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六六 輕騎

明清大戰已經持續了半年有餘,雙方交戰人數已增至五十萬。明朝的重兵源源不斷地壓到遼西走廊一帶,清朝也積極調動戰爭資源,新組建了一支六萬人的漢軍部隊,趕到了義州一帶。

八月初,張問率文武百官從山海關到達寧遠城,將總指揮司遷移了一百多裡。寧遠城到杏山-大興堡前線幾十裡的地盤上,明軍佈置了二十六萬大軍;山海關以西還有三十多萬人馬向關外調動。

張問從馬車上下來時,四野裡的兵馬密密麻麻猶如汪洋大海一般。“張問……張問……”對張問充滿崇拜的無數官兵直接喊着他的名字,寧遠城內外如水沸騰,一陣陣歡呼就像陣陣驚雷從天地之間滾滾而來。

西官廳在軍中的一套文官體系起到了應有的作用,在西官廳體系控制下的輿情中,張問成了戰神的代名詞、成了拯救全族的頭領。如此幾年下來,明軍官兵對張問的個人崇拜已經到達了極致……從現在寧遠城內外千軍萬馬的氛圍就可見一斑。

今天張問只穿了一身洗得發白的舊布袍,渾身上下散發出兩袖清風節儉樸素的氣質。這身打扮是黃仁直主張的,禮部尚書黃仁直認爲這樣的打扮能給人朝廷中樞質樸清廉的印象。

其實上張問一黨撈夠了好處,一個個富得流油,因爲張問對自己人一向很優容。利益均沾,這也是張問讓身邊諸多官僚擁護他的訣竅之一。

張問上了一輛四輪指揮車,從大軍前面經過,頓時羣情激動,官兵們看見張問後,無數的人揚着手臂大聲喊叫。衛隊吃力地擋在道旁,才維持住秩序。

清風徐來,張問的鬚髮和長袍在風中輕輕飄逸,加上他如玉山一般的身材,俊朗的外表,站在四輪車上就如上古聖賢一般的形象。

他的目光深邃而憂鬱,彷彿是在憂國憂民……立刻迷惑了無數渴望建功立業的熱血青年。

這時張問揚聲喊道:“此時中樞前移到寧遠城,目的只有一個:不惜一切代價救出困在松山城的父老鄉親!”

“萬歲……萬歲……”衆軍的呼喊聲更加大了,對着張問喊萬歲有謀逆嫌疑,但是現在張問根本不怕什麼嫌疑,也沒人能控制住現今這熱烈的場面。

張問拔出佩劍,指着天空激憤地喊道:“滿人把我們的兄弟姐妹當成牲口當成糧食,我們只有用手中的劍討回一個公道!”

“中秋團圓佳節,讓松山的鄉親回家團圓!”

一浪蓋過一浪的人聲在大地上爆響,負責張問安全的將帥擔心場面失去控制,便堅持讓張問先進城,他只好在精銳甲兵的護衛下進了寧遠城。

到了下午,指揮司召集各師主將以上的武將到衙門議事。張問自坐於上位,對衆將說道:“咱們不能眼睜睜地看着松山城的百姓被建虜當成糧食吃掉,須得派出一支輕兵離開戰線前去救援,誰願出戰?”

老將們默不作聲,倒是那些剛從武備堂出來的年輕軍官們爭相站了出來,抱拳紛紛說道:“末將願往!”“末將願往!”……

主動請纓者多達數十人,張問舉手平息住他們,語重心長地說道:“我要把話說到前頭,此行兇險非常。後方主力車營無法跟進,攻打松山的人馬是孤軍深入,可能被伏擊,可能被包圍,更可能一去不回!”

張問仰頭嘆了一口氣:“本來指揮司就有許多大人不同意此舉,那是用許多好男兒的性命去冒險啊……”但隨即他又斬釘截鐵地說道:“可是,我們不能拋棄百姓,不能坐視不管!試想如果被困在松山的人是我們的兄弟、姐妹、妻兒,要被蠻族煮了吃掉,我們是什麼樣的感受?”

一個青年軍官拍着胸脯道:“武備堂的大儒說過,咱們身在行伍,就是用自己的性命去換百姓的性命、換國家的尊嚴,當此關頭,咱們不效命,誰來效命?”

“好!”張問一拍大腿,指着那個說話的年輕人道:“你叫什麼名字?”

年輕人拱手道:“稟大人,末將秦亮,彰德營第十五裝甲師主將,武備堂武進士出身。”

張問點點頭道:“這次任務就交給你去完成,但是爲了機動迅速,你們不能帶戰車,除了你的本部人馬,我再給你兩個師一萬四千人。你去,把松山攻下來,救出被困百姓。”

秦亮毫不猶豫地說道:“末將得令!”

