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回 前路漫

周紀站在院中,擡頭望着黑漆漆的夜空,天幕上雖有無數明星,卻不足以爲他指明方向。

連出路都沒有,還有什麼方向可言呢?

想到自己如今極力拖延,似乎不甘心就死一般,周紀不禁自嘲一笑。再拖上個十來天也就差不多了,想來武嶽已經發覺不妥,不會繼續留他。

其實無論武嶽態度如何,是開口留人還是一早就送他走,只要他周紀進了臨水城,便都是一樣的結果——周紀必須被人害死在臨水。即便武嶽想出辦法拘着周紀,令周道昭安插的人手無法接近,周紀也可以尋個機會自盡。

而人死了就是死了,無論因爲什麼原因,魏國世子總歸是死在臨水城裡的。你武嶽儘可以對天下人解釋說周紀自盡,說燕國與此事無關,天下之人卻未必會信。

周紀搖頭苦笑,將視線漸漸收了回來,就落在這院中的一草一木。

春日裡一切都嬌嫩可愛,襯着周紀的心愈發悲涼。

父親謀劃了這麼些年,魏國如今可謂是兵強馬壯,所缺的不過是一個光明正大的理由,讓魏國出師有名罷了。左右也是逃不過,管是盡忠還是盡孝呢?不如讓人看得起些,讓後人提起他時能誇上兩句,不至於留下什麼罵名。

周紀愈發堅定了決心,他也不繼續在院中發呆,十分乾脆地回房歇息去了。

八鳳殿裡,武承肅一臉尷尬。

他跟陽筠借古琴殘簡,被陽筠直接拒絕。陽筠的話聽着像是玩笑一般,然而其中語氣疏離,態度生硬,令武承肅十分不自在。而當他講了如今的情形,說是爲了留下週紀而找的藉口,陽筠乾脆不再說話了。

武承肅心中疑惑愈盛。

陽筠這般反常又是爲何?是前幾日自己的忌憚被她瞧出來,傷了心了,還是她也覺得周紀不該留下,卻又不好直言質疑武嶽的決定呢?又或者事情涉及周紀,陽筠有些心虛,爲了避嫌而絕口不談?

他小心打量了幾眼,仍舊看不出陽筠想些什麼。

陽筠發覺武承肅刻意打量她,以爲他趁機試探自己對周紀的態度,以便看她對周繹是否有情。

如此想着,陽筠的心裡便有些不痛快。然而不過一轉念,她便明白是自己反常在先,武承肅留神觀察或許不是試探窺測,只是單純想知道她爲何如此疏離罷了。

然而此事實在令人爲難,她雖有心提醒武承肅莫要留着周紀在這裡,好生把人送回魏國去,卻怕武承肅從此更加忌憚她。又怕武岳父子如今還在做夢,並沒看透周道昭的打算,而自己一旦開腔勸他們放了周紀,怕又要惹武承肅一頓誤會。

陽筠思前想後,怎麼看她都還是不開口爲妙。

天下大事既然不想再議論,武承肅又正坐在這裡,問她借琴借竹簡,她便撿了武承肅方纔的話頭繼續說了起來。

“太子殿下休要哄我!”陽筠輕笑着打趣道,“即便崇文館沒有,父皇那裡也是拿的出的,做什麼非要騙了我的去?大燕國多少寶貝,怎麼就圖我這裡的?然而太子殿下既然特意跑這一趟,又開了尊口,那焦尾琴我也不敢不借。只是殘簡我是捨不得的,恕難從命相借了。”

武承肅見她避開大事不提,只撿這些瑣事來說,又刻意玩笑,分明不想與他談論利弊,心中不禁一陣難過。

不過是死了個衛良娣罷了,怎麼就至於走到這一步呢?

