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閱讀,幾乎是和互聯網同時出現的一個新名詞。也許你也有這樣的經驗:每天瀏覽了若干網頁,接觸了若干信息,被信息轟炸得體無完膚,但是在一天結束之後想去尋找那些收穫和記憶時,卻什麼都找不到。這樣日復一日,最後只是養成了機械的習慣:打開網頁—一目十行—瀏覽完畢—關閉網頁。這就是淺閱讀:眼睛掃過大量信息,但是並沒有在大腦裡留下足夠深刻的印象。
我們身處一個信息豐富的時代,可是我們卻無法充分地利用這些信息,因爲我們的閱讀變得比以往更加膚淺、更加盲目了。爲了更有效地學習知識、掌握信息,我們需要對自己感興趣的知識和信息進行管理,以便於我們的大腦把它們吸收和積累下來。
所謂“淺閱讀時代的知識管理系統”,就是我針對這個問題、根據自己的經驗而建立的系統的知識管理方式。簡而言之,就是利用數碼工具收集和管理自己感興趣的知識,並週期性地加以回顧,同時不定期地對那些已經被我們的大腦所吸收的知識進行清理。以下具體談談這個知識管理系統的各個環節:有效閱讀、收集、回顧和清理。
第一步:有效閱讀
只有進行有效的閱讀,才能找到那些令自己感興趣、對自己有用的知識。怎樣做到這一點呢?
1.要帶着明確的目標去閱讀:我個人認爲有效閱讀是建立在有明確目標的基礎上的。所以在瀏覽資料的時候,要帶着這樣的問題:
我瀏覽這個網頁(點擊這個鏈接)是想從中得到什麼?
文字的作者想要告訴我們什麼內容?
這篇文字裡我感興趣的內容是什麼?
我對這篇文字的觀點有什麼看法?
2.解除閱讀的焦慮感和麻木感:我認爲產生焦慮感和麻木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們不斷地告訴自己的潛意識“我必須現在就把它記下來,因爲在堆積如山的資料中,我幾乎不可能再次瀏覽它”。面對必須要一次性記憶的資料,我們會感到焦慮;當我們發現自己常常“過目就忘”的時候,我們會逐漸麻木,失去對信息的敏感和樹立目標的勇氣。這都會影響閱讀的有效性。
其實這些顧慮是可以解除的。需要做的只是帶着上面提到的問題去閱讀資料,然後把這些問題的答案和自己感興趣的知識放入一個收集器中。這樣就不必要求自己在第一次閱讀的時候就把重要的信息記到腦子裡,而是可以一次次地從收集器中把它們找出來進行回顧。回顧的次數多了,就自然而然地將它們存儲到大腦中了。
所以有了這個知識管理系統做幫手,大可以將閱讀的心態放輕鬆。在這樣的狀態下你的閱讀也會更有效。
第二步:收集
大家在讀書或者瀏覽資料的時候是否有下面的習慣?
在重要內容下面劃波浪線。
用記號筆加粗重要內容。
在重要內容上加批註,然後將該頁折角做記號。
如果有的話,那麼你已經在做知識管理的收集工作了。
淺閱讀時代的知識管理系統的收集工作也是要收集那些自己感興趣的、重要的內容。所不同的只是,要將這些內容存儲到一個專門的數碼收集工具中。這個工具需要具備的功能有:
與掌上設備同步:可以通過pc與palm、ppc等掌上設備直接同步收集資料,方便隨身攜帶,隨時回顧。
可以設定日期索引:能夠隨時通過便捷的方式查找某天收集的資料。
可以按照內容搜索:通過關鍵字迅速找出相關的資料項。
可以設設置定時提醒:設置定時器,提醒使用者回顧的週期。
目前市面上可用於資料收集的軟件有很多,我所知道的大約有以下幾類:
桌面便籤類:如Outlook的便籤、Onenote、Evernote、DynamicNotes3.25等。
Wiki類:如WikidPad。
瀏覽器綁定類:如Scribefire(Firefox插件)等。
第三步:回顧
前面做了這麼多收集工作,就是爲了方便我們對重要信息進行回顧。有一句老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但是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根本沒有時間去“書讀百遍”,所以我們需要通過更有效的方法來讓“其義自見”。
關於回顧的方法
哲人說過,我們不可能兩次跨入同一條河流。所以請重視每一次回顧的過程,注意以下這些方法:
1.認真地閱讀收集到的資料,嘗試與你以前曾獲得的知識取得聯繫,這樣會方便你的記憶。比如你收集到“淺閱讀時代的知識管理系統的回顧方法”,你或許會立即聯想到:
什麼是“淺閱讀時代的知識管理系統”?
