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李蘊這樣說,小北才點點頭,眼淚含着淚花,好一個可憐的小丫頭。
許老孃聽到李蘊的話,也跟着緊張了起來,“當真在鎮上遇到柺子了?”
“嗯,在街口正買東西,人家賣東西的提醒,說我們被盯上了,說是瞧着小南和小北長得好看,這纔給盯上的,嚇我的趕緊帶着孩子躲了起來,道不知道那是柺子還是牙婆?”
“肯定是牙婆,之前都有人上家裡問,要不要賣閨女,我那時差點把青梅給賣了,被你公爹大罵一通,才悔恨在心。手心手背都是肉,可不能爲了兒子賣了閨女,良心會不安的。”
李蘊點頭,“我就是窮死也不會賣兒賣女的。”
在許老孃和兩個孩子跟前,李蘊沒說前半句:縱然不是親生的。這半句話沒講,只是道了後半句話。
許老孃心知肚明,這兩個孩子在李蘊嫁進來就跟着老大。
問他,孩子娘是誰?他不說,想着是自己兒子的種,許老孃當時就沒多問,趕緊拖了媒婆找了幾個姑娘。
許輕遠第一眼沒相中李蘊的,因爲李家要的錢太多了。意外知道她識幾個字,就選了她。
他深知,這兩個孩子雖說要過平凡的日子,但是,該學的東西一點都不能少。
正待這邊說着話,聽許青梅在外喊了一聲。
“剛到門口小溪邊才找到二哥,他跑的可真快,二哥去借牛車了 。”
青梅氣喘吁吁的進來,瞧着許老孃和李蘊,這才問了句,“娘和嫂子說什麼呢?”瞧着氣氛不對吶。
許老孃瞧着孫子在跟前,心情高興,開了個玩笑話,“正與你嫂子,說差點賣了你呢。”
青梅抿嘴,“你只管說,現在要是賣了我,我生了怨氣,就再也不會回這許家了。”
李蘊笑着打趣,“與你說笑呢,長的這般水靈的姑娘,怎生捨得賣掉。臉上的傷,回頭去醫館再拿些藥來。”
“不要拿藥了,我這樣就成,總歸影響不了什麼。”許青梅不在意的說。
她也想過,自己若是嫁人,定然也是村子裡的人,一輩子都是操勞的命,一張臉養的再白、再好看,若是嫁了人,還不是要在田地裡幹活做事的,免不得又被曬黑了回去,何必亂花錢吶。
但是,人的命運,誰又能說的準呢。
你以爲你是這樣的命,偏生上天的一個玩笑,你卻擁有了另外的人生,所以,別就這樣否定你自己的命運。
……
許輕風借了牛車,喜滋滋的牽着到了自家門前,又幫忙擡了那大包的玩偶,這就駕車要走。
李蘊與青梅坐在車上,姑嫂二人相互扶着,像是親姐妹似的。
瞧着駕車的許輕風,李蘊問了句,“這是誰家的牛車?”
“村子裡許大朗家的,因着我與他年紀相仿走的比較近,纔好借。”
青梅癟癟嘴,對李蘊道,“纔不好借,那許大朗雖是與二哥年紀相仿,但是他早早的成親了,有了媳婦之後,被管的可嚴了。這次二哥借牛車,那許大朗家的白氏,肯定不知情。”
聞言,李蘊皺眉,別因爲這事鬧的人家夫妻不和纔是。
“回頭你還馬車的時候,準備一包糕點,在給他三文錢,說這車是租借的,咱們不佔人家的便宜。”
許青梅不解的道,“嫂子,給他們三文錢就已經很多了,再給一包糕點,是不是給的東西太多了。”
“不多,之前不也是借過人家馬車。”
還是李蘊想的周到,三文錢算是馬車費,一包糕點,若是家裡有孩子,只說是給孩子的;若是沒有,一包糕點也能讓那白氏心裡舒服些,下次借車,自然就不必避着她了。
很快到了鎮上,許輕風去交了車馬費,又把牛車拴好,這才扛着大包與李蘊、青梅同去如意館。
話說如意館的樑掌櫃,一直在等着李蘊上門,這都等了將近十天,不見人來,着急的不行。
正在打着算盤,盤着賬簿的樑康,瞧見門口那熟悉的人,頓時激動起來了。立刻走到門口,迎了進來。
“可算是等着許家娘子來了,許家相公這次倒是沒跟着來啊。”
“他正忙得很,這次帶着二小叔子和小姑子一同來的,瞧着樑掌櫃滿臉喜色,這玩偶鋪子應當是開辦成了?”
“成了,成了,就在對面,不過,還需要許家娘子的指導,不然我請的那幾個繡工,雖是能仿着摸樣做,但這樣式,總覺着差了點什麼。”
“這個沒問題,你這是夫家小姑子青梅做的玩偶,樑掌櫃您且看的仔細了。”
樑康知道李蘊的意思,就是想讓許青梅留下來當個繡工,這事自然也行,瞧着許青梅雖不是正經繡娘出身,但着針腳瞧着也好,主要是做的玩偶樣式多。
樑康瞧了一圈,眼神在李蘊與許青梅二人之間流轉,他能留下許青梅,自然是因爲李蘊。
若非不是因爲這個嫂子有能耐,依照許青梅的水平,完全比不上他請的那些繡工。
樑掌櫃道了句,“這姑娘瞧着甚好,就留下做繡工。工錢的話,是一個月二兩銀子,管吃管住,七八個繡工在一個院子裡,瞧着可行?”
顯然樑掌櫃這話是尋了李蘊的意思,李蘊卻碰了下許青梅的胳膊。
“可能答應?”
青梅說呢,許輕風就搶了話,“你快答應吧,這是多好的差事啊,要不是有嫂子在,怎麼能落到你的頭上。以後吃住在鎮上了,可比在家裡強多了。”
“是,我、我答應,我肯定要答應的。”許青梅激動的說。
李蘊見青梅答應,也跟着歡喜起來,至少這小姑子每個月能掙錢回家,在鎮上雖不說吃住多好,至少比在家裡強。
讓輕風和青梅在外面數那些玩偶,交於鋪子裡的管事,只等結賬。
李蘊與樑康去了內室,只等到了裡面,樑康直接問道,“許家娘子,衣裳樣式可是繪製出來了?”
“我做了十張圖紙您先看着,這裡也有一些草稿,你都瞧瞧,若是有合適的,您就用;瞧着不順的,您說了,我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