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假裝君臣共治

第219章 假裝君臣共治

奏疏才唸了幾頁,朝堂上已經亂了起來,禮官和御史們斥責了幾聲要求安靜,這才一直把聲音隱忍到了長長的奏疏讀完。

一讀完,一羣人就有一肚子的話要說。

這是要幹什麼?

軍改,軍改,這改的步子也難免太大了吧?

這麼改一下,兵政府還剩下什麼權力?

海軍部又是什麼東西?天朝需要海軍嗎?

自古以來,天朝就不需要海軍,搞什麼海軍部?

皇帝這不會是要學前朝永樂,要內帑控制貿易吧?要是這麼一搞,豈不又是遍地走私、海賊氾濫?江南貿易,每年得銀千萬不止,皇帝要是控制貿易,必爲天下大患。

還有這個練兵處、參謀部、軍校……兵政府已經沒有了武選司的權責,那兵政府留着還有什麼用?

天佑殿已經搶奪了不少權柄,難不成皇帝要把兵政府裁撤掉?

爲什麼非要軍改呢?

直接買一些新的火槍,換裝不就好了?

改成這個樣子,有甚麼區別?

一朝的人都聽的滿頭問號。

有不解的,有震驚的,有驚慌的,也有憤怒的。

然而皇帝卻根本不給衆人今天就討論的機會,一擺手道:“此事待鷹娑伯回朝再議。一會會將此奏疏抄寫,卿等可先回去仔細琢磨。”

“散朝!”

一聲不容置疑的退朝,讓所有人的話都憋在了肚子裡。

數萬字的奏疏,林林總總,涉及到各個方面,只聽了一遍也都沒聽全。

但是既然能站到這個位置,哪一個都不是易於之輩,都是全天下兩萬萬人中選拔出的人尖子,不說都有過目不忘之能,可還是能夠抓住關鍵的。

退朝之後沒幾日,這封奏疏就引發了數十份,交予各個大臣、勳貴等,讓他們仔細讀讀,也備過些日子的大廷議。

一衆平日裡翻雲覆雨的大臣們全都懵了,這軍改的想法,到底是皇帝授意劉鈺的?還是真的是劉鈺提的?

若是以往,這件事很好反駁。

祖宗之法不可輕變,兵者國之大事,亂改要出大問題的。

但是這一次西域之戰,打的實在是太出乎朝中意料了,不聲不響的青州軍就真的打出了這麼可怕的戰果。

有此戰果作爲支撐,從這個方向上反駁,就毫無力度。

想要反駁,總要找到切入點。

然而切入點應該在哪?

等到奏疏下發到各個大臣手中之後,對照着上面的內容,海軍部的事直接無視,只看關於陸軍軍改的內容,就有些難辦。

若想反駁,重點就在於奏疏上的這一系列軍改是否有必要?