這套系統是否適合我使用?
它的原理是什麼?
我在其他地方見過別人使用這套系統嗎?
2.在充分享受過頭腦風暴之後,別忘了隨手記下你的點子。比如要是你想到了比“淺閱讀時代的知識管理系統”更棒的方法,那就趕緊把它寫在你的“將來可能/也許”清單裡;或者如果你發現你還對“知識管理”所知甚少,那麼你可以在你的“待辦事項”里加上一條:“瞭解什麼是“知識管理””。歡呼吧!你的知識庫就在這一點一滴中積累起來了。
3.用你最擅長的工具,爲你的回顧設定提醒器。我使用的是palm上的butler軟件,它可以設定各種週期性鬧鐘。
關於回顧的頻次
我們應該儘可能多地回顧我們收集到的內容,這樣能幫助我們記得更深刻,並且讓我們有更大的機率產生頭腦風暴,進行創意思維。
如果你做不到這一點,那請你至少保證:
每天回顧你當天收集到的資料。建議在離開辦公室前的最後5—10分鐘內做這件事。
每週花30分鐘—50分鐘回顧一週的收穫。請將這個過程作爲你時間管理系統週迴顧的一部分。
每月花一個小時的時間回顧這一個月收穫了哪些寶貴的知識。
第四步:清理
這套系統的清理部分是具有最多爭議的,但是我還是想把我自己的觀點表述出來和大家一起探討。我認爲我們經過“過濾式的收集”以及“發散性的回顧”之後應該“遺忘該遺忘的”。
用這個知識管理系統進行了一個季度的收集之後,我們會擁有一個相對比較龐大的資料庫。一個季度以前的資料在我們每次回顧的過程中(也是加工的過程)已經比原始資料更加豐富,也正是因爲回顧我們的大腦已經完全接受了它們(深深地印在腦海裡),所以這裡出現了和普通資料收集系統不一樣的方法:果斷地清理。
清理的原因
1.如果我們繼續像一般的資料收集系統那樣持續收集而不進行清理的話,我們會變得盲目,不知道這些資料對我具體有什麼用,也懶得去加工這些信息,最終的結果是將資料束之高閣(因此我在回顧步驟特別注重對信息的加工)。
2.不進行清理的話會產生焦慮。這是我自己的經驗:如果有一堆不可預知的事情等待者我去處理,或者有一堆人等待着要和我談話,我就會非常焦慮。收集了過多資料的時候也是如此,腦子裡不停地想怎麼保存,怎麼分類,怎麼攜帶,怎麼把保存的資料和我的需求聯繫起來……會讓自己陷入焦慮,浪費很多精力。這也是淺閱讀知識管理系統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3.清理是記憶的最後一個理由。只要有後路,那麼你“一定做”的事情一定會變成“可能做”。破釜沉舟!不要給自己留後路,
清理的週期
我們應該每個季度對三個月前收集的東西進行最後一次回顧,然後將它們清理掉。
流程圖
認真閱讀完前面內容的朋友一定不難理解這個流程圖的含義:
再次重申一下淺閱讀知識管理系統的幾個原則:
主動閱讀
使用最合適、最簡單的工具
只收集我們感興趣的或認爲重要的東西,絕不通篇收集。如果做不到,請仔細研讀“主動閱讀”四個字。
回顧過程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儘可能多地利用空閒時間做回顧,至少保證每天、每週、每月回顧。
當你認爲你已經獲得了你需要的東西,就清理掉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