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 他年我若爲青帝

姑蘇吳城的冬雨像是悽悽慘慘的淚,讓人感到徹骨之寒,似乎比北方還冷。尤其對是披麻戴孝,已經給亡兄連守三夜劉秀而言,這大概是他經歷過最難熬的一個臘月。

最初劉秀是堅決不信的:“伯兄有萬夫不當之勇,只有他破敵殺人的份,哪能被人斬殺?”

但事實就是事實,縱劉秀如何抗拒,都必須接受。

往事一幕幕在眼前浮現,說起來,他和兄長都生於臘月呢,劉伯升是漢成帝在位時,而劉秀生於漢哀帝建平元年臘月初六,他父親那時候是陳留郡濟陽縣令,後來調到汝南郡南頓縣,卒於任上,那時候劉秀才八歲。

自此以後,兄弟姊妹們就相依爲命,劉伯升與他一母同胞,更是長兄如父。他性剛毅,慷慨有大節,靠着結交豪傑,把他們這個支系中衰的名望振興,成了舂陵劉氏之首。

曾經的兄長一直是劉秀傾慕的對象和目標,年幼時一起玩耍跟着他習武;稍大後聽他與賓客們談話,見他們時常憤憤,懷復社稷之慮,”復漢“的念頭第一次植入了劉秀的心裡。

成年後,兄弟倆爲復漢奔走,劉秀對自己的定位,就是“楚元王劉交”,輔翼而已,希望能以自己所長,助兄長成就大業,勝利後爲執金吾,做一方諸侯足矣。

縱是他打完昆陽後雄心頓生,也聚攏了一羣宛、潁之士,但也只想着,撿起他給劉伯升提議卻被兄長拒絕的“徇於江淮”計劃。在東南幹出一番事業,他日和兄長一東一西,會師於中原。

誰曾想,兄長創業未半而中道薨殂。

他曾苦苦勸諫劉伯升:“不要入關!”說過可不止三遍。關中有第五倫,此人是一個強悍的對手,劉秀設想過兄長一意孤行的結果必不會順利,但何至於直接殞命?

聽說伯升至死都死站着的,聽說他身中十餘創,聽說他是用拍髀自殺的,又聽說第五倫以將軍之禮安葬了他……

這都不重要,對劉秀而言,重要的是,一直站在他面前遮風擋雨的大哥倒下了。心裡好像少了什麼,從魂魄到肉體都在發痛。

消息是舂陵的親戚劉終送來的,還帶來了一封從關中輾轉漢中,再走南陽,過樑楚,秋去冬來春天都快到時,才艱難抵達的遺書。

劉秀遲遲沒有拆開,直到三天後,餓了許久,數次幾乎昏睡過去,兄長那高大的身軀在眼前模模糊糊。

他熬不住了,終於將手伸向了封牘,喃喃道:“字還是那般醜,真讓人不敢信,你也曾混跡過太學。”

等讀着這信時,眼淚又不爭氣地往下落。

“文叔性勤於稼穡,而吾好俠養士,故非笑汝事田業,似高皇帝之兄劉仲,難成大器。”

“然兄亦知,文叔,實乃天下士也!”

那從來不肯服軟,寧死也要站着的兄長,有生以來,第一次給劉秀道了歉,他出戰前也有些預感,亦曾悔不聽弟弟之言。

劉秀忽然變得頗爲憤怒,不是對第五倫,反而是他的兄長:“汝常自詡高皇帝,豈不知高帝亦常敗於項羽,喪家失妻,太上皇幾被烹煮,如喪家犬般奔逃。卻終能亡秦滅楚而得天下,大丈夫能屈能伸,前方無路時,就不能退一步或繞過去麼?”

但若是如此,他就不是劉伯升了。

氣完之後,劉秀頹然伏在靈牌前,許久才動了動,對侍候在旁的鄧禹道:“我要食粥。”

鄧禹等僚屬歡天喜地,儘管他們也難過,但若劉秀垮了,剛有點起色的勢力怎麼辦?奉上粟粥後,但見劉秀一點點艱難吞嚥下去,然後就一言不發去睡了一覺。

劉秀睡了整整一晝夜,起來後第一句話便是:“將輿圖取來。”

他們的地圖沒法跟第五倫的比,頗爲粗糙,但鄧禹參考三郡所藏圖籍,好歹把十三州部,一百多個郡簡略標識出來了,至於江河山川錯位,且忽略不計——誰會拿着世界地圖滿大街找路呢?