如果只需要換裝槍械、採用新的陣法,那麼完全沒有必要動兵政府的權柄嘛。

但要這些,需要找到知兵的人反駁,尤其是執掌大軍的大將。由他們的嘴中說出反對軍改的話。

這個大將,不能是勳貴。

因爲對勳貴來說,這次軍改對他們而言不但無害,反而有益。

至少可以保證勳貴始終擁有一定的地位,不用擔心弄成前朝那樣徹底喪失話語權的地步。

找一直鎮守西北的制將軍江辰,江辰卻閉門不見客,根本沒有私下表達任何的態度。

這麼一改,肯定要觸動很多人的利益。

在外駐守,喝兵血、吃空餉這樣的事,實屬正常。

但在外駐守的,又沒有資格參加廷議。

有資格參加廷議的,喝兵血、吃空餉這樣的低級手段,他們已經用不到了。

京城最重要的京營,情緒很是穩定。

大部分都是良家子,對他們而言,只要不動自己的土地特權,那願意怎麼變就怎麼變,毫無關係。

無非就是以前要練火繩槍配合長矛陣,現在改成了純隊的燧發槍,區別不大。

而且軍改上的軍銜制度,又可以提高他們的收入。

京營穩定,從西部返回駐紮在京城的青州軍,就更加穩定了。

對他們來說,更是沒有任何的影響,甚至他們還有可能被提拔爲一些練兵處的小官,前往各地操練新軍。

此次軍改也不包含遼東以北的府兵,他們的血稅特權仍在,而且向來也不歸兵政府管轄。

觸及利益的武將,是各地的鎮守正總權,因爲他們是最容易喝兵血的。

可是他們既沒資格參加廷議,也沒能力振臂一呼,攻入京城清君側,主要是打不過青州軍,也打不過那羣良家子爲主的京營。

兵政府上下都感覺到獨木難支,明顯看得出皇帝這是準備把軍權牢牢地抓在手裡。

至於抓在手裡要幹什麼,那就不得而知了。

練兵處一旦設立,每年操練定額的人數,定期退伍制度,使得喝兵血只能在練兵處這裡喝。

然而練兵處的官職太小,而且集中訓練,喝兵血很容易事發。

一旦練兵完成,就要集結成營,整編訓練,安排在各地駐守。

在各地駐守,喝兵血也不容易,皇帝肯定會派人隨時巡查檢閱,輪番入京。

長遠來看,整個軍改計劃是讓全國保持一支二十萬的常備軍。

另起爐竈,待全部軍改之後,每年可以省下數百萬兩的軍費,長遠看又沒有辦法說這勞民傷財。

短期來看,軍改的步伐也不是很快。

參謀部之類的只是先搭建起來,前期練兵處也只是操練三五萬軍隊,舊有的部隊會慢慢進行裁撤,亦或是遴選之後開赴西域、遼東等地屯田。

若說錢財,積累下的平準的軍費,省下來不少,西域的平定速度遠超衆人意料,國庫裡現在是有錢的。

若說軍備,威海已經有了一個兵工廠,既可以造槍又能鑄炮,給出的價格也不高,也就和現在軍中使用的火繩槍略高一點點。

若說人才,之前的青州軍裡,軍官比例嚴重超額,很多人都可以提拔出來作爲營連軍官,或者作爲練兵處的軍官。

而且本身又有營學三舍制,更換教材,變更側重點,這也不會有太大阻礙。

一時間反對軍改的人都慌了神,不知道該從哪裡反對。

如果說要防備藩鎮之禍,可這一次軍改確確實實把軍權收歸了中央,指揮權在皇帝的手中。

總參謀部或者叫樞密院,一旦設立,實際上還是文官掌軍,只是此文官非彼文官,區別在於出自實學三舍法還是科舉法。

不是說學過怎麼算數幾何就算武將的。

有戰功的老將們在參謀部鎮場面,其實並沒有兵權。

兵權實際上牢牢地把握在了皇帝的手中,出征的時候任命大將統籌,新操練的軍隊都是正規的常備軍。

又因爲操練都是相同的操典,真正作戰的時候也能直接統合在一處。

軍改之後巨量的後勤需求,又使得沒有中央的財政,誰也養不起一支這樣的軍隊。

軍官們也不會轉爲文官,只是武德宮的人才依舊還有轉文官、摻沙子的機會。

固定的練兵處,又使得各處操練的新軍,都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

陣法就那麼幾種,連號令都是一樣的,空降過來掌軍也不是問題。

都說兵將分離會造成戰鬥力下降,問題在於這樣的軍隊就算戰鬥力下降,對周邊勢力也是碾壓的。

平準一事已經證明了這一點,都覺得劉鈺打的那叫什麼仗?可偏偏就是能贏。

沒有劉鈺,小策凌敦多布就能衝開方陣了嗎?

軍校開辦在京城附近,基層軍官都是天子門生、勳貴庶子,就算某地想要造反,基層軍官憑什麼聽命呢?

兵政府尚書回去琢磨了好久,總覺得這像是宋時的樞密院,似乎路子也是要沿着宋時的制度走。可再仔細一想,又不太是。

兵政府日後只怕要淪落到元豐改制之後的慘狀,管管車馬、儀仗,完全成了一個空殼子?從土木堡之後延續下的慣性,真的要被打碎了嗎?

