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 誘降

第443章 誘降

又詢問了一些細節之後,李欗便叫饅頭先回艦上,這件事他既爲前方主將,是要自己拿主意的。

拿的主意,是要配合朝廷的大略。當然也有一定的風險,萬一朝廷又變換了策略,比如屠滅武士、鳩佔鵲巢之類,那他這麼做就不算好了。

思慮之後,決定還是冒一點風險,於是做出了決定。

叫通譯寫了一封信,找人送信上山,讓長州藩的人來談判。

可以保證其安全,只說一句,殺俘不祥。若其頑抗,則片甲不留。

一句殺俘不祥,分量還是極重的,尤其是在一個皇子嘴裡說出,這四個字足夠動搖長州藩的心思。

再一個,長州藩退守山丘,這根本就是死路。

到底是主將腦子不好使,沒有選擇突圍跑路?還是因爲主將本身就有意談判,這也值得商榷。

派了幾個勇士,將信送上山丘。

武士們對信使不是怒目而視,而是不敢正視,一個個還沉浸在之前的炮聲和戰鬥中,心驚膽寒。

毛利宗廣看過信後,心中暗鬆了一口氣,心道這裡面果然還有一線生機。

可能投降後,就算不被殺,也被當做俘虜送回大順。

也可能,對面根本不想把他們抓去當俘虜,而是可能索要一些金銀。

無論如何,還有一線生機,總歸是比之前帶着少數親信突圍跑路要強。若是之前帶着少數親信突圍跑路,肯定是一線生機都沒有了。

能否有一線生機,雖然還得看大順這邊的態度,但至少還有希望。

將一衆親信家臣武士叫到身邊,嘆息一聲道:“唐人勢大,火器犀利,實難敵也。吾實不忍看到諸君皆死於此。唐人皇子親說不殺,當可守信。”

“吾實不忍諸君皆死於此。爾等當降,吾當以死報國!”

說罷,就要選介錯人,做出一副要死的姿態。

切腹習俗的繁瑣流程,這時候終於發揮出了應有的效果。

旁人反應不及的橫刀自刎,不符合大名的風格和習俗;這種需要漫長儀式拖延時間的,自是給足了家臣們力勸的時間。

親信家臣們被毛利宗廣感動的跪伏於地,哭道:“藩主不可輕生。昔者……”

引經據典地從吃兒子肉的文王到嘗糞的勾踐說了一通,毛利宗廣這才長長地嘆了口氣,棄刀於地道:“縱是如此,文王尚有西岐、勾踐尚有越地。唐人佔據此地,縱然將來退兵,幕府必要問罪。如之奈何?如之奈何?”

所問者,不只是問自己,更是問問他的這些家臣、武士。就算大順這邊不取長州藩寸土,幕府那邊要是收回了長州藩的土地怎麼辦?

或是收歸直轄,或是重新分給一些親藩、譜代大名,這些跟隨他的武士家臣,必然要被歧視。就像是土佐的那些長宗我氏的舊臣一樣,這纔是家臣們最怕的事。

若是轉封別人,別人自有自己的親信家臣。封建制是人身依附制度,家臣依附藩主,藩主的實力取決於家臣武士,反過來藩主的實力又回饋家臣武士。

說罷,毛利宗廣道:“如今之計,唯有我親至唐人軍中。以身犯險,或可說服唐人,換取長州不滅。縱被俘受辱,吾亦何惜?”

“大人……”

親信家臣們哭成一片,但卻不像剛纔勸他不要自殺時候那般規勸了,這一次只是痛哭。

毛利宗廣哀嘆數聲,囑託衆人,只帶了幾個親隨侍從下了山。

有些話,實在不方便讓更多人知曉,他也只能選擇自己下山切談。

若能談成,日後武士家臣感念其恩德,就算他退位隱居,毛利重就說話依舊不好使,除非到他死了。

或者……大順難道就不需要一條狗?

幕府,是不是唯一可以效忠的對象?

如果大順要求日本朝貢,那麼他是否可以越級效忠?

