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溮水論奸雄

信陽城要昏暗得多,而溮河東岸的營火密如天際的繁星。依着計劃,明天就要正式拔營沿溮河往淮山北麓上游進擊,東岸營壘今夜要做行軍前的最後準備,自然要忙碌得多。

在渡口稍上游位置,是溮河水寨,駐守着三千淮東水軍、大小數百艘戰船。

孟知祥站在渡口之上,望着對岸的營壘,看着身側穿緋紅官袍的孟畛,擔憂的問道:“董原的軍令有劉庭州副署,他們這是要將信陽周圍的兵力都抽出來,壓到淮山北麓去,寧則臣會如此視之,將來崇國公會如此視之?”

“董原是太聰明瞭,”孟畛將寬袖一擺,似乎要將滿腹的怨氣藉此發泄掉,忿恨不平的說道,“他這樣的人物,怎麼甘心老死美人膝前?”

孟知詳與孟畛論輩份有同族侄叔之別,他僅小孟畛七八歲,在族中時並沒有多少交往,不過信陽受流寇之害而殘破之時,他與孟畛並肩作戰,利害攸關,這些年來結下深厚情議,與孟畛亦師亦友。

孟知詳長嘆一聲:

形勢很明顯,淮東再獲荊襄勝捷,大創盡殲給誘入荊襄之地的燕胡西線主力,將徹底逆轉南北對峙格局,淮西將何去何從,必然是董原要考慮的首要問題。

在戰前,燕胡嫡系騎兵加上新附漢軍有五十餘萬的總兵力,在收附奢家及羅獻成之後,總兵力達到七十餘萬;相比較之前,江寧諸勢力,淮東與池州、荊湖、湘潭、淮西以及退入兩川的曹家,總兵力加起來六十萬左右,處於劣勢,故而要親密聯合起來,打荊襄會戰。

淮東在柴山的伏兵一出,荊襄勝負的天平就將徹底的鎖定,燕胡西線總數高達四十萬的兵馬,少說要留在半數葬送在荊襄丘林之間——這還是對北燕來說最好的結局,北燕的兵力總數也將銳減到五十多萬。

即使在兵力上南北兩邊相差不多,但在淮東收復荊襄之後,將能把防線徹底的穩住在淮河一線,再加上淮東水營縱橫東海無敵,能對北方山東、燕薊、兩遼沿海造成嚴重威脅,整體形勢上將由南方佔據優勢。

而南朝諸勢力之間,荊湖軍就算守住荊州,受創也不會輕,曹家在兩川還要舔一陣子的傷,池州軍早就失去自立的基礎,淮西表面上還能擁有十數萬兵,但內部問題很多,而淮東嫡系精銳將達到驚人的三十萬之數,甚至還會超過,並進一步控制荊襄及南陽等地……

到時候董原願意富貴終老,交出手裡的權柄就是。崇國公哪怕是爲了維護自己的聲譽、收拉人心,都不可能對一生只有大功而無大過、又沒權勢在手的董原下什麼毒手。

董原只要交出權柄,封一個富貴公侯,想來崇國公都不會吝嗇。

可惜啊,董原不甘心啊。

“董原不甘心又能如何?”孟知祥又嘆一聲,說道,“南北局勢大定,他還能玩出什麼花樣來?”

“這纔是董原的聰明之處啊,”孟畛痛心疾首的說道,“羅獻成在北線有五萬兵馬,分散於淮山北麓諸防寨裡,短時間裡根本就集結不起來,羅獻成在厲山直接掌握能援隨州的援軍不過兩萬。此時曹帥率四萬襲隨州,羅獻成手裡僅有兩萬兵馬能援隨州城。羅獻成不援隨州,曹帥打下隨州城便是,羅獻成援隨州,只會叫曹帥吃得更飽。所以淮山北麓的隨州軍兵馬,已經不算是什麼威脅。董原便是按兵不動,都要遠比這時將兵力都壓往淮山北麓要好,這是明明擺擺的給陳芝虎直接從正陽穿過進入南陽盆地提供便利……”

孟知祥問道:“董原如此做,能有什麼好處,不是叫崇國公在戰後下定決心收拾他?再者黃祖禹、周斌已在樊城站住腳,陳芝虎就算能從正陽境內直接穿過從確山去援樊城,其步騎主力最少也要四五天時間才能趕到樊城外圍,陳芝虎急行北上,又無攻城之戰械,又怎麼奪回樊城?”

