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反對一口通商

第265章 反對一口通商

“天朝的制度、禮儀,無不優於西洋。西洋所擅者,唯器之巧爾。此番去法蘭西國,多派些工匠前往就是。讀書人便不要去了,派誰去,都會當成恥辱。而且眼中不過奇技淫巧,也學不到什麼。”

“朕的內帑自是要出一些錢,以茲鼓勵,使其衆於法蘭西國專心學習,日後報效。關鍵便是這些人萬萬不可信教,若其在法蘭西國信了天主,便不要回來了。”

到現在爲止,皇帝和朝臣對天朝的制度禮儀還是相當自信的。

劉鈺一直搞的溫水煮青蛙式的變革,都是無中生有,基本沒有觸及到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而且打的也是器物之巧的幌子,蘊含其中的巨大力量和將來社會撕裂的風險,至今還沒有一丁點的顯現。

既是要派工匠去,這事也用不着走政府,劉鈺自己就能挑選人前往。

劉鈺心想這算是又給了自己一次鑽空子的機會,齊國公去了一趟巴黎,估摸着一些“無君無父之言”也能聽到不少。

趁着齊國公的使節團還沒回來,那個劉鈺一直擔心的定時炸彈一般的陳震,也不知道會在法國看到什麼,萌出什麼思想。

還是趁此機會趕緊把這批人給派出去纔是。

現在這個時代外出留學很尷尬,西方的硬實力纔剛剛體現,距離質的飛躍滿地黑煙囪的時代還有百年之久,就算出國也不會帶來太大的震撼。

他是不想讓皇帝派人前往的,皇帝派出去的,基本都是保守的地主階級,他們看到的東西和劉鈺讓人看到的東西不會是一個視角。

“陛下,人員臣已經選定了,都是一些工匠,還有一些便是孩童。工匠去學造船,孩童去了,多學多看,日後也方便翻譯。工匠五年可歸,孩童十年方回。”

“法蘭西國使團要想回去,還要等到今冬季風。臣奏請,若法蘭西使團要求前往江南參觀,或是沿運河而下,萬萬不可。”

“一則擔憂其偷學我朝絲、瓷之巧;二則沿河而下,沿河多有困苦之民,若觀之,則有損天朝體面,使其小覷我朝。”

這天下到底是怎麼個情況,當皇帝的心裡還是有點數的。

門面光鮮的京城、蘇杭、廣東,自然不是內部貧苦區能比的。尤其是漕運的存在,還需要大量的征夫運糧;修繕黃河,雖然給錢,可實際上給的錢低於當地的僱工水平,而且小農經濟下都是農閒才做工,就算給錢其實也不過是強制勞役。

這些黑乎乎髒兮兮的地方,皇帝當然不願意展示給外國人看,自己知道就行了。

“卿言甚是。如今已是八月,他們也不會在這裡逗留太久。到時候,便跟着愛卿回威海,從何處來,便從何處走。朕自會否了他們順運河而下松江的請奏。”

“只不過世上沒有千日防賊的道理。若西洋人真的有心,除非徹底閉關,否則實難擋住一些見利忘義之輩將絲、瓷技巧傳出。依卿所言,現在西洋人其實也會燒製瓷器了?”

劉鈺想了一下,決定給皇帝提個醒。

“會,只是燒的還有些差。多則百年,少則五十年,或許就追平本朝了。至於絲綢,波斯、魯密等國也多產生絲,法國也有絲織作坊。明末時候,西班牙人便在美洲養蠶了。臣妄言,這種躺着賺錢的日子,並不會太久。”

“至於茶葉……其實海外能種茶葉的地方極多。只是如今英圭黎國對茶葉徵收重稅,東印度公司無利,故而不想着投入過大去種茶。一旦英圭黎國選擇放開茶葉關稅,只怕西洋人也會種茶採茶了。”

“本朝既然選擇了開關貿易,那就必須要承受這種後果。凡事有利有弊而已。”

很長一段時間內,高端瓷器和絲綢市場,還是僅有大順一家,但是中低端市場就很難說了。

皇帝嘆了口氣,心道兒孫自有兒孫福,待到子孫輩,若是西洋人的工匠精巧反超本朝,那隻能靠他們自己去解決了。

雖說要未雨綢繆,可這種前所未有之事,皇帝也沒有辦法。

在此之前,哪裡出現過外國的上品比本國還好的情況?

