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寧王一系

“林制置使的這個出兵方案大善,奪下岱山、昌國,就能將奢家的兵力牽制在東海岸上,想來董大人也沒有把握獨自面對奢家在浙東的大軍吧!”餘心源手按在桌面上,慢條絲理的說道,卻是一錘定音,表明吳黨在這事上支持淮東的態度。

劉庭州看向顧悟塵。

顧悟塵眯着眼睛,好像才第一次看到林縛的這份用兵條陳似的,根本不去看寧王、嶽冷秋、董原等人的臉色。

想想也奇怪,顧悟塵早年在江寧,跟陳西言鬥得你死我活,曲家都因此而亡族,餘心源時期的吳黨勢力,對東陽一系事事制肘,誰能想到,雙方今日會在這事上能夠媾和在一起?

劉庭州又看向嶽冷秋、董原等人,他們臉上的神色凝重,想來都曉得餘心源的表態非同小可,不能馬虎對待。

林縛穩如泰山的坐着,也不去窺視各人的反應,事實各人的反應,也許不會露在臉上,但也不難推測一二。

嶽冷秋、張希同、鄧愈、沈戎、劉直、張晏、劉庭州等人,包括顧悟塵、張玉伯、餘心源、王添、王學善等人,無論他們之間有什麼分歧、有什麼利害衝突——無論是他們心裡奉行忠君之道也好,抑或是他們自身地位與權勢的性質,都決定了他們是擁護帝權的。

寧王權勢也漸重,地位與儲君相差無異,在江寧則是帝權的象徵,那就決定這些人都是擁護寧王的——也許寧王在象徵意味更強烈一些。

問題出在遷都上。

遷都江寧,意味着中樞要加強對江寧及諸周邊府縣的控制,意味着要中樞要從地方取更多的資源,來完全遷都的準備。

這種資源上的爭與奪,自然就造成中樞與地方的對立。

嶽冷秋、張希同、鄧愈、沈戎、劉直、張晏等人,與地方上的瓜葛較少,更多的是代表中樞的利益,與寧王的關係自然要更密切,基本利益也更一致,可以劃爲寧王府一系。

往長遠裡說,寧王在江寧登基,江寧六部將直接替代燕京六部,成爲帝國的中樞機構,包括程餘謙在內的江寧六部官員,都要從中受益,也可以算作寧王府一系的。

董原或許有更大的野心,不過他當前必須依靠寧王府,纔有正當的名義,從地方上獲得資源,所以此時的他也是寧王府一系。

相比較寧王府一系,以顧悟塵爲首的東陽系與以餘心源、陳西言以及海虞陳家爲首的吳黨,則更多是地方利益集團的代表。

寧王府、東陽系、吳黨,再加上永昌侯府、虞東宮莊所代表的後黨潛流,差不多構成江東郡當前的權力格局。

王添、王學善嚴格說來,不屬於吳黨之流,但在地方上任職多年,與吳黨人物瓜葛往來甚密,更傾向維護地方勢力的利益,看作吳黨一系,也無不可。

吳黨勢力有一個特點,就是重文輕武,長久以來都沒有一個能在軍事上響亮說話的人物出現。在和平時期,文臣穩穩的壓過武將一頭,吳黨的這個特點,自然算不了什麼劣勢。

時逢王朝末世,地方上都相繼有擁兵自重的趨勢,率兵之臣、領兵之將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吳黨的這個特點,就成了致命的弱點。

曲家當初要害林縛、顧悟塵,甚至只能請用不成氣候的烏合之衆太湖盜出馬,結果給林縛、顧悟塵反噬滅族,不能不算慘重的教訓。

邊軍遭至陳塘驛大敗,樑家被迫退隱數年;李卓立下功勳無數,卻給猜忌、多方制肘——張協穩居中樞相位,卻不斷的加重嶽冷秋手裡的兵權,就是看透此節。

平江府歷史上都是吳黨勢力滋生的傳統地區,平江府這次給劃歸浙北軍司所轄,淪爲浙北軍司的附庸,吳黨頭上無疑給打了一頓悶棍。

餘心源的心機跟手腕,都不足以跟嶽冷秋等人抗衡。

說到底,吳黨內部更缺乏帥臣之流的人物,沒有相對較獨立的軍事力量,無法在軍事上替吳黨張目。在當前的形勢下,自然也阻止不了平江府給劃入浙北軍司。

林縛一方面擔心吳黨給削弱後,包括淮東在內的東陽一系也會受到限制跟打壓,另一方面林縛知道平江府的土地兼併情形,只比海陵府更嚴峻,希望看到吳黨與平江府的豪紳勢力受到打壓。

