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四搞笑硃批

四四搞笑硃批

雍正在《大義覺迷錄》一書中,就“謀父”、“逼母”、“弒兄”、“屠弟”、“貪財”、“好殺”、“酗酒”、“淫色”、“好諛”、“任佞”等十項大罪,進行自辯,頒行天下。然而,事與願違,欲蓋彌彰,弄巧成拙,愈描愈黑,留下生動而曲折的歷史故事。

那麼事實究竟如何?雍正的上述罪名能否成立?讓我們一一分析:

雍正是否毒死皇父?一種說法是:康熙帝是喝了胤送的人蔘湯被毒死的。這話從倫理、法理、情理講,既悖於情,也不合理。從當時的具體環境、周圍條件分析,既違背史實,也絕無可能。

雍正是否逼死生母?《大義覺迷錄》說:“逆書加朕以逼母之名。”看來當時雍正“逼母”說流傳很廣。雍正生母烏雅氏,生有三個兒子:胤、允祚(5歲死)、允禎。傳說:雍正繼位後,將允禎調回北京關押起來,他母親想見允禎,雍正不準。太后一氣之下,撞死在鐵柱子上。烏雅氏眼看親生兒子允禎被囚禁,作爲皇太后能不生氣嗎?時人將雍正母親的死同雍正囚禁胞弟聯繫起來是很自然的事情。

雍正是否弒兄殺弟?雍正繼承皇位之日,就面臨着兄弟們的不滿和挑戰。康熙崩逝的噩耗傳出,京城九門關閉6天,諸王非得令旨不得進入大內。箭在弦上,形勢緊張。當時年滿20歲的皇子共有15人:即雍正的大哥允、二哥允、三哥允祉、五弟允祺、七弟允、八弟允、九弟允、十弟允、十二弟允、十三弟允祥、十四弟允禎、十五弟允、十六弟允祿和十七弟允禮。

大阿哥允,在太子廢立中得罪皇父,被奪封爵,幽於府第。康熙派貝勒延壽等輪番監守,並嚴諭:疏忽者,當族誅。允已成爲一隻不見天日的死老虎。雍正十二年(1734年)死,以貝子禮殯葬。

二阿哥即廢太子允,被禁錮在鹹安宮。雍正仍不放心,一方面封其爲理郡王,另一方面又命在山西祁縣鄭家莊蓋房駐兵,將允移居幽禁。雍正二年(1724年),允死去。

三阿哥允祉,本不太熱心皇儲,一門心思編書,但也受到牽連。雍正即位後,以“允祉與太子素親睦”爲由,命“允祉守護景陵”,發配到遵化爲康熙守陵。允祉心裡不高興,免不了私下發些牢騷。雍正知道後,乾脆將允祉奪爵,幽禁於景山永安亭。雍正十年(1732年),允祉死。

五弟允祺,康熙親征噶爾丹時,曾領正黃旗大營,後被封爲恆親王。允祺沒有結黨,也沒有爭儲。雍正即位後,藉故削其子的封爵。雍正十年(1732年),允祺死。

七弟允,雍正八年(1730年)死。

八弟允,是雍正兄弟中最爲優秀、最有才能的一位。但是,“皇太子之廢也,允謀繼立,世宗深憾之”。雍正繼位後,視允及其黨羽爲眼中釘、肉中刺。允心裡也明白,常怏怏不快。雍正繼位,耍了個兩面派手法:先封允爲親王———其福晉對來祝賀者說:“何賀爲?慮不免首領耳!”這話傳到雍正那裡,命將允福晉趕回孃家。不久,藉故命允在太廟前跪一晝夜。後命削允王爵,高牆圈禁,改其名爲“阿其那”。“阿其那”一詞,學者解釋有所不同,過去多認爲是“豬”的意思,近來有學者解釋爲“不要臉”。允幽禁多年,受盡折磨,終被害死。

九弟允,因同允結黨,也爲雍正所不容。允心裡明白,私下表示:“我行將出家離世。”雍正哪能容許允出家!他藉故將允革去黃帶子、削宗籍,逮捕囚禁。改允名爲“塞思黑”。“塞思黑”一詞,過去多認爲是“狗”的意思,近來有學者亦解釋爲“不要臉”。不久又給允定28條罪狀,送往保定,加以械鎖,命直隸總督李紱幽禁之。允在保定獄所備受折磨,以“腹疾卒於幽所”,傳說是被毒死的。