…………

從威海返回京城的劉鈺,也是閉門不見客,杜絕了一切風聲,就等着那場大廷議。

這場廷議,雖說皇帝應該是支持的,但如果說不出個子午卯酉,甚至在廷議中一敗塗地,皇帝的面上也不好看。

如今有了一個鷹娑伯的爵號,他也算是真正有資格參加廷議了,而不是如之前一樣只有旁聽的權力。

封爵之後就先來這麼一個重磅炸彈,皇帝肯定會抓住機會,讓劉鈺做得罪人的孤臣。

躲着旁人的時候,好容易回到了京城,並沒有躲着一直困在齊國公府裡的田貞儀。

這件事他也悄悄寫了信給了田貞儀,田貞儀的回信裡,仍舊如平常一樣管他叫三哥哥。

信上的內容倒也簡單,只是告訴劉鈺,死咬住一件事:

不要說這件事對陛下集權有好處,因爲陛下不傻,有沒有好處陛下比誰都清楚。

也不用說這件事可以增強軍力,因爲平準一戰已經證明了。朝中大臣不是瞎子,他們也不會從這個角度反對。

只要抓着一件事,那就是這次軍改,對勳貴、良家子、實學三舍法出身的人有好處,那就夠了。

誰支持、誰反對,要弄清楚。

廷議本就是吵架的地方,不要試圖去說服反對的人,只要抓緊那些支持的人。

本朝沒有宰相,也沒有三省。

陛下假裝有,以維繫自己是與儒家士大夫共天下的假象;朝臣假裝有,以維繫自己是可以做錚諫鐵骨君臣共治的假象。

誰都知道沒有,但都假裝有,裝的久了,騙的自己都信了而已。

最終拍板的還是陛下,陛下需要的不是三哥哥說服所有人,只是希望看到朝堂上有不少的人支持,留一個【廷議過了、很多人支持】的顏面即可。至於【也有很多人反對】,那將來恰恰證明了陛下眼光獨到力排衆議,就像是黑暗最能襯托光明一般。

(本章完)

