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加徵

一切都如慣例,密旨未宣,新設浙北制置使司的消息便先傳開了。林縛踩着點趕往寧王府,先到場的官員已經是三五人一羣的議論開了。

奉詔進府議事的,地方上主要是通判、知府以上的官員,郡司唯有參議、參政、僉事以上的佐官纔有資格列席,江寧六部列席的官員要麼是侍郎、要麼是尚書,官品更高得驚人,此外就是江西、兩湖、廣南等郡的官員代表。

擠擠挨挨四十多人,大越朝東南諸郡的實權人物或代表差不多都聚集在此了,林縛倒有大半面孔不認得。

他不認得別人,別人卻認得他。

在場這麼多人裡,品級沒到而得御賜有資格穿紫服的,只有兩人。

除了林縛之外,另一個就是有小相爺之稱的寧王府長史張希同。

林縛因軍功而顯赫一時。

張希同有小相爺之稱,倒非他是張協長子的緣故,而是所有寧王府發出去的詔諭,一定要有他的副籤才能生效。

如今寧王就藩江寧,兼領江寧六部以理東南諸郡政事,就差直接戴上東南理政大臣的帽子。王府長史雖纔是從五品的職官,但張希同的副鑑之權,着實大得驚人,說是小相爺也沒有什麼不當的。

寧王不會急着出來,嶽冷秋、程餘謙、顧悟塵三人給召到內宅去議事;董原沒有出現,想必也在裡面。林縛一時也不清楚誰來了,誰還沒有來。倒是江寧六部的那些官員,雖說還頂着尚書、侍郎的頭銜,卻一起在大廳裡等候,看不出他們臉上有什麼怨言。看到張希同走出來,都圍過去,談笑風生。

天氣炎熱,林縛心裡卻是冰涼,也冷冷的站在一旁,看着給衆人簇擁的張希同;看他春風得意的樣子,陳芝虎南調,大概就是有他張家的“運籌帷幄”之功。

急躁不安的崇觀帝,迫不及待的將陳芝虎南調,使得本就岌岌可危的燕北防線,已經瀕臨崩潰的邊緣,李卓獨木再難支撐將傾的大廈啊。

派去跟李卓聯絡的人,遲遲沒有返回,林縛也猜不透李卓、高宗庭心裡怎麼想。

李卓、高宗庭不可能看不到眼前的危機,只是他們也沒有辦法。張協、郝宗成二人幾乎把握了朝政,李卓的忠苦之言,崇觀帝能聽見進去多少?

這時候張玉伯風塵僕僕的從外面走來,他也最先看到林縛,朝這邊走來。

“怎麼拖這麼晚,還以爲你趕不上趟呢?”林縛問道。

“官船沒出泗水河就漏了底,還是到山陽跟子昂借了一艘船。這一耽擱就是兩天,緊趕慢趕,昨天夜裡纔到朝天蕩,在北岸宿夜,天未明就動身,總算沒有誤事……”張玉伯微微喘着氣,可見進城趕來寧王府,也是行色匆匆。

“你在徐州連一艘好點的官船都用不上?”林縛見張玉伯的官袍子都打着補丁,心裡替他難受。

張玉伯倒沒有什麼難過,坦然說道:“淮泗一戰,徐州死傷十數萬,無數離亂民衆在去年秋後才陸續返鄉。流匪跟蝗蟲似的,寸草不生,本就窮困,還耽擱了兩季收成。徐州城差不多給打殘了,要修復,哪一處不需要用錢——還以爲那艘船能撐些時間的。對了,你派人在山陽開爐鍊鐵,能否給我百餘名工匠?徐州有煤有鐵,要有能開爐鍊鐵的工匠,能煉出鐵來,就能緩一口氣!”

林縛搖了搖頭,說道:“你知道我不信任陳韓三的;你可以將徐州的煤跟鐵石運往山陽,我讓山陽那邊照價收購,但工匠我是不會給你的……”

便是山陽那邊建爐也僅僅是煉生鐵跟熟鐵,煉精鐵、特別是雙爐煉法,都嚴格控制在崇州進行。爲了在短時間內,最大限度的提高崇州的鋼(精鐵)產量,林縛將觀音灘六座高爐都改爲鍊鋼爐,以雙爐攪法與夾淋灌法鍊鋼。

生熟鐵原料的生產,要麼在山陽縣建高爐;要麼從丹陽、平江等地直接跟地方上的冶鐵作坊收購生熟鐵作原料。

徐州那邊,便是煉生熟鐵的高爐,林縛也會嚴厲打壓!孫壯那邊也一樣,林縛絕對不會允許有技藝高超的鍊鐵匠戶從淮東渡淮北上的。

林縛也不介意在張玉伯面前表這個態;張玉伯也只能無奈而笑,林縛的態度也是夠直截了:徐州要想改善財力,只能組織人手進山挖煤跟鐵石運往山陽換銀子了。

林縛注意到,隨張玉伯過來的一名中年官員聽到他的話臉色微微一變,問張玉伯,“這位是?”