十弟允,因黨附允,爲雍正所恨。雍正元年(1723年),哲布尊丹巴胡圖克圖來京病故,送靈龕還喀爾喀(今蒙古國),命允印冊賜奠。允稱有病不能行,命居住在張家口。同年藉故將其奪爵,逮回京師拘禁。直到乾隆二年(1737年)纔開釋,後死。

十二弟允,康熙末年任鑲黃旗滿洲都統,很受重用,也很有權,但沒有結黨謀位。雍正剛即位,封允爲履郡王。不久,藉故將其降爲“在固山貝子上行走”,就是從郡王降爲比貝勒還低的貝子,且不給實爵,僅享受貝子待遇。不久,又將其降爲鎮國公。乾隆即位後被晉封爲履親王。這位允較之其他兄弟氣量大,一直活到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享年78歲。

十四弟允禎,雖與雍正一母同胞,但因他黨同允,又傳聞康熙臨終前命傳位“胤禎”而雍正之黨篡改爲“胤”,所以二人成了不共戴天的冤家兄弟。雍正即位,先是不許撫遠大將軍允禎進城弔喪,又命其在遵化看守皇父的景陵,再將其父子禁錮於景山壽皇殿。乾隆繼位後,將其開釋。

十五弟允,康熙死後,雍正命其守景陵。

境遇比較好的有三人:就是其十三弟允祥、十六弟允祿和十七弟允禮。允祥,曾被康熙幽禁,原因不詳。雍正繼位,即封允祥爲怡親王,格外信用。允祿,過繼給莊親王博果鐸爲後,襲封莊親王。允禮,雍正繼位封爲果郡王,再晉爲親王,先掌管理藩院事,繼任宗人府宗令,管戶部。允祥和允禮顯然早加入“胤黨”,只是康熙在世時,十分隱秘,沒有暴露。

按:和碩怡親王允祥,即“十三爺”,康熙的第十三子。他和雍正早年的關係,雖然沒有太多史料可尋,但可以肯定兄弟倆是親密的。雍正在自己的詩文集裡提過胤祥幼時由他親自教授算術。胤祥少胤禛八歲,十四五歲的兄長教導五六歲的幼弟,我們或許可以想象出一幅溫馨的畫面。胤禛的書法是有名的,兄弟倆經常一起研習書法。胤祥十四歲開始經常隨駕出巡或行圍,很多時胤禛留在京中,即使短暫分別,兩兄弟也詩書往還。雍正還把他和十三弟往還的詩收在詩文集中,因而胤祥纔有少數詩作留下來。雍正八年十三爺就病死了。胤祥之死對雍正是沉重的打擊。爲了這個愛弟之死,雍正做了很多破格的事。從雍正皇帝的《起居注》中可以看出,在胤祥去世後的兩三個月中,雍正的悲傷激動有時甚至到了失控的地步。

和碩莊親王臣允祿,康熙的第十六子,精數學,通樂律,曾協助康熙帝修數理精蘊。雍正元年,因莊靖親王無子,特命允祿繼莊靖親王博果鐸後,襲封莊親王。

(某席吐血推薦)雍正幽默硃批

唉,某席在深夜笑爆了!古人的幽默真是不一般的強悍啊!誰說中國人沒有幽默感的,某雍可是中國歷史上號稱最嚴肅的皇帝阿!

和碩怡親王允祥等奏請萬安折

雍正二年七月二十七日

和碩怡親王臣允祥等恭請皇上萬安。

切臣等於二十二日恭折請安,皇上批曰:朕躬甚安。臣等見此,喜悅之至。且又諭曰:爾等安好?臣等見此,不勝感戴。臣等皆系承蒙皇上隆恩之人,又疊沾嘉諭恩澤,何勝歡忭,委實安好。聖主辦理天下之萬事,而臣等遵照訓諭盡行遊獵,除沾恩之外,並無他事。皇上若不爲我衆奴才而聖意有所憂慮,則我衆奴才之福矣。謹此頂戴具奏。

