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七、蜀道

卻說北軍大將,京兆府尹張敬達率師伐漢中,另有雁門防禦使喚李彥瑋率萬餘晉陽軍,綏德軍團練使索自通、耀州義勝軍節度使藥彥稠和邠寧節度使毛璋率部從行。

鳳州乃是鳳翔軍鎮轄地,李繼儼的地盤,鳳翔軍守着陳倉穀道,倒是省了北軍許多麻煩。否則,光是一座大散關,想要攻下來都十分不易。

秦州節度使華溫琪和興州刺史唐景思都是當年李岌平蜀後所任命的官員,華溫琪是樑國降將,本爲朱友謙的部將,同光三年,由耀州調任秦州,莊宗對其也算優厚。而唐景思乃是前蜀降將,這興州刺史是當時李岌報與朝廷所任命的。

投降這種事,幹上幾回就成了習慣。唐景思見北軍由鳳州沿嘉陵江而來,直接打開城門出降,根本沒作任何抵抗。在唐景思投降後,秦州武雄軍節度使華溫琪也遣使表示臣服,並乞求致仕。

北軍沒打一仗,就將興州和秦州等四州收於麾下,將自己的勢力擴展到了隴右。

過了秦嶺,地形與氣候與北地截然不同。

這裡山勢險峻,岩石嶙峋,而且山上林木茂盛,道路溼滑,山林間霧氣升騰,這種溼熱的天氣讓北地的軍卒很有些不適應。

興州不戰而下,州城周邊的山嶺間,北軍的軍營延綿,紅旗招展,一眼望不到頭。

興州署衙,此時已經改作了北軍西南招討使張敬達的軍衙,此次征伐漢中的各軍將領已經基本齊聚在這座軍衙正堂之內。

繪有漢中地形的巨大地圖被掛在了牆上,負責說明的,是同華防禦使史匡懿。他是晉軍名將史建瑭的長子,卻喜好讀書,算是晉軍出身的將領中爲數不多文武雙全的人物。相對於其父勇猛剛烈的性格不同,他心思縝密,處事沉穩,比較受天子信任。

“我從晉陽書院的教材裡看到,軍事行動要服從政治和經濟目的,對這句話深以爲然。天子此次命我們征伐漢中的主要目的,是打通與蜀地的運輸通道,當然,能夠全取漢中是最好的結果。但是,從目前的情報來看,李從珂的大軍已經抵達金州,張筠把主力集中在西縣陽平關,我軍攻取漢中的時機已失。”

說到這裡,史匡懿拿起木杆,走到了那牆上掛着的大地圖前,用木杆指着地圖繼續說道:“有鑑於此,大帥經過幾天的思考與商議,決定暫時放棄此前進攻陽平關的戰略。下一步我軍的行動重點是向南攻取陽安關、金牛鎮,徹底控制金牛古道,此外一部由鳳州東出,攻取褒斜道的武休關,以消除敵人對陳倉穀道的威脅。大戰在即,還請諸位謹遵軍法行事,莫要逾了規矩。”

張筠由於兵力不足,便把主要的兵力集中在西縣陽平關一帶,全力防守興元府,對於另外兩座關城的防禦就有些顧不過來。

這也是北軍的機會。

史匡懿在地圖上比劃了兩條線路,北軍的意圖就是要控制住金牛古道和陳倉道,另外還有嘉陵江的水路。

張敬達手上的兵力不足五萬,要對付張筠還是有餘,但是如果李從珂的五萬大軍過來,就不夠瞧的,反倒要是防禦爲主。雙方如果佔據了關隘要地,誰攻誰都不容易,最終會成爲一場曠日持久的對峙狀態。

在調整作戰計劃之前,張敬達和史匡懿等將領已經數次觀看過晉陽書院出來的年輕參軍們,圍繞着一幅面積巨大的沙盤,對作戰計劃做着各種推演。得到的結果讓張敬達感到很失望,因爲大多數的結果都認爲如果強攻陽平關,遭受失敗的可能性很大,最壞的結果是他的數萬大軍被趕出陳倉道以北。

這個結果是張敬達無法承受的。

因爲在出徵前,在朝見天子時,皇帝已經很明確地告訴他,這次出征的主要目的是爲了打通與蜀地之間的交通,並不是攻取興元。雖然大軍出征時一直是打着討伐興元的旗號,但那也只是愰子。

在失望過後,張敬達還是接受了這些“參軍”們的建議:在攻取陽安關和武休關之後,由攻轉守。

這是目前最好的方案。

行營參軍這相當於是一個幕僚諮詢機構——在參謀制度並未成熟之前,李岌並不想讓這些參軍們干涉到主將們的決策,所以並沒有賦予這些“參軍”更多的權力。本身參謀制度就是爲了制約將領們的權力而產生的,現在如果施行,會引起很大的動盪。

不過有些事情卻在推行了,比如裝備和後勤,包括糧餉的發放已經開始慢慢從統兵主將的手裡奪離出來。在軍中,從裝備到錢糧都是由統兵將領們說了算,這纔是造成唐末五代武夫當政的最根本原因。

