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2章 推廣蒸汽機

第1032章 推廣蒸汽機

“不過,先生對於鹽改一事,倒是也和弟子說過一些。先生說,鹽改之要,在淮南不在淮北。”

“淮南之要,在於曬。”

“曬鹽之要,在於墾。”

“前朝徐光啓言曬鹽之利,得其關鍵,在於無需柴草。而若淮南亦可曬鹽,可降低鹽價,令官鹽大行。則蘆蕩草場,均可墾殖。”

“晚生不知其裡,但聞其表,亦覺有理。遷徙百姓,可成井田。”

劉鈺哈哈一笑道:“鹽改之事,要點與難點是分開的。政令事,社稷事,有時候明知道道理是對的,但如何做才最難。講道理容易,做事若是一切從直、從理,怕是什麼都做不成。”

“好吧,你既是要多聞、多看,那便去多看、多聞。莫要回去後,說什麼見所見、聞所聞。去吧。”

揮手叫他離開。

一旁的兩淮鹽政使悄悄拉了一下劉鈺的衣角,繞到無人之處,便道:“國公,鹽改之事,凡有見識的,都看到了其中關鍵。”

“甚至於前朝,也有人看到了問題,也提出了改法。如今陛下既叫我主管兩淮鹽政……雖說事不可急躁,但也該有個大章程纔是。”

“下官正有些想法,想和國公探討。”

劉鈺問道:“淮南的事?”

“對。若得隴、必望蜀。得隴而不望蜀,暴殄天物聖所哀之!”

“兩淮鹽政之要,確在淮南,不在淮北。有識之士皆知,甚至也知淮北乃淮南之匙。”

“但如何改……剛纔那晚輩的說辭,與我倒是不謀而合。只是……我不懂技術,亦不曉曬鹽之法是否可行。只看徐光啓的書,似大可行。”

劉鈺卻搖頭道:“此事,萬不可急。這樣吧,你且隨我去見見那些要辦鹽場的商賈,以及從營口、長蘆等地請來的曬鹽師傅,問問他們。韓昌黎言: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林大人莫要不齒啊。”

“國公說笑了。夫子且以不恥下問當謂之文,況於我等後輩?請。”

不多時,一些其實早就被劉鈺選中,準備扶植的商賈,或者說投資商,就趕了過來。

一些從福建、營口、長蘆等鹽場請來的曬鹽師傅,也緊張不安地來到了衆人面前。

免了禮儀,叫他們坐下,那些曬鹽師傅一個個也是坐不穩,心驚膽戰,不敢擡頭。

好在劉鈺問了一些技術性的問題之後,這些曬鹽師傅一個個纔不再那麼緊張,說話也順暢了不少。

說完技術上的問題後,劉鈺便問到了關鍵的地方。

“依你們看,這海州附近,曬鹽條件如何?”

“回國公,極佳。黑水洋之海水,滷極重,極鹹。比之福建海水,更勝一籌。這裡曬鹽,絕無問題。”

得了這個肯定後,那些投資商一個個眉開眼笑,忙道:“我們也不懂曬鹽,但我們知道怎麼出錢。在南邊久了,也知道欲要做大,前期投資是不可少的。”

劉鈺點頭道:“此事,我用一句話總結吧。朝廷出藍圖,你們出錢;朝廷定保護價和最高價、你們盈利。總之,朝廷允許你們辦大鹽場,但這大鹽場怎麼辦、用什麼設備,要聽朝廷的。”

“不聽,那就不要辦;聽,就可以辦。”