和碩怡親王臣允祥、和碩莊親王臣允祿、領侍衛內大臣公臣馬爾賽。

硃批:朕躬甚安,爾等安好?朕確爲爾等憂慮。所憂慮者,當爾等肥壯而返還時恐怕認不出來也。

和碩怡親王允祥等奏報赴圍衆人學習遊獵身體健壯折

雍正二年八月初四日

和碩怡親王臣允祥等恭請聖主萬安。

切臣等於七月二十七日具折請安,皇上硃批諭曰:朕躬甚安,爾等安好?朕確爲爾等憂慮,所憂慮者,當爾等肥壯而返還時,恐怕認不出來也。欽此。

臣等當聞此諭,確不知應如何奏聞。此次赴圍衆人,特蒙聖主殊恩,務必學習遊獵,且臣等之舊疾,亦得清除,身體亦將肥壯。倘若確實發胖,而不甚寓目,(硃批:甚好。)則將如何好。臣等待爲此事惶驚奏聞。

和碩怡親王臣允祥、和碩莊親王臣允祿、領侍衛內大臣公臣馬爾賽。

硃批:朕躬甚安。爾等安好麼?對發胖後不堪寓目之事,爾等絲毫勿慮,儘量發胖,愉快而回。惟獨馬爾賽回來時,恐其馬力不支,朕委實爲之懸念。著怡王選備二匹腳力強而能支撐之馬,以賞賜於馬爾賽。倘若尚未發胖,則毋庸賞賜。

和碩怡親王允祥等奏報發胖馬爾賽已賞給腳力強馬匹折

雍正二年八月十四日

和碩怡親王允祥等恭請聖主萬安。

臣等於本月初四日恭折請安,奉皇上硃批諭曰:朕躬甚安。爾等安好麼?對發胖後不堪寓目之事,爾等絲毫勿慮。儘量發胖,愉快而回。惟獨馬爾賽回來時,恐其馬力不支,朕委實爲之懸念。著怡王選備二匹腳力強而能支撐之馬,以賞給馬爾賽。倘若尚未發胖,則毋庸賞賜。欽此。臣等恭聆之餘,心中甚覺快慰。仰賴聖主殊恩,即便發胖後如何不堪寓日,臣等亦無顧慮。再,馬爾賽此次仰蒙皇恩,委實發胖而不堪寓日,且其身體又笨重,每日仍領中軍纛爬大山,故臣等從御用新馬羣中挑選二匹腳力強馬匹,巳賞給馬爾賽。爲此謹奏聞。

和碩怡親王臣允祥、和碩莊親王巨允祿。

硃批:朕躬甚安。爾等甚好?覽奏。

和碩怡親王允祥等奏報圍獵返回京城等事折

雍正二年八月十四日

和碩怡親土臣允祥等謹奏:爲奏聞事。

臣等於本月初四日所奏摺子,於初九日酉時到來,奉上硃批諭曰:欣慰覽閱。倘若鹿尚不甚鳴叫,可以延期二三日,於二十九日返抵京城,亦爲好。惜哉!鹿也。著爾等依據情況酌情而行,若令初次學習遊獵之人,並小子們,已經回家之後仍能思念,方爲有趣。欽此欽遵。臣等此次圍獵,若不下雨住宿,可於二十六日抵達。自出來後,固雨耽誤,住有五宿,以致日期縮短。幸蒙皇恩,延期二三日,指定二十九日返抵。因而臣等行走,有所寬鬆。再,以臣等之愚悃,聖上殊仁,恩施衆奴才以習學之,歡悅之。故而非但其剛學習行走之人,且其曾經行獵之老人,當皆到家之後,亦必思念矣。對於皇上欣悅而所頒諭旨,臣等不姓歡忭知之。爲此據實奏聞。

2雍正的搞笑硃批之要怡親王增肥

和碩怡親王臣允祥、和碩莊親三臣允祿、領侍衛內大臣公臣馬爾賽。

硃批:欣慰覽閱。

領侍衛內大臣馬爾塞等奏謝訓喻能發胖事折

雍正二年八月十四

領侍衛內大臣公馬爾塞謹奏,爲謝恩事:

