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壓力

第251章 壓力

不久後,京城裡,皇帝看着幾分很特殊的禮單,笑意滿滿。

新送來的玻璃,安裝在暖閣內,透過的光亮讓皇帝看書的時候更加的舒適。

兩千片玻璃,宮廷裡留了一千塊,剩下的要作爲賞賜賞給大臣們。

進獻了玻璃的劉鈺現在正在京營中巡查,皇帝讓劉鈺去京營巡視一圈操練的情況,看看軍改的成果。

今天也差不多巡查完了,正好今天禁宮中的玻璃也要全都安裝完畢了。

這不是個太大的工程,相對於禁宮中似乎數不盡的房間而言,一千片玻璃實在是杯水車薪。

玻璃剛送來的時候,李淦還認爲劉鈺這樣會助長奢靡之風。但當看到玻璃的價格之後,又覺得有些過於便宜了,作爲賞賜給大臣,實在是有些抹不開。

這玻璃作坊中,有皇帝的股份。劉鈺用技術入的股,其中一部分作爲貢品獻給了皇帝,最俗的東西恰恰是皇帝最喜歡的。

有錢的感覺,就是爽。

剛剛拿到了蒙古那邊壟斷商會的分紅,這邊劉鈺又送來了今年預支的分紅,大筆一揮,給駐守西域的兩千士兵一人發了一頂皮帽子,走的是內帑。

當皇帝的也喜歡錢,尤其是當天子,這國庫和內帑還是要分清楚的。有錢,做起事來就爽快,以往肯定是捨不得給西域駐守的兩千士兵發一頂皮帽子的,萬把兩銀子,肯定肉疼。

可今年蒙古那邊的分紅有二十多萬兩,劉鈺這邊預支的分紅不再投入海軍,也有十幾萬兩,還有一大堆可以作爲銀子使用的股票票據,皇帝出手也大方起來。

不過,該走的流程還是要走的。在給劉鈺禮單的批覆上,還是“指責”了一下劉鈺,送錢這種阿堵物,實在有辱斯文,叫他多讀書。

這是明面上的文章,私下裡的話當然要私下裡說。

玻璃窗透進來的陽光,比之陰鬱的窗紙要舒服。

一些地方是要用玻璃的,可禁宮作爲全天下隱私最多的地方,有些地方還是不能用。

但能見光的地方,肯定要比窗紙強。

服侍的太監見皇帝心情不錯,這時候自然要誇獎幾句劉鈺。

“陛下,鷹娑伯送來的這些玻璃,可真是自己燒出來的?之前也有傳教士想着要在官窯裡嘗試燒玻璃,可燒出來的都不怎麼好。鷹娑伯送來的,極是透光,大爲不同。”

ωωω ●Tтká n ●¢ ○

禁宮中之前當然是有玻璃的,皇帝也不是沒想過燒玻璃,傳教士爲了得寵以讓皇帝這個“迷失的羔羊”歸於正途,也曾建議嘗試燒製玻璃。

然而,燒出來的效果很差。

李淦看了看暖閣的玻璃窗,太監們擦的極爲乾淨,沒有一丁點的污泥。

劉鈺送來的一套玻璃燈具和配套的鯨油,讓禁宮的夜晚也明亮華貴了許多。

正是心情好的時候,太監也懂曲線討好的姿勢,李淦便道:“當日金水橋問對的時候,劉鈺便說,術業有專攻。這些傳教士,或可算曆法,但是一些本事,還是差得遠。若非劉鈺點透刺刀的妙用,新陣法的妙處,只怕他們進貢的燧發槍還要束之高閣。”

“傳教士的本事,朕看也就聊聊。朕有守常,何須用心思不明的傳教士?”