“陳芝虎聰明一點,他應該明白大勢已去,不會直接去援樊城……”孟畛說道。

“陳芝虎不去樊城,他去哪裡?”孟知祥問道。

“這纔是董原的厲害以及叫人痛恨之處,”孟畛咬牙切齒的說道,“董原要是與寧則臣配合,不去理會陣腳必然大亂的羅獻成,立即揮師北上,與肖魁安匯合,死死的咬住屠岸、陳芝虎,崇國公在南線率淮東軍主力與曹子昂率柴山兵馬配合,就很可能將燕胡已進入荊襄的西線兵馬全部被殲……”

孟知祥感慨一聲。

奢羅投附過去,使燕胡總兵力超過七十萬,西線兵馬達到四十萬之巨,要是能將燕胡西線進入荊襄的兵馬全殲,至少能殲滅燕胡三十萬兵馬,至少還包括燕胡嫡系騎兵近十萬,其時僅會有陳芝虎、屠岸等少數北線兵馬能及時撤往河中府。

此戰本可以一舉重創燕胡,使燕胡總兵力下降到四十萬以下。

Wшw◆ тtκan◆ C○

屆時憑淮東一家之力量,就足以北伐中原了。

也難怪董原有“狡兔死、走狗烹”的極端反應。

“……燕胡此時在關中的守軍不足兩萬,還有相當一部分集中在西線防備曹家打回馬槍,”孟畛繼續說道,“也就是說,一旦燕胡進入荊襄的西線兵馬給全殲,那崇國公率大軍趁機攻陷武關、收復關中,將是順理成章之事……”

“董原是放陳芝虎去武關?”孟知祥恍然領悟過來。

孟畛點點頭,說道:“應該是此意。崇國公收復荊襄、南陽之後,但由於南陽距離河中府有五六百里遠,而是豫西平原始終處於燕胡東線騎兵的威脅之下,即使陳芝虎不退守河中府,崇國公都沒有辦法立即派兵去收復河中府。關中則不一樣,拿下武關就是商州府,兩翼受秦嶺、伏牛山的庇護,再進去就是渭南平原、長安府,燕胡東線的騎兵根本就沒有辦法在短時間裡去支援關中。董原此舉除了叫崇國公失去全殲荊襄敵兵、趁勢收復關中的機會之外,陳芝虎先一步進據武關,將加強武關往白陽關以及丹江口的守軍,將守住荊襄敵軍最後一條撤出的通道,這纔是董原萬死也難辭其罪的地方——他這是要放漢水西岸的葉濟羅榮逃走啊!他不是養寇自重,他是要養敵自重、養仇自重!”

孟畛這些年來在信陽,看着信陽在流寇及戰亂的侵襲之前,城池殘破、民生凋敝,數以十萬計的人丁死亡——南陽十數萬軍民給葉濟羅榮屠殺,董原此時竟然想放葉濟羅榮逃去,以保淮西地位,怎麼叫孟畛不恨?

孟知祥背脊也是一陣陣發寒,心道:董原好生狠毒!

唯有叫葉濟羅榮保存一定實力,與陳芝虎合兵撤往關中,佔據武關進攻南陽、荊襄的口子,才能叫林縛沒有辦法騰出手腳來收拾淮西。

這完全是爲保住一己之權欲而放棄一切原則跟底線:今日之董原,還是當年守仙霞的小吏董原嗎?

