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赴宴

城東藏津橋南面的幾條巷子,住的都是大富大貴人家。林縛騎馬行於巷中,看到鱗次櫛比的屋檐,就見兩邊的院牆刷得雪白,覆着青瓦,垂柳低伏,青石鋪街,馬蹄聲與蟬蟲鳴叫在巷子裡傳蕩。

來到泔水巷永昌侯府宅門前,林縛下馬來,系在宅門左側的拴馬石,使諸護衛在外面的遮陽棚裡等候,他帶着敖滄海過去投門帖。門房進去通報,林縛與敖滄海在門廳裡等了片刻,就看見一羣人從垂花門裡走出來。元錦秋、元錦生兄弟也在人羣裡,中間那個中年人相貌與元氏兄弟有幾分相肖,瘦臉狹目,眼角都是細密的皺紋,頷下密須差不多有四五寸,從垂花門走出來,氣宇軒昂,氣度不凡,想必就是永昌侯元歸政。

林縛倒沒有想過永昌侯會親自走出垂花門來迎接,忙走出門廳走廊,在樹蔭下長揖施禮,說道:“晚生林縛拜見侯爺及世子。林縛之前在江寧也居住多時,一直未曾有機會過來登門拜見,失禮之處,望侯爺多多寬囿……”

“往昔事何足道矣!”元歸政哈哈一笑,挽住林縛的胳膊,笑道,“你不投帖過來,我也要投帖過去見一見燕南四捷名動天下的都監使大人……”

“侯爺是開晚生的玩笑呢,燕南些微之功,何足掛齒?”林縛笑道。

“都監使真是謙虛,”元歸政笑道,“東虜入侵,魯王一系遭殃最甚,除鎮國將軍得襲郡王爵外;郡君元嫣,太后憐其遭遇,使之在宮中行走居住,今上收爲義女,封爲陽信公主——陽信公主在宮中就盛讚都監使的美名呢。太后賜歸政幾道懿旨裡,也提到過都監使。要不是想着讓都監使繼續爲朝廷建功立業,太后甚至還想做主給都監使賜婚呢?說起來,這泥古不化的老規矩也真應該改一改了,都說‘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合輒宗親、外戚子弟就不能爲朝廷效力了?都監使以爲如何?”

林縛微微眯起眼睛,避開元歸政的視線,笑道:“聽侯爺說來,覺得事事在理,只是晚生見少識淺,又覺得老規矩有老規矩的好處,待晚生回去細思過其中的利弊,再回復侯爺……”

聽着元歸政話裡的暗示,林縛就覺得好笑:賜婚,難道將元嫣那個小丫頭賜婚嫁給自己不成?再細想又不覺得好笑,十二歲的宗室少女嫁人完婚的先例也不是沒有。想到這裡,林縛忍不住要伸手抹一抹額頭的冷汗,想着這趟沒有進京,未嘗不是一樁幸事啊。

要是進京後,張協使壞提到賜婚迎娶宗室女這一茬事,當真是要被動到極點了。

越朝立國兩百餘年來,很少沒有出現過宗親、外戚擅權的現象。

除了文臣相制、壓制宗親與外戚的體制性因素外,還有一個主要的因素就是,諸帝繼位時均已長大成人,制衡廷臣時,甚少藉助宗親與外戚,故而宗親與外戚勢力沒有膨脹的機會。

倒不是說宗親與外戚勢力一點機會都沒有。

德隆帝得急病駕崩時,諸子年幼,外戚梁氏本有扶持幼帝、把持朝政的機會。奈何德隆帝駕崩前所留下的秘詔竟然將帝位傳給已經長大成人的弟弟,也就是當今聖上崇觀皇帝,使梁氏失去一個極好的把持朝政的機會。

不過,在陳塘驛慘敗之前,梁氏幾乎控制着大同、宣化及薊遼諸鎮的邊軍。即使在邊軍十亡其五的陳塘驛大敗之後,梁氏在邊軍裡的影響力依舊深遠,也就是嶽冷秋不願意在陳塘驛大敗後出任三鎮總督的一個重要因素。

*********

林縛一邊與元歸政敷衍應付,一邊細想他話裡的種種暗示,由藩鼎等人在前面領路,走到用宴的內宅大廳裡。

諾大的華麗大廳,就擺了兩張檀木長案,室外暑熱炎炎,廳裡卻涼風習習,除了穿着輕薄華衫的美麗侍女在背後執扇輕搖外,想必室裡還置有冰塊來吸收熱氣。

元歸政請林縛相對而坐,元錦秋、元錦生及藩鼎等人則按照規矩站在一旁侍候,陪着說話。

美酒佳餚都由一旁的侍女端上來,每次只端上一道菜,林縛只來得及夾上一兩口嘗一嘗,就給人撤下去換上另一道美食。一席酒足足端上來五六十道的菜,林縛卻只吃了個半飽。

“如今京中以及江寧多議遷都事,都監使對此有什麼看法?”

