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3章 宜緩不宜急

第433章 宜緩不宜急

大軍沒有在京都停留太久,這地方不適合駐軍,而是向北退回,在城外駐紮。

臨行之際,李欗又叫人張貼榜文,訴說此次大順伐日的正義性,皆因琉球而起、又訴殘暴重稅之政,大順天子,代天而罰。

又假惺惺地叫人統計了一下吳芳瑞放火燒掉的民居,示意大順仁義之師,日後定會賠償。

反正羊毛出在羊身上,也沒幾個錢,也不是自己出。

到時候用日本人的錢,收買一下日本的民心。

未必有用,也未必無用,只看朝廷談判的目的是佔領,還是別的。

他又不知朝廷談判的底線,諸多隻是猜測,故而先將路鋪好,誰知道朝廷會不會有什麼變動。

倭王昭仁、關白一條兼香等,皆隨軍前行。

李欗接到了小濱城擊退了井伊直定軍的消息後,知道小濱城真的是固若金湯,再無後顧之憂,也沒有選擇從原路返回。

先派人將倭王被抓的消息,星夜傳回小濱,叫海軍立刻派人告知朝廷。

隨後就沿着琵琶湖周邊轉了一圈,就地籌糧,連克彥根等大藩之城,在近畿地區攪動一番,直到偵騎告知四方的倭人都朝這邊集結,他才慢悠悠地退回了小濱城。

周邊已經沒有野戰機動部隊了,分散的城居,在輕便的大炮面前,等同於死地。

繞了一圈,偵騎已經發現了大阪城代太田資晴率領的部隊,正沿着海岸朝着小濱城進發。

但還留下了一些部隊,來鎮壓鳥取的農民一揆。

岡山藩回撤的部隊,和太田資晴的部隊互爲犄角。

可能是被大順軍的野戰能力嚇到了,兩支部隊齊頭並進,保持兩天之內即可支援的態勢,行軍速度並不快,也沒有冒進。

和歌山的倭人也朝這邊進軍,東邊還有一些倭人部隊。

沉浸在抓獲了倭王的不世之功中的吳芳瑞,並沒有被勝利衝昏了頭腦,而是和隨軍參謀部的人查看了一下態勢後,認爲不應該在這裡逗留了。

其實如果膽子大一點,完全可以抓住機會,殲滅岡山藩或者太田資晴的一部。

但吳芳瑞和參謀們研究了一下,認爲冒險倒算不上,但是現在已經完全把倭人的部隊都調動過來了,沒必要打這種傻仗。

一個參謀一言道出了另一個原因,無奈道:“海軍都是鷹娑伯一手帶起來的,當日咱們在青州軍的時候,海軍就是親孃養的,咱們是後孃生的。這點陸戰隊,是海軍陸戰的精銳,贏倒是能贏,可要是死傷數百,鷹娑伯可會指着咱們罵孃的。”

吳芳瑞笑道:“那是自然的。不但要罵娘,還要去家裡罵。況且,就算打贏了,沒死傷多少,還是會被罵。”

“鷹娑伯會問,倭人都被調動起來了,你們有船,處處空虛,爲什麼傻呵呵的野戰?當參謀連這點眼界都沒有,學的東西都就着饅頭當鹹菜吃了?”

圍看地圖的參謀們都笑了起來,想到了當日在威海時候劉鈺說話的風格,都撓撓頭道:“算了,不打了。”

“西邊有將近兩萬,慫的一批,齊頭並進,不敢冒進,走的跟王八一樣慢。”

“南邊的部隊,人不算多,可是走的也不快。咱們要是殺個回馬槍,西邊的太田資晴萬一腦子動一動,急行軍圍住小濱,萬把人,倒是危險。”

“就算抓岡山藩的兵,打一仗,抗線的都是海軍的人。想打殲滅戰,就得抗線、變陣、包抄,肯定會死不少人。這些人都是鷹娑伯苦練出來的,真要死傷一個營隊,回去也不好交代。”

“撤吧。”

吳芳瑞亦點頭,將參謀的意見彙報給了李欗,詢問李欗的意思。

李欗問道:“如今部隊都被調動過來了,咱們再返回米子,支援當地的百姓?還是怎麼樣?那石見銀山的銀子……”

吳芳瑞並不知道李欗才當了海軍幾天的家,便已經不再是那個不食人間煙火的皇子了,而是深刻感覺到銀子的重要性。

“殿下,在下倒是問過。這銀子,不是說白花花的銀子埋在地下,挖出來直接拿走就行。是要像冶鐵冶銅一樣提煉出來的。拿下來也沒有銀子,沒什麼用。”

李欗哦了一聲,笑道:“這我卻不知。做皇子的,五穀不分倒不至於,每年都要與父皇一起扶犁開耕,爲天下表。可是,還真不知道金子銀子是怎麼弄出來的。”

“既如此,那就撤回釜山吧。吳將軍覺得,隱歧島需要留兵嗎?”