孟知祥這才明白,人真的是會變的。當年的董原是何等的英雄人物,今日之董原,竟成憑一己之私而要害天下的奸雄。

“叫知祥不解,劉庭州爲何在軍令上副署,難不成他一點都沒有覺察到董原的意圖?”孟知祥疑惑不解,他雖然想得沒有這麼透,但董原的軍令下來,他還是立即看出很多疑點。

“君與民,在劉庭州心裡孰輕孰重?”孟畛問道,“古之賢人有言,爲社稷計,焉惜民哉?劉庭州雖說清廉持正,但終究跟我們不是一路的。”

孟知祥長嘆一氣,也不知道說什麼好。

比起驅逐胡虜、收復中原,在劉庭州心裡更重要的是防止崇國公廢帝自立,故而他這時候才徹底的選擇跟董原穿同一條褲子。

孟畛氣極而笑,說道:“董原聞訊集兵南下打羅獻成,叫肖魁安率那些點兵馬拖住陳芝虎,事後還不能說他有錯——比起去咬住陳芝虎,淮西的將領也更願意去打羅獻成這頭紙老虎爭奪戰功。將來要是因爲這事,崇國公怪罪淮西,除了滿肚子委屈沒處說的肖魁安之外,淮西的其他將領則會更會團結在董原周圍。便是肖魁安,也會由劉庭州出面安撫。此外,董原這時候將兵力壓上去打羅獻成,不會真打,而是要將羅獻成在淮山北麓的兵馬拖死——你想想看,羅獻成見大勢已去,他是降淮東,還是降淮西?董原啊,他是太聰明瞭,好處都叫他佔盡了!”

孟知詳憂心忡忡起來:他此時以爲淮東大勢已定,在獲得荊襄勝捷之後,廢帝自立的時機都會成熟起來,沒想到董原這一攪局,竟然局勢攪得如此複雜。

要是羅獻成在北線的五萬兵馬投降董原,而葉濟羅榮又在陳芝虎的接援逃去關中,整個天下大勢還是叫人看不清楚啊。

董原不是要爭地盤,而是要爭羅獻成在北線的五萬降兵——董原真可能謂機關算盡啊!

孟知祥說道:“崇國公事先應對董原有所防備,怎麼不直接一紙手令,強使董原去打陳芝虎?至少戰後還可能拿此事削弱淮西……”

“沒用的,董原鐵了心要養敵自重,他又身爲招討使有擅決軍政之權,樞密院的軍令又豈能約束他?”孟畛搖頭說道,“再者,戰後太后及永興帝等一系人馬,還不是拼了命去保董原?”

孟知祥點點頭,江寧那些人,纔不會管南陽軍民十數萬給無辜屠殺這事,也不會管中原大原給打得多殘破,爲了保住他們岌岌可危的帝位,他們什麼事情做不出來?

“那崇國公對此一點防備都沒有?”孟知祥問道。

“不知道,或許有。若有後計,也應該在寧則臣手裡,我們去見寧則臣,就什麼都知道了,”孟畛說道,想了一會兒,又嘆氣道,“寧則臣在這裡水步軍加起來才一萬六七千人,加上我們,也就兩萬四五千人。即使要去正陽攔截陳芝虎,也趕不及……崇國公即使有防備董原,也只能是儘可能降低董原的危害,而無法徹底減消董原、劉庭州即將帶來的惡劣影響。唉……”孟畛又痛又恨的長嘆一聲,又感慨的拍了拍孟知祥的肩膀,說道,“總之我們沒有選擇錯。”