這個矛盾的心態,促使林縛一直都是採取袖手旁觀的消極態度,而陳家在關鍵時刻站出來,頗爲出乎他的意料。

陳家又開出有利淮東的條件,林縛也不能有便宜不佔,這幾日來詐病不出,就是拖着給陳家、給吳黨更多活動、聯絡、統一認識的時間。

餘心源總不是笨人,雖說長期以來跟東陽系矛盾重重,但也知道這時候怎麼做,才更符合吳黨的利益。

**********

嶽冷秋也覺得十分的棘手,餘心源都明確表態了,說明他們私底下早就有所溝通。

要是他與寧王、董原等人,強烈反對林縛拋出的這份出兵計劃,無異是直接將吳黨推到對立面去。

而一旦同意這份用兵計劃,平江府的軍事資源,很可能都往海虞縣集中。

海虞鄉營的歸屬,能不能保持相對獨立的地位,直接關係到陳家的核心利益,陳家在幕後推動是肯定的。陳家的新起之秀,陳明轍是陳西言的得意門生。要是陳西言在背後推動此事,暨陽等縣,甚至原寧海將軍、現任浙北制置使司副使的孟義山,都可能形成以吳黨爲核心的軍事集團。

嶽冷秋委實難以取捨;寧王臉色也陰晴不定,難以決策。

背後的利害關係過於複雜,一時間也權衡不定,更不知道吳黨與東陽一系私下裡接觸到什麼程度,在堂上也無法商議上什麼。

張希同給嶽冷秋使了個眼色,嶽冷秋心裡嘆了一口氣,跟寧王說道:“林制置使所呈條陳,事關重大,是不是延後一天,到明天再行議論?”

“……”寧王沉默的點點頭,許了嶽冷秋的建議,將軍議延後到明日。

林縛冷冷一笑:涉及到根本利益,誰都不是傻子,餘心源一時看不透,但不意味着就沒有人站出來點撥他,陳華文、陳華章兄弟以及留在暨陽養老的陳西言都不是傻子。

軍議才進行了半個時辰不到,就被迫中止。林縛倒也着急,拖着“病軀”出城回到河口草堂,陳華文還留在河口等候消息。

************

寧王府午前的議事本是絕密,不過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元錦生午時邀王超、餘闢疆等人爲陳明轍擺宴洗塵,從餘闢疆口裡知道軍議詳情。

王學善嘴巴還緊一些,沒有跟其子王超透露軍議之事。餘闢疆倒是大嘴巴一個,將他從其父餘心源哪裡聽來的諸多事,倒黃豆似的在酒桌上當趣事來說,陳明轍想要阻止都不行。

用過宴,元錦生找了個藉口,脫身先走,轉身就返回候府,將軍議之事說給父親元歸政聽。

“事態發展下去,東陽系與吳黨,跟寧王一系的矛盾將越來越嚴重,這應該算是一個好消息。”元錦生說道。

“不錯,是要算一個好消息,”元歸政也是神情一振,說道,“你讓周鶴將銀子準備好,我們這就去河口……”

“好咧,”元錦生應道,待要走出去找侯府從事周鶴,要院子門口,又回頭問道,“魯王回濟南就藩一事,皇上可曾答應?”

“這事怕是不易,崇觀小兒不可能不防備樑家。”元歸政說道。

“魯王跟晉王雖非先帝嫡子,但與寧王一樣,都是當前皇上的親侄子,血親還不分先後。皇上有將寧王立儲之意,就不應該讓魯王、晉王繼續留在京中,與宮廷親近,否則會讓寧王心裡怎麼想?”元錦生說道。

“也許等寧王的儲君地位正式確立了,纔會讓魯王、晉王出京吧,”元歸政說道,“不過這些暫時還不重要,北方局勢再差,還能拖上兩三年,這邊讓寧王扎不下根,纔是緊要。陳家啊,真是讓人意外,我也沒有想到陳家會唱這一齣戲。不然海虞縣給董原佔去後,虞東宮莊的處境也會艱難許多,沒想到事情輕易就迎刃而解了……”

“父親確信寧王與嶽冷秋會接受林縛的條陳?”元錦生說道。

“寧王想要在江寧順利登基,總要將奢家趕回東閩去,心思纔可能踏實些,”元歸政笑道,“董原有把握不用淮東從東線牽制,獨立收復兩浙嗎?”

“難!”元錦生說道,“淮東的佈局十分的巧妙,明明是給各家包圍在裡面,兩角卻有伸展開去的餘地。淮東要是不出力,錢江下游的喇叭口異常的開闊,董原麾下的水師太弱,只能從西邊的湖州境內出兵渡江,戰略上的選擇餘地很小。”

“董原沒可能不知道自己的缺陷,即使他最終從湖州方面出兵,也需要淮東在東線牽制奢家一部分兵力才行,”元歸政說道:“再說這時候寧王、嶽冷秋與董原攪合在一起,是因爲利益一致,他們就對董原絕對放心?我看董原纔是個吃肉不吐骨頭的餓虎,嶽冷秋跟寧王不會不防。帝王權術,分而制之。寧王、嶽冷秋這時候根基都還不穩,總不會過分壓制吳黨的,見好就收,纔是他們應該做的事情。”

