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7章 死與復仇(八)

第1287章 死與復仇(八)

話雖如此,但兩邊根本性的分歧並未得到任何程度的解決。

送俘虜回倫敦,這件事本身,可以有各種不同意思的解讀。

事情就是這麼事兒。

不加感情的描述,就是“中法聯軍攻克了直布羅陀,把俘虜送還英國”。

但,做事,尤其是這種國家之間的外交與博弈,是不可能不加感情的。

送俘虜這件事,可以加上多種不同的含義。

可以是恐嚇:

聽聽這些俘虜們,經歷了怎樣的地獄般的三個月?聽聽這些俘虜們,是如何描述竄天猴所引發的直布羅陀火獄的?聽聽這些俘虜們,是如何評價大順最後用炮兵轟擊他們方陣的血腥?

也可以是示好:

我把俘虜送回去了,咱們之間可以和談了,我展現了我足夠的誠意;我把俘虜送回去了,咱們兩國之間可以單獨媾和了,神羅內的事你們以後別摻和了,我來當普魯士和奧地利的仲裁者,你們漢諾威的這個帽子可以扔了;我把俘虜送回去了,咱們之間其實真沒必要繼續打下去了,你的財政受不了,我也受不了了……

就像是後世的一些體育比賽一樣。

可以是單純的足球、單純的乒乓球的體育競技。

但也可能,某場球賽的結果,引發了一場死亡幾千幾萬人的戰爭;也有可能,一場球賽,引發了兩個敵對國家的外交破冰。

送還俘虜這件事,本身是單純的,但卻可以賦予許多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政治意義。

中法兩國的同盟,從一開始就存在着巨大的分歧。

只不過,在大順正式出兵之前、在大順的艦隊與直布羅陀擊敗了愛德華·博斯克恩的艦隊之前,法國無路可走,不得不和大順的外交官“相談甚歡”。

然而,一旦直布羅陀被攻克,中法之間的分歧,也就是關於“如何結束這場戰爭、戰後的條約怎麼籤”的問題上的分歧,也就不可能再其樂融融、擱置分歧。

兩者分歧的根本原因,是中法兩國生產力的巨大區別。

這個區別……

簡單來說,以英國的《航海條例》爲例。

是反對【英國】的《航海條例》?

還是反對英國的【《航海條例》】?

精煉後的重點,是反對英國?還是反對《航海條例》不管他是哪國的?

這個“重音”放在哪的區別,推廣開來,超脫狹隘的《航海條例》,就是中法之間關於戰後分贓的分歧所在了。

而戰後分贓的分歧,終究還是要看這場戰爭打到什麼程度、以什麼樣的狀態結束,才能確定最後和談的時候能拿到什麼樣的條件。

大順的新學一系,是否理解大順到底想要什麼?到底要幹什麼?到底需要達成什麼樣的條件?

其實,他們是知道的。

雖然他們未必十分精通,亦或者他們未必能夠全然理解大順的諸多要求和條件其原因和目的。

但是,按照他們所接受的意識形態教育,只需要略加給他們一點提點,他們就能理解這背後的本質是什麼——這個本質,是他們所接受的意識形態教育下的世界觀下的本質。

就是類似於“羊跪乳、鴉反哺”之類的事,不同的三觀和意識形態,所看到的“羊跪乳”的本質是不同的。

有的三觀,毫無人味兒:因爲站着喝不得勁,所以跪着喝。爲什麼站着喝不得勁?因爲小羊出生就長得高。爲什麼小羊出生就不小,而人出生還需要父母家庭照顧?因爲羊這玩意兒沒有社會性,出生就可能被獅子餓狼吃了,小羊只能長的大一點再出生,所以出生就高方便跑,不然就得被吃了,長着長着就只能跪着喝奶了,要不不得勁,這就好比你沒有葫蘆瓢,那你在溪邊河水的時候不跪下來把嘴塞溪水裡喝?