林縛正拿侍女端上來的青鹽漱口,聽元歸政提到這事上來,將鹽水吐到銀鉢裡,拿雪白的汗巾擦了擦手,心想一席話都是敷衍應付,難以讓元歸政在蘇湄的事情鬆口,說道:“有其利,也有其弊——這些話本不該是晚生這樣位卑言輕的人所說,不過侯爺待晚生甚誠,晚生也無需在侯爺面前顧左右而言其他——燕京正當國門,遷都不利士卒同心共守國門。燕山失守,從燕冀平原越河水到山東,再到淮河,將無險可守。在遷都之事不慎重,極可能動搖半壁河山。我覺得當今之計,不可輕言遷都事。然不遷都亦有種種弊端:去年秋,東虜破邊入寇,如進入庭院,輕而易舉,燕山堪如不設防;燕京直接暴露在東虜鐵騎的威脅之下。京中官吏萬餘、禁中雄兵近十萬,僅這兩項年需糧秣近三百萬石。漕道通暢時,爲保障每年三百萬漕糧及時解運到京中,外郡實際耗糧數爲正漕額的三到五倍。此時河道崩決,漕運疏堵,唯從山東、津海繞行——漕糧運抵膠州灣的腳費絲毫不減外,即使減,也只減輕地方上的負擔,但從膠州灣到津海經渦水河、衛河進京畿,朝廷這時候還需要爲每石漕糧額外補貼六錢銀子的腳費。這筆數字加起來,大到驚天,遠遠超過戶部能承受的範圍——從實際因難上出發,遷都又是迫切之舉……”

元歸政眯眼看着林縛,他也是從曲家落入陷阱的那一刻起,才正式重視起眼前這個豬倌兒來,暗道:他崛起當真有他的崛起之道。

別人議遷都,只說燕山防線漏洞百出,帝都暴露於東虜鐵蹄之下,十分的危險,卻看不到背後更深層次的危機。

銀子。

走津海糧道運糧,朝廷需爲每石漕糧額外補貼六錢銀子的腳費,每年三百萬石漕糧入京,就需要額外補貼一百八十萬兩銀子的腳費。關鍵要將燕山防線真正的支撐起來,每年需要六百萬石漕糧入京,就需要額外補貼三百六十萬兩銀子的腳費。

如此龐大的開銷,也許支撐一年半載還勉強可以,時間一久,朝廷的財政必然要崩潰掉。

也許只要黃河決口封堵,漕運恢復正常,就無需走靡費甚巨的津海河道。實際上,燕山防線漏洞百出,就算今年能將黃河決口封堵,明年又會有一支東虜騎兵破口入寇滲透到山東再一次將黃河掘開——東胡人已經看到大越朝的這處致命軟肋了。

“都監使看問題果真是要比常人看得深遠,本侯受教了……”元歸政頷首道。

“淺薄之論,侯爺過譽了。”林縛謙言道,他心裡卻在琢磨:遷都或者不遷都對元歸政及宮中的樑太后及灌雲梁氏有什麼利害關係?此外,嶽冷秋在江東大權獨攬,顧悟塵實際還不足以制衡他,宮中對嶽冷秋就完全放心嗎?

林縛稍稍收斂神思,不去想太複雜的事情,蘇湄的事情總要試探一下元歸政的態度,輕笑道:“藩老也在這裡,晚生倒想起一樁事有託藩老……”

藩鼎與元歸政對望了一眼,朝林縛施禮道:“請都臨使吩咐。” Wшw●тт κan●C 〇

“崇州四月遭匪禍,城毀、數千人遭屠。蘇湄姑娘憐憫其情,願到崇州走一遭,以唱藝所得賑濟災戶,不曉得蘇湄姑娘有沒有跟藩老提起這事?”林縛說道。

“倒未聽蘇姑娘提起……”藩鼎說這話時,眼睛望着元歸政。

“這是一樁好事啊,”元歸政哈哈一笑,“我這邊捐千兩銀以助蘇湄姑娘義舉……都監使也是喜歡聽蘇湄姑娘妙曲清唱的真男兒。有白沙縣劫案前車之鑑,爲安全計,藩樓也不敢輕易讓蘇湄姑娘離開江寧到外地去獻唱。如今崇州江口有都監使坐鎮,東海寇再也進不出來,倒不需要再擔心這個了。也應該讓蘇湄姑娘多出去走走。”

“多謝侯爺成全此事,蘇湄姑娘若去江寧,安全之事,我一定會考慮周全了。”林縛說道。

“安全之事也無需都監使操心,”元歸政笑道,“我府也有幾艘商船想從崇州出海去京中,可以順路護送蘇湄姑娘返往於崇州……”