封建制下,老百姓一般不會越級造反,比如一國之一揆,很少會和周邊聯動;反過來,好像一般也不能越級效忠。

大順,會不會保留幕府?

還是會把日本拆成諸多藩國,各自效忠,成百國同朝之盛況?

若是這樣,大順似乎是有可能保留西南諸藩的。不但會允許西南諸藩存在,甚至可能會讓西南諸藩各自獨立!

有大順這棵大樹庇護,正可拜託幕府的控制。

參覲交代,參誰不是參?

參幕府,還得被幕府控制家臣數量;參大順,看看朝鮮、琉球的小日子過的,不但大順不控制,相反每次朝貢都會大賺一筆。

既要保長州,保毛利氏,唯一的一條路,就是結交大順,說以利害,希望大順能夠留下長州藩。

幕府又打不過大順,真要是長州藩選擇歸附大順,幕府又有什麼辦法?就算有一些武士不識時務,真的要報國,亦可借大順之兵將其剿滅。

但這件事,說出來的出發點,得是爲了武士們着想,唯有這樣才能讓武士們繼續忠誠。

山上武士目光中的毛利宗廣,是忍辱負重、是風蕭蕭兮易水寒般的勇士。

山下列陣圍困山丘大順士兵眼裡的毛利宗廣,是垂頭喪氣,惶惶如喪家之犬般的失敗者。

李欗心中打定了主意,便叫升帳。

士兵佇立兩側,毛利宗廣被押送進來後,儀仗齊聲威嚇,毛利宗廣卻站立不動。

李欗想着先給一個下馬威,叫通譯傳話道:“汝何人也?現居何職?”

毛利宗廣站在那回道:“吾爲日本國之長州藩藩主,從五位下大膳大夫。”

“區區從五位之大夫,見天朝皇子,緣何不拜?”

“兩國交戰,吾爲日本國之大夫,非大順之大夫。豈可以唐人之禮見唐人皇子?”

李欗笑道:“你既爲毛利氏之後,可知百年前之事?前明萬曆年間,前明神宗冊封豐臣秀吉爲日本國國王,吾聽鷹娑伯言,毛利氏爲昔年毛利氏之五大老之一,爲人者豈可忘其祖宗事?”

“前明末年,公侯皆食肉紈絝,而恃爲腹心;宦官悉齕糠犬豚,而借其耳目。獄囚累累,士無報禮之心;征斂重重,民有偕亡之恨。肆昊天既窮乎仁愛,致兆民爰苦於災祲。我太祖皇帝起布衣,目擊憔悴之形,身切痌瘝之痛。念茲普天率土,鹹罹困窮;詎忍易水燕山,未蘇湯火。躬於恆冀,綏靖黔黎。及至高宗皇帝,披堅執銳,大小數百戰,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得國之正,不言自明。”

“本朝得天下於朱明不肖子孫,延承天下藩屬,王土之內,改旗易號。豐臣一系雖已絕嗣,但毛利氏昔年爲其臣屬,如今尚存。既如此,跪拜本皇子,有何不對?”

這種口舌之爭,其實爭不出什麼。

實際上李欗也不是很在乎這件事,只是在誘使毛利宗廣聯想到一些別的可能。

果然,毛利宗廣敏銳地察覺到了這番話裡面隱藏的含義。

按李欗這種說法,豐臣秀吉既然接受過大明的冊封,之後大阪之戰中豐臣氏絕嗣,德川氏沒有上表稱臣,所以這個國王稱號就沒了。

但是毛利氏當年既做過豐臣秀吉的臣子,而且還是大老重臣,這時候跪拜一下……若說有道理,也有那麼一丁點道理;若說沒道理,那也真是強詞奪理。

只是李欗這麼一句話,等於把話說死了。

現在跪了,如果德川氏拒不接受朝貢大順的和談條件,那就等於毛利氏在公開場合,質疑和反對德川氏“得位不正”,日本國王的正朔是前明認可的豐臣一族。

這麼說,大順並不認可德川幕府。話裡有話,似乎意思是大順有意廢除德川幕府?