孟知祥點點頭,要不是早就決定投靠崇國公,他們這回必然也將給董原脅裹着去打淮山北麓的羅獻成,將來必然也將是要給崇國公清洗的對象——

第16章 如此奪城第112章 浙東危局第86章 河淮之危第123章 左右逢源第73章 舟行海上第94章 不容拒絕第8章 投效第44章 窮寇第56章 飛熊之死第31章 說服第五章 船下有耳第4章 江寧風潮(四)第137章 配刃第73章 聯兵方案第39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82章 血戰韓村渡第一百零三章 抵臨(一)第126章 逃第九章 隨扈第四十四章 新官上任第65章 河中第71章 軟禁第25章 陸七零三鎮師第128章 太后第101章 虞軍殘將第62章 北還徐州第20章 猛虎搏兔第24章 行刺之謀第25章 後患無窮第42章 政務第14章 鶴灘第118章 嵊泗初定第84章 盡殲第98章 鄂東防線第57章 好快第47章 新帝之謀第76章 淮陽鎮第42章 回崇州第123章 曉喻盟友第13章 七寸吐信第8章 不能打第75章 密約(二)第33章 有無野心第74章 奪島第135章 暴雨將傾第12章 議兵第54章 殘敗第四章 林氏家主(一)第五十九章 填平之策第35章 百般相思第一百二十三章 下堂書第33章 將計就計第56章 見疑第148章 春夜苦短第89章 鏖戰第七十章 江中取銀(二)第69章 羣龍無首第23章 暨陽磐石第30章 定策西沙島第一百三十三章 勢不可擋(一)第五章 林氏家主(二)第35章 月下登山石第71章 野心第一百三十三章 勢不可擋(一)第113章 永嘉野戰第148章 春夜苦短第83章 帝心第九十四章 草堂微風第74章 雁過拔毛第十三章 攪局當然一巴掌第15章 聯姻第74章 顧慮第46章 控田第44章 哀兵第39章 虛實相機第3章 江寧風潮(三)第20章 巡政之口戶第三十九章 黨爭避嫌第68章 鏖戰燕雀嶺第98章 虞東第二章 七夫人顧盈袖(一)第53章 破營第33章 宗族第137章 屈人之兵第一百四十四章 林庭訓之死(四)第51章 撤還是不撤第158章 雌兔迷離第五十二章 江涯爭地第105章 陷阱第37章 爭盟第79章 不能回頭第20章 梟勇無畏第87章 風捲殘雲第116章 斬將第一百四十二章 林庭訓之死(二)第十二章 竹刺槍第44章 人口隱憂第49章 東行第62章 香豔佳人淚第51章 江西形勢
第16章 如此奪城第112章 浙東危局第86章 河淮之危第123章 左右逢源第73章 舟行海上第94章 不容拒絕第8章 投效第44章 窮寇第56章 飛熊之死第31章 說服第五章 船下有耳第4章 江寧風潮(四)第137章 配刃第73章 聯兵方案第39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82章 血戰韓村渡第一百零三章 抵臨(一)第126章 逃第九章 隨扈第四十四章 新官上任第65章 河中第71章 軟禁第25章 陸七零三鎮師第128章 太后第101章 虞軍殘將第62章 北還徐州第20章 猛虎搏兔第24章 行刺之謀第25章 後患無窮第42章 政務第14章 鶴灘第118章 嵊泗初定第84章 盡殲第98章 鄂東防線第57章 好快第47章 新帝之謀第76章 淮陽鎮第42章 回崇州第123章 曉喻盟友第13章 七寸吐信第8章 不能打第75章 密約(二)第33章 有無野心第74章 奪島第135章 暴雨將傾第12章 議兵第54章 殘敗第四章 林氏家主(一)第五十九章 填平之策第35章 百般相思第一百二十三章 下堂書第33章 將計就計第56章 見疑第148章 春夜苦短第89章 鏖戰第七十章 江中取銀(二)第69章 羣龍無首第23章 暨陽磐石第30章 定策西沙島第一百三十三章 勢不可擋(一)第五章 林氏家主(二)第35章 月下登山石第71章 野心第一百三十三章 勢不可擋(一)第113章 永嘉野戰第148章 春夜苦短第83章 帝心第九十四章 草堂微風第74章 雁過拔毛第十三章 攪局當然一巴掌第15章 聯姻第74章 顧慮第46章 控田第44章 哀兵第39章 虛實相機第3章 江寧風潮(三)第20章 巡政之口戶第三十九章 黨爭避嫌第68章 鏖戰燕雀嶺第98章 虞東第二章 七夫人顧盈袖(一)第53章 破營第33章 宗族第137章 屈人之兵第一百四十四章 林庭訓之死(四)第51章 撤還是不撤第158章 雌兔迷離第五十二章 江涯爭地第105章 陷阱第37章 爭盟第79章 不能回頭第20章 梟勇無畏第87章 風捲殘雲第116章 斬將第一百四十二章 林庭訓之死(二)第十二章 竹刺槍第44章 人口隱憂第49章 東行第62章 香豔佳人淚第51章 江西形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