吳芳瑞搖頭道:“不用。留兵無用,要用再取便是。倭人不可能再分出兵來佔隱歧島。大軍在那暫且一下,返航釜山便是。只有一樣,還請殿下決斷。”

“說。”

“呃……就是,蝦夷那邊,杜鋒支援這邊的陸戰隊,是讓他們回蝦夷?還是跟着一起去釜山?”

李欗問道:“吳將軍是什麼意思?”

“殿下,這是海軍的事。還是請殿下詢問一下各個艦長那邊的意思。在下的意思嘛,就是一起回釜山。趁着倭人兵力都集中在王城附近的機會,襲取別處。不然還要轉運威海的陸軍前來,只怕貽誤戰機。”

“吳將軍這是立下了蓋世奇功,可是忘了嗷嗷待哺等待立功的同袍了啊,哈哈哈……”很善意地開了個玩笑,吳芳瑞心道是也不是,這確實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東邊倭人的兵力完全空虛了,樞密院那邊得到消息送回釜山的時候,肯定會想着趁此機會速戰,不給倭人重新部署的機會。

李欗對海軍的作戰模式已經多少有了點了解,但還沒打過正式的海戰,海軍裡的許多事他也確實不太懂,便依着吳芳瑞的意思,叫來了幾個重要的、能獨擋一面的艦長。

將配輸給杜鋒的陸戰隊是去釜山、還是回蝦夷的疑問一說。

陳青海便道:“殿下,杜鋒之所以敢調動這些兵力支援,源於蝦夷的海峽常年不凍。雖緯度與海參崴相同,可杜鋒仔細問過,與海參崴的氣候大爲不同。”

“他或猜測,有暖流經過,所以常年不凍。故而他那邊的軍艦是夠了,足以守住。再給他兵力,他也無力去攻,千餘精銳,終究太少,攻不下仙台。但防守的話,那些兵力又無意義,根本用不上,倭人也不能飛過海峽。”

“鷹娑伯常說,要把手指捏成拳頭打人。如今既捏成了拳頭,暫就不必鬆開。”

“倭人已被調動,西部空虛。速回釜山,若樞密院有令,則執樞密院之令;若樞密院無令,何不襲取長州藩的萩城?”

“若長州藩回援,則攻下關。下關一破,我海軍可縱橫於鯨海、瀨戶海。如今我們只能沿鯨海一線登陸,若得下關,則南北貫通,處處可以襲擾。”

“倭人若來奪,東部兵力又空,他們用腿,那裡跑得過船帆?若不來奪,我們便可襲擾九州島東側。”

這既是陳青海的意思,也是海軍內部的意思,他們是打定了心思,要靠自己解決日本戰事。

真想解決,就得把海軍自己的陸戰部隊聚攏在一起,才能搞大事。

不想讓陸軍搶風頭,那就要把海軍的優勢發揮出來,靠機動性調動倭人,將九州島變成一座孤島。

若成孤島,則陸軍就不需要登陸作戰了。而要想其成孤島,只要趁着這個難得的機會,攻取下關。

李欗已經嚐到了依靠海軍機動的甜頭,想了一下這個計劃,笑道:“只有一個問題。若是長州藩死守下關,不管萩城呢?”

陳青海道:“若長州藩藩主爲將軍,則可死守下關。然其爲藩鎮,殿下以爲,可有藩鎮捨己而爲國者?若無土佐一事,或許未必回援;既有土佐之事,其必回援。”

“妙哉!”李欗拍手一讚,點頭道:“當真如撥雲見日。我總是忘了倭國藩鎮之亂政,與本朝大不相同。既如此,那就全員撤回釜山!”

艦隊起航,在隱歧島稍微逗留,即刻返航回了釜山。

船剛靠港,就有人匆匆趕來,送來了一份聖旨、一份樞密院的命令。

聖旨裡,大讚了李欗、吳芳瑞的功勞。

皇帝不吝讚美之詞,將這一戰類比爲霍去病深入匈奴、李靖破突厥俘頡利可汗。

對李欗的最高獎賞是“真吾麒麟兒也”!

對吳芳瑞的最高獎賞,是一句“西征襲伊犁、東征擒倭王,真渾身是膽!”