武承肅心煩意亂,他有心將事情因果想個明白,卻又無暇去細細分析,只得接過焦尾琴的話繼續說着,偶爾也打趣陽筠兩句,胡亂說笑一番。

陽筠心思縝密,自然比他看得明白,只因日前先傷了心,眼下又諸多顧慮,她寧願悶着不開口,也不願胡亂送了性命,一不留神步了錢皇后的後塵。

原以爲不說破也就不至於太尷尬,二人卻均沒料到,正是這般遮遮掩掩的三分話,才讓人日漸疏遠。

望着眼前嬌媚的人兒,武承肅難免動心,想要留宿八鳳殿,可陽筠一臉恭敬滿口客套,竟讓他開不了這個口,生怕萬一自己留了下來,整晚都要面對這樣的尷尬。

若任性留下了,怕以後再難面對彼此罷?

武承肅猶豫再三,終於還是藉口要看科舉變法的奏本,只讓丁鑫抱了焦尾琴,便又回崇仁殿去了。

這話倒也不全是假,開朝以來衆人議論最多的便是這科舉變法改革之事。

燕國科舉設進士、九經、三史、三禮、三傳、學究、明經、明法等科,進士科以外的各科,常合稱“諸科”。考試分爲州試、省試、殿試三級,殿試中榜的爲進士。

這些無從改起,也不需改,大臣提議更改的,是科舉考試的內容。

科舉考試的形式以帖書和墨義爲主,基本都是死記硬背的內容,而每級考試均考詩賦,殿試尤甚——燕國科舉到了殿試一節,只試詩賦,偶爾會有皇帝心血來潮,要求另加一篇論,然而論文也都以對仗工整、內容空洞的駢文居多,且大半詩詞文章都是歌功頌德。

凡科舉中榜者,並不需吏部考覈品行,直接便被授予官職。因此大燕國朝臣雖多,卻有三成是王侯公卿之子,三成是世家望族之後,三成是新入仕的那些文采風流、背誦功夫極佳的文士,獨餘下的那一成纔是開科取士“意外”取到的治世之才。