“天下一共多少個郡?”劉秀目光在上面掃動,他找到了故土南陽,兄長戰死的京兆,還有他們所在的會稽。

鄧禹道:“若按前漢平帝時計,有一百零三郡,王莽時增至一百二十五郡。”

而他們手裡的,勉強有兩個半郡:會稽南部的越地豪強自守,連會稽郡守魯伯都管不了,廣陵又小。

劉秀只感慨道:“天下郡國如此之多,今乃始得其二,魏王、更始、北漢,動輒佔據一州,唯獨我勢力頗弱。別說與第五倫相較,連李憲、樑王皆能舉手而滅我,仲華,你以前說,天下不足定,何也?”

鄧禹下拜:“自從新莽覆滅,海內餚亂,已經半年。天下人飽受戰亂之苦,期盼明君,猶如赤子思慕慈母一般。湯以七十里成帝業,文王以百里王天下,由此可知,古代興大業者,在德厚薄,不以地方大小!”

劉秀點了點頭,他現在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了。

“繼承兄長的遺志。”

不再滿足於做一方諸侯。

劉秀擡起頭,看向門外的正月煙雨,目光堅毅,他的志向在兄長薰陶下一點點成型,如今終於浮出了水面。

“不止是要復漢。”

“要復興的,是屬於我的大漢!”

……

魏王二年(公元24年),正月初一時,第五倫離開陳倉東返,當抵達汧、渭交匯之處時,王隆卻請求道:“大王,此處有雍五畤之一,是否要祭之?”

“雍五畤?”第五倫對複雜的祭祀體系不太瞭解。

王隆作爲奉常,在其位謀其政,對這些秦漢祀禮自然如數家珍,只道:“數百年前,秦文公東行,狩獵於汧、渭之間,夢白蛇自天下於地,蛇口止於鄜衍鄉,秦文公以爲此乃上帝之神,於是作鄜畤,祀白帝少昊。”

第五倫點了點頭,也沒說要去,只隨口問:“祭祀白帝需用何物?”

“白琥。”

“上何處尋此物去?”

“臣已備好。”王隆這奉常還是合格的,第五倫頓時樂了,看來今日的祭祀沒那麼簡單啊。

果然,王隆下拜道:“陛下若去祭白帝,天子社稷皆太牢,諸侯社稷皆少牢,究竟是以太牢三牲,還是少牢二牲祭之?”

王隆這是在變相勸進啊,第五倫大笑:“你啊你,有話直說。”

王隆原本沒這個心思,還是西征前夕,他叔父王元提醒的,在武功縣遇上當地大姓蘇氏僞造祥瑞後,王隆也上了心。

“大王舉事鴻門,王莽自潰;後敗綠林,關中弭定;今又拔河西河東,取右扶風,跨州據土,帶甲十萬。言武力則莫之敢抗,論文德則無所與辭。臣聞帝位不可以久曠,天命不可以謙拒,惟大王以社稷爲計,萬姓爲心!”

在王隆叔侄看來,第五倫先前只稱王,是爲了迷惑諸漢,可現在他將綠林一通痛揍,又把西漢攆回了隴右,就沒必要再裝下去了。

王隆是希望第五倫能爲帝的:“今日乃是正月初一,大王可祭鄜畤,祀白帝,繼帝位,以承金德!”

沒錯,金德,這是王隆這作爲奉常的,參考諸多祥瑞後認爲第五倫所具的德性。

諸如王莽做夢長樂宮有五枚金人起立,以及五月二十八那天,有太白星經天,此皆金德之兆也。

然而勸進的不止王隆一人,對第五倫之德的看法更是大相徑庭。

景丹見王隆最先開衝,也立刻跟上,同樣是一番肺腑之言,但之後卻又話鋒一轉道:“但臣以爲,大王應該祭祀的,不是鄜畤,而是北畤!”

他說道:“自秦文公之後,對五帝祭祀漸漸齊備,雍地以東,有密畤,祀青帝太昊。”

“兩地之間,有上畤,祀黃帝軒轅氏。”

“渭水以南又有下畤,祀炎帝神農氏焉。”

“但卻遲遲沒有黑帝之祀,直到漢高之時,東擊項籍而還入關中,來到雍地,詢問得知此處只有四疇,先覺奇怪,說道‘吾聞天有五帝,而如今只祭四帝,何也?’”