說到開心處,李淦心情大好。

之前禁教猶豫不決,就是被傳教士的“本事”誘住了。

無論是曆法還是數學,這些挑選出來延續利瑪竇留下的走上層路線的傳教士,是真的算有本事的。一場曆法較量,把大順這邊的天文學打的顏面全無。

爲此禁教的時候,很有點投鼠忌器的意思。

然而經過劉鈺這麼一搞,李淦發現傳教士完全成了負面的存在。

當初恐嚇俄國使團,出的題目,便是傳教士也根本不懂。

而且斷了傳教士,打開了和俄國、法國的外交途徑,走正常的交流,不需要傳教士這個別有用心的二道販子,效率倍增。

如今轟轟烈烈的禁教,在江南激發了不少風波,可是很快就被鎮壓了下去。

大量堅持教徒不準祭祖、大順教徒必須遵從教皇諭令的傳教士都被趕到了澳門,福建的一次天主教徒聖戰也被肅清。

即便這樣,法國這個天主教國家,還是伸來了橄欖枝,並麼有傳教士所恐嚇的那般:若是禁教,則歐洲各國都會斷絕交流。

太監察言觀色,趕忙道:“陛下慧眼識珠,發現了鷹娑伯的才華,知人善用。書中言: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若非陛下聖明,鷹娑伯縱有才能,也是明珠蒙塵,無可施展。”

“哈哈哈哈……”這馬屁拍的有些俗,並無太多花樣,遠不如劉鈺在東北、在西北那般拍出的新意。

但是那種馬屁的前奏太久,當皇帝的也需要時不時的小馬屁來調劑,此時忍不住開懷大笑,心道這話倒是不錯,若朕是那種昏庸之輩,你劉守常便是再有本事,也無用武之地。

就像是這一次法國使團要來一事,朝中又是吵翻了天。

平等外交的代價,是巨大的。

相當於大順在西方面前,放棄了天朝的體面,放棄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自我體系。

至於得失輸贏,朝中已經吵的不可開交了,最終也只剩下了三種選擇。

要麼,繼續保持天朝,放棄交流,驅逐傳教士,過上門過日子。

要麼,放棄天朝體面,驅逐傳教士,正常外交,東亞朝貢體系不變,和西洋諸國進行外交。

要麼,繼續保持天朝體面,靠傳教士交流,允許傳教士傳教,儒耶合流。

平準一戰新軍的表現,算是一個重量級的砝碼。

最終皇帝選擇了保持和外部的交流,又要驅逐傳教士,在西方諸國面前放棄天朝概念。

法國使節團馬上就要來了,東印度公司提前遞交的國書上,可以得知法國這邊派出的是海軍大臣,一個伯爵。

按照李淦的理解,這法國有專門的海軍大臣,位列內閣,也算是派了個兵政府尚書級別的人物,這一次招待可不比羅剎使團,那是戰後締約,這是和平外交,大不一樣。

尤其招待禮儀,即便有羅剎使節團的先例,卻還是在朝中引發了軒然大波。

羅剎國,大順承認其爲帝國。

法國,是王國。

這兩者是否同等規格的招待?還是降法國爲朝鮮國的待遇,以親王國禮儀來招待?

如果法俄相同,那麼就是大順承認了威斯特伐利亞體系。

那要是如什麼瑞士、漢諾威乃至那些神聖羅馬帝國的諸侯前來,屁大點的小國,在禮儀上也要一視同仁?

如果不是,哪些國家可以得到如羅剎國一樣的禮儀?憑什麼?

如果是憑實力,那麼豈不是與禮制相悖?

禮,爲天下之核心,如果禮都廢了,豈不是鼓勵弱肉強食?

強者就可以得到更高的待遇,而不是看其國爵位?如此一來,朝貢體系下的天朝豈不是徹底亂了套?

這事兒又不好直接說皇帝的不是,許多人又拿出來了指桑罵槐的本事,說天下禮崩樂壞,其根源就在於劉鈺對羅剎國談判中力促平等外交導致的。

當初可以算作特事特辦,可一旦開了這個頭,後續的種種問題也就顯現出來。今天羅剎人來了,明天法國人來了,後天若是歐洲的蕞爾小國也來了,這怎麼說?