“如此正好。”林縛說道。他心裡奇怪:永昌侯府什麼時候擁有海船了?還竟然要先他們一步打開通往與京畿的商路。看來永昌侯府還有許多不爲外人所知的秘密。

第69章 信陽第63章 寧王一系第85章 津海之利第106章 叔侄夜話第八章 江寧有豪宅第8章 郊迎(一)第130章 驅狼爲虎第一百零六章 女刺客(二)第116章 亂兵第10章 浙南第一百二十二章 黑暗迷情(二)第12章 江寧心思第12章 議兵第11章 潛伏第2章 故人往事第157章 引蛇出洞第27間 羈縻之政第137章 屈人之兵第四十五章 暴殄珍物第7章 誤中副車第38章 勤王之議第五章 林氏家主(二)第59章 原是姐妹第四十二章 唯恐天下不亂第141章 血濺末途第132章 敵潰如潮第65章 山海漏防第36章 受降第22章 海東勢力第36章 舊瓶新酒第81章 兵分兩路第7章 大寇於城第117章 攻城拔寨第103章 淮陽防線第九十九章 族仇家恨第10章 迎娶第四章 朝天湖第48章 敵軍太狡猾第94章 新婦初妝第107章 海攻第14章 合圍第114章 樊城城下第124章 懸樑第29章 飛來一城第62章 臨戰第91章 站隊楔子第13章 失城第11章 肘腋生變第37章 飛轉直下第126章 後手第57章 京畿密鬥第17章 開城門第105章 搶灘大橫島第46章 國相第35章 抉擇第93章 深谷殘敵第1章 江寧風潮(一)第60章 噴焰弩第85章 鶴城之失第13章 蒸汽機(二)、(三)第15章 借名清匪第54章 四人洞房第15章 財大氣粗第十二章 江寧商號第二章 七夫人顧盈袖(一)第23章 客訪深山第99章 江寧形勢第68章 誰爲石誰爲鳥第六十六章 傳奇匠戶第一百四十章 民生誰來計(二)第99章 大勢第104章 轉機第二十五章 家族謀勢第一百三十九章 民生誰來計(一)第99章 江寧形勢第一百一十二章 迷離姻親(二)第129章 志願軍游擊隊第30章 沒有良機第一百一十章 冰釋(二)第22章 月色交心第131章 夜下血流第九十五章 後院燎原第5章 治鹽第82章 形勢緊迫第23章 歸塵第47章 攻城第155章 風起第73章 花燭夜第166章 殺身滅族第41章 遼海崩潰第42章 三日五百里第3章 沒落王族第21章 子嗣第八章 鄉情濃淡第60章 梟心難測第25章 金箭傳令第90章 封河之計第23章 暨陽磐石第11章 抵抗軍
第69章 信陽第63章 寧王一系第85章 津海之利第106章 叔侄夜話第八章 江寧有豪宅第8章 郊迎(一)第130章 驅狼爲虎第一百零六章 女刺客(二)第116章 亂兵第10章 浙南第一百二十二章 黑暗迷情(二)第12章 江寧心思第12章 議兵第11章 潛伏第2章 故人往事第157章 引蛇出洞第27間 羈縻之政第137章 屈人之兵第四十五章 暴殄珍物第7章 誤中副車第38章 勤王之議第五章 林氏家主(二)第59章 原是姐妹第四十二章 唯恐天下不亂第141章 血濺末途第132章 敵潰如潮第65章 山海漏防第36章 受降第22章 海東勢力第36章 舊瓶新酒第81章 兵分兩路第7章 大寇於城第117章 攻城拔寨第103章 淮陽防線第九十九章 族仇家恨第10章 迎娶第四章 朝天湖第48章 敵軍太狡猾第94章 新婦初妝第107章 海攻第14章 合圍第114章 樊城城下第124章 懸樑第29章 飛來一城第62章 臨戰第91章 站隊楔子第13章 失城第11章 肘腋生變第37章 飛轉直下第126章 後手第57章 京畿密鬥第17章 開城門第105章 搶灘大橫島第46章 國相第35章 抉擇第93章 深谷殘敵第1章 江寧風潮(一)第60章 噴焰弩第85章 鶴城之失第13章 蒸汽機(二)、(三)第15章 借名清匪第54章 四人洞房第15章 財大氣粗第十二章 江寧商號第二章 七夫人顧盈袖(一)第23章 客訪深山第99章 江寧形勢第68章 誰爲石誰爲鳥第六十六章 傳奇匠戶第一百四十章 民生誰來計(二)第99章 大勢第104章 轉機第二十五章 家族謀勢第一百三十九章 民生誰來計(一)第99章 江寧形勢第一百一十二章 迷離姻親(二)第129章 志願軍游擊隊第30章 沒有良機第一百一十章 冰釋(二)第22章 月色交心第131章 夜下血流第九十五章 後院燎原第5章 治鹽第82章 形勢緊迫第23章 歸塵第47章 攻城第155章 風起第73章 花燭夜第166章 殺身滅族第41章 遼海崩潰第42章 三日五百里第3章 沒落王族第21章 子嗣第八章 鄉情濃淡第60章 梟心難測第25章 金箭傳令第90章 封河之計第23章 暨陽磐石第11章 抵抗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