有的三觀,則溫情脈脈:因爲小羊孝順,孝是天地至理,所以小羊也知道要跪着喝奶。

很顯然,大順這羣新學一系的人,學的都是些“全無人味兒”的道理——這也就是大順的儒教保守派,用大順新學這羣人做例子,攻擊顏李學派那一套由外而內狗屁不通的一個典型:你看,新學那羣人,學的都是“藝”,而且六藝精湛。按你們顏李學派的說法,儒家是可以由外而內、從外部功法技藝催生儒家內力的,學藝、精通藝,那麼就會體會儒家的真諦內核了。怎麼他們這羣六藝精湛的,練的內核一個個都沒人味兒了?

至於說,新學本身在大順並沒有那麼大的阻力,則因爲新學在大順傳統士大夫看來,是術,不是道。

不是諸子百家、楊墨邪說,最多也就是墨家的那些技巧、兵家的那些陣法。

是術,不是道。

而且,大順的新學本身有着大順開國之初建武德宮,搞均衡的底子。

在這個底子之上,大順的新學,似乎都只是在教技術、數學、幾何、算數、經濟這些“術”。

而劉鈺,也從未在新學裡教過“我們要做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人才是好人、好公民”;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壞的;哪些應該做、哪些不該做……等等,全都沒教過。

他只是教了一些“經世濟用”之學。

這主要是因爲,他的三觀覺得,這些東西本身就是意識形態的一部分,因爲他相信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而大順的主流,則認爲上層建築是道、經濟基礎是術,所以對新學並不抨擊,因爲這不涉及到和他們爭奪正統道統,因爲新學不怎麼教上層建築。

具體點說,大順的傳統派的三觀,認爲,甲、乙、丙……這是道統之爭。

而新學並不教乙、丙、丁,所以他們不是威脅,也不是主要敵人。

但新學的幕後黑手所相信的三觀,是甲、乙、丙,只是1、2、3在道德層面的映射,所以他不教甲乙丙丁、但是他卻教1234,並且堅信現在的甲的經濟基礎是1,所以他只要把1換成2,那麼抽象的映射就自然從甲變爲了乙。

他是要把甲幹爆,變成乙。

但他不說乙是對的、甲是錯的,而是在悄悄把1變成2。

故而,在天朝內部,就拿抨擊顏李學派的“由外而內”這件事來說,傳統派的確拿着新學這批人做例子,但卻不是抨擊新學派,而是用新學派作爲證據,來攻擊顏李學派,證明他們的由外而內的思想,是異端。

因爲他們的三觀,不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所以他們不提防經濟基礎,只提防上層建築。

那麼,劉鈺在新學教的“經世致用”之學,都教了些什麼?

基本上,他教的,還是老馬的那一套東西。

只不過,老馬的那一套東西,分成兩部分。

一部分,是資本主義這個玩意兒,是怎麼來的。

另一部分,是資本主義這個玩意兒,是怎麼沒的。

鑑於此時的經濟基礎,後半部分不用教,教了也沒有用。

所以,劉鈺只教一半。

或者說,只教“這玩意兒是怎麼來的”這一半,甚至只是一小半兒。

而這一半關於“怎麼來的”,這就使得新學一派,實質上有了自己的意識形態。

因爲這一次大順參加歐洲戰爭、或者說大順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力,都是新學一派的。

不管是戰爭、談判、外交、還是貿易,都是新學一派在操辦。

所以,實質上,新學一派是有自己的意識形態、並且依據這個意識形態,對戰爭有自己的“本質”理解。

那麼,只一半,是怎麼說的?