天朝朝貢體系的邏輯出現了BUG,這個bug此時無人能解。

朝中很多熟讀經書的人,其實不壞,而是真的無法接受天朝體系正在逐漸崩塌這個事實。

宋儒之後的儒學,已經進入了一個邏輯閉環之中,家國同構、天朝朝貢體系、君臣父子等等這些,都是這個閉環中的內容。

只要有一處崩壞,帶來的就是整個體系的崩塌。

這些崩壞,又陷入了大順在荊襄之戰後提出的那個口號的解讀上。

保天下。

現在,連天下這個概念都崩塌了,保來保去保的是什麼?朝中已經有人質問了,不學書經,不學聖賢之言,卻去學什麼西洋學問,這還叫天下嗎?

天子天子,居然要和夷狄平等外交,連天子都沒了,還有天下嗎?

再一個就是劉鈺開辦實學,居然不教聖人之言,學的都是他們眼裡的西洋學問。便有人質問,如果因爲西洋人槍炮銳利,就去學西洋人,那麼是不是白登之圍後要學匈奴?是不是渭水之盟後要學突厥?是不是靖康之後要學金朝?

這大順哪裡是保天下?分明是在毀滅天下。

這樣的罵聲不絕於耳,不少人甚至自比海剛峰,上疏皇帝,直斥皇帝這麼搞是要亡天下的。

總歸李淦和朝中一些支持變革的,頂住了壓力。

每每想到這,李淦都覺得自己真的算是伯樂了,想着要是換個皇帝,這劉鈺早就死的不能再死了。

有時候,李淦也會感覺到一陣委屈。就如同興辦海軍的那個死結:

如果沒有海軍,西洋人就可能會如劉鈺說的,在將來的某一日,襲擾東南,截斷漕運,這華夏危矣。

如果興辦的海軍,西洋人就不敢襲擾東南,也沒能力截斷漕運。

可是,西洋人不來打,這興辦海軍的決定,怎麼能證明英明神武呢?到頭來,李淦也怕在史書上,留一個“徒耗錢糧、興建無用之軍”的罵名,因爲做了準備,就不知道西洋人到底有沒有這樣的心思。

想到這,李淦心情有些鬱悶,便吩咐了一聲太監。

“將那本倭人的《國姓爺合戰》取來。”

說完,又自嘲一笑道:“天下天下,近在咫尺都不尊天下之禮,許該派些清流去教化教化倭人。若能靠一張嘴的教化,就叫人折服,倒是簡單了。”

(本章完)