“百官衆說紛紜,莫知其緣由。於是劉邦恍然大悟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

“於是乃立黑帝祠,命曰北畤!”

景丹拜道:“但漢德並非黑水,漢武時先改爲黃土,到了漢成帝時再改爲赤火,是故可知,劉邦乃是赤帝子,絕非黑帝!”

“大王且想想,漢高所言’乃待我而具五也‘,具五,五!這說的,不就是大王之姓麼!原來大王,纔是黑帝啊!”

好傢伙,原來這預言之子,是我啊!

第五倫得忍着笑,也明白景丹這繞了一大圈,建議他取水德黑色的原因:景丹窺見第五倫定製度喜歡效仿秦朝,秦也是水德。

王隆卻不同意了,在上次諫言不要燒債券,又隱隱爲豪強鳴不平被第五倫敲打一番後,再涉及軍爭、治國他不發一言,因祭祀是奉常的職責,他豈能任由景丹隨意曲解?更何況王隆偏向以禮治天下,對第五倫政權裡竟暗用暴秦之餘已有不滿,只不敢明說,豈能讓景丹將新朝定爲與秦一樣的水德?

於是他咳嗽一聲提醒道:“御史大夫,土克水,不合五行相勝之說。”

景丹卻強詞奪理:“奉常豈不聞五行逆克之說?土雖能克水,然水多土流。”

接着他還舉了第五倫老家長陵長平館涇水改道,起家之地魏郡黃河決口等例子……就算是水反淹沒了土。

二人在此槓上了,而當初第一個勸第五倫稱王的第七彪,本來也想跟着跟進,此刻卻瞪大了眼睛,沒想到這稱帝比稱王複雜那麼多,一套一套的,絕不是他這小腦仁能理解的,還是在勸進時跟着喊“俺也一樣”算了。

最終,還是第五倫制止了兩位大臣的爭論。

“二卿,既然路過,那這白帝、黑帝疇,都先以少牢二牲去祭祀罷。”

王隆、景丹立刻啞火了,聽第五倫這意思,是不打算現在就稱帝。

“寇賊未平,四面受敵,何遽欲正號位乎?無其實而處其名,餘不取也。”

這意思是,我肯定是要稱帝的,但現在爲時尚早。

第五倫言罷,卻又意味深長的地說道:“對了,餘家祖上本爲田氏,起於東方,雖西遷兩百載,卻仍不能忘本,那青帝太昊之疇,也替餘送去一份少牢。”

見第五倫態度堅決,王隆、景丹不敢再勸進,只應諾後,由王隆去籌辦此事,王奉常遂陷入了思索。

“祭祀青帝,莫非大王既不喜金德,也不愛水德,而偏向……木德?以木克新朝之土?”

但這樣一來,又會被炎漢之火團團包圍,不利啊。

且讓臣子們慢慢去糾結此事罷,第五倫現在可不打算急着稱帝,這可不是換個名號就能簡單了結的事。瞧瞧現在,光爭一個德色就吵成這樣,其他事更不用說。稱帝要涉及繁複的禮儀和祭祀體系,甚至影響朝堂結構,關中百廢待興,他現在哪有空忙活這些,故當緩而不當急。

再往前走了數日,當第五倫抵達武功縣時,一大羣人已在此等候,其中有太學的老博士國由,以及長安城中的父老代表,黑壓壓的上百人,都跪在道旁,除了慶賀魏王驅逐漢寇隗賊,他們還受全體長安人之託,來此懇求一件事。

“萬民期盼,還望大王,能夠早入長安啊!”

金根車內,第五倫沒有立刻回答,連車簾都未掀起,高深莫測。

張魚、朱弟過來詢問:“大王?該如何回覆?”

第五倫道:“汝等還記得,餘年輕時,是因何事而得到名望的麼?”

“讓梨?”

“辭官?”

張魚、朱弟面面相覷,他們當然知道,三辭三讓啊!

【看書福利】關注公衆 號【書友大本營】 每天看書抽現金/點幣!

第五倫笑道:“此番衆人求我入長安,若不來個五辭五讓,豈不辜負了他們當初對餘的冷眼而視?”