當兵領餉的,吃誰的飯,自然是要爲誰賣命。

在史匡懿通報完軍情後,張敬達即命索自通與唐景思率軍沿嘉陵江南下,攻陽安關及金牛鎮,李彥瑋所部取武休關,自率本部軍馬直趨西縣陽平關。

張敬達率軍至陽平關,見南軍防守嚴密,早有準備,遂退兵三十餘里,在沮河口安營紮寨,並開始修築軍城,準備與南軍長期對峙。

北軍控制了通往蜀地的道路後,正在魏地的李岌聞報後,即命孟貽範率商隊入蜀,販賣布匹、牛羊到蜀中,換回絲茶等商品。又因董璋勢弱,暗中給東川售賣武器、甲具和鐵器,以增強東川軍力,以牽制孟知祥勢力的擴展。

孟貽範原來已經不太受孟知祥所看重,現在成了朝廷在成都的使臣。孟知祥生性謹慎,不原公開與朝廷反目,對於自己的這位長子又重新重視起來,以便有事的時候,好在與天子中間替自己轉圜……

十七、海軍中尉二四、交城監十、星型發動機四六、燒鹼十九、冰島戰役(五)八十、計謀八、調動十二、保守的高層八一、亞速海臺地二七、歸葬八一、接陣九、航空派二三、長安四八、橡膠九、炮擊聖納澤(二)八一、亞速海臺地八、危機時代二六、頓涅茨戰役(一)六四、冬行五九、冶鐵工坊三一、情報局四九、北寧之戰(一)六七、涼州使團五六、簡單收買二六、攔截二九、頓涅茨戰役(四)二三、長安六四、試航(二)五一、燕雲四九、北寧之戰(一)二一、冬日閒事七三、韓城二七、歸葬五七、高麗三九、血濺長樂二九、鐵坊三八、插曲(二)二、海軍軍官二五、重型轟炸機十三、山寨六九、遼國歸順七六、陷阱(一)二六、興和堡六四、冬行三二、出逃八二、破敵四七、四輪馬車四八、橡膠七二、武州水庫二七、交火十八、老艦改裝六四、疏勒(二)六六、圍獵(二)六五、試航(三)十九、冰島戰役(五)七二、捕獵(三)四三、出征四七、女官三六、巡察七八、陷阱(三)三四、拆城牆九、喜事十九、冰島戰役(五)三六、權爭四五、艦隊三五、接應十七、野狐嶺四十、高行周六十、抵達六五、試航(三)五三、八棱山五十、發動五六、東角海戰(二)四一、飲宴十六、遠征四七、女官三、渭水二四、冰島戰役(十)七六、陷阱(一)五九、出白陘四八、橡膠五、超大型潛艇六三、定策十八、水利六六、廷議三十、始點八、調動七七、投石機七八、血火五八、冒進四四、靈渠四、航空艦隊三四、破陣七七、閃電河谷二六、攔截三十、大舉入寇三六、巡察十三、山寨一、風帆十九、冰島戰役(五)
十七、海軍中尉二四、交城監十、星型發動機四六、燒鹼十九、冰島戰役(五)八十、計謀八、調動十二、保守的高層八一、亞速海臺地二七、歸葬八一、接陣九、航空派二三、長安四八、橡膠九、炮擊聖納澤(二)八一、亞速海臺地八、危機時代二六、頓涅茨戰役(一)六四、冬行五九、冶鐵工坊三一、情報局四九、北寧之戰(一)六七、涼州使團五六、簡單收買二六、攔截二九、頓涅茨戰役(四)二三、長安六四、試航(二)五一、燕雲四九、北寧之戰(一)二一、冬日閒事七三、韓城二七、歸葬五七、高麗三九、血濺長樂二九、鐵坊三八、插曲(二)二、海軍軍官二五、重型轟炸機十三、山寨六九、遼國歸順七六、陷阱(一)二六、興和堡六四、冬行三二、出逃八二、破敵四七、四輪馬車四八、橡膠七二、武州水庫二七、交火十八、老艦改裝六四、疏勒(二)六六、圍獵(二)六五、試航(三)十九、冰島戰役(五)七二、捕獵(三)四三、出征四七、女官三六、巡察七八、陷阱(三)三四、拆城牆九、喜事十九、冰島戰役(五)三六、權爭四五、艦隊三五、接應十七、野狐嶺四十、高行周六十、抵達六五、試航(三)五三、八棱山五十、發動五六、東角海戰(二)四一、飲宴十六、遠征四七、女官三、渭水二四、冰島戰役(十)七六、陷阱(一)五九、出白陘四八、橡膠五、超大型潛艇六三、定策十八、水利六六、廷議三十、始點八、調動七七、投石機七八、血火五八、冒進四四、靈渠四、航空艦隊三四、破陣七七、閃電河谷二六、攔截三十、大舉入寇三六、巡察十三、山寨一、風帆十九、冰島戰役(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