靠他們自發地選擇蒸汽機之類的新東西,實在太慢。大順這邊情況是很特殊的,因爲技術和資本是分離的。

資本不懂技術、技術沒有資本。而懂技術的,又都是些中下層,他們也只能評價老經驗來辦,根本不會想到蒸汽機。

就大順的鹽業來說,自主創業,白手起家,靠技術積累資本然後技術資本合流,那是扯犢子。

作爲監管方,劉鈺可以不懂曬鹽法,科學院的那些學實學的,也不用太懂。只要明白,該在什麼地方,用蒸汽機取代風車和人力腳踏的提滷水車即可。

聽朝廷的話、用朝廷的藍圖,那是承辦淮北大鹽場的基礎。

這些商人對此毫不陌生,換成東西洋貿易公司的壟斷權,是一樣的道理。

拿壟斷權,朝廷用行政力量保證你的壟斷權,就必須遵守一些條件。

比如東洋貿易公司,一直需要履行一些嚴苛的軍事義務。

很公平。若不承擔這些看似有些嚴苛的軍事義務,那就別做東洋生意,就這麼簡單。

投資商在南邊久了,現在是越發明白一件事,那就是朝廷定的規矩越多、越複雜、越有條文,那麼這投資就反而越安全、越有保障。

聽劉鈺說這條件居然就這麼兩條,連聲道:“國公放心,我等定然遵守。”

劉鈺嗯了一聲,又道:“剩下的,不要走私、定時報賬、朝廷查賬之類的,我就不必說了,規矩和南邊一樣。”

“要幹,就要大幹、快乾。既然你們有資本,且你們不會中途撤資,那就躍進着來。直接上大型的鹽田,按剛纔那個福建師傅說的那樣,上大型鹽池,建造大量的棚戶防雨,做濃縮池。一旦無雨,天氣轉好,則以濃縮池裡的鹽滷引入外田,三日成鹽。福建那邊要兩日,這邊就算每那麼熱,三日四日總是沒問題的。”

這個方法,是福建那邊的曬鹽師傅提出的,雖然投資略大,但是劉鈺覺得這是最適合淮北情況的。

就是分爲濃縮池和曬鹽場兩部分。

曬鹽場不需要棚蓋。

濃縮池需要棚蓋,防雨。

先把海水引入濃縮池,滿滿蒸發,積攢着。

等着天氣晴好,確定能有四五天晴天的時候,再把慢慢蒸發了一段時間的濃滷水引入曬池,在兩三天內迅速完成最後的成鹽,防止下雨。

而這種方法,也是能讓蒸汽機發揮最大意義的方法。

因爲很顯然,這種方法需要一個強力的提水工具。

福建那邊的辦法,是靠人力水車,靠腳丫子踩轉,提滷、放滷。

現如今蒸汽機紡織是不行。

然而若論提水這種事,當真是可以挺直腰桿、耀武揚威,閃亮登場。

蒸汽機總和紡織業關聯,有時候確實像是一種無形中的思想鋼印。劉鈺是不敢動紡織業,當然現在也搞不出紡紗機,只能想辦法在各種“奇葩”的產業上推廣蒸汽機。

既是提滷上了蒸汽機,那麼這種曬鹽工場——呃,應該可以用工廠這個詞而不是工場了——就是投資有多大,產量就有多大了。

海岸線適合曬鹽的地方有的是,太陽又是最公平的,不可能一個鎮內這邊下雨那邊晴天。

況且也不需要考慮煮鹽柴草問題,完全不需要非得靠近蘆葦蕩的地方。

只要有錢,只要有煤,只要太陽照常升起,建造足夠的鹽池蓄滷,就可以快速擴張產能。

劉鈺當然有不可告人的目的,那就是廢掉淮南鹽,爲鹽改墾掃清最後的障礙。如果碩果僅存的煮鹽收入不還不錯的淮南鹽戶不肯墾荒、賣草灘,那就直接讓他們“市場競爭”下破產,到時候就不得不“自願”賣草灘墾殖了。

如此考慮,當然也就會選擇這種前期投資頗大、但是產能受天氣影響最小的辦法。

不過,相對於鹽的巨大利潤,這點投資,這些商人還是欣然接受的。

如今誰不知道鹽最賺錢。

待說完這個方法後,談到錢的問題時,劉鈺大致報了個他估計的數目,報了個大致的鹽田畝數,這些商人連連保證道:“國公且自放心,只要賬本明細、賬目合理,前期投入不是問題。”

“我等資本,頗爲充足。若不然也只能去南洋搞種植園,這個……怎麼說,曬鹽也比種植園掙錢。”