就在一瞬間,張問突然從餘光裡發現這個年輕人眼睛裡的熱情,他的心裡毫無徵兆地泛出一種十分熟悉的感覺……這種執着的熱情,似曾相識。

一個大好青年就要這樣成爲政治的犧牲品,張問心裡產生了一絲不忍,但軍令已出,不好改口,他不禁說道:“去吧,我會讓天下人都知道你的性命是爲了什麼東西付出的……”

秦亮笑道:“大人不必擔心,末將一定活着回來,中秋之前拿下松山,讓大夥團圓!”

“來人,上酒,爲秦將軍壯行!”

步騎二萬二,秦亮爲主將。他於第二天便感到了杏山一線,接手這兩萬二千名官兵,隨即離開明軍挖的三道壕溝防線,北上進入清軍活動的區域。

張問得知秦亮軍北上的消息之後,在黃仁直面前長吁短嘆道:“這兩萬多人恐怕是有去無回了……”

黃仁直也神情凝重地說道:“此前我們這麼大肆宣揚了一陣,滿清那邊肯定知道一些風聲……秦亮軍孤軍深入,鐵定會被吃掉。”

張問黯然神傷,黃仁直又忙寬慰道:“大人,那兩萬人不是白白送死,他們的死會讓中樞更得人心;如果我們不派出一支兵馬去松山,天下百姓心中的這份人心才真白白流失了。”

“得人心者,得天下?”張問怔怔地看着黃仁直。

黃仁直摸了摸下巴的山羊鬍,迎着張問的目光點點頭:“大人飽讀經書,縱觀青史,哪個不得人心的新政權可能長久的?”

段五八 遼西段二八 隱患段三四 規則段十三 便宜段五六 上諭段一 形勝段十九 使團段十三 敲詐段七二 權守段二七 棋館段二十 買賣段四十 信王段二一 紅紙段三七 解字段二十 沏茶段四 石板段四十 中興段七 布子段十六 大樹段二八 畫筆段二 開中段三三 沿江段十九 突襲段三四 遼東段三二 證詞段二九 公子段十 辭呈段七九 大車段十七 替身段五六 大定段三二 仗義段二二 聽書段三 尋死段一 血祭段十四 偏西段四 琴心段十三 劉鋌段五八 遼西段四四 信札段八四 對決段十六 懿旨段六九 跳梁段四六 派系段十二 富陽段二七 簡單段五二 督府段三九 新政段八三 使臣段三四 笑聲段十九 規劃段四八 大蝦段八五 濁酒段二十 牽連段二 門生段八 沙子段五九 杏花段五四 聯姻段二一 千金段二八 隱患段五九 杏花段十五 滅口段十四 意象段四一 密檔段二三 臘梅段十二 富陽段三七 聽雨段十三 劉鋌段四二 營地段九 比較段三一 罷官段十七 麻將段八二 敗績段四一 難過段七 增印段七五 權柄段四九 誤會段十九 薄名段十二 富陽段三二 槐花段十一 閹黨段六七 申時段二 枚卜段七十 奴性段十九 規劃段四一 情意段十四 偏西段五六 上諭段二 家事段二二 世子段八五 罪惡段十五 菜市段二三 上諭段三一 孤膽段五 燈會段四四 風頭段三九 成仁段六三 辮子段十三 劉鋌段一 血祭段三九 成仁
段五八 遼西段二八 隱患段三四 規則段十三 便宜段五六 上諭段一 形勝段十九 使團段十三 敲詐段七二 權守段二七 棋館段二十 買賣段四十 信王段二一 紅紙段三七 解字段二十 沏茶段四 石板段四十 中興段七 布子段十六 大樹段二八 畫筆段二 開中段三三 沿江段十九 突襲段三四 遼東段三二 證詞段二九 公子段十 辭呈段七九 大車段十七 替身段五六 大定段三二 仗義段二二 聽書段三 尋死段一 血祭段十四 偏西段四 琴心段十三 劉鋌段五八 遼西段四四 信札段八四 對決段十六 懿旨段六九 跳梁段四六 派系段十二 富陽段二七 簡單段五二 督府段三九 新政段八三 使臣段三四 笑聲段十九 規劃段四八 大蝦段八五 濁酒段二十 牽連段二 門生段八 沙子段五九 杏花段五四 聯姻段二一 千金段二八 隱患段五九 杏花段十五 滅口段十四 意象段四一 密檔段二三 臘梅段十二 富陽段三七 聽雨段十三 劉鋌段四二 營地段九 比較段三一 罷官段十七 麻將段八二 敗績段四一 難過段七 增印段七五 權柄段四九 誤會段十九 薄名段十二 富陽段三二 槐花段十一 閹黨段六七 申時段二 枚卜段七十 奴性段十九 規劃段四一 情意段十四 偏西段五六 上諭段二 家事段二二 世子段八五 罪惡段十五 菜市段二三 上諭段三一 孤膽段五 燈會段四四 風頭段三九 成仁段六三 辮子段十三 劉鋌段一 血祭段三九 成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