本月初四日,臣隨王等請安一折內,奏有皇上硃批諭旨曰:“惟獨馬爾賽回來時,恐其馬力不支,朕委實爲之懸念。著怡王選備二匹腳力強而能支撐之馬,以賞給馬爾賽。倘若尚未發胖,則毋庸賞賜。欽此。”對此一諭,臣恭閱之下,不勝惘然,不知所措。奴才仰蒙聖恩頗多,無論如何報答,如何感激,亦難以語言具奏者,誠然屬實。奴才務必不辱皇上之高恩厚澤,竭力報效,臣不勝歡悅,叩謝聖恩。

硃批:爾虔誠具奏,朕俱鑑。知道了。

和碩怡親王允祥等奏報返抵京城日期迫近折

雍正二年八月十九日

和碩怡親王臣允祥等恭請聖主萬安。

臣等於本月初九請安這內奉有皇上硃批曰:朕躬甚安,欽此。欽遵,臣等何勝欣悅。到京日期迫近,一俟叩見皇上金顏,臣等勢必悅而益悅。爲此謹奏。

硃批:朕躬甚安,爾等所悅者,不過快到家中罷了,朕確爲爾等思戀木蘭地方,爾等俱好?

和碩怡親王奏報自伊瑪圖安全行邸博洛城折

雍正二年八月十九日

和碩怡親王臣允祥等謹奏,爲奏聞事:

臣等本月初九日所奏摺子,於十四日申時送來。皇上硃批諭曰:“獸少,可有夏日殺獸之人?”(硃批:已知有殺獸之人。)朕聞爾等平安而回,高興而行,殊甚欣悅,欽此。欽遵,皇恩浩蕩,聖意如此憫恤臣等衆奴才,臣等實不勝感激。臣等將十九日始返情形也已具奏外。自此陸續前行,來至伊瑪圖,並沿伊瑪吐而下,十九日來至博洛城。(硃批:實爲可喜,此次派怡親王爲首衆人,比有喜也。)此次圍獵,皆賴於皇上之聖意、指示、教誨,而天(硃批:應擡格。)佛、(硃批:喜中不含此二者之名,朕繼位後,初兵青海,爾等初獵,實乃天、佛、皇父、天神之憫佑恩澤。)又感應,是以毫無過失或受傷之處,確爲喜悅,平安之一次。臣等行期較寬鬆,可於二十九日抵京,時經覲見聖顏之後,在將高興行走之處詳盡具奏。(硃批:難以具奏周全。)爲此謹奏。

和碩怡親王臣允祥、和碩莊親王臣允祿、領侍衛內大臣公馬爾塞

硃批:爾等到家之後,是有瞞朕而不奏聞之處,朕亦能猜中。喜候爾等。

和碩怡親王奏報於木蘭地方遊獵之時日折

雍正二年八月二十三日

和碩怡親王臣允祥等恭請皇上萬安;

臣等與本月十九日具折請安,皇上硃批諭曰:“朕躬甚安,爾等所悅者,不過快到家中罷了,朕確爲爾等思戀木蘭地方,爾等俱好?”臣等仰賴皇恩皆爲好。此次遊獵,皇上特令我等衆奴才以習之,以悅之,且木蘭地方水土宜人,又甚奇妙,人人皆在有所留戀,此皆不出聖上之洞見。然而臣等每日習於皇上跟前役使行走,今出來遊獵已近四十日,不曾得以覲見聖顏,委實思念皇上。懇請皇上明鑑臣等之些微誠意,爲此謹奏。

硃批:爾等已無數次聽聞朕安,朕亦得知爾等相安愉快。此如同在一起矣,何須思念。若爲有之,放不思

如喜悅

1、批李衛折:好事好事!此等事覽而不嘉悅者除非呆皇帝也!

2、批蔡廷折:李枝英竟不是個人,大笑話!真笑話!有面傳口諭,朕笑得了不得,真武夫矣。

如自負

3、批田文鏡折:朕生平從不負人,人或負朕,上天默助,必獲報復。

4、披楊文乾折:朝中黨援亦皆由此分門立戶而生恩怨也,看透此者亦惟當年雍親王一人耳。

如自謙

5、批金珙折:朕之自信,有時尚不及信鄂爾泰之深。

6、批齊蘇勒折:此段河工,朕未獲親履其地,今向卿等論方略,可謂班門弄斧也。覽奏朕實抱慚。又如批陳時夏折:燈下草筆,莫哂字醜文拙也

如親呢

7、真正累了你了,不但朕,怡親王都心疼你落眼淚。阿彌陀佛,好一大險!