第219章 假裝君臣共治第79章 以朝鮮爲跳板第494章 不當靖海侯第632章 貴圈真亂第104章 浩然正氣第1101章 工業革命(十四)第1089章 工業革命(二)第1034章 修補者的絕望(中)第1454章 最終的鬧劇(一)第1467章 最後的鬧劇(十四)第657章 光榮復辟(中)第579章 廢物第130章 暴論第1369章 裡病外治(五)第648章 你只是枚棋子(一)第388章 止於何處第676章 科學院(中)第187章 開戰第362章 治標治本二選一第1295章 死與復仇(十六)第1411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二)第1230章 開戰(九)第136章 爭朝不爭夕第905章 羅馬和迦太基第690章 錫蘭的雙重屬性第585章 要忍讓第817章 大事成矣(四)第1328章 有格調的小圈子(下)第1145章 最後的佈置(六)第631章 被坑的瑞典人第294章 禮賢下士第652章 你只是枚棋子(五)第1481章 臨別告誡(七)第875章 留人誅心第757章 表演戰(七)第371章 反將一軍第594章 生活的希望第1295章 死與復仇(十六)第967章 轉正第705章 海戰(三)第1025章 割裂(三)第763章 荷蘭災難年(三)第859章 最終還是看天意(上)第1241章 三戰定印度(八)第798章 僞赤子的人設第492章 安天下 亂世界第605章 懷念過去(上)第581章 八字不合(上)第242章 泰興十六年的變化(中)第392章 最適合的俄國模式第1491章 終章 九三年(九)第977章 猜疑鏈(下)第285章 黃淮患第1105章 工業革命(十八)第239章 教改第1094章 工業革命(七)第582章 八字不合(下)第1206章 太子難當(下)第1427章 必死之局(下)第1194章 木牛流馬(一)第876章 還是利益問題第810章 聖君第411章 出奇第113章 小人哉第151章 資敵以糧第734章 咱們(上)第1021章 事物的兩面性(上)第931章 覺醒(三)第1477章 臨別告誡(三)第911章 南洋大開發(六)第1240章 三戰定印度(七)第574章 領導權第248章 鎖鏈第1449章 “帝”(一)第928章 戰前輿論準備(下)第1058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二)第785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二)第968章 鹽改的第二封奏疏第352章 二虎競食第770章 真正的雪中送炭(下)第1361章 國富論(四)第1301章 死與復仇(二二)第389章 戰前就分贓第697章 不管而管 不治而治(下)第1002章 獻禮第979章 決勝千里之外(二)第1150章 多歧路,今安在(五)第967章 轉正第327章 第四把鎖第49章 不同的後浪第1009章 親不親第777章 艱難的第一步(上)第689章 建議投降第883章 無用功第832章 中荷友誼(上)第559章 一戰前夜 命運的交匯第1233章 開戰(十二)第875章 留人誅心第1185章 再度被坑的法國第672章 伐韓?伐蜀?(下)
第219章 假裝君臣共治第79章 以朝鮮爲跳板第494章 不當靖海侯第632章 貴圈真亂第104章 浩然正氣第1101章 工業革命(十四)第1089章 工業革命(二)第1034章 修補者的絕望(中)第1454章 最終的鬧劇(一)第1467章 最後的鬧劇(十四)第657章 光榮復辟(中)第579章 廢物第130章 暴論第1369章 裡病外治(五)第648章 你只是枚棋子(一)第388章 止於何處第676章 科學院(中)第187章 開戰第362章 治標治本二選一第1295章 死與復仇(十六)第1411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二)第1230章 開戰(九)第136章 爭朝不爭夕第905章 羅馬和迦太基第690章 錫蘭的雙重屬性第585章 要忍讓第817章 大事成矣(四)第1328章 有格調的小圈子(下)第1145章 最後的佈置(六)第631章 被坑的瑞典人第294章 禮賢下士第652章 你只是枚棋子(五)第1481章 臨別告誡(七)第875章 留人誅心第757章 表演戰(七)第371章 反將一軍第594章 生活的希望第1295章 死與復仇(十六)第967章 轉正第705章 海戰(三)第1025章 割裂(三)第763章 荷蘭災難年(三)第859章 最終還是看天意(上)第1241章 三戰定印度(八)第798章 僞赤子的人設第492章 安天下 亂世界第605章 懷念過去(上)第581章 八字不合(上)第242章 泰興十六年的變化(中)第392章 最適合的俄國模式第1491章 終章 九三年(九)第977章 猜疑鏈(下)第285章 黃淮患第1105章 工業革命(十八)第239章 教改第1094章 工業革命(七)第582章 八字不合(下)第1206章 太子難當(下)第1427章 必死之局(下)第1194章 木牛流馬(一)第876章 還是利益問題第810章 聖君第411章 出奇第113章 小人哉第151章 資敵以糧第734章 咱們(上)第1021章 事物的兩面性(上)第931章 覺醒(三)第1477章 臨別告誡(三)第911章 南洋大開發(六)第1240章 三戰定印度(七)第574章 領導權第248章 鎖鏈第1449章 “帝”(一)第928章 戰前輿論準備(下)第1058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二)第785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二)第968章 鹽改的第二封奏疏第352章 二虎競食第770章 真正的雪中送炭(下)第1361章 國富論(四)第1301章 死與復仇(二二)第389章 戰前就分贓第697章 不管而管 不治而治(下)第1002章 獻禮第979章 決勝千里之外(二)第1150章 多歧路,今安在(五)第967章 轉正第327章 第四把鎖第49章 不同的後浪第1009章 親不親第777章 艱難的第一步(上)第689章 建議投降第883章 無用功第832章 中荷友誼(上)第559章 一戰前夜 命運的交匯第1233章 開戰(十二)第875章 留人誅心第1185章 再度被坑的法國第672章 伐韓?伐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