“徐州制置使司長史馬臻見過大人!”馬臻怨毒的自報家門。

“哦,陳韓三沒有膽子過來啊,你替他來了,”林縛輕蔑一笑,揮手道,“你也無需多禮,指不定他日陳韓三要做第四家的奴才,我們還要兵戈相見呢!”

馬臻心裡大恨,卻沒敢當面頂撞。他們進來時,兵甲都給搜走,林縛卻將佩刀堂而皇之的系在腰間——這就是身份跟地位的差距。

陳韓三如今也要夾着尾巴做人,馬臻不敢替他招禍。馬臻跟張玉伯也不是一路人,只是同行從徐州過來,這會兒給林縛教訓過,便灰溜溜的躲到一邊去。

馬臻也是早年就追隨陳韓三的謀士,頷下一撇山羊鬍子,湖青色的官袍穿他身上,就跟地財主似的。

林縛雖然不招人喜歡,但別人也不會給他臉色看,反而還要敷衍他。馬臻過來,別人知道他的身份,連正眼都不給他一個。倒不是說馬臻的官位低下,關鍵陳韓三一叛再叛,換了誰都會恥於跟他們爲伍。

張玉伯可不會替馬臻打抱不平,馬臻離開,他反而方便跟林縛說話,問道:“大人呢?”

張玉伯嘴裡的“大人”是指顧悟塵,表明張玉伯還是視他們都是顧系的官員。

林縛說道:“我來了也晚,楊樸在外面,想必大人給先召進去議事了,張晏、嶽冷秋、董原、程餘謙等人,都沒有見到身影……”

“哦,”張玉伯又說道,“我進來時聽到說要設浙北制置使,這事當真?”

“說是密旨,不過消息昨天就泄露了,”林縛說道,“我看這趟不會只有一道密旨,接下來會有更多的‘驚喜’等着我們!”

張玉伯見林縛說“驚喜”二字時,臉色冰冷,知道林縛本意是在譏諷,壓着聲音問:“你不看好當前局勢?”

“……”林縛搖了搖,與張玉伯稍退到角落裡說話,“你看這堂上一個個磨手擦掌,等着分食好處,但燕北防線給捅了個稀巴爛,今日便是能多分一點好處,又有何益?我派去薊北找李兵部的信使,已經去了半個月,到今日都沒有一個回信,我實在也不知道李兵部心裡是怎麼想的——也許李兵部要做的抉擇很難!”

“你認爲李兵部會做什麼抉擇?”張玉伯問道。

“從臨渝關打出去!”林縛說道。

“啊!”張玉伯愣怔了一下,說道,“以淮東軍將卒之武勇,添兵十萬,打遼西,勝敗都是五五之數啊!李兵部不會如此急躁吧?”

“不是李兵部急躁,是李兵部沒有選擇,”林縛痛心疾首的說道,“一是朝野逼得急,龍椅上的那位怕也沒有多少耐心,不然這次不會以爲有機可趁、調陳芝虎南下了。二是李兵部不主動打遼西,東虜再圍大同,李兵部就要被迫率兵進大同跟東虜主力決戰,那時機會更小!”

張玉伯無奈嘆息,他知道爲什麼說在大同決戰更爲不利,說到底還是糧草!

打遼西,遼西緊靠着渤海東岸,在入冬之前,北渤海沒有冰封,糧草都可以走海路運過去,跟津海糧道連着。李卓只需要考慮軍事上的問題,不用怎麼擔心糧草。

大同與津海直線距離就有七百里,隔着燕山、恆山。要是李卓將薊北軍主力調往大同與東虜決戰,戰事拖上半年,就能將大越朝直接拖垮!

山西北部前年、去年給打殘,南部又是連續大旱,對大同防線無法提供糧草支撐。西秦的稅糧給曹家截留,中州大部給流匪打殘,較爲完整的河中府是樑家的地盤。再往南,糧草要輸送到北線,就必需走津海糧道。

也不是錢不錢的問題,津海糧道這時候的運力,根本無法支撐一場遠離海岸線、遠離津海糧道的大規模戰役。

更令人痛苦的是,高麗人的戰船,已經在登萊東面的海域出現。雖說登萊水師的戰力還不算太弱,但就怕打消耗戰。高麗再弱,也是兩三百萬丁口的國家,登萊水師如何跟高麗水軍拼消耗?

林縛見張玉伯蹙着眉頭,說道:“即使李兵部進兵遼西順利,也不過苟延殘喘,局勢就要大變。能不能收拾殘局,還要看江東這邊。我勸你還是告病退出徐州,陳韓三此人不值得信任!”