8、批年羹堯折:從來君臣之遇合私意相得者有之,但未必得如我二人之人耳。總之,我二人做個千古君臣知遇榜樣,今天下後世欽慕流誕就是矣。

如戲謔

9、批年羹堯折:琺琅之物尚未暇精製,將來必造可觀。今將現有數件賜你,但你若不用此一“貪”字,一件也不給,你得此數物,皆此一字之力也。

10、批石文焯折:喜也憑你,笑也任你,氣也隨你,愧也由你,感也在你,惱也從你,朕從來不會心口相異。

如細心

11、批王國棟折:此朕几案上所污,恐汝恐懼,特諭。

如失望

12、批王士俊折:豈有是理!朕心寒之極,未料王士俊如此待朕也。

13、批楊宗仁折:該!該!該!該!只是便宜了滿丕等,都走開了。不要饒他們,都連引在內方暢快!

如掏心

14、批石文焯折:朕如此推心置腹,任用爾等,凡有累民之舉,概令據實入告。爾等竟若罔聞,政令乖方一至於此,朕惟仰天淚下,亦無言可諭爾等也。

15、批張楷折:知道了,朕只據事而論,心在你腔內,朕從何察考,只在行。

16、批田文鏡折:不過叫你知道你主子爲人居心,真正明鏡鐵漢,越發勉力小心就是了。你若信得過自己,放心又放心,就是金剛不能撼動朕絲毫,妖怪不能惑朕一點。你自己若不是了,就是佛爺也救不下你來,勉爲之。朕待你的恩,細細的想全朕用你臉,要緊!要緊!

如諷刺

17、批佟吉圖折:知人則哲,爲帝其難之。朕這樣平常皇帝,如何用得起你這樣人!

18、批胡鳳折:多賞你些,好爲你夤緣鑽刺打點之用。

如恐嚇

19、批年羹堯折:圖理琛是在廣東拿住你哥哥的人,叫他來拿拿你看!

如痛罵

20、批王柔折:觀汝屢次論奏,俱屬狂妄不經,莫非爾身果有瘋證耶!

21、批傅泰折:你是神仙麼?似此無知狂詐之言,豈可在君父之前率意胡說的!

如論人

22、批石雲倬折:柳進忠來京陛見,朕觀其一無足取,乃小聰明,識見卑鄙,材質甚屬平常之人

23、批紀成斌折:朕將王嵩調到,看伊竟是一不堪棄物,滿面鄙俗之氣。

24、批石雲倬折:即如福建人至他省做官惹厭,一理也。

25、批李維鈞折:大奇!大奇!此人乃天日不醒的一個人,朕當日在藩邸罵他玩,都叫他“球”,粗蠢不堪,於登極後不記出仕何地。

26、批葛森折:旗下人員,只以見錢,眼都黑了。

27、批鄂爾泰折:覽。商人此一片至誠敬愛之心,甚知恩,可憐見兒的。

如自喜

28、批田文鏡折:張球之事何如!朕早知其非端人矣,今種種欺隱俱已敗露,服朕之明鑑否?

29、批田文鏡折:只觀朕前旨,今日之悔非自取乎?但此等無心不及之過,朕皆寬恕也。況爾原非私心袒護,其欺汝之巧,汝察之嚴,皆歷歷明白,何罪之有?但未免少乏識人之明耳。此等人、如此事經歷過好,可以增識見,看透人情亦美事也。

如警告

30、批江寧織造曹折:你是奉旨交與怡親王傳奏你的事的,諸事聽王子教導而行。不要亂跑門路,瞎費心思力量買禍受。除怡王之外竟可不用再求一人,拖累自己。

31、批阿克敦折:今到廣西,若仍皮軟欺隱,莫想生還北京也。

如激憤

32、批田文鏡折:朕就是這樣漢子!就是這樣秉性!就是這樣皇帝!爾等大臣若不負朕,朕再不負爾等也。勉之!