可遠在數萬裡之外,又不能阻止,想想劉鈺說的,火藥是蒙古人西征才帶過去的,西洋人後來居上也不過用了二三百年,日後瓷器絲綢超越,似也大有可能。

只是,西洋人到底是憑什麼快速反超的?

皇帝的心頭產生了一絲絲疑惑,卻沒有問劉鈺,因爲他猜到要是問劉鈺,肯定又是老一套說辭:興實學、辦學堂……甚至改革科舉。

這等瘋話,還是不要給他說出口的機會。

李淦對外部世界的判斷,以及做出種種支持改革的舉動,其動機無非就是把劉鈺當成了前朝可以讓內帑豐盈的太監,讓劉鈺改革軍制維護統治、讓劉鈺主持貿易摟錢……這活,鄭和也能幹。

通過這一次對法蘭西國使團的招待,皇帝惡補了一些歐洲各國的局勢,心裡對劉鈺給出的“壟斷南洋香料”的誘惑更加上心。

軍改的很順暢,他沒去想李過留下的遺產和鬆動的門縫,留下了足夠的科舉之外的人才,才使得軍改如此順暢。

所以他只覺得,只要有錢,沒有什麼不了的事。

而李過的遺澤,到現在似乎已經成爲了一種理所當然就該有的東西,他也從未想過若是沒有李過當年打下的基礎,這軍改要難到什麼程度。

只想着錢,他當然也很在意西洋人偷取技術的事,可卻無解。

“愛卿所奏西洋瓷絲之事,既然無解,那也不必去考慮了。只要小心提防即可。”

“朕也是沒有辦法。一管就死,一放就亂。”

“朕只要說嚴查,當地節度使必要上書斷絕貿易,懶政以免犯錯。或是砸毀海關周邊的瓷器作坊,或是每日清查使得胥吏藉機斂財。”

“俗語道: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西洋人只要起了心思,國朝又開關貿易,早晚會偷到的。隨他去吧。”

“好在驅逐了傳教士,總能延緩一些。”

劉鈺心想倒也是,就這基層控制力,也根本不可能管得到。

英國對蒸汽機那麼保密,還不是連三十年都沒保住?

皇帝還有別的事要和劉鈺談,便先讓英國公退下,去準備對俄國人的金刀計,迫使俄國在西北勘界問題上讓步。

等到英國公一走,皇帝問了劉鈺一個很奇怪的問題。

“朕這些天對西洋諸國多加了解,也問了一下東印度公司的事。可朕怎麼看,這東印度公司都是與民爭利啊?”

“如英夷的東印度公司,自好望角以東的貿易歸其壟斷。若有英夷私人貿易,則東印度公司可以將其擊沉。若能俘獲,船上貨物一半歸國庫,一半歸東印度公司。”

“也就是說,即便都知道天朝物產豐盈,能夠賺取大量錢財,若是敢於私營就是大罪。”

“朕思索許久,實不知英夷是如何保證不至民意滔滔,控訴與民爭利的?按你說,這英夷王,也非是那種君言即法的人物。”

劉鈺想了想與民爭利的定義,說道:“陛下明見,這東印度公司本就是與民爭利。不過,一則方便稅收,錢能入王室手裡;二來,便是不要吃獨食。其實英夷的東印度公司也多次出過問題,只是發行新股,讓那些呼喊與民爭利的都入股,便無人再喊了。”

“至於國朝如今的貿易公司,之所以無人呼喊與民爭利,是因爲他們本就無利。倭國閉關,誰有本事拿到倭國的貿易牌,誰才能貿易。”

“日後若是倭國開關,那就又是另一番景象了。”

“但就臣所見,與國民,不組貿易公司爲利。但於政府、內帑、國庫,組貿易公司有利。各有利弊,這還請陛下聖裁。”

皇帝心想,這還裁什麼裁?自然是允許組建貿易公司,允許壟斷權。

至於什麼自由貿易有利國民,前明走私橫行,與民的確多利,可是朝廷沒錢,能做什麼?