元錦生想想也是,寧王、嶽冷秋不可能拒絕淮東的出兵計劃,除非他們完全不想淮東從東線牽制奢家,便找從事周鶴,將銀兩準備,與父親一起送往河口去。

第55章 殘勝第23章 強襲松浦第七章 家奴也是富貴途第58章 欲拒還迎第63章 有肥先管自家田第56章 飛熊之死第7章 大寇於城第6章 重兵東移第34章 鐵流第99章 大勢第41章 冰裂第21章 敵戰奇謀第162章 梟勇而戰第53章 北伐猜想第30章 津海會戰第42章 伏火弩第91章 站隊第35章 計定九里山第30章 美人心計第35章 百般相思第81章 暗子第34章 河口秘情第19章 惑敵第121章 隔岸觀火之謀第15章 王相第66章 意外升官第98章 虞東第55章 浙北軍司第146章 奪城第52章 下聘禮第18章 弱國邦交第十六章 故人應不識第157章 引蛇出洞第56章 遷族第一百三十一章 奇襲上林裡(二)第45章 典錢鋪第119章 行軍第101章 虞軍殘將第15章 聯姻第155章 勇將第六十二章 新仇第31章 風向變了第52章 鬍子叔叔第105章 警告第一百四十章 民生誰來計(二)第113章 廷爭第7章 左右爲難第44章 兵備將行第77章 東海攻略第4章 海塘問策第7章 曬鹽第14章 驚疑第66章 控制洪澤浦第65章 買路錢第130章 池州謀第170章 疥癬之患第七十九章 夜長夢多第53章 北伐猜想第108章 奪島之戰第21章 憂降第17章 使臣第12章 濟州第26章 對壘第74章 大戰將臨第28章 庵堂經聲第45章 典錢鋪第51章 識時務第50章 戰訓識字班第94章 不容拒絕第96章 軍食第12章 三月之謀第一百三十九章 民生誰來計(一)第153章 前奏第133章 耐心第135章 恩仇第57章 破口罵娘第73章 籌劃第7章 曬鹽第62章 林族利益第85章 轉折第55章 伏兵多時第109章 請旨勞師第8章 宴前脣戰第63章 開海漕第5章 初襲第100章 江寧霜寒第103章 淮陽防線第10章 血書第124章 冷月如眉說骨肉第76章 擔憂第15章 財大氣粗第22章 立城擴軍第46章 柳暗花明第33章 滲透第24章 禁絕第126章 陽信驚雷第24章 魂歸何處第八十一章 簡短交易第42章 政務第一百零七章 女刺客(三)
第55章 殘勝第23章 強襲松浦第七章 家奴也是富貴途第58章 欲拒還迎第63章 有肥先管自家田第56章 飛熊之死第7章 大寇於城第6章 重兵東移第34章 鐵流第99章 大勢第41章 冰裂第21章 敵戰奇謀第162章 梟勇而戰第53章 北伐猜想第30章 津海會戰第42章 伏火弩第91章 站隊第35章 計定九里山第30章 美人心計第35章 百般相思第81章 暗子第34章 河口秘情第19章 惑敵第121章 隔岸觀火之謀第15章 王相第66章 意外升官第98章 虞東第55章 浙北軍司第146章 奪城第52章 下聘禮第18章 弱國邦交第十六章 故人應不識第157章 引蛇出洞第56章 遷族第一百三十一章 奇襲上林裡(二)第45章 典錢鋪第119章 行軍第101章 虞軍殘將第15章 聯姻第155章 勇將第六十二章 新仇第31章 風向變了第52章 鬍子叔叔第105章 警告第一百四十章 民生誰來計(二)第113章 廷爭第7章 左右爲難第44章 兵備將行第77章 東海攻略第4章 海塘問策第7章 曬鹽第14章 驚疑第66章 控制洪澤浦第65章 買路錢第130章 池州謀第170章 疥癬之患第七十九章 夜長夢多第53章 北伐猜想第108章 奪島之戰第21章 憂降第17章 使臣第12章 濟州第26章 對壘第74章 大戰將臨第28章 庵堂經聲第45章 典錢鋪第51章 識時務第50章 戰訓識字班第94章 不容拒絕第96章 軍食第12章 三月之謀第一百三十九章 民生誰來計(一)第153章 前奏第133章 耐心第135章 恩仇第57章 破口罵娘第73章 籌劃第7章 曬鹽第62章 林族利益第85章 轉折第55章 伏兵多時第109章 請旨勞師第8章 宴前脣戰第63章 開海漕第5章 初襲第100章 江寧霜寒第103章 淮陽防線第10章 血書第124章 冷月如眉說骨肉第76章 擔憂第15章 財大氣粗第22章 立城擴軍第46章 柳暗花明第33章 滲透第24章 禁絕第126章 陽信驚雷第24章 魂歸何處第八十一章 簡短交易第42章 政務第一百零七章 女刺客(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