但也有可能,是要逼迫德川幕府朝貢稱臣?

模棱兩可,含混不清,話裡面的意思可以讓毛利宗廣有諸多猜測,但卻無法確定。

他也沒有立刻跪下,而是說道:“豐臣氏已然絕嗣,如今幕府將軍是德川氏,天皇猶在。既未稱臣,吾不能以唐人之禮相見。”

“敗軍之將,何以言勇?只是士可殺,不可辱。天皇未臣、將軍不降,吾雖戰敗,亦不可喪失氣節。”

李欗心下暗笑,心道你不喪失氣節,那你下山來幹什麼來了?

“你不是下山來投降了嗎?還是覺得不服氣,準備擇日再戰,來給我軍下戰書來了?你若想再戰,我自可放汝歸去,明日決戰。如何?”

毫不掩飾的羞辱和自傲,毛利宗廣卻無言以對,半晌才道:“中華武運昌盛,實不能敵。此番下山,自知不敵,只是希望將軍能夠饒恕我的數千部屬。若能網開一面,吾願爲階下囚。”

“若不然,吾只能死於此處,叫山上武士奮戰到底……縱貴國兵猛,亦要折損數百。長州武士家中皆有仇恨,縱取土地,民心不附,又豈能長久?”

他正準備再說一些聽起來很有正氣的話,然後裝一陣硬氣之後,將話題引入大順是否想要收一條狗的試探上。

卻不想李欗直接道:“沒問題。我連倭王都抓了,再要你們這些俘虜,又要吃飯,也沒什麼意義。本想着若你們不降,便全都屠戮,片甲不留。既省了後勤,又正好廣施仁政,解救倭國倒懸之民。”

“不過爾等既願投降,上蒼有好生之德,吾亦不肯多加殺戮。放了你們,當然可以。但是……”

這麼痛快的答應,讓毛利宗廣有些不知所措。

隨後的但是二字,讓毛利宗廣頓時輕鬆起來。

若說直接釋放,那不可能。既然提了但是,那就是要提條件。

現在萩城已經等同於丟了,長州藩的武士也算是被一網打盡了,大順能提的條件,無非就是金銀稻米。

只要武士還在,只要藩地還能要回,無非就是多從老百姓身上壓榨壓榨就是。農民像芝麻,越榨越出油嘛。

(本章完)