清世宗雍正皇帝遺詔

自古帝王統御天下,必以敬天法祖爲首務。而敬天法祖本於至誠之心,不容一息有間。是以宵旰焦勞,無日不兢兢業業也。

朕蒙皇考聖祖仁皇帝爲宗社臣民計,慎選於諸子之中,命朕纘承大統,紹登大寶,夙夜憂勤,深恐不克負荷。惟仰體聖祖之心以爲心,仰法聖祖之政以爲政,勤求治理,撫育烝黎。無一事不竭其周詳,無一時不深其袛敬。期使宗室天潢之內,人人品端形方,八旗根本之地,各各奉公守法。六卿喉舌之司,紀綱整飭,百度維貞,封疆守土之臣,大法小廉,萬民樂業。十三年以來,竭慮殫心,朝乾夕惕,勵精政治,不憚辛勤,訓誡臣工,不辭諄復。雖未能全如期望,而庶政漸已肅清,人心漸臻良善,臣民遍德,遐邇恬熙,大有頻書,嘉祥疊見。

朕秉此至誠之心,孜孜罔釋,雖至勞至苦,不敢一息自怠,方翼圖安保泰,久道化成。今朕躬不豫,奄棄臣民,在朕身本無生,去來一如。但皇考聖祖仁皇帝託付之重,至今雖可自信無負,而志願未竟,不無遺憾。

寶親王皇四子弘曆,秉性仁慈,居心孝友,聖祖皇考於諸孫之中,最爲鍾愛,撫養宮中,恩逾常格,雍正元年八月朕於乾清宮召諸王、滿漢大臣入見,面諭以建儲一事,親書諭旨,加以密封,收藏於乾清宮最高之處,即立弘曆爲皇太子之旨也。其後仍封親王者,蓋令備位藩封,諳習政事,以增廣識見,今既遭大事,著繼朕登極,即皇帝位。仰賴上天垂佑,列祖貽謀,當茲寰宇乂安,太平無事,必能與億兆臣民共享安寧之福。

至於國家刑法禁令之設,所以詰奸除暴,懲貪黜邪,以端風俗,以肅官方者也。然寬嚴之用,又必因乎其時。從前朕見人情澆薄,官吏營私,相習成鳳,罔知省改,勢不得不懲治整理,以戒將來,今人心共知儆惕矣。凡各衙門條例,有從前本嚴而朕改易從寬者,此乃從前部臣定議未協,朕與廷臣悉心斟酌,而後改定,以垂永久者,應照更定之例行。若從前之例本寬,而朕改易從嚴者,此乃整飭人心風俗之計,原欲暫行於一時,俟諸弊革除之後,仍可酌復舊章,此朕本意也。嗣後遇此等事,則再加斟酌,若應照舊例者,仍照舊例行。自今以後,實願內外親賢股肱大臣,念朕朝乾夕惕之苦衷,仰答皇考聖祖仁皇帝利益社稷之誠念,各秉忠良,屏除恩怨,一心一德,仍如朕在位之時,共相輔佐,俾皇太子弘曆成一代之令主,則朕託付得人,追隨列祖皇考在天之靈,亦可不愧不怍也。

弘曆仰承列祖積累之厚,受朕教誨之深,與和親王弘晝同氣至親,實爲一體,尤當誠心友愛,休慼相關。親正人,行正事,聞正言,勿爲小人所誘,勿爲邪說所惑。祖宗所遺之宗室宜親,國家所用之賢臣宜保,自然和氣致祥,綿祖宗社稷萬年之慶也。莊親王心地醇良,和平謹慎,但遇事少擔當,然必不至於錯誤。果親王至性忠直,才識俱優,實國家有用之才,但平時氣體清弱,不耐勞瘁,倘遇大事,諸王大臣當體之,勿使其傷損其身,若因此而損賢王精神,不能爲國家辦理政務,則甚爲可惜。大學士張廷玉器量純全,抒誠供職,其纂修《聖祖仁皇帝實錄》宣力獨多;大學士鄂爾泰志秉忠貞,才優經濟,安民察吏,綏靖邊疆,洵爲不世出之明臣,此二人者,朕可保其始終不渝。將來二臣着配享太廟,以昭恩禮。

其應行儀制,悉遵成典。持服二十七日,釋服。