“你也說能否收拾殘局,要看江東這邊,”張玉伯堅定的說道,“我又怎能在這時候逃離徐州?”

林縛也不知道要如何勸張玉伯,張玉伯性子太直,剛則易折。也許將來淮東要逆而取之時,張玉伯會第一個站出來反對淮東。

林縛也顧不上算計以後,他不願意看到張玉伯折在陳韓三的手裡,蹙眉思量,說道:“或許勸大人,讓柳西林跟你去徐州,總有個照應!”

“江寧這邊能離得開柳西林?”張玉伯問道。

“設浙北制置使司纔是第一道密旨,誰知道今日還會拋出幾個驚天動地的消息來,”林縛說道,“就這個形勢來看,寧王府的權勢還會大增,柳西林留在這邊沒有意義!”

柳西林任東城尉,控制着東城兩營馬步兵,曾是他們與王學善對抗的重要籌碼。寧王府如今也在東城,寧王府衛營五營精銳就駐紮在東城,相比較以前,東城尉已經沒有那麼重要了。

劉師度、沈戎、劉庭州三人,這時候從內府走出來。看到林縛與張玉伯站在角落裡說話,沈戎臉色一沉,走向別處,劉師度與劉庭州望過來。

林縛頷首示意,不知道劉師度、劉庭州這時候有什麼話要跟他說。

趕着有別人找劉庭州說話;劉師度走過來,抱拳給林縛、張玉伯見禮,說道:“玉伯兄昨夜未來江寧,王宣撫先找了我們幾人過去通過氣……”

“加多少?”林縛直截了當的問道。

“爭吵下來,都說按畝平攤,每畝加徵一分八釐!”劉師度說道。

“呲!”林縛倒吸一口涼氣。

張玉伯沒按捺住,當場就發作,說道:“這不是勒着脖子要命嗎!”聲音又尖又利,驚得堂上衆人都往這邊看。

其他人也多少知道要加徵消息,張玉伯的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他們都能理解,就沒有湊過來添油加醋。

“還沒有最終定下來,玉伯兄稍安忽躁……”劉師度勸說道。

www ⊙тTk ān ⊙¢ o

林縛扯了扯張玉伯的衣袖,說道:“徐州的情況不同,郡司會特殊考慮的。怎麼攤,也不會平攤到徐州的頭上。”不過他心裡也覺得這次攤徵實在是狠了一點。

每畝加徵一分八里,海陵府除崇州縣外,海陵、興化、皋城、建陵四縣,入籍田畝總數約七百萬畝,意味着海陵府除之前繳納的稅賦外,每年還要額外上繳郡司近十三萬兩銀。

安慰過張玉伯,林縛眼睛卻盯着劉師度。

每年多繳十三萬兩銀,海陵一府四縣是有能力消化的。但要是劉師度及下面的知縣不想由府縣消化這次加徵,將這次要多繳的十三萬兩銀子再一次攤到田畝裡,對本就窮困、掙扎在破產邊緣的農戶,傷害極大。

劉師度給林縛眼睛盯着,也有些心虛。他倒是想由府縣內部消化這次加徵,不給農戶增加負擔,但是下面四縣會不會同意?

當世工商業不發達,行賄者少,當官想要發財,就只能靠貪污了。

所謂“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這雪花銀從何處而來?每年徵收糧稅及各種攤派,在扣除上繳郡司、供漕以及地方支用之後,節餘下來的錢糧大半都會落入個人的囊中,就是這雪花銀的最主要來源。

當官的都迫不及待的增加雜捐攤派,有幾個清廉的、願意由內部消化上面的加徵?這不是跟自家的錢袋子過不去嗎?

林縛冷冷一笑,跟劉師度說道:“我也不會讓劉大人爲難,劉大人跟四縣商議時,跟他們說一聲,不要鬧出民亂來,我帶兵去鎮壓時,大家臉面上無光!”

“這是當然,江東再也亂不得了!”劉師度說道。

劉庭州頗爲正直,劉師度性子軟一些,但也不是會搞出大亂子的人,林縛能保淮安兩府十一縣,但江東郡其他八府呢?還有新並進來的浙北、河南七府,怎麼個加徵法?這些就不是林縛能控制的了。

便是東陽府,林庭立真就願意從府庫、縣倉裡每年多拿十幾萬兩銀子繳給郡司、不攤到農戶頭上?

林縛不由的沮喪起來,他事實上對東陽府的加徵都影響不了。林縛的心情在沮喪之餘,也是自暴自棄的想法:亂搞一氣吧,這天下已經是夠亂了,那就徹底亂掉好了,留待淮東再來收拾殘局也簡單些。

林縛便打定主意,這次淮東分毫不爭,就看那些爭到好處的,能將好處抓在手裡留多久!