若是這天下只是東南一隅,怎麼都好說,可如今天下的局勢就是在東南收稅貼補別處,這就沒辦法了。

只靠海軍和海關巡查,海岸線漫長,一旦倭國將來開放貿易,那是防不住的。

不如一股腦扔出去,包稅,真要是有走私的,貿易公司的船就會把他們抓住。

至於多有不滿者,皇帝聽完了劉鈺“不吃獨食”的解釋,心想這也不難

。勳貴如今多有入股者,吃這口食的,有勳貴,有皇室,還有沿海海商,其餘人便是呼喊幾聲與民爭利,也成不了什麼氣候。

但他想問的,還不是日本的事。

“你前些日子說,要派船以護送瑞典國被準部俘獲的人歸國爲名,派船前往歐洲。朕在想,既然這英、荷、法、瑞等國均能組建東印度公司,也就是說,除其公司之外,西洋諸國並無私商能夠來華貿易?”

劉鈺不知道皇帝想要問什麼,心頭略微感覺到有些奇怪,有點警覺地考慮了一番後,只能點頭。

“是的。”

“那麼,朕若想組建歐羅巴公司,授予壟斷權,則需要海軍能夠擊敗英荷法西,迫使其開關貿易,收回其東印度公司的壟斷權;還要關閉口岸海關,不準西洋商船的貨入港,只能由歐羅巴公司的船運送西洋貨,對吧?”

劉鈺已經聽出來有些不太對勁了,可這說的也是事實,只能稱是。

“那肯定做不到。那麼,若是朕將對西洋的貿易全都收爲官營呢?由內帑出錢,照着貿易公司的方式,授予壟斷權。只允許西洋人對有壟斷權的商會進行貿易。如此一來,得利必多,百倍關稅。朕便可每年多拿出一二百萬兩銀子的內帑興建海軍,如此可乎?”

“錢在商人手中,他們又不出錢造艦。朕想要投錢,又無錢。若能如此,我看對國朝大利。”

“以西洋各國每年數百萬兩的貿易額,朕每年至少能多得三百萬兩銀子。如此,每年朕可拿出一百萬兩移民西域、鯨海;一百萬兩改土歸流;一百萬兩投入海軍。”

劉鈺反應了片刻,略一琢磨,嚇得魂兒都沒了。

心道這娘個腿的不就是一口通商?

臉色劇變,嘴裡連聲道:“臣以爲……萬萬不可。臣懇請陛下不要如此。如此於國無利,只有大害。”

(本章完)