但那幾個曬鹽出身、尤其是家裡也有自己的小鹽場的工匠聽到這個數目後,小心翼翼地提醒道:“國公,恕小人直言,似有些多。這淮北鹽引,恐難承納。”

劉鈺卻道:“你們說的有道理。但承納與否,我心裡自有數。”

他專斷地以官僚身份打斷了那些合理的建議,那些商人卻不在意,雖然他們不知道劉鈺的廢淮南鹽計劃,但他們知道這幾年玻璃業發展迅猛。

雖然不知道太多細節,但卻知道作爲原料的鹼,好像是和鹽有關的產業。

是以他們想到的方向,是工業用鹽,絲毫不擔心一次性投入這麼大,賣不出去怎麼辦。

憑藉着東西洋貿易打下的基礎,劉鈺一般不專斷,但一旦專斷,這些商人無不聽從,認爲自己遠見不如。

他越是專斷,這些商人反而越高興,雖有些扭曲,但效果很好。

見技術上毫無難度,劉鈺又道:“既如此,你們明日就先墊付一部分資本,選址開工吧。”

“你們也不能都吃都佔,畢竟吃獨食不好,這個道理你們是懂的。就像前朝永樂帝一般,下西洋非要吃獨食,最後不了了之了。”

“還是要預留出一些份額,給其餘嗷嗷待哺期待許久的人。你們做大股東,他們做散戶小股東。”

“這也得等鹽票賣完之後才能正式募股。”

“其中好處,你們做生意的,料也明白。”

這幾個商人連連點頭道:“明白,明白。”

“一來,可以叫人先買票。而買不到票的,也還可以入股鹽場。”

“二來嘛,鹽場利大但募股數有限,便使得一些真有能力賣鹽盈利的人,先選鹽票。而那些資本不足的,反倒要考慮考慮,是不是把錢留着以買鹽場股份。”

經過這些年商業氛圍的浸染,這些商人的腦子已經很活絡了。

賬目什麼的,他們有一份,按照松江府那邊的規矩,“少府監”這邊的人手裡還有一份,方便審查,也錯不了。

先墊付資本,開工招人、補償原本的鹽戶等,也就是先出錢後出錢的問題。作爲投資商,當然盼着鹽場快點建起來,早建起來一天,就能早賣一天的鹽。

這一次的鹽票是趕不上了,下半年的可得趕上,要不然可就直接少賺了半年的錢。畢竟販鹽週期頗長,且爲了方便管理,這鹽票都是半年一放的,不可能跟放羊似的稀稀拉拉,隨來隨走。

(本章完)