第104章 浩然正氣第183章 變陣第1430章 王謝燕,百姓家(下)第1062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六)第866章 我是來監管你們的(二)第1375章 凡爾賽和約(二)第598章 奇葩的時代第545章 難題第564章 路在何方第953章 步步危機第224章 預備役和實學第523章 椰林之城的槍聲第629章 西進南下,互爲信任第972章 割袍(下)第1499章 終章 九三年(十七)第58章 學習?學個屁!第271章 巴達維亞的必然(上)第22章 被賣了幫着數錢第1262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八)第458章 刻舟求劍(下)第1459章 最終的鬧劇(六)第960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六)第659章 朋友和敵人第213章 西學東漸來不及了第866章 我是來監管你們的(二)第1026章 割裂(四)第40章 野心第1129章 新的天下(上)第165章 真真假假第1201章 木牛流馬(八)第1409章 土豆和向心力(下)第815章 大事成矣(二)第508章 求仁得仁第320章 榮譽第503章 鷙鳥將擊,卑飛斂翼第114章 科學院的設想第436章 各自打着小算盤第473章 百思不得其解(下)第400章 一切如前第203章 奇襲第441章 瘋了第1264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十)第1146章 多歧路,今安在(一)第1049章 坐莊(上)第82章 賣第1294章 死與復仇(十五)第527章 作孽則心憂第1469章 最後的鬧劇(十六)第1335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六)第191章 預想第446章 人都死了第1261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七)第1010章 另一種表達第1070章 惡龍殘影(五)第538章 感謝荷蘭人第389章 戰前就分贓第281章 專業行賄第1306章 死與復仇(二七)第639章 製造英俄矛盾第1379章 凡爾賽和約(六)第1112章 上國心態(六)第1290章 死與復仇(十一)第644章 細思恐極第392章 最適合的俄國模式第866章 我是來監管你們的(二)第1424章 言方興(下)第824章 海牙慘案(一)第473章 百思不得其解(下)第99章 酒醉多言第1112章 上國心態(六)第444章 暫苦諸君十年第1002章 獻禮第19章 高高舉起,輕輕放下第806章 社稷之臣第909章 南洋大開發(四)第1395章 強迫去過好日子(上)第1444章 歪經已成(下)第103章 黑騎士和公主第105章 正義使者第1409章 土豆和向心力(下)第425章 掩耳盜鈴的新境界第1465章 最後的鬧劇(十二)第272章 巴達維亞的必然(中)第1428章 王謝燕 百姓家(上)第985章 決勝千里之外(八)第142章 曙光第528章 傳統藝能第1421章 事已畢(中)第12章 搏一搏,大不了破家跑路第790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七)第1349章 三角貿易(中)第283章 想幹實事的官僚也有不少第290章 翻譯運動第918章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二)第670章 伐韓?伐蜀?(上)第645章 難得的互信第871章 “不正當”競爭(三)第361章 不擔責任的表演第158章 無解的貿易逆差第908章 南洋大開發(三)
第104章 浩然正氣第183章 變陣第1430章 王謝燕,百姓家(下)第1062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六)第866章 我是來監管你們的(二)第1375章 凡爾賽和約(二)第598章 奇葩的時代第545章 難題第564章 路在何方第953章 步步危機第224章 預備役和實學第523章 椰林之城的槍聲第629章 西進南下,互爲信任第972章 割袍(下)第1499章 終章 九三年(十七)第58章 學習?學個屁!第271章 巴達維亞的必然(上)第22章 被賣了幫着數錢第1262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八)第458章 刻舟求劍(下)第1459章 最終的鬧劇(六)第960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六)第659章 朋友和敵人第213章 西學東漸來不及了第866章 我是來監管你們的(二)第1026章 割裂(四)第40章 野心第1129章 新的天下(上)第165章 真真假假第1201章 木牛流馬(八)第1409章 土豆和向心力(下)第815章 大事成矣(二)第508章 求仁得仁第320章 榮譽第503章 鷙鳥將擊,卑飛斂翼第114章 科學院的設想第436章 各自打着小算盤第473章 百思不得其解(下)第400章 一切如前第203章 奇襲第441章 瘋了第1264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十)第1146章 多歧路,今安在(一)第1049章 坐莊(上)第82章 賣第1294章 死與復仇(十五)第527章 作孽則心憂第1469章 最後的鬧劇(十六)第1335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六)第191章 預想第446章 人都死了第1261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七)第1010章 另一種表達第1070章 惡龍殘影(五)第538章 感謝荷蘭人第389章 戰前就分贓第281章 專業行賄第1306章 死與復仇(二七)第639章 製造英俄矛盾第1379章 凡爾賽和約(六)第1112章 上國心態(六)第1290章 死與復仇(十一)第644章 細思恐極第392章 最適合的俄國模式第866章 我是來監管你們的(二)第1424章 言方興(下)第824章 海牙慘案(一)第473章 百思不得其解(下)第99章 酒醉多言第1112章 上國心態(六)第444章 暫苦諸君十年第1002章 獻禮第19章 高高舉起,輕輕放下第806章 社稷之臣第909章 南洋大開發(四)第1395章 強迫去過好日子(上)第1444章 歪經已成(下)第103章 黑騎士和公主第105章 正義使者第1409章 土豆和向心力(下)第425章 掩耳盜鈴的新境界第1465章 最後的鬧劇(十二)第272章 巴達維亞的必然(中)第1428章 王謝燕 百姓家(上)第985章 決勝千里之外(八)第142章 曙光第528章 傳統藝能第1421章 事已畢(中)第12章 搏一搏,大不了破家跑路第790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七)第1349章 三角貿易(中)第283章 想幹實事的官僚也有不少第290章 翻譯運動第918章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二)第670章 伐韓?伐蜀?(上)第645章 難得的互信第871章 “不正當”競爭(三)第361章 不擔責任的表演第158章 無解的貿易逆差第908章 南洋大開發(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