第695章 不管而管 不治而治(上)第1423章 言方興(上)第1327章 有格調的小圈子(中)第304章 這一年,世界的軸心在京城(下)第723章 牆頭草(中)第334章 雞肋的軍港第670章 伐韓?伐蜀?(上)第1403章 遷徙路(六)第586章 中轉港第477章 四凶第485章 大封建套小封建第1410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一)第86章 外交訛詐第460章 大家的困境都差不多第1014章 表彰大會第843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五)第658章 光榮復辟(下)第494章 不當靖海侯第318章 潤物細無聲第926章 戰前輿論準備(上)第199章 報捷第731章 毫無組織第459章 馬關換約二十八條第10章 找茬第1482章 臨別告誡(八)第1220章 大忠臣(中)第377章 最後一次外交(下)第319章 真正的力量第431章 主戰者皆國賊也第1388章 凡爾賽和約(十五)第50章 皇帝的棋子第1395章 強迫去過好日子(上)第806章 社稷之臣第252章 特許第1278章 夷丁第1172章 備戰(十一)第1114章 上國心態(八)第1141章 最後的佈置(二)第1324章 冒犯第886章 恐嚇第392章 最適合的俄國模式第1507章 終章 九三年(廿五)第1086章 破立之困(三)第367章 平平無奇第82章 賣第1368章 裡病外治(四)第1259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五)第1136章 近代的門檻第889章 東學西漸的詭異產物(下)第1143章 最後的佈置(四)第844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六)第1371章 裡病外治(七)第1138章 “溫柔”的殖民者(中)第1260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六)第991章 煙幕第205章 入營第148章 魚第1168章 備戰(七)第355章 對罵第697章 不管而管 不治而治(下)第485章 大封建套小封建第1503章 終章 九三年(廿一)第984章 決勝千里之外(七)第204章 投名狀第1026章 割裂(四)第649章 你只是枚棋子(二)第1374章 凡爾賽和約(一)第318章 潤物細無聲第1092章 工業革命(五)第1470章 最後的鬧劇(十七)第1284章 死與復仇(五)第801章 時代的浪漫(下)第1169章 備戰(八)第1213章 統一市場與地方利益(下)第477章 四凶第1333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四)第794章 憧憬(下)第236章 中介第1413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四)第732章 窗戶和門的區別第1166章 備戰(五)第1031章 顯學胚子第1456章 最終的鬧劇(三)第480章 河豚之喻(上)第1135章 假裝心懷社稷第585章 要忍讓第1130章 新的天下(中)第1228章 開戰(七)第179章 無處可抄的體系第192章 超勝十年第901章 英人目睹之怪現狀(二)第648章 你只是枚棋子(一)第1447章 三山合一(中)第1243章 三戰定印度(十)第1180章 孟加拉關稅戰爭第1110章 上國心態(四)第1251章 復辟的代價(上)第494章 不當靖海侯第576章 另一種空想(下)第558章 一戰前夜 命運的交匯
第695章 不管而管 不治而治(上)第1423章 言方興(上)第1327章 有格調的小圈子(中)第304章 這一年,世界的軸心在京城(下)第723章 牆頭草(中)第334章 雞肋的軍港第670章 伐韓?伐蜀?(上)第1403章 遷徙路(六)第586章 中轉港第477章 四凶第485章 大封建套小封建第1410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一)第86章 外交訛詐第460章 大家的困境都差不多第1014章 表彰大會第843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五)第658章 光榮復辟(下)第494章 不當靖海侯第318章 潤物細無聲第926章 戰前輿論準備(上)第199章 報捷第731章 毫無組織第459章 馬關換約二十八條第10章 找茬第1482章 臨別告誡(八)第1220章 大忠臣(中)第377章 最後一次外交(下)第319章 真正的力量第431章 主戰者皆國賊也第1388章 凡爾賽和約(十五)第50章 皇帝的棋子第1395章 強迫去過好日子(上)第806章 社稷之臣第252章 特許第1278章 夷丁第1172章 備戰(十一)第1114章 上國心態(八)第1141章 最後的佈置(二)第1324章 冒犯第886章 恐嚇第392章 最適合的俄國模式第1507章 終章 九三年(廿五)第1086章 破立之困(三)第367章 平平無奇第82章 賣第1368章 裡病外治(四)第1259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五)第1136章 近代的門檻第889章 東學西漸的詭異產物(下)第1143章 最後的佈置(四)第844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六)第1371章 裡病外治(七)第1138章 “溫柔”的殖民者(中)第1260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六)第991章 煙幕第205章 入營第148章 魚第1168章 備戰(七)第355章 對罵第697章 不管而管 不治而治(下)第485章 大封建套小封建第1503章 終章 九三年(廿一)第984章 決勝千里之外(七)第204章 投名狀第1026章 割裂(四)第649章 你只是枚棋子(二)第1374章 凡爾賽和約(一)第318章 潤物細無聲第1092章 工業革命(五)第1470章 最後的鬧劇(十七)第1284章 死與復仇(五)第801章 時代的浪漫(下)第1169章 備戰(八)第1213章 統一市場與地方利益(下)第477章 四凶第1333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四)第794章 憧憬(下)第236章 中介第1413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四)第732章 窗戶和門的區別第1166章 備戰(五)第1031章 顯學胚子第1456章 最終的鬧劇(三)第480章 河豚之喻(上)第1135章 假裝心懷社稷第585章 要忍讓第1130章 新的天下(中)第1228章 開戰(七)第179章 無處可抄的體系第192章 超勝十年第901章 英人目睹之怪現狀(二)第648章 你只是枚棋子(一)第1447章 三山合一(中)第1243章 三戰定印度(十)第1180章 孟加拉關稅戰爭第1110章 上國心態(四)第1251章 復辟的代價(上)第494章 不當靖海侯第576章 另一種空想(下)第558章 一戰前夜 命運的交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