第940章 自覺(二)第1058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二)第786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三)第1235章 三戰定印度(二)第812章 火中取栗第1487章 終章 九三年(五)第911章 南洋大開發(六)第473章 百思不得其解(下)第782章 身份第1061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五)第878章 警惕教士打科學牌第253章 再快一些第15章 居高臨下第960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六)第652章 你只是枚棋子(五)第150章 故智新解第104章 浩然正氣第660章 對抗性和非對抗性矛盾(上)第1484章 終章 九三年(二)第599章 煽風點火第27章 臨行第28章 初來乍到第1397章 強迫去過好日子(下)第106章 喊最響的口號第895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六)第789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六)第267章 皇帝的保守第496章 高規格的宴會第1257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三)第1272章 攻防心理(七)第1444章 歪經已成(下)第1151章 多歧路,今安在(六)第451章 破除好感第501章 宗法殖民體系第1245章 鑽石灣屠殺(一)第553章 政策親近第1256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二)第1501章 終章 九三年(十九)第1380章 凡爾賽和約(七)第201章 七擒七縱亦不懼第556章 一戰前夜 命運的交匯(二)第994章 鹹餌第469章 搬出祖訓第1224章 開戰(三)第963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九)第464章 立碑第914章 南洋大開發(九)第1317章 人多聲音才大第151章 資敵以糧第1326章 有格調的小圈子(上)第8章 罵人揭短第645章 難得的互信第19章 高高舉起,輕輕放下第207章 西域不過小事第1190章 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上)第384章 逼迫第871章 “不正當”競爭(三)第1419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十)第285章 黃淮患第712章 反擊第726章 昨日投名狀 今日罪名簿第681章 隱喻(下)第1038章 大獲成功(三)第327章 第四把鎖第1496章 終章 九三年(十四)第672章 伐韓?伐蜀?(下)第453章 最沉重的鎖鏈第1417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八)第1516章 終章 九三年(卅四)第422章 突入第334章 雞肋的軍港第552章 理想國第497章 急躁第404章 異端相見第35章 府兵第39章 心思不純第1046章 破綻第437章 唯手熟爾第481章 河豚之喻(中)第1271章 攻防心理(六)第241章 泰興十六年的變化(上)第1006章 新生代(下)第50章 皇帝的棋子第233章 壟斷權第838章 賭國運(下)第318章 潤物細無聲第230章 科技攻關小組第1241章 三戰定印度(八)第192章 超勝十年第477章 四凶第1246章 鑽石灣屠殺(二)第1068章 惡龍殘影(三)第1441章 分歧(七)第386章 黃道婆計劃第1229章 開戰(八)第91章 提點第709章 誰佔了最大的便宜?第255章 兩制第539章 帶緊箍咒的好漢(上)第927章 戰前輿論準備(中)
第940章 自覺(二)第1058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二)第786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三)第1235章 三戰定印度(二)第812章 火中取栗第1487章 終章 九三年(五)第911章 南洋大開發(六)第473章 百思不得其解(下)第782章 身份第1061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五)第878章 警惕教士打科學牌第253章 再快一些第15章 居高臨下第960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六)第652章 你只是枚棋子(五)第150章 故智新解第104章 浩然正氣第660章 對抗性和非對抗性矛盾(上)第1484章 終章 九三年(二)第599章 煽風點火第27章 臨行第28章 初來乍到第1397章 強迫去過好日子(下)第106章 喊最響的口號第895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六)第789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六)第267章 皇帝的保守第496章 高規格的宴會第1257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三)第1272章 攻防心理(七)第1444章 歪經已成(下)第1151章 多歧路,今安在(六)第451章 破除好感第501章 宗法殖民體系第1245章 鑽石灣屠殺(一)第553章 政策親近第1256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二)第1501章 終章 九三年(十九)第1380章 凡爾賽和約(七)第201章 七擒七縱亦不懼第556章 一戰前夜 命運的交匯(二)第994章 鹹餌第469章 搬出祖訓第1224章 開戰(三)第963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九)第464章 立碑第914章 南洋大開發(九)第1317章 人多聲音才大第151章 資敵以糧第1326章 有格調的小圈子(上)第8章 罵人揭短第645章 難得的互信第19章 高高舉起,輕輕放下第207章 西域不過小事第1190章 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上)第384章 逼迫第871章 “不正當”競爭(三)第1419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十)第285章 黃淮患第712章 反擊第726章 昨日投名狀 今日罪名簿第681章 隱喻(下)第1038章 大獲成功(三)第327章 第四把鎖第1496章 終章 九三年(十四)第672章 伐韓?伐蜀?(下)第453章 最沉重的鎖鏈第1417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八)第1516章 終章 九三年(卅四)第422章 突入第334章 雞肋的軍港第552章 理想國第497章 急躁第404章 異端相見第35章 府兵第39章 心思不純第1046章 破綻第437章 唯手熟爾第481章 河豚之喻(中)第1271章 攻防心理(六)第241章 泰興十六年的變化(上)第1006章 新生代(下)第50章 皇帝的棋子第233章 壟斷權第838章 賭國運(下)第318章 潤物細無聲第230章 科技攻關小組第1241章 三戰定印度(八)第192章 超勝十年第477章 四凶第1246章 鑽石灣屠殺(二)第1068章 惡龍殘影(三)第1441章 分歧(七)第386章 黃道婆計劃第1229章 開戰(八)第91章 提點第709章 誰佔了最大的便宜?第255章 兩制第539章 帶緊箍咒的好漢(上)第927章 戰前輿論準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