至於事後的賞賜、金銀,甚至爵位,可能都比不上聖旨裡的這兩句話。皇帝想要叫人高興,可以就廢二兩墨。

聖旨之後,便是樞密院的軍令。

釜山已經增兵三千,命令海軍休息兩日,擇機出戰,襲取萩城,緩攻。

若長州藩回援,則圍城打援,野戰擊潰長州藩的援軍。

若長州藩沒有回援,則攻下萩城。

其不回援,攻下萩城後,就加固萩城的防禦。那裡便於補給,就在海邊,也是如小濱一樣的建在河流入海口處的城,而且根據之前的偵查,挖掘了一條運河溝通河流和大海,靠近海灣,只要海軍還在,比之小濱城還容易守住。

命令的最後,再三告誡海軍諸部,若長州藩回援,野戰勝之,則可趁勢襲取下關。若其不回援,不得擅啓襲下關之念,只要在萩城固守即可。

調去樞密院的參謀們也不是吃乾飯的,根據之前偵查後的地形地圖,制定了一份打時間差的作戰計劃。

海軍離開小濱之前,倭國主力已經開始在小濱附近集結。

則依靠海運的速度優勢,則可至少拉開一個月的時間差。

有了襲取京都的教訓,倭人多半不敢再把中心部署的兵力全部調動,有九成的把握會縮在京都、大阪至江戶一線。

就算倭人的腦子壞了,不按常理出牌,全力向東,樞密院的參謀們經過計算,認爲倭人擔心輕兵冒進被殲,必會齊頭並進、互爲犄角。

就算在海軍撤離小濱的當日就向東,按照行軍速度來算,也能擠出一個月的時間差。

故而可以將大軍集結在對馬修整,軍艦騷擾下關,做出兵力集結於對馬、要攻取下關之態勢。

要給長州、長府、廣島等藩的倭人,留出反應的時間,海軍跑的太快,陸軍精銳和陸戰隊紀律和訓練太好,有時候也是個麻煩,還得乾巴巴地坐等對面反應。

半個月後,順風順洋流,突襲萩城。圍而緩攻,以七日爲期。

若七日內,長州藩主力回援,則可圍城打援。

若七日內,長州藩主力不動,則破萩城,鞏固城防。

如此,就算倭人瘋了,完全不按常理,亦可萬無一失。

後面還有關於調動、後勤、運兵的種種計劃,倒是也沒規定的太死,而是讓隨軍參謀部修訂完善。

明面的命令之後,還有一封機密程度更高的命令,只允許李欗、吳芳瑞等寥寥數人查看,不得外泄。

“萩城可取,但不可急。必要緩,大軍集結齊至,方可取。單取萩城無益,益在野戰全殲長州藩之援軍。”

“若其不援,則意味着長州藩深知野戰不敵,九州島各藩與長州藩,也必不肯再打下去了。”

“若其援,則正好消滅,做給九州島諸藩看。”

“是故,只可緩、不可急。”

“若急:長州藩不援,則與幕府和談之日近在咫尺,破城固守即可,自大善;若其援,主力未齊,縱然攻下,守住自無問題,但恐各藩心裡沒數,以爲野戰未必輸,只是攻城欠缺而已,卻不能威懾其心。”

“京都一戰,做給幕府看。萩城一戰,做給西南諸藩看。”

“若長州藩回援,則力求殲滅戰。待殲滅,則在萩城行仁政,分武士之田、免農夫之賦,羞辱武士後放歸一部,使之親見傳音於九州島諸藩。”

“諸藩所懼者,減賦降稅之政也。吾能立足,則其不敢戰。”

“聰明一點的掌軍之人,在我軍突入小濱、直插京都的時候,就應該知道不敵了。但世上的人,未必都聰明,也有蠢笨如牛的。戰至此,難纏者,非聰明知兵之輩,實愚笨不知兵之蠢貨也。”

“我軍久戰無益,空耗錢財。諸君功已不世,當求穩重。”

(本章完)