第89章 鏖戰第十三章 海島生存(一)第91章 站隊第102章 西行第28間 應子第13章 七寸吐信第一百三十八章 時局糜爛(二)第91章 站隊第23章 歸塵第4章 少女情懷第170章 疥癬之患第36章 受降第60章 分贓擴軍第45章 水上奇兵第十三章 海島生存(一)第七十九章 夜長夢多第56章 飛熊之死第13章 將田種好第54章 四人洞房第19章 聲東擊西第32章 天子氣象第8章 郊迎(一)第40章 封官賞爵第88章 對峙第2章 故人往事第3章 聯曹第一百四十章 民生誰來計(二)第116章 叛逃第161章 誰是獵物第3章 海塘說策第13章 殘破第8章 郊迎(一)第91章 站隊第四十章 東海狐第154章 歸心第95章 經難念第三十五章 雜學之論第五十三章 銳氣初挫第六十九章 江中取銀(一)第102章 西行第63章 炮擊第8章 投效第49章 東行第106章 驚疑第22章 攻寨第58章 欲拒還迎第81章 兵分兩路第76章 藥材貿易第44章 兵家秘術第96章 軍食第五章 下車伊始第105章 決心跟信心第20章 豬鼠之輩第37章 體用之議第157章 引蛇出洞第二十章 大牢司獄第81章 渡河第51章 窮寇不追第128章 白河灘潰敵第117章 進退兩難第100章 江寧霜寒第2章 夜觀軍營第124章 懸樑第57章 北進側擊第88章 夢圓江寧第二十三章 顧氏家人(二)第75章 新仇舊恨第十章 石樑縣裡充強豪第46章 不過空城第1章 林政君號第14章 東海形勢第49章 南門之變第46章 柳暗花明第27章 結營第二十二章 定策下海(三)第88章 當機不好斷第131章 歸路第8章 郊迎(一)第15章 抵達津海第60章 梟臣第147章 暗流第106章 渡河第58章 銀契嫁妝第78章 大勢已去第30章 定策西沙島第19章 兵亂抵定第一百零六章 女刺客(二)第133章 驚弓第57章 虛驚一場第107章 海攻第66章 請戰第十五章 貨棧擇址第六十一章 襲營第14章 東海形勢第61章 北伐序幕第74章 淮東軍制第6章 私糧入京第104章 冬季攻勢
第89章 鏖戰第十三章 海島生存(一)第91章 站隊第102章 西行第28間 應子第13章 七寸吐信第一百三十八章 時局糜爛(二)第91章 站隊第23章 歸塵第4章 少女情懷第170章 疥癬之患第36章 受降第60章 分贓擴軍第45章 水上奇兵第十三章 海島生存(一)第七十九章 夜長夢多第56章 飛熊之死第13章 將田種好第54章 四人洞房第19章 聲東擊西第32章 天子氣象第8章 郊迎(一)第40章 封官賞爵第88章 對峙第2章 故人往事第3章 聯曹第一百四十章 民生誰來計(二)第116章 叛逃第161章 誰是獵物第3章 海塘說策第13章 殘破第8章 郊迎(一)第91章 站隊第四十章 東海狐第154章 歸心第95章 經難念第三十五章 雜學之論第五十三章 銳氣初挫第六十九章 江中取銀(一)第102章 西行第63章 炮擊第8章 投效第49章 東行第106章 驚疑第22章 攻寨第58章 欲拒還迎第81章 兵分兩路第76章 藥材貿易第44章 兵家秘術第96章 軍食第五章 下車伊始第105章 決心跟信心第20章 豬鼠之輩第37章 體用之議第157章 引蛇出洞第二十章 大牢司獄第81章 渡河第51章 窮寇不追第128章 白河灘潰敵第117章 進退兩難第100章 江寧霜寒第2章 夜觀軍營第124章 懸樑第57章 北進側擊第88章 夢圓江寧第二十三章 顧氏家人(二)第75章 新仇舊恨第十章 石樑縣裡充強豪第46章 不過空城第1章 林政君號第14章 東海形勢第49章 南門之變第46章 柳暗花明第27章 結營第二十二章 定策下海(三)第88章 當機不好斷第131章 歸路第8章 郊迎(一)第15章 抵達津海第60章 梟臣第147章 暗流第106章 渡河第58章 銀契嫁妝第78章 大勢已去第30章 定策西沙島第19章 兵亂抵定第一百零六章 女刺客(二)第133章 驚弓第57章 虛驚一場第107章 海攻第66章 請戰第十五章 貨棧擇址第六十一章 襲營第14章 東海形勢第61章 北伐序幕第74章 淮東軍制第6章 私糧入京第104章 冬季攻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