第384章 全民皆兵第201章 碩鼠還是飛蝗第98章 匈奴漢第200章 奇變偶不變第5章 地主家也沒餘糧啊第487章 濁流第601章 飲馬第678章 次元第372章 雞肋第209章 你馬第696章 窗外日遲遲第213章 大新忠臣第633章 從實力的地位出發第93章 橫刀立馬第314章 賭徒第27章 疏不間親第3章 打不過就加入第553章 陰陽第447章 六盤山上高峰第231章 兵諫第339章蔚爲萬夫雄第29章 渭水不洗口賦起第487章 濁流第335章借貸第29章 渭水不洗口賦起第57章 城市套路深第364章 這是什麼樣的精神第615章 神化第661章 漢中第388章 巨人第383章 長城第67章 反他孃的!第631章 竟敢弒主!第454章 怎麼是你第568章 南巡第283章 借劍第11章 九世之仇第464章 我成替身了第690章 “隕石”第35章 家裡有礦第681章 百川第98章 匈奴漢第659章 陰陽不調第633章 從實力的地位出發第340章給他一個師第379章 嘗新第258章 飄第9章 孝悌救不了大新第37章 你信麼第61章 名單第512章 脊樑第367章 小鎮做題家第513章 誅莽第43章 酒酣胸膽尚開張第127章 你攤上大事了第18章 公元一世紀什麼最重要?第489章 宣戰!第171章 曲線復漢第340章給他一個師第217章 拖,就硬拖第153章 馬殺雞第86章 好馬配好鞍第269章 兒皇帝第163章 散裝大郡第42章 殺人第206章 保衛家鄉第420章 北道主人第245章 義在東軍第315章 韓信第119章 莫欺少年窮第9章 孝悌救不了大新第172章 聚米爲山第155章 雪上加霜第229章 董忠第126章 南下第463章 若在此處埋伏一師第272章 周公吐哺第92章 第五縱隊第119章 莫欺少年窮第529章 細線第349章 江東子弟多才俊第105章 刈麥第569章 手抖第185章 納頭便拜第395章 大公第375章 樂土第328章 不似人君第176章 加戲第122章 老王第116章 不愧是你!第400章 東頭一個漢第243章 好日子第92章 第五縱隊第436章 軟柿子第65章 皇漢第395章 大公第95章 那沒事了第470章 周率第169章 狗頭第342章守戶之犬
第384章 全民皆兵第201章 碩鼠還是飛蝗第98章 匈奴漢第200章 奇變偶不變第5章 地主家也沒餘糧啊第487章 濁流第601章 飲馬第678章 次元第372章 雞肋第209章 你馬第696章 窗外日遲遲第213章 大新忠臣第633章 從實力的地位出發第93章 橫刀立馬第314章 賭徒第27章 疏不間親第3章 打不過就加入第553章 陰陽第447章 六盤山上高峰第231章 兵諫第339章蔚爲萬夫雄第29章 渭水不洗口賦起第487章 濁流第335章借貸第29章 渭水不洗口賦起第57章 城市套路深第364章 這是什麼樣的精神第615章 神化第661章 漢中第388章 巨人第383章 長城第67章 反他孃的!第631章 竟敢弒主!第454章 怎麼是你第568章 南巡第283章 借劍第11章 九世之仇第464章 我成替身了第690章 “隕石”第35章 家裡有礦第681章 百川第98章 匈奴漢第659章 陰陽不調第633章 從實力的地位出發第340章給他一個師第379章 嘗新第258章 飄第9章 孝悌救不了大新第37章 你信麼第61章 名單第512章 脊樑第367章 小鎮做題家第513章 誅莽第43章 酒酣胸膽尚開張第127章 你攤上大事了第18章 公元一世紀什麼最重要?第489章 宣戰!第171章 曲線復漢第340章給他一個師第217章 拖,就硬拖第153章 馬殺雞第86章 好馬配好鞍第269章 兒皇帝第163章 散裝大郡第42章 殺人第206章 保衛家鄉第420章 北道主人第245章 義在東軍第315章 韓信第119章 莫欺少年窮第9章 孝悌救不了大新第172章 聚米爲山第155章 雪上加霜第229章 董忠第126章 南下第463章 若在此處埋伏一師第272章 周公吐哺第92章 第五縱隊第119章 莫欺少年窮第529章 細線第349章 江東子弟多才俊第105章 刈麥第569章 手抖第185章 納頭便拜第395章 大公第375章 樂土第328章 不似人君第176章 加戲第122章 老王第116章 不愧是你!第400章 東頭一個漢第243章 好日子第92章 第五縱隊第436章 軟柿子第65章 皇漢第395章 大公第95章 那沒事了第470章 周率第169章 狗頭第342章守戶之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