雖說王侯公卿之子、世家望族之後裡也有像樣的人才,然燕國如今枯朽不堪,這樣的人才竟是少數,多半世家子侄還是如杜勢、仇灝一般,整日忙的都是人情往來。

那三成新入仕的出身雖然較低,卻憑着吟詩作賦的本事得人高看一眼,扶搖直上,即便不能位列一流權貴,至少也能混得風生水起,與上下一氣。

偏就這一成的人才,既有經世治國的學問和能力,有沒個像樣的出身,多半又自命清高,並不將那些高粱紈絝放在眼裡,往往被有背景靠山的名門之後排擠,基本得不到朝廷重用。

沒有合適的官職,滿腔抱負無法施展,這些人多半鬱郁不得志,有的乾脆辭官還鄉,永不入仕,有的便劍走偏鋒,做了讒臣或酷吏。

比如遠遁的鮑啓勳。

第八十回 相時機第五十二回 神難安第二五九回 激將法第三四五回 人思變第二六七回 哀心死第九十八回 陪入葬第三二三回 瞻君子第三四八回 哀民生第三十六回 初長成第三三一回 連陰雨第二八三回 分離乍第一六七回 貪成癡第一八三回 比禮單第五十五回 慣多心第二七八回 借緩坡第二九零回 綿裡針第三一五回 醉也難第一二二回 施巧計(三更)第五十回 百思苦第一八七回 半憂喜第一七八回 喜若狂第三二九回 人之終第三十八回 暗疑猜第四十三回 姊妹情第五十四回 強打探第二三六回 旱天雷第七十八回 情可憫第一四六回 恩卓殊第一七五回 毋擅動第一二六回 疾難隱第三四六回 憶舊盟第一四一回 退爲進第三十九回 延芳殿第五十回 百思苦第三十一回 遲相應第五回 曲傳心第二二一回 欲欺人第五十四回 強打探第一零七回 綺羅叢(三更)第二一五回 猶在目第十一回 風波起第三二四回 將死言第一二一回 苦僵持(二更)第三五一回 尾聲(上)第一零九回 與君知(二更)第一六零回 言棄德第三零六回 風滿樓第一七一回 憐同命第三四九回 蕭長經第二六九回 全套戲第七十四回 雀在後第二零八回 窺天機第二六零回 悲往事第九十六回 沉舟計第二一一回 錯裡錯第三零六回 風滿樓第二八九回 心膽吊第八十回 相時機第四十七回 一步錯第二七一回 滿庭芳第二四九回 十傳百第五回 曲傳心第一四四回 淺談兵第一零四回 當局迷第二五四回 甕中鱉第一六七回 貪成癡第二五四回 甕中鱉第二八三回 分離乍第二零三回 起興致第二四零回 針鋒對第二三二回 聞噩耗第一九一回 琉璃子第一四八回 強支撐第三零九回 苦謀生第二一七回 且寬懷(三更)第二零八回 窺天機第二二一回 欲欺人第四十九回 警慎行第一六八回 牽一髮第三五零回 有誰聽第三三零回 間親疏第九回 喜登門第一八零回 赦天下第六十一回 想當然(補加更)第三四八回 哀民生第一三三回 望江樓第二三一回 愁無奈第一零五回 除夕夜第八十一回 明月夜第二五五回 無多路第四回 聽水榭第三十六回 初長成第二一四回 憶驚心第二七六回 糊塗人第三三四回 償夙願第三十四回 自盤算第二十三回 下階行第一八四回 昔難追第一三六回 神不寧第三四二回 悔無用
第八十回 相時機第五十二回 神難安第二五九回 激將法第三四五回 人思變第二六七回 哀心死第九十八回 陪入葬第三二三回 瞻君子第三四八回 哀民生第三十六回 初長成第三三一回 連陰雨第二八三回 分離乍第一六七回 貪成癡第一八三回 比禮單第五十五回 慣多心第二七八回 借緩坡第二九零回 綿裡針第三一五回 醉也難第一二二回 施巧計(三更)第五十回 百思苦第一八七回 半憂喜第一七八回 喜若狂第三二九回 人之終第三十八回 暗疑猜第四十三回 姊妹情第五十四回 強打探第二三六回 旱天雷第七十八回 情可憫第一四六回 恩卓殊第一七五回 毋擅動第一二六回 疾難隱第三四六回 憶舊盟第一四一回 退爲進第三十九回 延芳殿第五十回 百思苦第三十一回 遲相應第五回 曲傳心第二二一回 欲欺人第五十四回 強打探第一零七回 綺羅叢(三更)第二一五回 猶在目第十一回 風波起第三二四回 將死言第一二一回 苦僵持(二更)第三五一回 尾聲(上)第一零九回 與君知(二更)第一六零回 言棄德第三零六回 風滿樓第一七一回 憐同命第三四九回 蕭長經第二六九回 全套戲第七十四回 雀在後第二零八回 窺天機第二六零回 悲往事第九十六回 沉舟計第二一一回 錯裡錯第三零六回 風滿樓第二八九回 心膽吊第八十回 相時機第四十七回 一步錯第二七一回 滿庭芳第二四九回 十傳百第五回 曲傳心第一四四回 淺談兵第一零四回 當局迷第二五四回 甕中鱉第一六七回 貪成癡第二五四回 甕中鱉第二八三回 分離乍第二零三回 起興致第二四零回 針鋒對第二三二回 聞噩耗第一九一回 琉璃子第一四八回 強支撐第三零九回 苦謀生第二一七回 且寬懷(三更)第二零八回 窺天機第二二一回 欲欺人第四十九回 警慎行第一六八回 牽一髮第三五零回 有誰聽第三三零回 間親疏第九回 喜登門第一八零回 赦天下第六十一回 想當然(補加更)第三四八回 哀民生第一三三回 望江樓第二三一回 愁無奈第一零五回 除夕夜第八十一回 明月夜第二五五回 無多路第四回 聽水榭第三十六回 初長成第二一四回 憶驚心第二七六回 糊塗人第三三四回 償夙願第三十四回 自盤算第二十三回 下階行第一八四回 昔難追第一三六回 神不寧第三四二回 悔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