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在哪一個商業領域當中,營銷策略都是一個很有魔力的關鍵環節。
好的營銷,可以成功拯救一個爛到骨子裡的品牌。
而差的營銷,也可以毀掉最好的產品。
對於歌曲和唱片來說,也同樣如此。
這樣的一支單曲,沒有必要採用任何別出心裁的宣傳方式。
那不叫別出心裁,而是冒險。
按部就班,使用最穩妥、最普通的廣告和宣傳,就是最好的模式。
華納唱片的能力很強,同樣的宣傳計劃,讓EI唱片來做就絕對不可能完成。
從這個角度來說,雖然華納唱片要拿走最大的一塊蛋糕,但也讓整塊蛋糕變得更大了,每個人能夠分到的也更多。
在週末到來之前,與《We.Will.Rock.You》有關的信息就不斷出現在報紙、電視或者其它媒體上。
其中弗恩希爾音樂節上的錄像被各大電視臺反覆播放——反正錄像版權是在電視臺手裡,根本不用擔心Murphy樂隊的抗議。
而有關Darkness樂隊的資料,也悄悄登上了幾份發行量相當不錯的音樂類或是綜合娛樂類的週刊和報紙。
華納唱片甚至還爲樂隊安排了幾次電視臺的採訪。
當然,就和後續的宣傳廣告一樣,這些料都要在隨後的一段時間裡,逐步放出去。
在單曲正式發行之前的這一週裡,只需要小規模、小範圍地提起《We.Will.Rock.You》這首歌,以及Darkness樂隊的名字,就足夠了。
不管怎麼樣,先混個臉熟再說。
等到專輯上市之前的兩天,以及首個週末,纔是用鋪天蓋地的廣告狂轟濫炸的時候。
同時,按照樂隊的要求,華納唱片和二十世紀娛樂同意,在發行的首周,就爲這支單曲進行打榜宣傳。
當然,僅僅只限於北美的榜單,其中最權威或者說知名度最高的,就是公告牌Billboard。
由於統計和榜單更新週期的關係,即使在單曲上市之前一週就開始打榜,最快也要到上市的第二週,纔會出現在Billboard.Hot.100單曲榜上。
——在單曲積分足夠高的情況下。
公告牌的統計規則非常複雜,不過總體而言,在這個年代,相對而言比後世要簡單得多。
由於公告牌官方還沒有承認數字下載的銷量、以及未來新興的流媒體在這個年代也不會被納入積分,實際參考的指標主要只有兩個。
實體銷量,以及電臺播放。
後者包括了BDS電臺和小市場電臺,在積分計算當中佔據了最大的權重比例,超過百分之七十。
也就是說,華納唱片可以好好發揮一下自身的影響力了。
當然,美元的作用也是無比巨大的。
這個世界從來就沒有過真正的公平可言。
有的人爲了不輸在起跑線上而付出巨大的努力,而有的人生下來就在終點。
考慮到進入Billboard.Hot.100,對於唱片的銷量,會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華納唱片爲這支單曲的打榜宣傳,開出了五十萬美元的預算,將會分4-5周逐步投入。
其中僅僅只是前兩週,就要花掉三十萬美元以上,全部用於電臺節目的點播和公關。
除此之外,電視臺宣傳十五萬美元,報紙和其它平面媒體二十萬美元,室外海報,實體店面廣告十五萬美元。
僅僅只是在單曲的宣傳預算上,華納唱片就開出了高達一百萬美元的支票。
與此同時,從南美駛出的貨船,也在舊金山的碼頭靠岸。
一輛輛卡車,將在幾天之內,將這批CD唱片送到北美各地的經銷點。
《你好,冰冷世界》的唱片是在北美本土刻錄的,成本比南美、東亞等地區要高得多。
當然,考慮到運輸成本,《你好,冰冷世界》肯定還是在本地刻錄要划算一些。
不過,首批發行量就達到了兩百萬張的《We.Will.Rock.You》,當然不可能接受美國本土一張唱片接近一美元的高昂成本。
哪怕是刻錄的內容更少,成本會有所下降,也不可能比那些發展中國家更低。
在華納唱片的聯繫下,古巴的一家廠商報出的價格,是每張唱片18美分,這個數字甚至包含了包裝以及內頁,並且還包送到舊金山的碼頭。
哪怕算上國內的運輸成本,平均下來,每張唱片的成本也不會超過25美分。
在北美,這個價格根本是不可想象的。
也只有第三世界國家,才能給出這樣看上去根本不可能的價格。
就羅傑所知,事實上太平洋對岸的那個國家,大規模刻錄CD的成本還要更低。
尤其是在這個許多公司爲了外匯,甚至願意虧本做生意的時代。
以這支單曲的容量,以及百萬級別的儲貨量,估計十美分以內的價格就可以拿到。
哪怕是算上運輸成本,也要比南美更便宜。
不過這件事羅傑壓根沒有提,一方面是因爲時間上來不及,另一方面,這個年代的兩岸關係並不好,很多公司會存在各種各樣的顧慮。
在第一天從電臺廣播中,聽到自己唱着“We.Will.We.Will.Rock.You”的聲音的時候,羅傑下意識地看了一眼手機上的時間。
1月27日。
兩天之後的週五,就是唱片正式鋪上零售店貨架的日子。
這張單曲,從立項,到錄製、後期,再到發行,幾乎用掉了一整個月的時間。
這樣的效率,在職業樂壇之中可以說是絕無僅有。
當然是絕無僅有的慢。
要知道,這可是沒有將作詞、作曲、編曲和拍攝MV的工作算進去的時間。
前者照抄就完事了,而後者壓根沒有被列入計劃。
雖然,一首歌用掉幾個月,甚至幾年的也不少見,但那其中的絕大多數時間,都是用在了收歌或者寫歌上。
而真正的錄製,實際上是很快的。
別說一個月了,哪怕是一週一首歌,這樣的速度,對於絕大多數樂隊來說都是慢得不可思議的速度。
一個月的時間,如果不算上寫歌和拍攝MV,已經足夠絕大多數樂隊製作一張十首歌以上的專輯。
而歌手比樂隊還要更快一些,畢竟只有一個人。
當然,這也是迭戈對這支單曲要求精益求精的結果。
實際的錄製過程,三個版本加起來也不過是幾個小時的時間。
但後期處理,卻花費了接近三週,這還是在兩個後期團隊同時工作的情況下。
再加上制訂和執行發行、宣傳計劃。
一個月的時間看起來很慢,但卻將這支單曲的質量做到了現有條件下的最好水平。
——除了沒有MV以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