第387章 意外之請第617章 許願第77章 入吾彀中第1044章 新危機(下)第202章 評書梆子學歷史第437章 唯手熟爾第1348章 三角貿易(上)第1209章 全是好處,沒有壞處(上)第1252章 復辟的代價(中)第651章 你只是枚棋子(四)第544章 皇權最可信的刀第1081章 爭功(六)第621章 大順在歐洲的第一次亮相(二)第634章 “文景”之治第769章 真正的雪中送炭(中)第555章 一戰前夜 命運的交匯(一)第1027章 割裂(五)第221章 先知第238章 敲定第1104章 工業革命(十七)第807章 閹黨(上)第312章 偶然第189章 虛張聲勢第115章 榨最後一滴汁第1429章 王謝燕,百姓家(中)第1415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六)第166章 不知爲何而戰的強軍第417章 最後的機動兵力第720章 下南洋到底爲了啥(下)第474章 屎裡摻飯第895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六)第762章 荷蘭災難年(二)第1399章 遷徙路(二)第73章 法理問題第1414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五)第773章 被盟友坑的法蘭西(中)第925章 此刻非彼刻第755章 表演戰(五)第258章 陸軍換海軍第415章 願天下無有武穆三閭第230章 科技攻關小組第1256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二)第1257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三)第1109章 上國心態(三)第117章 天誅!第71章 桃子梅子和棒槌第205章 入營第576章 另一種空想(下)第1005章 新生代(中)第348章 怕疼第1122章 鄉約村社(三)第740章 巴達維亞新政(一)第1172章 備戰(十一)第193章 恐嚇威脅第4章 衝突第1357章 英國的總崩潰(六)第358章 實封第184章 備戰第1189章 理藩學(下)第541章 人性第157章 老婆本第1458章 最終的鬧劇(五)第588章 另一條腿第925章 此刻非彼刻第77章 入吾彀中第229章 不可生搬硬套第870章 “不正當”競爭(二)第573章 邦加的大麻煩第673章 不神聖的神聖同盟第932章 覺醒(四)第954章 釣魚第687章 幫助盟友第127章 必拿下第379章 四宗罪第1143章 最後的佈置(四)第840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二)第1100章 工業革命(十三)第550章 澳門的蝴蝶(中)第746章 巴達維亞新政(七)第478章 看破第710章 點到即止第1215章 輪臺之思(二)第73章 法理問題第84章 請別死第144章 先賣後奏,皇權特許第302章 這大英,藥丸吶第1283章 死與復仇(四)第833章 中荷友誼(下)第1393章 泡沫第66章 認可第1162章 備戰(一)第856章 短暫當人(下)第686章 距離“仁政”差一年第494章 不當靖海侯第622章 大順在歐洲的第一次亮相(三)第1393章 泡沫第552章 理想國第1377章 凡爾賽和約(四)第728章 好騙與不好騙
第387章 意外之請第617章 許願第77章 入吾彀中第1044章 新危機(下)第202章 評書梆子學歷史第437章 唯手熟爾第1348章 三角貿易(上)第1209章 全是好處,沒有壞處(上)第1252章 復辟的代價(中)第651章 你只是枚棋子(四)第544章 皇權最可信的刀第1081章 爭功(六)第621章 大順在歐洲的第一次亮相(二)第634章 “文景”之治第769章 真正的雪中送炭(中)第555章 一戰前夜 命運的交匯(一)第1027章 割裂(五)第221章 先知第238章 敲定第1104章 工業革命(十七)第807章 閹黨(上)第312章 偶然第189章 虛張聲勢第115章 榨最後一滴汁第1429章 王謝燕,百姓家(中)第1415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六)第166章 不知爲何而戰的強軍第417章 最後的機動兵力第720章 下南洋到底爲了啥(下)第474章 屎裡摻飯第895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六)第762章 荷蘭災難年(二)第1399章 遷徙路(二)第73章 法理問題第1414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五)第773章 被盟友坑的法蘭西(中)第925章 此刻非彼刻第755章 表演戰(五)第258章 陸軍換海軍第415章 願天下無有武穆三閭第230章 科技攻關小組第1256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二)第1257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三)第1109章 上國心態(三)第117章 天誅!第71章 桃子梅子和棒槌第205章 入營第576章 另一種空想(下)第1005章 新生代(中)第348章 怕疼第1122章 鄉約村社(三)第740章 巴達維亞新政(一)第1172章 備戰(十一)第193章 恐嚇威脅第4章 衝突第1357章 英國的總崩潰(六)第358章 實封第184章 備戰第1189章 理藩學(下)第541章 人性第157章 老婆本第1458章 最終的鬧劇(五)第588章 另一條腿第925章 此刻非彼刻第77章 入吾彀中第229章 不可生搬硬套第870章 “不正當”競爭(二)第573章 邦加的大麻煩第673章 不神聖的神聖同盟第932章 覺醒(四)第954章 釣魚第687章 幫助盟友第127章 必拿下第379章 四宗罪第1143章 最後的佈置(四)第840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二)第1100章 工業革命(十三)第550章 澳門的蝴蝶(中)第746章 巴達維亞新政(七)第478章 看破第710章 點到即止第1215章 輪臺之思(二)第73章 法理問題第84章 請別死第144章 先賣後奏,皇權特許第302章 這大英,藥丸吶第1283章 死與復仇(四)第833章 中荷友誼(下)第1393章 泡沫第66章 認可第1162章 備戰(一)第856章 短暫當人(下)第686章 距離“仁政”差一年第494章 不當靖海侯第622章 大順在歐洲的第一次亮相(三)第1393章 泡沫第552章 理想國第1377章 凡爾賽和約(四)第728章 好騙與不好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