【原始積累的種種要素……是殖民制度、國債制度、賦稅制度、關稅保護制度、產業扶植制度的達成一體的綜合。】

【這些東西(殖民制度、國債制度、賦稅制度、關稅保護制度、產業扶植),都需要利用國家的權力。】

【利用積累起來的、組織起來的國家的社會力量,像溫室一般,保護助長着封建生產方式向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轉化,並且像溫室助長一樣,縮短這個轉化的過程。】

【這種國家權力的強力,是一切孕育新社會的產婆。而這本身就是一種經濟力。】

當然,劉鈺也只教這一半。

很多東西,他或者逆練,或者只說一半。

比如:

【殖民制度,像溫室一般,促進着貿易與航海業的增長】

比如:

【專營公司、壟斷公司,是資本積累強有力的槓桿。殖民地爲處在萌芽狀態的製造業,提供市場。】

【更重要的,是依靠國家的強力(如軍隊、艦隊、大炮、航海條例、緝私等),達成市場的獨佔,引起加強的蓄積】

【在母國之外,由劫掠、奴隸化、殺戮等手段積累的財寶,都流回母國,轉化爲資本。】

【在1648年,(先玩這一套的)荷蘭,它的漁業、海運業、製造業,都凌駕於其餘國家。荷蘭共和國的總資本,恐怕比歐洲其他一切國家的總和還要多】。

但是,劉鈺並沒有教這一半的後一半:1648年,歐洲一切其他國家的民衆加在一起,也沒有荷蘭的稅高、沒有荷蘭崩潰的小農的工作過度、遭受商業資本南洋兇暴的壓迫,以至於起義頻發。

既然話只教一半,那麼實際上主導和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大順這邊的新學一派,當然明白自己在幹什麼。

以李欗爲首的高階軍官,或者說新學一派在軍隊、政界的代言人們,怎麼看待大順參與的第一次世界大戰?

答案顯然易見:

以國家的強力,軍隊、大炮、火槍、軍艦、戰爭,來像溫室一般,保護助長着封建生產方式向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轉化,並且像溫室助長一樣,縮短這個轉化的過程。做時代的產婆。

新時代什麼樣?

他們眼裡的概念,卻又是片面的、純粹生產力角度的:機器生產、布匹有的是、鹽有的是、白銀積累、商品糧價穩定——簡言之,即,特殊性和地理優勢與先發優勢的“純粹生產力視角”的鬆蘇模式,在天朝推廣。他們眼裡,並不涉及上層建築和政治構建。

(本章完)

