣城(二合一章節求追讀)第117章 辦報打擂臺第305章 禮樂征伐自何處?第541章 行人司夫人會第658章 少爺第480章 讓草原再次偉大第670章 另一個戰場第599章 土豆粑粑第180章 寫皇叔的督學第249章 回老家結婚,罷市第029章 凱旋第205章 醫術被動,打颶風第562章 爆火的劇團第521章 破壞聖像運動第203章 圍三缺一第176章 青雲之策(求月票!)第443章 “固若金湯”第403章 於二公子的風險投資(三)第592章 曼陀羅花第151章 數學,機械和航海第128章 海上來船第536章 特別都察院第586章 兩面包夾之勢第160章 掀桌子第021章 開蒙第578章 惡性通脹第141章 秋水仙素和水楊苷第456章 乏味的時代,激盪的世紀第624章 大都督先例第123章 打擂臺第601章 從沒打過這麼富裕的仗第474章 蒸汽車頭7月12日 早上這章中午十一點發第300章 成立農會第503章 弄不完的權第211章 沖繩第497章 老殖民主義了第507章 自由即不公第645章 教皇有幾個兵?第354章 留在京師的釘子第242章 晚年不詳第222章 雙金色被動第588章 低道德優勢第681章 人心所向第244章 有疾,吾往矣第186章 大買賣第204章 人口和土地第647章 宮廷開支第331章 還政於民檄文(卷末求票)第443章 “固若金湯”
第402章 於二公子的風險投資(二)第642章 民族決定論第170章 縣試前第83章 練銃兵第331章 還政於民檄文(卷末求票)第243章 水淹第442章 官辦與私營第075章 治本經第255章 婚後二三事第192章 鄉試臨近第430章 鐵路第348章 嘉靖西狩第681章 人心所向第623章 教亂第387章 僅有一名獸醫的醫院第138章 大戰獎勵,人才難得第667章 政治仗第107章 涼茶,傳奇戲第227章 收稅要靠兵第171章 縣試(求月票)第357章 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第227章 收稅要靠兵第256章 掌家娘子第143章 一網打盡!第401章 於二公子的天使投資(一)(5k5,求第461章 人才“詛咒”第063章 月港船會第147章 雙雙升級第682章 最後一戰第652章 女真起兵第343章 驕兵和悍將第684章 蘇澤之問(大結局中)(馬上更新下第581章 貨幣和財政政策第592章 曼陀羅花第679章 雨將軍第192章 鄉試臨近第98章 大明文壇(求月票啊!)第017章 衛學第412章 進步和落後第652章 女真起兵第650章 無煙火藥第158章 冤案第655章 意料之外第463章 紅丸第476章 東海貿易公司第404章 《請裁驛站疏》第670章 另一個戰場第107章 涼茶,傳奇戲第418章 公車上書第593章 女王的決斷第042章 去縣城(二合一章節求追讀)第117章 辦報打擂臺第305章 禮樂征伐自何處?第541章 行人司夫人會第658章 少爺第480章 讓草原再次偉大第670章 另一個戰場第599章 土豆粑粑第180章 寫皇叔的督學第249章 回老家結婚,罷市第029章 凱旋第205章 醫術被動,打颶風第562章 爆火的劇團第521章 破壞聖像運動第203章 圍三缺一第176章 青雲之策(求月票!)第443章 “固若金湯”第403章 於二公子的風險投資(三)第592章 曼陀羅花第151章 數學,機械和航海第128章 海上來船第536章 特別都察院第586章 兩面包夾之勢第160章 掀桌子第021章 開蒙第578章 惡性通脹第141章 秋水仙素和水楊苷第456章 乏味的時代,激盪的世紀第624章 大都督先例第123章 打擂臺第601章 從沒打過這麼富裕的仗第474章 蒸汽車頭7月12日 早上這章中午十一點發第300章 成立農會第503章 弄不完的權第211章 沖繩第497章 老殖民主義了第507章 自由即不公第645章 教皇有幾個兵?第354章 留在京師的釘子第242章 晚年不詳第222章 雙金色被動第588章 低道德優勢第681章 人心所向第244章 有疾,吾往矣第186章 大買賣第204章 人口和土地第647章 宮廷開支第331章 還政於民檄文(卷末求票)第443章 “固若金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