第154章 問蛋別問雞第241章 泰興十六年的變化(上)第937章 老走私販子的見識第500章 誰也不是普遍真理第1258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四)第414章 找出路第920章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四)第140章 錯路第147章 聽說過沒見過的熟人第658章 光榮復辟(下)第837章 賭國運(中)第319章 真正的力量第392章 最適合的俄國模式第441章 瘋了第941章 自覺(三)第147章 聽說過沒見過的熟人第307章 雙喜臨門第427章 日本興廢,在此一舉第547章 惡龍第1346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六)第26章 鍍金第678章 做美夢的皇帝第1044章 新危機(下)第1450章 “帝”(二)第1365章 裡病外治(一)第967章 轉正第868章 我是來監管你們的(四)第1490章 終章 九三年(八)第469章 搬出祖訓第1040章 大獲成功(五)第28章 初來乍到第1392章 凡爾賽和約(十九)第1490章 終章 九三年(八)第406章 都是生意第933章 覺醒(五)第663章 推諉第385章 駐英大使第612章 搶人才第250章 欺瞞第763章 荷蘭災難年(三)第636章 雞肋第908章 南洋大開發(三)第551章 澳門的蝴蝶(下)第1152章 多歧路,今安在(七)第1469章 最後的鬧劇(十六)第93章 破題第582章 八字不合(下)第1402章 遷徙路(五)第80章 開個小洞第267章 皇帝的保守第216章 軍改構想第235章 市什麼骨第1384章 凡爾賽和約(十一)第698章 巴達維亞的決斷第291章 外交部的格調過低第1291章 死與復仇(十二)第139章 考察第1256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二)第197章 活路第1138章 “溫柔”的殖民者(中)第1231章 開戰(十)第1466章 最後的鬧劇(十三)第997章 量身定製第939章 自覺(一)第717章 臀與腦第329章 真正的貴族第1112章 上國心態(六)第1117章 傳承第768章 真正的雪中送炭(上)第251章 壓力第1101章 工業革命(十四)第751章 表演戰(一)第490章 回威海的第一件事第445章 諸藩給幕府的臺階第901章 英人目睹之怪現狀(二)第1174章 備戰(十三)第588章 另一條腿第508章 求仁得仁第1028章 割裂(六)第775章 商人的期待第403章 野心早已出現第1118章 消亡在即第430章 權謀第588章 另一條腿第1279章 特色第984章 決勝千里之外(七)第865章 我是來監管你們的(一)第769章 真正的雪中送炭(中)第1308章 死與復仇(二九)第609章 最後的集權嘗試第1032章 推廣蒸汽機第160章 大災將至和人口買賣第488章 海波尚未平第151章 資敵以糧第505章 故技重施第1084章 破立之困(一)第526章 也不想背鍋第1006章 新生代(下)第957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三)第20章 會通中西,以求超勝
第154章 問蛋別問雞第241章 泰興十六年的變化(上)第937章 老走私販子的見識第500章 誰也不是普遍真理第1258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四)第414章 找出路第920章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四)第140章 錯路第147章 聽說過沒見過的熟人第658章 光榮復辟(下)第837章 賭國運(中)第319章 真正的力量第392章 最適合的俄國模式第441章 瘋了第941章 自覺(三)第147章 聽說過沒見過的熟人第307章 雙喜臨門第427章 日本興廢,在此一舉第547章 惡龍第1346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六)第26章 鍍金第678章 做美夢的皇帝第1044章 新危機(下)第1450章 “帝”(二)第1365章 裡病外治(一)第967章 轉正第868章 我是來監管你們的(四)第1490章 終章 九三年(八)第469章 搬出祖訓第1040章 大獲成功(五)第28章 初來乍到第1392章 凡爾賽和約(十九)第1490章 終章 九三年(八)第406章 都是生意第933章 覺醒(五)第663章 推諉第385章 駐英大使第612章 搶人才第250章 欺瞞第763章 荷蘭災難年(三)第636章 雞肋第908章 南洋大開發(三)第551章 澳門的蝴蝶(下)第1152章 多歧路,今安在(七)第1469章 最後的鬧劇(十六)第93章 破題第582章 八字不合(下)第1402章 遷徙路(五)第80章 開個小洞第267章 皇帝的保守第216章 軍改構想第235章 市什麼骨第1384章 凡爾賽和約(十一)第698章 巴達維亞的決斷第291章 外交部的格調過低第1291章 死與復仇(十二)第139章 考察第1256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二)第197章 活路第1138章 “溫柔”的殖民者(中)第1231章 開戰(十)第1466章 最後的鬧劇(十三)第997章 量身定製第939章 自覺(一)第717章 臀與腦第329章 真正的貴族第1112章 上國心態(六)第1117章 傳承第768章 真正的雪中送炭(上)第251章 壓力第1101章 工業革命(十四)第751章 表演戰(一)第490章 回威海的第一件事第445章 諸藩給幕府的臺階第901章 英人目睹之怪現狀(二)第1174章 備戰(十三)第588章 另一條腿第508章 求仁得仁第1028章 割裂(六)第775章 商人的期待第403章 野心早已出現第1118章 消亡在即第430章 權謀第588章 另一條腿第1279章 特色第984章 決勝千里之外(七)第865章 我是來監管你們的(一)第769章 真正的雪中送炭(中)第1308章 死與復仇(二九)第609章 最後的集權嘗試第1032章 推廣蒸汽機第160章 大災將至和人口買賣第488章 海波尚未平第151章 資敵以糧第505章 故技重施第1084章 破立之困(一)第526章 也不想背鍋第1006章 新生代(下)第957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三)第20章 會通中西,以求超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