第498章 天朝邊界論第604章 互相猜錯的底線第1508章 終章 九三年(廿六)第1238章 三戰定印度(五)第1181章 盟友 中立 背叛第65章 報捷第165章 真真假假第396章 權輕而言重第1391章 凡爾賽和約(十八)第507章 朝廷的厚望第849章 威望(下)第1450章 “帝”(二)第708章 海戰(六)第895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六)第373章 強盜邏輯第56章 埋伏第895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六)第151章 資敵以糧第1043章 新危機(上)第248章 鎖鏈第1012章 圈地第1221章 大忠臣(下)第611章 十八路諸侯準壞事第1485章 終章 九三年(三)第257章 暗示中荷矛盾第983章 決勝千里之外(六)第1328章 有格調的小圈子(下)第169章 之所以在意海防第1200章 木牛流馬(七)第223章 裁撤與移民第1328章 有格調的小圈子(下)第1184章 區別很大第1417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八)第716章 歸義軍(下)第1128章 志向第404章 異端相見第285章 黃淮患第223章 裁撤與移民第652章 你只是枚棋子(五)第952章 交出主動權第531章 兩頭下注第1050章 坐莊(中)第314章 綁定第1258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四)第351章 舊相識第594章 生活的希望第657章 光榮復辟(中)第1114章 上國心態(八)第674章 歸國第986章 止步(上)第715章 歸義軍(中)第932章 覺醒(四)第99章 酒醉多言第83章 轉機!俄國背鍋俠來了第238章 敲定第1123章 鄉約村社(四)第519章 城裡城外(下)第1199章 木牛流馬(六)第290章 翻譯運動第417章 最後的機動兵力第1200章 木牛流馬(七)第56章 埋伏第675章 科學院(上)第449章 提條件,不談判第1169章 備戰(八)第915章 南洋大開發(十)第805章 從道不從君第934章 覺醒(六)第777章 艱難的第一步(上)第959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五)第592章 海上馬車伕的遺產第778章 艱難的第一步(中)第869章 “不正當”競爭(一)第555章 一戰前夜 命運的交匯(一)第238章 敲定第1020章 心慈手軟第1022章 事物的兩面性(下)第6章 邀請第815章 大事成矣(二)第11章 生活和信仰第1395章 強迫去過好日子(上)第1145章 最後的佈置(六)第1028章 割裂(六)第356章 畫蛇添足第691章 棱堡時代的終結 會戰時代的開啓第433章 宜緩不宜急第1230章 開戰(九)第265章 反對一口通商第1319章 施加神聖性(中)第628章 感性理性都不想敵對第77章 入吾彀中第836章 賭國運(上)第466章 爲何要抑商第40章 野心第244章 拱火之書第1438章 分歧(四)第239章 教改第1136章 近代的門檻第472章 百思不得其解(中)第1240章 三戰定印度(七)
第498章 天朝邊界論第604章 互相猜錯的底線第1508章 終章 九三年(廿六)第1238章 三戰定印度(五)第1181章 盟友 中立 背叛第65章 報捷第165章 真真假假第396章 權輕而言重第1391章 凡爾賽和約(十八)第507章 朝廷的厚望第849章 威望(下)第1450章 “帝”(二)第708章 海戰(六)第895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六)第373章 強盜邏輯第56章 埋伏第895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六)第151章 資敵以糧第1043章 新危機(上)第248章 鎖鏈第1012章 圈地第1221章 大忠臣(下)第611章 十八路諸侯準壞事第1485章 終章 九三年(三)第257章 暗示中荷矛盾第983章 決勝千里之外(六)第1328章 有格調的小圈子(下)第169章 之所以在意海防第1200章 木牛流馬(七)第223章 裁撤與移民第1328章 有格調的小圈子(下)第1184章 區別很大第1417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八)第716章 歸義軍(下)第1128章 志向第404章 異端相見第285章 黃淮患第223章 裁撤與移民第652章 你只是枚棋子(五)第952章 交出主動權第531章 兩頭下注第1050章 坐莊(中)第314章 綁定第1258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四)第351章 舊相識第594章 生活的希望第657章 光榮復辟(中)第1114章 上國心態(八)第674章 歸國第986章 止步(上)第715章 歸義軍(中)第932章 覺醒(四)第99章 酒醉多言第83章 轉機!俄國背鍋俠來了第238章 敲定第1123章 鄉約村社(四)第519章 城裡城外(下)第1199章 木牛流馬(六)第290章 翻譯運動第417章 最後的機動兵力第1200章 木牛流馬(七)第56章 埋伏第675章 科學院(上)第449章 提條件,不談判第1169章 備戰(八)第915章 南洋大開發(十)第805章 從道不從君第934章 覺醒(六)第777章 艱難的第一步(上)第959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五)第592章 海上馬車伕的遺產第778章 艱難的第一步(中)第869章 “不正當”競爭(一)第555章 一戰前夜 命運的交匯(一)第238章 敲定第1020章 心慈手軟第1022章 事物的兩面性(下)第6章 邀請第815章 大事成矣(二)第11章 生活和信仰第1395章 強迫去過好日子(上)第1145章 最後的佈置(六)第1028章 割裂(六)第356章 畫蛇添足第691章 棱堡時代的終結 會戰時代的開啓第433章 宜緩不宜急第1230章 開戰(九)第265章 反對一口通商第1319章 施加神聖性(中)第628章 感性理性都不想敵對第77章 入吾彀中第836章 賭國運(上)第466章 爲何要抑商第40章 野心第244章 拱火之書第1438章 分歧(四)第239章 教改第1136章 近代的門檻第472章 百思不得其解(中)第1240章 三戰定印度(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